[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892658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不定项选择题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B)农业上用石灰水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线和棉线(D)用电镀厂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2 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是( )。(A)Na(B) Al(C) Fe(D)Au3 下列符号中“2”所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2CO 中“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B) S2-中的 “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一 2 价(C) H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分子(D) 中的“2”表

2、示一个铜离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和煤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B)胶体是直径介于 1100 nm 之间的粒子(C)海水的淡化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D)根据酸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5 如下图表示某反应能量变化,正确的说法是( )。(A)曲线 I、分别表示两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B)曲线 表示反应在使用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该反应的H=E 2 一 E1。6 工业上通过反应 制取单质硅,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 SiO2 晶体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C)该反应条件下 Si 的还

3、原性比 C 强(D)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存在7 关于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Mg 2+的结构示意图为(B) CO2 的电子式为 O:C“O(C) 的分子式是 C12H9O2(D)苯甲醛结构简式是8 下列实验中所选用的仪器合理的是( )。(A)用 50 mL 量筒量取 52 mL 稀硫酸(B)用碱式滴定管取 2310 mL 溴水(C)用托盘天平称量 117 g 氯化钠固体(D)用 250 mL 容量瓶配制 250 mL 02 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9 现有 CuO 和 Fe2O3 组成的混合物 12 g,向其中加入 100 mL 2molL -1 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将

4、该混合物在足量 H2 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冷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 ) 。(A)112 g(B) 104 g(C) 88 g(D)80 g10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11 目前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科目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属于( )。(A)“学科中心 ”模式(B) “融合型” 模式(C) “社会中心” 模

5、式(D)“知识型 ”模式12 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这一知识点教学的适宜的教学原则是 ( )。(A)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B)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C)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13 在进行“氮及化合物 ”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最适宜的学习策略是( )。(A)联系-预测(B)概念形成(C)知识结构(D)题海战略14 某教授在讲授“ 金属的化学性质 ”时,先向学生展示了纯净的铝粉,然后做了高温下铝和氧气反应的实验,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参观法(B)练习法(C)演示法(D)实验法15 某教师为了验证翻转课堂的效果,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了化学翻转课堂,同时选择另一个

6、平行班级进行化学系统授课,一个学期后进行比较验收成果,这个教师的方法是( ) 。(A)文献法(B)练习法(C)演示法(D)实验法二、推断题16 如下图所示,葡萄糖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不同物质,其中 B 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的标志,C 能发生银镜反应,X 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 A、B 之间,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与 A 相同,X 与 C 属于同系物。(1)化合物 C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 (2)反应 的反应类型是_。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4)化合物 X 的结构简式是 _。 (5)与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芳香族化合物 N,它的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 1mol N 与足

7、量 NaHCO3 反应,生成 448 L CO 2(标准状况),则 N 的结构简式为_。三、验证实验题17 (1)为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在盛有 Na2O2 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水,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当气泡消失后,向其中滴入 12 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是_。 Na 2O2 过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Na 2O2 有强氧化性,H 2 具有还原性,有同学猜想 Na2O2 与H2 能反应。为了验证此猜想,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步骤 1:按上图组装仪器(图中夹持仪器省略),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 步骤 2:打开 K1、K 2,产生的氢气流经装

8、有 Na2O2 的硬质玻璃管,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现象。 步骤 3:检验 H2 的纯度后,开始加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 Na2O2 开始熔化,淡黄色的粉末变成了白色固体,干燥管内硫酸铜未变蓝色。 步骤 4:反应后撤去酒精灯,待硬质玻璃管冷却后关闭 K1。 添加稀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B 装置的作用是_。 必须检验氢气纯度的原因是_。 设置装置 D 的目的是_。 你得到的结论是_(若能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四、计算题18 如下图所示,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将 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溶液中溶质分数由大到小顺序(用 abc 表示)_ 。 (2)t 2时,将 30

9、g的 a 物质放入盛有 50 g 的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 (3)将 100 gt2的 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析出 a 的物质质量为_。19 某混合物 X 由 Al2O3、Fe 2O3、Cu、SiO 2 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进行如图实验: (1)192 g 的固体物质是_。 (2)步骤中的形成的蓝色溶液的反应的离子方程为_。 (3)9 4 g 固体 X 中 m(Cu)=_。20 已知反应 aA(g)+bB(g) cC(g),某温度下,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容器中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若上述

10、反应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经同一段时间后,测得三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甲:v(A)=03 mol.L -1.s-1; 乙:v(B)=012 mol.L -1.s-1; 丙:v(C)=9 6 mol.L -1.s-1; 则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_。 (3)该温度下,此反应平衡常数K=_。五、案例分析21 分析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表述观点,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自古以来比喻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化学知识时,恰当的比喻能使他们将自己处于一种熟悉的情境之中。增进其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而,目前我国化学比喻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1

11、比喻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发展与问题受儒家教学传统的影响,我国化学教学一直比较注意比喻法的运用。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新生一代站在前人认识基础之上去进行新的探索。显然,知识的认知价值是在尊重并发挥知识的实用价值基础上,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去理解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意义,而且,当前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化繁为简,以英国纳菲尔化学教材植物化学中的“蛋白质是什么” 一节为例,撇开肽键的复杂结构和氨基酸的种类的多样性讲蛋白质比喻为由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珠子串成的项链,突出了蛋白质的关键特征。(2)化疏为亲,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介绍化学中的分类法,就将之比作图书馆里图书

12、的分类法,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3)化微观为宏观 (4)化符号为形象 摘自【钱海峰,化学比喻教学的低效问题与突破J化学教育】【问题】(1)举一个中学化学 “化微观为宏观”的例子并简述原因。(2)列举一个中学化学 “化符号为形象”的例子简述原因。22 某中学在一次化学单元测验中,设计了下面一道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题目】铝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也能跟碱液反应生成偏铝酸盐,所以铝是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的两性单质,分析这句话,下面选项中正确的答案是( )。A结论正确,前句错误 B结论正确,前句正确C结论错误,前句正确 D结论错误,前句错误【结果】测试表明,有 456

13、的学生错误选择了答案 B,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的答案是什么?(2)请多学生错误的选择 B 的原因进行诊断分析。六、教学设计23 材料一:化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1认识常见金属主要化学性质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八单元金属与金属材料 课题 1 金属材料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 3 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材料三:教科书“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所呈现的内容: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我们已经知道镁和铁都与氧气反应,铝在常温下放在空气中就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14、4Al+3O 2=2Al2O3 铜的耐腐蚀性也很好,是因为铜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铜也能与氧气反应: 你肯定听说过“真金不怕火炼” 的说法,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不同的金属活动性不同: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活动与探究】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 5 ml 的稀盐酸,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了什么气体。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试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下表

15、1:根据上述实验讨论: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气体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 【摘自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做比较,简述结论。 (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活动与探究】见下表根据上述材料,回答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的有关问题。(一)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二)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

16、点。(三)默写金属活动顺序表,并写出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至少三种)。(四) 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2017 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化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不定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硬水经过煮沸以后,水里所含的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就会分解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沉淀。这些沉淀物析出,水的硬度就可以降低,从而使硬度较高的水得到软化,故 A 正确。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是硫酸铜和生石灰,因此可以用石灰水和硫酸铜来制备波尔多液,故 B 正确。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烧纸的气味,所以可以

17、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线,故 C 正确。直接用电镀厂的废水灌溉农田会造成环境污染,故 D 不正确。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和稀硫酸反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和稀硫酸发生反应,所以 Na、 Al、Fe 可以和稀硫酸发生反应,而 Au 不能,Au 的活动性很弱。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选项 A 如果 2CO 在化学式中通常表示 2 mol 的 CO,故 A 不正确。S2-中的“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有 2 个单位负电荷,故 B 不正确。H 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故 C 不正确。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

18、析】 煤的干馏和煤的液化都是化学变化,故 A 不正确。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溶液时,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 1100 nm 之间的粒子是胶体,因此 B 不正确。海水的淡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因此 C 正确。根据酸分子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而不是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数,故 D 不正确。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曲线 I、分别表示一个化学反应两种途径的能量变化,故 A 不正确。曲线相对曲线 I 来说,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用了催化剂,故 B 正确。由图可得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因此是放热反应故 C 不正确。反应热=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反应物

19、的总能量,依据图像分析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E2 一 E1,故 D 正确。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上述反应中,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 A 正确;二氧化硅能用于制光导纤维,故 B 正确;在该反应中,碳与氧结合生成了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根据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则该条件下 C 的还原性比 Si 强,故 C 错误;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是以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没有游离态的硅,故 D 正确;故选 C。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Mg 失去了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形成 Mg2+,核电荷数不变,A 正确。CO2 的电子式为

20、 故 B 不正确。 的分子式为 C12H12O2,故 C不正确。结构简式中应表示出该物质的官能团,因此苯甲醛的结构简式为故 D 不正确。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取 52 ml 稀硫酸应选用体积比它略大的量筒,因此应用 10 mL 的量筒量取,故 A 不合理。溴水显酸性应用酸式滴定管,故 B 不合理。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一般是 01 g,故 C 不合理。250 mL 容量瓶能配制 250 mL 02 mol L的氢氧化钠溶液,故 D 正确。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硫酸根的物质的量=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则金属的质量为氧化物的质量减去氧原子的质量,硫酸根的物质的量为 02 mo

21、l,固体质量=12 g一 0216 g=88 g,因此本题答案选 C。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故 D 错误。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在编写时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束缚,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认知规律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所以目前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科目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属于“融合型”模式。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这一知识点教

22、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一个装有高低 2 根蜡烛的大烧杯中,低处的蜡烛先熄灭,由此来引导教授此知识点的学习。存实验中启迪思维,从而经过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联系-预测策略适用于知识间有一定联系的内容的教学,而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间的内容联系性并不大,故不适用,A 不正确。概念形成策略是学习者从大量具体的例证中,以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出事物的关键特征的一种学习策略,更适合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不适合,B 不正确,知识结构化策略主要用于将化学事实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

23、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较零散,可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将知识系统化,使其便于掌握,C 正确。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授先向学生展示了纯净的铝粉,然后做了高温下铝和氧气反应的实验,符合演示法的概念。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文献法是指对于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让学生和教师处在自然教学过程的状态下,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直接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实验等外观表现,收集有关化学

24、教学的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求有关的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问题,探索化学教学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的步骤和方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题干中的实例明显符合实验的研究方法,故选 D。二、推断题16 【正确答案】 (1)醛基;(2) 氧化反应;【试题解析】 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 A,A 为 CH3CH2OH,B 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的标志,则 B 为 CH2=

25、CH2,A 反应生成 C,C 能发生银镜反应,可知 C 为 CH3CHO,X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介于 A、B 之间,X 与C 属于同系物,可知 X 为甲醛(化学式为 HCHO)。根据以上分析(1)化合物 C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醛基,故答案为醛基;(2)反应 是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所以为氧化反应;(3)反应 为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方程式为CH3CH2OH CH2=CH2+H2O;(4)X 为甲醛,其结构简式为 (5)与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芳香族化合物 N,即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它的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1molN 与足量 NaHCO3 反应,生成 448 L CO 2(标准状况),即

26、生成2 mol CO2,所以 N 中含有两个羧基,则 N 的结构简式为三、验证实验题17 【正确答案】 (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显碱性,遇到酚酞溶液使溶液变红 2Na 2O2+2H2O=4NaOH+O2 (2)长颈漏斗;除去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氢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时点燃易发生爆炸,因此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验证过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是否有水生成 Na2O2+H2=2NaOH【试题解析】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在水中显碱性,遇到酚酞溶液变红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2) 盛装稀盐酸的仪

27、器名称是长颈漏斗;制取氢气是用稀盐酸,盐酸有挥发性,产生的氢气中会混有水蒸气及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所以 B 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氯化氢等杂质气体。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时点燃易发生爆炸,因此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同体,若产物有水,就会产生硫酸铜晶体,固体变为蓝色,所以设置装置D 的目的是检验过氧化钠与氢气的反应中有无水生成。 分析实验现象可知,过氧化钠变为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不变蓝色,说明氢气和过氧化钠可以发生反应,但没有水生成,可以得到的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Na2O2+H2=2NaOH。四、计算题18 【正确答案】 (1)b ac;(2)333;(3)20

28、 g【试题解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 a、b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t2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都有晶体析出,成为 t1时的饱和溶液,而在 t1时,b 的溶解度大于 a,故溶质质量分数 b 也大于 a,而对于 c 而言,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 t2降温到 t1,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而在 t2时,物质 c 的溶解度要小于 t1的 a 的溶解度,故 c 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若将 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bac。(2)根据溶解度曲线,t 2时,a 物

29、质的溶解度为 50 g,故把 30 g a 放入盛有 50 g 的水的烧杯中,只能溶解 25 g 的物质 a,则溶质为 25 g,溶液为 75 g,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033 3 。(3)将 100 gt2的 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在t2溶解度为 50 g,而 t1溶解度为 20 g,通过饱和溶液降温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列方程的方法求得析出 a 物质的质量为 20 g。19 【正确答案】 (1)Cu;(2)Fe 2O3+6H+=2Fe3+3H2O,Cu+2Fe 3+=2Fe2+Cu2+;(3)32 g【试题解析】 94gx 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得到 64 g 不溶物,固

30、体部分溶解,原固体中至少含有 Al2O3 和 SiO2 中的一种或两种;64 g 固体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蓝色溶液中存在铜离子,说明固体中存在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三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与铜单质反应生成铜离子,说明同体中一定存在 Fe2O3 和 Cu,发生了反应:Fe2O3+6H+=2Fe3+3H2O,Cu+2Fe 3+=2Fe2+Cu2+,64g 固体变成 192 g,质量减少了 64 g 一 192 g=448 g,减少的质量为 Fe2O3 和部分 Cu,剩余的192 g 同体为铜,设铜的物质的量为 x,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为 y,由方程式可得关系式:Fe 2O32Fe 3+Cu

31、,则 160y+64x=64,64x 一 64y=192,解得 x=005 mol,y=002 mol,则 m(Cu)=005 mol64 g.mol -1=32 g。20 【正确答案】 (1)3A(g)+B(g) 2C(g);(2) 乙甲丙; (3)667【试题解析】 (1)从反应开始到 12 s 时,A 的浓度变化量A=06 mol L,B 的浓度变化量B=02 molL,C 的浓度变化量C=0 4 mol L,故其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06:02:04=3:1:2,故答案为:3A(g)+B(g) 2C(g);(2)甲中由v(A)=03 mol.L -1.s-1,可知甲中 v(C)=0.2 m

32、ol.L-1.s-1,乙中 v(B)=012 mol.L -1.s-1可知,乙中 v(C)=024 mol.L -1.s-1,丙中 v(C)=96 mol.L -1.min-1,即 v(C)=016 mol.L-1.s-1,由此可知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乙甲丙,故答案为乙甲丙;(3)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为五、案例分析21 【正确答案】 (1)化学的特征之一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学习分子碰撞理论时,可以把微观水平的分子碰撞理论形象地比喻成游乐场里的一群碰碰船。这样不仅形象化,而且也能反映分子的真实碰撞情况;在学习化学键的形成时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相扑运动。(2)化学有一套独立

33、的符号,但是符号有时不能形象的反映真实的情境,不利于概念的迁移及应用。在讲解 键和 键时,可比喻成“头碰头”“肩并肩”的形象,这样就形象地反映了 键和 键的成键方式。22 【正确答案】 (1)D 。(2)铝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因为铝是氢前面的活泼会属所以铝可以和酸发生反应生成销盐;铝与适量的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过量的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盐,铝不能与弱碱溶液反应,所以说铝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也能与碱液反应生成偏铝酸盐这句话不正确。错选 B 的原因是学生不仅对铝与碱溶液的反应认识不完面,而且对铝的两性概念理解不透彻。因为之前学过铝是两性元素,但其两性表现在化合态的铝即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34、分别是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而游离态的单质铝却是典型的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只具有金属性而不具有非金属性。铝单质在与酸、强碱溶液反应时都是失去电子而表现出金属性。显然,上述错误判断是学生对“两性” 旧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在实际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六、教学设计23 【正确答案】 (一) 本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金属和酸反应,学习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研究。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3根据金属和金

35、属盐溶液之间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住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金属和酸、金属盐溶液的反应;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实验的理解与分析。(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 、Mg、Al、Zn 、Fe、Sn 、Pb、(H)、Cu、Hg、Ag、Pt、Au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

36、越强。3依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A 族与A 族的金属反应在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生成的强碱再与可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5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电荷数的增加,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电荷数的增加,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四)导入环节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皿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将会得到此问题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