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897898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物质碱性最强的是( )。(A)PH 3(B) NH3(C) N2H4(D)H 2O2 短周期主族的非金属元素 X、Y、Z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 1 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X(B)第一电离能:ZYX(C)含氧酸的酸性:ZYX(D)元素的最高化合价:Z=YX3 下列是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的小结,其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酸溶液的 pH 一定小于 7(B)与酸反应生成 CO2 的盐一定含 CO32-(C)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D)难溶于水的

2、盐一定不能参与复分解反应4 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称),化学式(或结构简式)对应错误的是( )。(A)酸式盐 碳酸氢铵 NH4HCO3(B)化合物 福尔马林:HCHO(C)非电解质 干冰 CO 2(D)糖类 纤维素(C 6H10O5)n5 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两种(B) 1 mol 苹果酸能与 3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C) 1 mol 苹果酸与足量 NaHCO3 溶液反应时,最多可得 672 LCO 2(标准状况下)(D)与苹果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只有 1 种6 25、 10110 5Pa 时,反应:2N

3、 2O5(g)=4NO2(g)+O2(g) H=+567 kJmol,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该反应(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C)是熵减反应(D)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7 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B)在铁管外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C)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D)纯银在空气中久置变黑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8 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列式错误的是( )。(A)Na + 1s22s22p6(B) F- 1s22s22p6(C) N3+ 1s22s22p6(D)O 2- 1s22s22p6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

4、的的是( )。(A)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依次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洗气(B)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足量 NaOH 溶液,震荡后静置分液再除去有机相中的水(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Fe2+:取少量待测液,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 KSCN 溶液(D)检验某溶液是否为钠盐溶液:用洁净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灼烧10 在化学反应 A+B=C+D 中,有 10 g A 与 20 g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5 g C。若要生成 5 g D,则参加反应的 A 的质量是( )。(A)5 g(B) 4 g(C) 2 g(D)1 g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课程性质的修订

5、,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以下哪项不是课程性质反映的化学课程功能?( )(A)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B)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C)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D)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2 新课程强调的“ 面向学生 ”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 提高(B)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C)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D)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13 化学课程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A)课程教学计

6、划(B)课时教学计划(C)课题教学计划(D)学期教学计划1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下列属于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检验(B)理解(C)提高(D)遵守15 化学学习中的“ 三重表征 ”是以下哪三种表征方式的融合 ?( )(A)定性、半定量、定量(B)宏观、元素观、微粒观(C)宏观、微观、符号(D)实验、现象、结论16 某化学教师在学期教学中,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评价,该教师进行的是( ) 。(A)个体内差异评价(B)个体间差异评价(C)最佳表现评价(D)典型表现评价17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

7、,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B)多元智能理论(C)最优教学理论(D)先行组织者理论18 在进行“氮及化合物 ”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最适宜的学习策略是( )。(A)联系一预测(B)概念形成(C)知识结构(D)题海战略19 在化学学习中,有效学习的(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A)学习习惯(B)学习成绩(C)学习策略(D)学习动机20 如果一个化学测验试题的文字难度太大,超过学生自身的水平,那么这个测验就是( )。(A)低效度的(B)

8、低信度的(C)低难度的(D)低区分度的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1)简述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有哪些?(2)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内容为例,设计一个具体的探究主题,并写出简要的活动方案。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 1 公

9、元前 5 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种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 4 种原质构成。在公元前 4 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人们长达 2000 多年。 素材2 1784 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 ,氧气占。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 1789 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述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都无法分解的

10、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 。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的时候,就已经能分解出 11 种单质:铜、铁、金、锡、银 1800 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 808 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 6 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1817 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可以观察到 600 多条暗线。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含量极少的金属元素。 素材 3 1 803 年英国化

11、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 年,人们已经发现了 63 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不准的 9 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 6 个空位;三是从当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

12、置做了必要的调整。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哪些阶段?(2)从上述材料概括出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恩格斯说“ 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三、诊断题23 某初中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如图 4 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不考虑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出现的现象的是( ) 。 A 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B

13、 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C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 1: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请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2)试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写出本实验中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片段: 通过“课前调查并思考”: 校园里哪些设施是由铁制成的? 被腐蚀的铁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发生腐蚀的地方通常在哪些部位? 提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 3 种猜想: 猜想 1:可能是铁与水作用的结果; 猜想 2:可能是铁与氧

14、气作用的结果; 猜想 3:可能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 3 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巡视,在目标和标准的引导下,在众多方案中,选取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不完善方案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生 1(第 3 组同学设计的方案)取 3 支试管,试管 I 中放入一根光亮的没有生锈的铁钉,再倒入一些自来水完全盖住铁钉,可验证猜想 1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干燥剂,然后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可验证猜想 2 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少量自来水,水不要浸没铁钉,可验证猜想 3 是否成立。 教师 对于这个设计,大家有不同看法吗? 生 2自来水中溶有氧气,而且其中还含有消毒剂

15、可能会产生干扰,为避免其他变量的干扰,把自来水改为蒸馏水。 生 3通过第 3 组的设计进行实验,所得的现象:试管 I、中的铁钉一周后仍光亮,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且铁钉近水边的部分锈蚀得更厉害。我们认为试管的现象不能得出铁生锈是由于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只能得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不能说明一定有氧气参加。所以我们组又增加了一个实验,把光亮的铁钉置于氧气和水中并密封,结果铁钉在水边的部分锈得厉害,这样才能说明猜想 3 成立。 问题:(1)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2)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

16、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 氧气会耗尽吗?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 某版本化学教科书“ 制取氧气 ”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

17、 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 214)。 (2) 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 2 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1)谈谈氧气的制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2)根据上述 3 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 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

18、能力)模拟试卷 3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通过元素判断,N 元素形成的氢化物碱性最强,联氨可看作是氨分子中的一个 H 被胺基取代,由于 N 的吸电子能力强于 H,因此孤对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力更强,与氢质子结合的能力减弱,因此碱性小于氨。故本题选 B。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A 项正确。若 X 是P,Y 是 S,Z 是 O,则第一电离能 ZXY,B 项错误。若 X 是 S。Y 是 Cl,Z是 F,F 没有含氧酸,F 没有正化合价, C、

19、D 两项错误。故本题选 A。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与酸反应生成 CO2 的盐可能是含 HCO3-,不一定含 CO32-,B 项错误。NH 3.H2O 是碱,但是不含金属元素,C 项错误。 CaCO3 可以与 HCl 发生复分解反应,D 项错误。故本题选 A。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福尔马林为甲醛的水溶液,是混合物,B 项错误;故本题选 B。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羟基和羧基,A 项正确。羧基能与 NaOH 发生中和反应1 mol 苹果酸中有 2 mol 羧基,能与 2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B 项错误。羧基能与 NaHC

20、O3 溶液反应,1 mol 苹果酸与足量NaHCO3 溶液反应时,最多可得 2 mol CO2,标准状况下为 448 L ,C 项错误。与苹果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有 2 种,D 项错误。故本题选 A。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从焓判据角度分析,不能自发进行,但该反应是一个熵增的反应,该反应可自发进行所以应是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故本题选 D。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都加快,所以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A 项正确;在钢管外壁上镀锌,锌、铁和合适的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较活泼的金属锌做负极被腐蚀,铁被保护所

21、以在钢管外壁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B 项正确;金属被腐蚀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C 项正确;纯银和空气中的硫化氢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所以发生的是化学腐蚀,D 项错误。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Na +核外有 10 个电子,1s 22s22p6 符合 Na+的电子排布式,A 项正确;F-核外有 10 个电子,1s 22s22p6 符合 F-的电子排布式,B 项正确;N 是 7 号元素,N3+的核外只有 4 个电子,所以 1s22s22p6 不符合 N3+的电子排布式。C 项错误;O 2-的核外有 10 个电子,1s 22s22p6 符合 O2

22、-的电子排布式,D 项正确。故本题选 C。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的溶液中除去生成的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干燥甲烷气体,所给条件中缺少氢氧化钠溶液,故甲烷中还混有二氧化碳,A 项错误;氢氧化钠和苯酚反应生成苯酚钠,苯酚钠溶于水苯不溶,静置后分液便可分离,B 项正确;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Fe2+,应先滴加 KSCN 溶液不变色,再向溶液中滴入氯水后变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3+,C 项错误;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若火焰呈黄色,可能为钾盐或钠盐,钾盐需要隔着蓝色钴玻璃才为紫色,D 项错误。 10 【正确答案】 C【

23、试题解析】 根据反应物 A+B 的质量总和为 10+20=30 g,可推知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为 30 g。已知生成的 C 是 5 g,则 D 的质量应是 30-5=25 g,由此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10:20:5:25,再运用这个质量比,可计算出生成 5 g D,需要 A 的质量是 2 g。故本题选 C。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课程理念的内容。故本题选 D。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

24、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故本题选 B。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学期教学计划。故本题选D。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故本题选D。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初中化学学习以化学物质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以实验为基础,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故本题选 C。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25、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不同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把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二是把评价对象自身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故本题选 A。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设计是运用了先行组织者理论。故本题选 D。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联系一预测策略适用于知识间有一定联系的内容的教学,而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间的内容联系性并不大,故不适用,A 项不正确。概念形成策略是学习者从大量具体的例证中,以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出事物的关键特征的一种学习策略,更适合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元素化

26、合物知识不适合,B 项不正确。知识结构化策略主要用于将化学事实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较零散,可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将知识系统化,使其便于掌握,C 项正确。故本题选 C。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过程。在化学学习中教会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故本题选 C。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简单地说是指一个测验的准确性、有用性。测验试题的文字难度太大,超过学生水平,不能体现出测验的有

27、效性,也就是测验的低效度性。故本题选 A。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步骤 1 现象:溶液依旧是无色的。原因: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酚酞滴人蒸馏水中不变色。步骤 2 现象: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红。原因: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浓氨水显碱性,因此滴入浓氨水的溶液变红。步骤 3 现象:几分钟后,烧杯 A 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原因: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浓氨水能够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能够进入烧杯 A 中形成氨水,使烧杯 A 中的溶液呈碱性,酚酞遇碱变红,因此会观察到该现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到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

28、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感兴趣。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分子会运动,酒精会蒸发并且被皮肤吸收【实验探究环节】 教师完成探究实验步骤 12。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说明实验现象不相同的原因。教师总结、学生同答,概括得出:酚酞属于一种指示剂,遇到氨水会变红,因此可以用酚酞检验氨水的存在。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29、步骤 3,观察实验现象并小组探讨产生该现象的原因。15 分钟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观察到的现象是 A 中溶液变红。因为浓氨水能够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因此能够运动到 A 烧杯中,这也就相当于 A 烧杯中有了氨水,酚酞遇到氨水变红,因此 A 中溶液变红。【总结环节】提问:该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应用环节】请列举生活中的实例。22 【正确答案】 (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可以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 5 个阶段:量的积累阶段。假说阶段、验证阶段、完善阶段、解释阶段。 (2)

30、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有: 化学科学的发展,存赖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化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化学分析手段的发展; 化学科学黻展,有赖于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前人知识的总结。(3)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瀑格尔以辩证法观点第一次对对“质” 与“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并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指出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殿,质变是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了量变质变规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充分反映出量变质变规律,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新的

31、元素的存在和性质。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1)C。因为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氧气,使得甲瓶内压强减小,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生成的二氧化硫的体积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使得乙瓶内的压强不变(不考虑二氧化硫的溶解性)。所以,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为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中没有水流人,故 C 项正确。 (2)学生错选最多的是 B,错选的原因可能是只考虑到红磷和硫燃烧消耗了氧气,而没有考虑生成的二氧化硫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因此乙瓶内气体体积不变,即压强不变。另外,通过红磷和氧气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课本上的实验。学生对此实验印象深刻。部分学生在不了解硫和氧气燃烧产

32、物的情况下,进行了错误的类推,认为硫和氧气燃烧与红磷和氧气燃烧后瓶内出现的实验现象一致,以致错选B。四、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1)中学化学实验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操作技能的熟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该教师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活动,体验科学的发

33、现过程和方法。并且为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入评价。学生在从事实际科学研究时获取信息,对自己思维的合理性进行主动、自觉地判断以及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调节,加深对研究主题和研究过程的理解,实现从“讲练结合” 向“学评结合”的转变。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与践行的。五、教学设计题25 【正确答案】 (1)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是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气体制备的起始,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4、的综合应用。启后:为之后的“二氧化碳的制取” 的研究做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学会边做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35、,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录像) 师:结合看到的录像,请同学们说一说氧气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回答: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氧气是发射火箭的助推剂;可用于金属的焊接和切割:煤、木材的燃烧需要氧气。 师:氧气的用途真是广泛。那我们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在实验室经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 请

36、猜测能否利用下列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KMnO 4)、氯酸钾(KClO 3)、二氧化锰(MnO 2)、双氧水(H2O2)。 师: 板书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投影高锰酸钾制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c内要稍微露出橡皮塞;d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师:指导学生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 生: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完成实验 投影归纳实验步骤:a仪器组装;b气密性检查;c 装入药品; d加热药晶;e 收集气体; f检验;g验满;h仪器的拆卸 师:板书 师:引导思考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反应物的特点是什么 ? 生:思考、讨论。 师:板书 二、分解反应 特征:“一变多 ” 表示为: ABA+B 师: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 生:汇报收获,小结本课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