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2867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天津市新华中学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卷(含解析)总分 100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30道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1.公元前 513年,晋国赵鞍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孔子对此批评说:“少晋其亡乎!”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表明A. 传统的统治秩序走向瓦解B. 铸造业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晋国的灭亡成为历史必然D. 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影响【答案】A【解析】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即礼乐秩序走向瓦解,故 A项正确;冲击等级秩序的是将刑法铸于鼎上,不是铸造业,故 B项错误;材

2、料体现不出晋国必然偶像灭亡,故 C项错误;春秋时期儒学还没有上升为统治地位,故 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信息是;晋国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导致“贵贱无序” ,由此得出答案。2. 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 ,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 。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由材料中“男子都自称为“朕”到“朕”成为秦始

3、皇的专用称谓,可见皇帝独尊的地位。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2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指A. 分科考试B. 以文治国C. 学而优则仕D. 公平竞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与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影响,采用相对公正客观的文化考试进行选拔,所以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指的是它的公平竞争。分科考试、以文治国和学而优则仕并不是科举制“具有永久

4、的生命力”的理念,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点睛】在科举制的诸多积极影响中,最重要的便是它的公平性,通过统一的文化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以往选官制度中血缘和门第的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4.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 ;“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 ;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 。以上变化表明A. 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 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 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 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不能说明专权现象严重,故 A项错误

5、;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 B项错误;即使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也不是题中的“内阁取代六部” ,故 C项错误;材料中“专命内阁条旨”表明参与国事决策,故 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5.“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3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 ”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A.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D.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 ”可知,希腊城邦的教育注重培养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以保证宪政的实施,说明该做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故 C正确;ABD 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 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6. 威廉布莱克斯通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

7、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B. 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C. 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D. 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在强调英王和议会的相互牵制,即强调英王和议会关系是均衡的,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作者是主张英王也是有权力的而非主张严格限制王权,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只是强调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所以国王不可以批准议会法案,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来看当时英王还有

8、一些权力而非已统而不治,选项 D不4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 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B. 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C. 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D. 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主要意图”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总统受到参议员的制约,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自然是实现分权制衡,故 A项正确;B 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意图,故排除;C、D 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8.有学者认为:“从 1901年到 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

9、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A. 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B. 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C. 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D.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所述事件,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 AB两项内容属于天津条约 (1858 年) ,排除。C 项尽管属于辛丑

10、条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干“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 “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年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9.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5能生效。约法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 )A. 效法美国 B. 效法法国C. 维护总统的权力 D. 约束总统的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关键之处就是“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

11、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是由于孙中山为了制约袁世凯的权力而提出的,防止专制制度在民主的外衣下存在。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10.1937年 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 ,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材料“1937 年 8月” “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 B项正确;A 项发生在 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

12、排除;长征是 1936年 10月胜利完成的,故 C项错误;D 项是 1938年春,排除。点睛:关键时间“1937 年 8月” ,用此分析出答案。11.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A. 二月革命时期 B. 四月提纲发表前后C. 攻占冬宫之后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答案】B【解析】材料中“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应该是在二月革命6之后;而这个政府还存在,说明是在十月革命之前,故答案为 B项,

13、排除 A项;“攻占冬宫之后”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均属于十月革命时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CD项。12. “民主”在中文里的传统意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君主专制统治;当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绍到中国后, “民主”演变成带有民选元首和人民统治的含义;经历了共和政治的兴衰, “民主”又被用于指称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直接原因是( )A. 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B.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C. 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D.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学生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结合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字面理解,联系所学,容易判断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是

14、其提出的直接原因。故选 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13.周恩来总理曾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末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下列有关这些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形成于 20世纪 5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时期B. 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C. 日内瓦会议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D. 这些原则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解题时紧扣“不准确” ,引文描述的主要是周恩来在20世纪 5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时期,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

15、判时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 ABD项均正确,但不合题意;而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是 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修改,故 C项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14.2012年 11月 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祝贺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贺电中指出“近四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保持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方愿与美方一道,放眼未来,继续努力,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这说明

16、中美合作伙伴关系A. 稳定发展完全没有阻碍B. 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C. 是所有国家关系之间最重要的关系D.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完全没有阻碍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项;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并不能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是所有国家关系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故排除 B、C 项。根据“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可知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选 D。15.1954年 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缔结的地区性军

17、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 (又称马尼拉条约 )正式生效。条约由序言、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对这一条约产生的背景,叙述正确的是A. 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B.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C. 世界处于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的状态D. 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1955年华约的成立,故排除 A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于 20世纪 60年代,故排除 B项;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于 50年代末 60年代初,故排除 D项。 东南亚

18、条约签订时,美苏冷战已经开始,并于 50年代初爆发了朝鲜战争,世界处于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8的状态,故选 C。16.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美苏之间势均力敌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国际组织的努力第三世界的兴起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两极格局。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两极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主要是美苏之间势均力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追求和平成为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加之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努力,都有助于这种稳定局面的形

19、成。第三世界是美苏之外的政治势力,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但不利于两极格局的稳定。所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C、D 项,故选 A。【点睛】第三世界的兴起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是不利于两极格局的稳定的。17.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做了如下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

20、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9【答案】D【解析】从材料“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长期的战乱和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实力的强大;由此梁柏力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实力不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社会对商人的依赖较小,故 D选项正确;A、C 项材料没有体现;B 项不符合题意,商人地位的提高不可能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18.有学者认为:“公元 1500年前后,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

21、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 ”该论断表达的主旨是A. 新的大陆对人们充满诱惑B. 世界逐渐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C. 世界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D. 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公元 1500年前后”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彼此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各民族、各地区加强了联系和交流,可见上述论断表达的主旨是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故选 D。材料“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反映了新大陆对人们并非尽是充满诱惑,故 A错误;BC 两项所述明显错误,故排除。19.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人已

22、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A. 建立“日不落”帝国B. 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C. 对法战争中取得胜利D. 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排除 AC;1588 年,英国击溃10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排除 B;17世纪,荷兰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成为“海上马车夫” ,故选 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海上马车夫”20.“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

23、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 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B. 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C. 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D. 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人们更加注重明确限定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增加、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反对野蛮等信息,这些都发生在 19世纪初的欧洲,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变革。故答案为 A项。BC 项反映的不是实质问题;材料反映的是人们价值观的变革,不能得出精神异化的结论,排除

24、D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影响2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的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的竞争下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A. 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B. 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D. 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民族工业虽然资本少,技术落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和压迫,但并不是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故排除 A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从而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

25、的严重排挤和压迫,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11义工业的衰落。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衰落并不是由于经营不善或自身非常软弱,而是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和压迫,故排除 B、C 项。故选 D。22.20世纪 60年代,我国在制定经济建设计划时曾提出要“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第三。这是发展工业的方向,也是国民经济计划的方向” 。这个设想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多数领导同志的赞同。这一设想的主要目的是A. 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B. 应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C. 巩固调整国民经济取得的成果D. 改变我国工业化不合理的布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在 20世

26、纪 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已经体现出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的做法,故排除 A项;根据题意可知,这一设想主要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问题,无法体现是对国际局势的应对,更无法体现是为了改变工业化的不合理布局,故排除 B、D 项;经过五十年代的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第三”首先体现了对国民民生经济的保障,有利于巩固国民经济取得的成果,故选 C。23.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 “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面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

27、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 。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A. 关注民众艺术需求B. 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C. 全面推行以工代赈D. 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答案】C【解析】1935年的美国正处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努力中,民众的关注点不是艺术需求,排除 A;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排除 B;材料中没有体现劳资关系的调整,排除 D。由“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 ,实际是12政府全面推行以工代赈,故选 C。24.武德七年(624 年) ,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 , “命博士徐旷讲孝经 ,沙门慧乘讲心经 ,道士刘进喜

28、讲老子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A. 思想一统 B. 佛道主导 C. 三教并存 D. 儒学式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三个代表人物,博士徐旷、沙门慧与道士刘进喜体现的三种思想并存,故没有体现思想统一,排除 A,C 项正确。题干未突出佛教的地位,B 项错误。 “式微”出自诗经 ,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显然与汉代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不符,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早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特征,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社会思想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特征即可知道答案。.25. 有人说,某一时期的哲学家们相互进行着无尽无休的辩论但他们是一

29、家人, 支持他们共同的事业: 创造一个主张人道、教育与宗教分离、世界主义和自由的纲领, 不受国家或 教会专断干涉的威胁, 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的世界。这些哲学家属于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C. 古代希腊时期 D. 宗教改革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结合题意可知,虽然这些哲学家们相互进行无尽无休的辩论,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并且享有批评和质疑世界的权利,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属于启蒙运动时期,所以选 B。ACD 不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主权在民思想26. 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

30、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雨果在这里A. 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B. 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C. 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13D. 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发展状况。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很早取得突破后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是“停滞在胚胎状态” ;而西方的科技发明一经出现很快

31、就发挥了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社会环境不同,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故 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不利于科技发明,阻碍了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材料也没有体现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故 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等发明中国早于欧洲,并不能得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该项说法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 C项错误。材料中“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见雨果承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故 D项错误。考点:中外科技的发展中外科技的特点比较2

32、7.19世纪末,“物竞“天择“等成为社会流行词语。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作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种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使命是A. 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影响B. 甲午战败,救亡图存C. 自然法则适用于社会法则D. 思想开放,追求时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严复的天演论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的主张,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守旧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所以“物竞” 、 “天择”成为社会流行语。甲午战争战败并没有带来这些流行语,故排除 B项;自然法则并不适用于社会法则,故排除 C项;这些流行语的出

33、现并不是为了追求时尚,故排除 D项。故选 A。28.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 ;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14这表明他A. 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B. 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C. 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D. 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

34、可不取资于欧美”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 D项正确;AB 选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C 与题干无关。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29.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 “迄今为止,国民党内的主要统治集团,坚持着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方针。有很多迹象表明,他们早已准备,尤其现在正在准备这样的行动:等候某一个同盟国的军队在中国大陆上驱逐日本侵略者到了某一程度时,他们就要发动内战。 ”由此可见,该报告应该是( )A. 论持久战 B. 新民主主义论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联合政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的理论著作。毛泽东认为当时抗日战争

35、还未彻底胜利,但已面临着内战的危险。由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 D。A、B 两项的内容与题意无关,C 项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30.“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一特点属于A. 古典主义文学B. 浪漫主义文学C. 现实主义文学D. 现代主义文学【答案】B15【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浪漫主义。根据“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可知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流派。古典主义是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现实主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现代主义文学是兴起于二战

36、以后的反传统的一种艺术流派,均不符合题意的描述,故排除 B、C、D 项。故选A。第 II卷(非选择题共 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困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梭伦材料二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 。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 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这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 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

37、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是国家的事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梭伦改革。(2) “陶片放逐法”的民主性何在?它是否又具有局限性?(3)说明材料三中“民主”的本质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答案】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并不能彻底化解

38、社会矛盾。(2)民主性:使每个公民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它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局限性,由每个公民特别是缺乏一定文化和政治素质的公民的意志来决定带有不合理的成分,容易被少数人恶意操纵,不可避免地带来权力的滥用。16(3)本质含义,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体现了主权在民(人民主权) ,政治特征: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解析】【详解】 (1)根据“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保持中庸,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

39、。(2)根据“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可知陶片放逐法能充分体现直接民主的特点,使每个公民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以民主的方式反对威胁民主的人。但这种方式受限于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容易被少数人恶意操纵,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根据“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可知民主的本质指的是主权在民,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根据“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任人唯贤。【点睛】雅典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

40、程,在这个过程中,雅典公民越来越成为城邦的主人,越来越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在直接民主的体制下,由于公民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差异,也难免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2.20世纪 20年代末,正当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材料一 1931 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 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英】阿诺德J汤因比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

41、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 19291933年17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为什么”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

42、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答案】(1)大危机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而当时的苏联迅速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试验性疗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3)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摆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如答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

43、和总统的权力;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亦可。)【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时,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大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第(2)问,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发展完善、对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方面来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即可。第二小问中的不同点应根据两国发展经济的具体做法进行比较。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全面干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相同点应归纳两国政府的做法即国家都在干预经济。 “实质”即回答该“试验性疗法”反映出的根本性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