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邢台市第八中学 2018-2019 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历史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第卷一、单项选择题(共 35 个,每个 2 分,共 70 分)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 6 一前 3 世纪) ,人类首次觉醒”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先
2、哲精神觉醒时期,在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 正确;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是秦朝,与时间不符,排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与时间不符,排除 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是宋明时期,与时间不符,排除 D。所以选 A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名师点睛】 “轴心时代” (公元前 6 一前 3 世纪) ,人类首次觉醒分别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1) “百家争鸣”的意义:“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 (2)古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意义:古希腊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上观宇宙,俯察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知识和智慧,追求真理,闪耀着理性探索精神的光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2.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2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B. 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C. 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D. 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答案】D【解析】从稷下
4、学宫的时间可以得出答案为 D,董仲舒生活的年代为西汉,ABC 均正确。3.“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 ,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 ,说明了儒家学派强调积极入世的主张,儒家学者强调积极入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所以答案为 B 项。A 项是儒家学派的主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项是道家学派的特点,D 项是佛学的特点,排除 CD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
5、家思想的形成特点4.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儒家思想A. 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 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C. 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 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这反映出早期儒学关注社会、关注人事的思想,D 项正确。孔子的“礼”强调的是等级名分,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唯物主义思想,且荀子的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B 项错误。材料强调孔子3密切关注社会现实,没有涉及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C 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未能事人,焉能事
6、鬼” 、 “未知生,焉知死” ,结合孔子思想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下列体现古代教育全面育人思想的是A.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B.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C.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D.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 项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与设问不符,A 项错误。B 项是指教育要掌握时机、要因势利导、要循序渐进,与设问不符,B 项错误。C 项是指腐朽的木头无
7、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与设问不符,C 项错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驭、书、数,反映了古代教育全面育人的思想,D 项正确。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 强调“大一统”B. 推崇法的作用C. 主张顺应自然D. 相信天人感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老子的思想是遵循“道” , “道”就是规律,因此他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B 选项主要是法家学派的思想;D 选项是董仲舒的思想。7.“民之饥,以其
8、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学说4B. 墨子的“兼爱”思想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 老子的“无为”观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等这些现象都是由统治者造成的,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过多干预才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故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孟子的“仁政”学说,而是强调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A 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没有涉及墨子的“兼爱”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而是强调老子在政治上主张
9、无为而治,C 项错误。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 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 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A 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 项是法家思想,排除;C 项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符合题干信息,故 C 项正确;D 项是民主思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9.先
10、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答案】D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题干的理解。材料的大致含义是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选 D。A 是荀子的观点,B 是老子的观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意思是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得知这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
11、益排除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0.“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A. 重视礼义教化 B. 强调严刑峻法 C. 主张儒法并用 D. 提倡上善若水【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 ,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由此可知看出荀子主张礼义与严刑并用,即儒法并用,故 C 正确; A、B 只体现一方面,不能全面反
12、映材料,排除;上善若水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11.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 儒家的“仁政”思想B. 墨家的“兼爱”思想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批判,故 B 正确。儒家的“仁政”思想,没有主张兼爱、平等,故 A 排除。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排除。荀子的 “性恶论”思想也未涉及
13、平等思想,故 D 排除。6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思想12.“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学说B. 墨子的“兼爱” “非攻”思想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 庄子的“齐物”观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视人之宝若其宝” 、 “视人之身若其身” 、 “视人之家若其家” 、 “视人之国若其国”可知是一种没有等级差别的普遍的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谁攻”反映的是“非攻”思想;故 B 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是指民贵君轻思想,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材
14、料没有涉及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而是强调墨子的“兼爱” “非攻”思想,C 项错误。庄子的“齐物”是指万物齐一的观点,与材料不符,D 项错误。13.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墨子中的“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
15、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 D 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71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
16、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答案】B【解析】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讲究等级秩序;墨家主张节用,法家学派主张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由此不难判断出其对应关系分别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故 B 项正确。15.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
17、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 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有了新的发展,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A、C 两项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 A、C 两项排除;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理学的出现,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出现,故项排除;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孔子,其出发点必然在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 B 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传统
18、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16.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8A. 天人感应B. 大一统C. 君权神授D. 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是君权神授的体现,C 项正确。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但与材料强调君权神授不符,A 项错误。大一统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但与材料
19、强调君权神授不符,B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与材料强调君权神授不符,D 项错误。17.“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该观点在当时的最重要意义是A. 论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正确性B.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 有利于宣传神学思想D. 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定【答案】B【解析】材料“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根据当时时代背景分析,这一思想的宣传,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应当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20、B 项正确,A 项是具体内容;CD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权力来源问题,材料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君权神授这种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18.“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9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三教合归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可知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所提出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
21、,独尊儒术” ,C 项正确。A 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 是秦始皇采取的文化政策;D 是宋明时期,故排除 AB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即可知道答案。19.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 ,图片中的“经”应是:A. 佛经B. 圣经C. 五经D. 道德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 C 项。A 为佛学,B为基督教经书,D 为道家老子著作。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
22、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20.“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当时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 项正确;B 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
23、系不大,C 项排除;D 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 A。2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理,这个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的,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的角度而非矛盾对立转换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B 不
24、符合题意,排除;从人的本性出发是孔孟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万物本源22.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11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该思想家主张内心明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
25、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心学主张无关。所以答案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23.“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 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孟子在宋代以后地位凸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推崇孔孟思想,将儒学经典作注,受其影响, 孟子自此也受到较高的待
26、遇,C 项正确。A 项是宋代时期的理念,但与孟子无关,排除。B 项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陆王心学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是理学的一种表现,D 项排除。故选 C。24.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的推崇才女。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A. 社会的进步 B. 理学的兴起 C. 女权的发展 D. 教育的发展【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看到关键词是“宋代” ,而宋代程朱理学是对儒学的思辨化宣扬,宋代推崇才女与12此有关系,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不是直接原因;C 项错误,我国古代没有女权运动;D项不是主要原因。 25.理学强调
27、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节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 项是强调读书人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说法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B 项出自南宋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显示了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说法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C 项意思是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
28、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与题意不符,但符合设问,所以选 C。D 项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说法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点睛:解决本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材料“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节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意思,抓住设问要求“不能体现”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6.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A.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 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李贽
29、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ABC 都赞同孔子,所以选 D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27.李贽曾说道:“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13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谷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天然之理,心至之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市民阶层对经济权利的要求B. 李贽极端自私C. 李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D. 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强调维护个人经济利益,当时正处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士民阶层精神的解放,李贽这段话
30、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A 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且与材料的本质无关,排除。李贽的观点应是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排除 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D。28.“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A. 工商皆本B. 反对礼教C. 反对君主专制D. 注重实学【答案】C【解析】据材料“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的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黄宗羲反对礼教
31、,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注重实学的主张,故 D 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学生可以联系黄宗羲思想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正确答案。2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14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不结合实际而
32、谈理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研究,主张经世致用,D 项正确。材料多次强调“清谈” ,反对不结合实际而谈理论,但并非痛恨孔孟学说本身,排除 A。材料反对不结合实际而谈理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研究,这并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源,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佛学,而是强调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排除 D。30.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A.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B.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C. 建立法治社会D. 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大意: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 ,即
33、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通过法律治理国家,故排除 C 项。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明朝灭亡时,君主立宪还未产生,故排除 D 项。故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31.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了A. 三纲五常 B. 发明本心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
34、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选项中 A15项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B 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D 项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等的思想。 ,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故 C 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名师点睛】3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心” ,与“仁政” “独尊儒术” “经世致用”等思想无关,故 ABD 项排除;依据“万化根源总在心”可得出此诗反映的是“心”是万物
35、的本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故 C 项正确。【点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明确其论述的内容是“心是万物的本源” ,得出是心学的思想,与备选项对比判断出正确答案。3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 知德合一B. 格物致知C. 致良知16D. 穷理格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
36、省,不需要外求。B 是朱熹等人的观点; 知德合一是苏格拉底的观点, 指的是知识就是道德.一个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品德.。格物穷理也是儒家观点,意思是,真正明白道理是悟性在某个问题的具体思考;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因此选 C.【名师点睛】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本质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
37、的自然欲求。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本心是“理” 。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哲学范畴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向外追逐客观认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恢复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34.“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 ”文中的“他”
38、应指A. 王阳明B. 李贽C. 顾炎武D. 陆九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文中的“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17个时代,由此,可以排除 B、C 两项,因为李贽和顾炎武都生活于明末清初。从材料中“开创了中国心学”这一信息可以排除不会是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35.有人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此人应是A. 朱熹B. 陆九渊C. 程颢D. 王阳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 、 “自然良知明觉者
39、也”等信息可知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强调良知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故 D 项正确。朱熹和程颢属于理学代表,与材料中的“良知”不符,AC 项错误。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与材料中的“良知”不符,B 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 、 “自然良知明觉者也”等,结合王阳明的思想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第卷二、主观题(第 31 题 15 分,第 32 题 15 分。 )36.儒家思想从创立到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人民版历史必
40、修 118材料二:(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 。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答案】(1
41、)政治理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统治者“克已复礼” ,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诸侯国:鲁国。特殊方式: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2)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偶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 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仁”与“礼” “德治”;等思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山东鲁国回答;第三小问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偶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汉武帝时
42、期政治统治需要角度回答。点睛:汉武帝大一统背景37.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9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
43、人欲” ,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44、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答案】 (1)影响: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措施: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思想上重视。(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3)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
45、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质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设问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和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20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反映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思想上重视儒家思想。(2)本题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朱熹的核心思想,至于认识论,材料提到,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
46、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也可以答出“格物致知” 。(3)本题材料“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反映了黄宗羲的主要思想,直接作答: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 。(4)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材料“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反映了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接作答即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顾炎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