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1097395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城市化时间:45 分钟 满分:9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 12 题。1该国( )A自 1953 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B20 世纪 60 年代城市数目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2000 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D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2该国可能是( )A印度 B中国C美国 D印度尼西亚12.解析:第 1 题,读图可知,三条曲线自上而下分别为城市人口比重曲线、城市数目曲线和城市人口数量曲线。三条曲线中,

2、持续上升的是城市人口数量曲线。图示时间段,城市化水平较低,最高为 41.8%,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也没有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高于 70%的阶段)。第 2 题,2004 年城市人口为 5.43 亿,城市化水平为 41.8%,可推知 2004年该国总人口约为 13 亿,联系选项中四国人口总数可知该国只能是中国。答案:1.A 2.B2018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 34 题。23该城市( )A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

3、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34.解析:第 3 题,本题考查城市建设。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A 项正确,C 项错误;区域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造成污染),B 项错误;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热岛效应弱,D 项错误。第 4 题,本题考查城市化。保护耕地和增加种植业投入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B、C 项错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A 项错误;卫星城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4、D 项正确。答案:3.A 4.D2016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 2015 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 57 题。35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6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

5、用增加7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 BC D57.解析:第 5 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 附近。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 0.951.00 和 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 C。第 6 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

6、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 B。第 7 题,由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 A。答案:5.C 6.B 7.A2019大连调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 89 题。8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水泥路面多 下水道多 绿地多 人口多A B4C D9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的是( )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禁止开采地下水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

7、然池塘、河道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A BC D89.解析:第 8 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 9 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答案:8.A 9.C“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回答 1011题。10上海建设“海绵城市” ,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C

8、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1011.解析:第 10 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少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与海绵城市无关;海水倒灌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绵城市是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不能减缓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选 C 正确。第 11 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下雨时蓄水,利于植被吸收,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市本身

9、耕地少,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硬化,退耕恢复湿地作用有限,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选 D 正确。答案:10.C 11.D二、综合题(共 46 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 分)材料一 由“苏南模式”创造的一批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务工的主要场所,苏南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生活质量也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如下图。5材料二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农民的土地、住房被征用,用来建设工业园区、道路设施等。城市化的过快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1)苏南五市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_。请写出衡

10、量城市化水平的三个重要标志。 (8 分)(2)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6 分)(3)根据材料二,简述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8 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京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除此之外,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也是城市化的标志。第(2)、(3)题,分别考查城市化的有利影响和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作答,难度不大。答案:(1)南京市 标志: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8 分,每点 2 分)(2)城市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6 分)(3)问题:环境

11、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加重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分)解决途径: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4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 分)材料一 如右图。材料二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6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1)图中城市问题的表现有哪些?(6 分)(2)导致上述城市问题的原因是什么?(8 分)(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10 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 “房价高” “堵车” “就医难” “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问题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二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6 分,每点 1 分)(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8 分,每点 2 分)(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10 分,答出 5 点 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