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目标导航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条件和经过,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2.掌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3.分析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朝灭亡,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一、 “秦王扫六合”1背景(1)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织,秦国经济由此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2)嬴政亲政后,平定嫪毐叛乱,罢免吕不韦,任
2、用李斯,重用王翦等将领,采取恰当的统一策略,开始大规模的统一全国战争。2经过(1)公元前 230 年,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2)公元前 229 年,赵王中了秦王的离间计,杀死大将李牧,第二年,秦军大破赵军,赵国灭亡。(3)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4)公元前 225 年,秦国用黄河水灌魏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5)公元前 223 年,秦军灭掉楚国。(6)公元前 221 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国 齐国。3影响(1)秦国统一六国,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2)统一的实现,为中央集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2思维点拨 局部的统一、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发展
3、、人们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确立中央集权制1中央(1)创立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全国政务、军务及监察百官,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大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2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的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掌郡内政务、军务和监察,郡下面设县。3作用(1)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直接对皇帝负责,相互牵制,职责分明,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2)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归纳总结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加强
4、皇权的重要措施,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官吏不再臣属于诸侯,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易错提醒 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服务于统一局面。三、 “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2)影响: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1)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2)为使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统一车轨。3大力发展交通(1)陆路方面: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2)水路方面:疏浚了
5、鸿沟,开凿了灵渠。4巩固边防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3思维点拨 (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反过来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重点精讲 如何认识秦始皇修筑长城?(1)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外敌入侵;保障了沿边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暴政的表现,激化了社会矛盾。四、历史的余音1功绩(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
6、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2过失:唯我独尊、专制暴虐。(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滥用民力、物力,大建宫殿、陵墓,征收沉重的赋税。(3)制定了严酷的刑法。知识图示主题一 秦统一六国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梁启超史料二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梁启超史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4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史料二是说如果长期不能统一,诸侯混战带来的惨状不知到什么地步为止。(3)史料三说明商鞅变法取得明显效果,国力增强。问题
7、思考(1)史料一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2)史料二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3)史料三体现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2)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3)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秦统一六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
8、聚力增强。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重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主题二 评价秦始皇史料一 汉代有人说: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5史料二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 , “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 ,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
9、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史料解读(1)由史料一中的可知秦始皇统治残暴,由可知其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的灭亡。(2)史料二中的指的是秦始皇进行了体制创新;是指其统一全国。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的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2)从史料二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3)你怎样看待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两种观点?提示 (1)秦始皇苦役百姓,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是一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2)理由: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
10、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秦始皇“功在统一” “罪在专制” ,但两者相比,历史功绩是主流。全面评价秦始皇(1)积极:杰出的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全国。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统治残
11、暴的封建皇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6制定残酷的刑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1善于用人是秦王嬴政能够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面对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联盟,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的统一方略,该方略是( )A先灭强大的齐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韩B远攻近交,首先进攻远方的国家,后灭邻国C先灭弱小的韩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D先难后易,首先进攻强国,后灭弱国答案 C解析 秦王嬴政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提出选择弱国、正面突击,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2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制C
12、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答案 C解析 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 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 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 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最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7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答案
13、 D解析 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 ,发布了焚书令,但秦朝迅速灭亡了;汉武帝采用的是另一种形式即“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成功了。证明题干中对秦始皇评论的依据是秦朝的政策和史实及后世的做法,故 D 项正确。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范文澜中国通史据材
14、料,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答案 措施:移民、筑城、设郡。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 本题第一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郡;第二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学习思考1提示 秦国兼并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主要原因:秦国商鞅变法彻底,实力增强,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具体原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嬴政任用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
15、略和策略。2提示 丞相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目的是加强皇帝专制集权。3提示 对秦始皇评价不同的原因:评价者所处的角度和阶级立场不同,评价的观点也不8同,古代人还不具备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客观方法。基础达标1(2018杭州高二检测)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BC D答案 A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
16、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驰道答案 A解析 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3对下图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巩固统一 阻碍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A BC D答案 A9解析 图片反映的事件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正确,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 A。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
17、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C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答案 B解析 秦始皇修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 )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摧残了先秦文化 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 制造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知识分子的先例A BC D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故其选项的设置则为消极的、向下的,因此,本题不难判断。6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
18、德原则评价秦始皇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D以上说法全部都不对答案 A解析 由“始皇帝”排除 C 项。李贽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即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吴兢语“暴虐”从秦的暴政即残暴统治入手,故 A 项符合评价原则。B、D 两项错误。能力提升7从古至今,史学家们一直对秦始皇的功过争论不休,就这种情况,下列有两则材料分别摘自当代史学家翦伯赞和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10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
19、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翦伯赞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答案 (1)翦伯赞从顺应历史发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角度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绩,但没有指出秦始皇的过失;司马迁完全否定秦始皇,没有指出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二者说法都不够全面。(2)秦始皇固然有“暴虐无道”的一面,但他统一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及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秦始皇是一位功大于过的皇帝。解析 第(1)问,分析古今史学家的观点,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要看其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否一分为二;第(2)问,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准确的标准,以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评价他的是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