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112809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02 课 故都的秋(第 02 课时)1解释下列词语。(1)混混沌沌:(2)一椽破屋:(3)一叶知秋:(4)不能自已: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嘶( ) 厮( ) 蓝( ) 篮( ) 萧( ) 箫( )衬( ) 忖( ) 蕊( ) 芯( ) 陀( ) 驼(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 ,并说明理由(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理由:_(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理由:_(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理

2、由:_( 4) 回 顾 中 华 民 族 幽 远 的 历 史 , 灿 烂 的 文 化 , 以 及 深 刻 厚 重 的 生 存 智 慧 , 每 个 中 国 人 都 应 该 感 到 骄 傲 自豪 。理由:_1 (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2)一椽破屋:一间破旧的屋子。 (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2结果。 (4)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2嘶叫/厮打 蓝朵/篮球 萧索/笙箫 衬托/忖度 落蕊/芯片 普陀/骆驼3 (1)(理由:) “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

3、时间上间隔远。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2)(理由:) “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符合语境。(3)(理由:)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也指景象模糊,不分明。句中既然要表现雨后的清新景象,再用该词与语意相矛盾。(4)(理由:) “幽远”意即深远;远而幽静。多用来形容意境或环境幽深静谧。句中要表现的是时间长,应该用“悠远” 。 “悠远”有两个意思: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1作者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为序来记叙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

4、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 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例如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是境的宁静)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这是心的宁静) 。 “一椽破屋” “破壁腰” (境的悲凉。 )又如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

5、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2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作者以“南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 ,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 。3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本文是用深沉的

6、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3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4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几句写景有什么特点?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5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

7、驼。 ”这几组对比该怎样理解?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 , “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o) 一 椽(chun) 嘶(s )叫 耗(ho)子B潭柘(zh)寺 落 蕊(ru) 橄榄( ln) 落寞(m)C普陀(tu)山 房檩(ln) 陪 衬(chn)

8、夹袄(o)D廿(nin)四桥 着 (zhu)衣 混 沌(dn) 椭(tu)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建的“夜郎古国”和现有的众多仿古建筑景区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想借助夜郎文化得到游客的认同,恐怕只是一厢情愿。B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赞颂了自然之秋、北国之秋。文章内容充分展4开,酣畅淋漓。C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对文学的批评这个基本出发点来,必须是对文学的和伪文学的批评,必须有批评者的立场态度和真知灼见。D中华民族

9、是崇尚学习的民族,历史上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文学巨匠郁达夫和他的母亲、哥哥三位忠烈的故事令人震撼。1952 年经毛泽东主席签署,郁达夫与他的哥哥郁曼陀分别被批准为革命烈士。B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C老先生年届九十,还在孜孜不倦地整理古文尚书 ,皓首穷经,谁也不能否认先生不是青年学者之楷模。D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对青年学生是熟悉的,它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要篇目。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还有秋

10、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在北京的宽阔马路上,落叶飘摇而下,_,_,_。_,_。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显得安谧而有生气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北国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7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

11、须另选喻体。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5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

12、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

13、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句话有何作用?2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文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4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所以他在追求“清”“静”的同时,是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的。B北京秋天那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发生变化,失

14、去它们固有的特征。C这部分文字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置身其中,使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悲苦。D这部分文字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经作者精心锤炼,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E 选 文 第 四 段 写 出 了 北 国 清 秋 之 雨 忽 来 忽 去 的 情 景 。 雨 的 阵 势 、 云 的 景 象 、 人 们 的 行 为 , 写 得 活 灵活 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草原八月末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

15、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有多少看头了。 ”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

16、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这 偌 大 的 草 原 又 难 得 的 干 净 。 干 净 得 连 杂 色 都 没 有 。 这 草 本 是 一 色 的 翠 绿 , 说 黄 就 一 色 的 黄 , 像7是 冥 冥 中 有 谁 在 统 一 发 号 施 今 。 树 是 成 片 的 林 子

17、, 却 整 齐 得 像 一 块 刚 切 割 过 的 蛋 糕 , 摆 成 或 方 或 长 的 几何 图 形 。 一 色 桦 木 , 雪 白 的 树 干 , 上 面 覆 着 黛 绿 的 树 冠 。 远 望 一 片 林 子 就 如 黄 呢 毯 上 的 几 块 积 木 , 偶 有几 株 单 生 的 树 , 插 在 那 里 , 像 白 袜 绿 裙 的 少 女 , 亭 亭 玉 立 。 蓝 天 之 下 干 净 得 就 剩 下 了 黄 绿 、 雪 白 、 黛 绿这 三 种 层 次 。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

18、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

19、,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

20、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净矣!静矣!真矣!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取材于梁衡同题散文)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英:花B亭亭玉立:高耸直立的样子C蓝天无垠:边界D一见钟情:衷心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A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出眼前草原的开阔、静谧、干净。B文章第段“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一句形象写出了开阔草原给人的神奇感受。C文中写当年康熙皇帝舅父血战叛军,为国捐躯,意在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

21、主义情怀。D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八月末的草原称之为“我的草原” ,表达了对草原浓浓的深情。3文章第段用了三个“总”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作者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6文章第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美”的体验,请从红楼梦 边城 红岩 平凡的世界 老人与海中任选一例,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种“美”的理解。【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题。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 【注】 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

22、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

23、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9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

24、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 。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

25、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

26、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 “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

27、“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10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

28、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 ,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选自散文选刊 ,有删改)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 “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B “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

29、式微的原因, “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 ,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111A【解析】“钞”应该读作 cho。2B【解析】A 项,黄皇;C 项,圆园;D 项,蓑衰。3D5D【解析】“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6【

30、解析】将这五句话分为两组即可,一是有小色块点缀,一是没有小色块点缀。有小色块点缀的语句是:,然后将排序,是街道有生气,进而呈现出首都秋意。7正像是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一)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秋蝉的“残声”的描写转到对“秋雨”的描写。内容上:描绘出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既突出了秋意,又表达了作者的深切眷恋之情。12【解析】作答这类题,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处在文章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承上启下;呼应上下文;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而内容上的作用,则要结合语句进行具体分析。此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写出

31、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表达了作者的深切眷恋之情。2这段流露了作者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解析】借景抒情是本文的主要特点。选文第一段写了视觉形象花铺满地;写了触觉感受脚踏花地,极微细极柔软。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自行走,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融。此时,作者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 3选文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南国的蝉和故都的蝉进行对比,将南、北方的雨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如答“衬托”,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此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时,一般先解释词语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

32、分析其表达效果。5BC【解析】找准答题角度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文章有的地方写色彩,是诉诸视觉的;有的地方写声音,是诉诸听觉的。再分析这种写法所体现的故都的秋的特点。【解析】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他追求“清”“静”,且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一层主观感情色彩。B 项,“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发生变化”明显不对。C 项,“置身其中,使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悲苦”错误。(二)1D13【解析】此题考查词语、成语中重点字的字义。钟,集中,专注。此题不考查整个词语的含义,而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词语中重点字的字义,难度增大。

33、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积累中准确识记。也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来推断该字的字义,如根据字的形旁来判断字义,“英”为草字头,与花草有关,“垠”为提土旁,与土地有关。2C文章开头这样写,欲扬先抑:为下文突出八月末无花草原的另一种大美、真美做铺垫。【解析】文章考查考生对文中的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对段落作用的分析。题干要求十分明确,要求考生先分析“总”一词重复使用对情感表达的不同,理解该字一定要结合文本,第一个“总”是是朋友们说的,勾起了作者内心对七八月草原的向往之情;第二个“总”是惋惜自己看不到草原最美季节的失望之情;第三个“总”是表达了作者不甘心就此离开。这样的开头先抑后扬,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八月末无花草原的另一

34、种大美、真美做铺垫。4内容上:突出草原历史的凝重和岁月的深沉;为纯净美丽的自然美景增添了历史人文色彩,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从描绘草原景色过渡到抒写个人感怀;巧妙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段落的作用。语段作用题,各地高考,几乎年年都考,作用题的答题思维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将军泡子”的来历一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从内容上来看,突出了草原历史的凝重和岁月的深沉;为纯净美丽的自然美景增添了人文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结构上来看,该段承上启下,从描绘草原景色过渡到书写个人感怀。该段将景、情、理巧妙地融为一体。【点睛】常考重要语段作用有开头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

35、门见山,可以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起(领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为全文奠定基调,上下文形成对照,交代相关背景,如果是景物描写的段落还有渲染气氛、衬托(烘托)情感的作用。中间段(句)的作用,14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引出后面的议论、记叙或描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埋下伏笔。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照应)上文,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突出(强化),揭示主题,呼应开头,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情感。插入段落作用,与上下文虚实相映,正反对照,总分印证,层进烘托,对

36、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荡开一笔,形成波澜。重复出现的语段作用,在内容上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情感,结构上,交代线索,强化呼应,表达上,运用反复修辞,有强化或一唱三叹效果。 5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八月末的草原的由衷赞美。“大、净、静、真”表现了草原开阔、干净、静谧,富有历史人文色彩的特点。作者在感叹中诠释了自然美的韵律能够与人心律共振的道理。文章开头这样写,欲扬先抑:为下文突出八月末无花草原的另一种大美、真美做铺垫。边城是纯真无修饰的美。湘西边城,民风古朴,风景宜人。白塔,绿水,青砖瓦,一切都原汁原味。可谓“标准模特”。翠翠正值花季,她与天保、傩送的爱情蕴藏于其中。为翠翠唱歌,高吭的歌声回荡

37、寂寞的山谷,也正是这特定的时刻孕育了他们二人美好的爱情。而最重要的是愿意洗脱身上已有成见,去亲身体会几十年前纯洁质朴爱情的读者们,正是这三者的结合,使边城之美震撼人心。划线句的意思是:只有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在特定的环境和时刻被心生美感的共鸣者所欣赏,美才能从中产生。边城中着力描写的湘西茶峒小城,带给读者的便是这样一种艺术体验。碧绿的青山与江水,15沿江而建的吊脚楼,与爷爷、黄狗安然的在白塔下栖居的翠翠,灵动可爱。这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每被心生美感的我们读者所欣赏,美便油然而生了。这种美是对心灵的馈赠,得来不易,令人享受。【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经典的理

38、解、感悟和评价。考生结合名著作品分析这句话时,要注意三个要点,标准的模特、特定的环境或时刻、能产生共鸣的欣赏者,这三者交汇才能产生作者所定义的“美”。考生在选取文学经典作品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能梳理出上述三个要点的作品来谈。1AB【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墨与砚台的喁喁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这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

39、往。【点睛】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3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16【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是原因概括题。首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抓住关键句或通过概括的方法来分析。本题答案散落在全文,结合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从徽墨的历史价值角度来分析即可。如文中的“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4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