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1128813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5章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单元整合(五)一、长城的历史影响、文化内涵1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长城抵御了匈奴、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2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的遗产。(2)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文化内涵(1)长城不仅是防御性军事工程,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它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均十分出色。木结构式样的敌楼、箭楼雕梁画栋甚是美观,体现了高超的建筑与装饰艺术水平。围绕长城所产生的许多传说、戏曲、诗词歌赋

2、、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这座宝库。(2)长城是民族矛盾与融合的产物。它既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也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长城沿线定期开放和保护关市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脊梁,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穿越的广阔空间、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个性。二、以北京故宫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1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往往以中心建筑为主形成一个建筑群,不似西方古代建筑大多表现为单体建筑的形式。北京故宫建筑即形成了以前三殿和后三殿为中心的建筑群,显示了帝

3、王君临天下的无上权威。2中国古建筑往往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两边建筑和它有着较为严格的对称性。北京故宫整体设计上,沿着南北方向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表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3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屋顶形态。北京故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形态的最典型代表。4中国古代建筑充分体现着强烈的以人为主、以“和谐”为原则的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三、颐和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深厚积淀,渗透了民族文化的内涵1颐和园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皇家园林,因此,颐和园成为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博采各地造园手法、荟萃南北园林建筑艺术精华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2颐和园造

4、景百余处,寓意丰富,宫廷区建筑严整,等级分明,其疏密有致的建筑群与真山真水自然景观在整体布局上完美配合。一方面突出表现专制皇权的氛围,充分体现封建3宗法制思想,另一方面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巧妙地融为一体,使颐和园既具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文化特色和美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它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世界遗产。四、平遥古民居的风貌特色及建筑布局上的指导思想1古民居的风貌特色(1)四合院形式,中间多以矮墙、垂花门分隔,平面呈“日”字形二进院、 “目”字形三进院。这些深宅,外观封闭、内部俊秀,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正统的礼制观念。(2)

5、砖砌为“拱”的窑洞建筑形式同木构砖瓦式房屋的有机组合是平遥古民居独有的特色,通常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绘等。(3)垂花门楼是平遥古民居中的又一大特色。精巧的设计和颇具文采的匾额,显示了院主人宣传忠朴家风、表达心愿、激人上进的思想境界。(4)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影壁,这是平遥民居的又一特色。目的是消灾祈富,不少的宅院另外还建有门神龛、土地龛和门前的影壁以及上马石、拴马柱、石狮等。2指导思想(1)严格遵循“左祖右社” 、 “左文右武” 、 “文武对应” 、 “上下有序”的社会礼制形式,这种礼制形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2)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

6、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五、山西票号出现的历史条件1中国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加之国外白银流入的刺激,国内的商品货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较以前更为活跃。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货币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突破兑换范围的信贷业务出现。另一方面,埠际贸易的开展,使商品流通幅度扩大,出现了不同地区债务结算和现金平衡等新问题,这就需要兑换的专业化。很明显,票号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2为解决现金交易携带

7、不便的问题,适应商业贸易范围扩大和交换的需要,经营兑钱业务及典当业和印局的发展,构成了票号产生的社会客观基础。3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白银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镖局运输不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费用也很高,最主要的是没有安全保障。即使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也需要商家付出相当4大的精力,商人急需一种既安全又快捷的运现方式。基于这种社会需要,山西票号应运而生。六、比较皖南的典型村落西递、宏村1相同点(1)都是我国古代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2)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3)都深刻体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4)布局上都是围绕着某一个建筑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5)装饰上都是以徽州传统的“三雕”

8、为主。(6)建筑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在外经营致富的徽商积累的财富等。2不同点(1)在整个村落布局的外形特征上西递是船形特征、宏村是牛形特征。(2)村落水系中西递是以自然水系为主,宏村则是以人工水系为主等。七、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历史价值西递、宏村堪称一部“活着的历史” ,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西递和宏村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将新安大好山水装点得古色古香、风格独特,因此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2科学与艺术价值皖南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在宏村穿巷走弄总是与水相伴,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

9、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3文化价值“徽商”号称“儒商” ,秉承先读书后经商、边经商边读书的耕读传家祖训,这也使得徽商比一般的商人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和经营策略。他们对读书、做官念念不忘,对儒家文化倍加追求,因此说徽州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毫不为过。徽州民居建筑向后人展示着曾经富甲天下的徽商有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彰显了当年积极倡导学习文化、亦儒亦商的风气。4观光旅游价值当年陶行知先生曾高度评价徽州建筑,说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与它相比,那就是瑞士。5各地务必坚持充分保护,适度利用,严格遵循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题型 5 特点类试题【解题技巧】回答历史

10、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程度、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典例】(20179月浙江丽水高二质检)(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材料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

11、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萧默建筑的意境(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以故宫为例,予以说明。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 ,从材料二“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可知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第二小问“说明” ,结合故宫的建筑布局,说明古代中国注重群体构图的建筑特点。答案 (2)特点:中国注重群体构图。说明: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的布局;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主体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宫内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内廷院落重重;为了突出太和殿主体地位,在殿前中轴线上先后设置了天安门、端门、午门等。(任答两点即可)【变式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正中摆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宝座正上方的藻井内金龙盘卧,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见右图)。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6“轩辕镜” ,以示皇帝为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者。摘编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材料一介绍的是故宫哪座建筑?概述该建筑的特点与功能。答案 太和殿。故宫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的主殿;举行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及登基即位、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典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