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兵车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755 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 20 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
2、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 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35 岁以前,是他读书壮游时期;35 岁到 44 岁困守长安十年,是他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杜甫走向了现实主义,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45 岁到 48 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最有特征性,最为杜甫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3、开心颜” ,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外在王侯间” ;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 兵车行一诗可从名句鉴赏入手,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重点记忆名句,再以名句为支撑联结全篇,这样易
4、于理解和背诵。3 旅夜书怀的学习,可从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况入手进行,通过分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可在诵读中揣摩鉴赏,在分析昭君形象的基础上,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味诗中抒写的作者的情怀。 客至一诗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由写作背景入手体味作者淡泊娴静的风格。第一板块 兵 车 行对应学生用书 P28一、字音识记1辚辚(ln) 2.萧萧(xio)3干云霄(n) 4.点行(xn)5戍边(sh) 6.荆杞(q)7陇亩(ln) 8.声啾啾(ji)二、词语释义1行人弓箭各在腰:从军出征的人2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妻子、儿女。耶娘,同“爷娘”3哭声直上干云霄:冲入云霄4行人
5、但云点行频:点兵出征5便至四十西营田:即屯田,指戍边垦荒6去时里正与裹头:替征人裹头。唐代男子成丁则裹头巾,象征行成人礼7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代秦居华山以西,华山以东统称山东8禾生陇亩无东西:不成行列,意思是庄稼长得不好9役夫敢申恨:我哪敢说出心中的怨恨。役夫:行役之人的自称之词。敢,岂敢10信知生男恶:确实知道11生女犹得嫁比邻:同乡12新鬼烦冤旧鬼哭:烦躁愤懑三、名句背诵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4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3车 辚 辚 , 马 萧 萧 , 行 人战 车 叮 铃 响 不 停 , 战 马 声 声
6、嘶 啸 , 远 征 的 壮 丁 , 个 个 把 弓 箭 各 在 腰 。弓 箭 佩 带 在 腰 。 句 解 : 开 头 连 用 两 个 三 字 句 , 短 促 急 迫 , 扣 人 心 弦 。 渲 染 了 朝 廷 强 行 征 兵 , 紧 急 出 征 的 紧 张 气 氛 。耶 娘 妻 子 走 相 送 , 尘 埃 不 见爹 娘 和 妻 儿 , 都 匆 匆 跑 来 相 送 , 车 马 扬 起 的 尘 埃 , 遮 蔽 了咸 阳 桥 。 牵 衣 顿 足 拦 道 哭 , 哭 声咸 阳 桥 。 牵 拉 着 衣 服 , 跺 着 脚 拦 路 放 声 哭 , 悲 惨 的 哭 声 ,直 上 干 云 霄 。一 阵 阵 冲
7、 上 九 重 霄 。段解:诗人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道 旁 过 者 问 行 人 , 行 人 但 云有 一 个 行 人 , 同 情 地 问 一 个 壮 丁 , 壮 丁 只 轻 轻 说 : 频 繁点 行 频 。地 点 名 征 兵 。 句 解 : “点 行 频 ”是 频 繁 地 征 兵 , 是 全 篇 的 “诗 眼 ”, 它 一 针 见 血 地 写 出 了 造 成 百 姓 妻 离 子 散 , 万 民 无 辜 牺牲 , 全 国 田 亩 荒 芜 的 根 源 。 或 从 十 五 北 防 河 , 便 至 四 十有 的 人 十 五 岁 , 就 征 去 驻 守 黄 河 , 到
8、 了 四 十 岁 ,西 营 田 。 去 时 里 正 与 裹 头 , 归 来还 编 入 屯 田 的 军 营 。 当 年 出 发 , 还 是 村 长 替 他 扎 头 巾 , 归 来头 白 还 戍 边 。 边 庭 流 血 成 海 水 ,头 白 了 , 还 要 再 去 戍 守 边 境 。 边 境 上 的 战 士 , 鲜 血 已 流 成 海 水 ,武 皇 开 边 意 未 已 。皇 上 拓 边 的 雄 心 , 仍 然 没 有 休 止 。 句 解 : 杜 甫 如 此 大 胆 地 把 矛 头 直 接 指 向 了 最 高 统 治 者 ,充 分 表 达 了 诗 人 怒 不 可 遏 的 悲 愤 之 情 。 君 不
9、闻 , 汉 家 山 东 二 百你 没 听 说 吗 ? 汉 朝 的 华 山 以 东 , 有 二 百州 , 千 村 万 落 生 荆 杞 。 纵 有 健 妇多 个 州 , 千 村 万 落 , 处 处 长 满 野 草 和 荆 棘 。 虽 有 健 壮 的 妇 女 ,把 锄 犁 , 禾 生 陇 亩 无 东 西 。 况 复 秦握 锄 犁 种 地 , 但 是 庄 稼 杂 芜 , 田 地 也 无 收 成 。 再 说 关 东兵 耐 苦 战 , 被 驱 不 异 犬 与 鸡 。士 兵 , 素 以 苦 战 称 第 , 如 今 被 人 驱 赶 , 与 狗 鸡 并 无 差 异 。段解: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
10、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长 者 虽 有 问 , 役 夫 敢要 不 是 你 这 个 老 人 家 来 问 究 竟 , 我 怎 么 敢 把 心 中 怨 恨 申 恨 ?向 你 诉 说 呢 ? 句 解 : 这 两 句 透 露 出 统 治 者 加 给 役 夫 的 精 神 桎 梏 , 但 是 压 也 压 不 住 , 下 句 终 究 引 发 出 诉 苦 之 词 。且 如 今 年 冬 , 未 休 关 西 卒 。 县就 如 今 年 已 经 是 冬 天 了 , 关 西 守 卒 没 一 个 回 家 休 息 。 县 官官 急 索 租 , 租 税 从 何 出 ?衙 役 急 匆 匆 追 逼 租 税 , 无 人 种 地 租 税
11、 从 哪 里 去 筹 集 ? 句 解 : 与 前4面 的 “千 村 万 落 生 荆 杞 ”相 照 应 。 信 知 生 男 恶 , 反 是 生确 实 知 道 生 男 孩 招 来 许 多 麻 烦 , 倒 不 如 生女 好 。 生 女 犹 得 嫁 比 邻 , 生 男女 孩 还 来 得 适 宜 。 生 女 孩 还 可 以 嫁 给 隔 壁 邻 居 , 生 男 孩 埋 没 随 百 草 。尸 骨 埋 在 战 场 草 地 。句 解 : 这 是 发 自 肺 腑 的 血 泪 控 诉 。 君 不 见 ,你 没 看 见 吗 ?青 海 头 , 古 来 白 骨 无 人 收 。 新 鬼 烦就 在 青 海 边 , 自 古 以
12、 来 白 骨 堆 成 山 , 没 人 去 料 理 。 新 鬼 烦 躁冤 旧 鬼 哭 , 天 阴 雨 湿 声 啾 啾 。愤 懑 , 旧 鬼 不 停 哭 泣 , 倘 若 是 阴 天 雨 天 , 更 是 啾 啾 咿 咿 。 句 解 : 这 里 , 凄 凉 低 沉 的 色 调 和 开 头 那 种 人 声 鼎 沸 的 气 氛 , 悲 惨 哀 怨 的 鬼 泣 和 开 头 那 种 惊 天 动 地 的 人 哭 , 形 成 强 烈 对 照 。段解:诗人揭露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应学生用书 P29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
13、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著名的有“三吏” 、 “三别” 、 兵车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丽人行 、 春望等。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二、相关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多次战争使兵力损失严重,朝廷乃大举征兵。杨国忠(当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遍野。 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后写的。三、内容提要这首叙事诗,用行人问答的方式,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
14、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四、写法借鉴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第一部分以人号马嘶、尘烟迷漫的喧嚣气氛开篇,引人探其原因。第二部分的倾诉苦衷进一步深化了第一部分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回应上文“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原因,前后辉映,相为补充。诗歌末尾的“新鬼烦冤旧鬼哭” ,又照应了前半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5哭” ,虚实相生,增加了悲剧的艺术效果。最后以一句“天阴雨湿声啾啾”结尾,既写景又抒情,遥应开头的“尘埃不见咸阳桥” 。叙述层次错落有致,舒得开,收得拢,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形成了一个有机完美的统一体。2语言直白,通俗易懂通篇采用口语,如“耶娘妻子” 、 “牵衣顿足拦道哭”
15、 、 “被驱不异犬与鸡” 、 “反是生女好” 、 “租税从何出” 、 “古来白骨无人收”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再加上诗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累累如贯珠,读起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重点揣摩1诗歌的开头描写了什么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父母妻子儿女哭送亲人出征的生离死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2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中的“走”字,用得非常精当,试分析其妙处。参考答案:一个“走”字,一是说明队伍出发得急迫,只能边走边说;二是说明送行的人依依不舍的心情。3 “
16、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一句中的动作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试赏析。参考答案:“牵衣”表达出不舍之情, “顿足”表达出悲痛之情, “拦道”表达了焦急之情, “哭”表达了无奈和愁苦之情;连续的四个动作,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态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集中展现了上千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4分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的作用,并找出本诗的“诗眼”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起警策作用,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为本文的主旨。并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本诗的诗眼是“点行频”三
17、个字,它一针见血地点出祸害的由来。正由于“点行频” ,十五岁少年被征戍边,四十岁还得屯田守备;正由于“点行频” ,才会战争连绵,血流成河;也正由于“点行频” ,才造成千村万落人烟萧条。所以这三个字贯穿全诗,为本诗的“诗眼”。5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摹古战场,营造了凄凉低沉、悲惨哀怨的色调和氛围,与开头惊天动地、人声鼎沸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的意味。 “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6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试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寓情于事。杜甫
18、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6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 1 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对应学生用书 P111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哭声直上干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A至谷中森然干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刑天舞干戚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C东郭先生将此适中山干仕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D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我闻琵琶已叹息解析:选 A 例句,干:冲;已:停止。A 项,干:冲;已:停止。B 项,干:兵器;已
19、:已经。C 项,干:追求;已:医治。D 项,干:河岸;已:已经。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确实)知生男恶B烟涛微茫信(的确)难求C低眉信(随意)手续续弹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讲信用)大义于天下解析:选 D D 项, “信”同“伸”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B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D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解析:选 D A 项,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妻子;B 项,行人:古指从军出征的人,今指行路之人;C 项,县官:古指官府,今指县里的官员。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20、。7(1)牵衣顿足拦道哭,_。(2)_,武皇开边意未已。(3)安得广厦千万间,_。(4)君不见,青海头,_(5)万里悲秋常作客,_。答案:(1)哭声直上干云霄 (2)边庭流血成海水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古来白骨无人收 (5)百年多病独登台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对 雪 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
21、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瓢弃樽无绿”一句, “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解析:选 AD B 项,不是“借喻” ,应是“借代” ;
22、C 项, “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火似红”是想像的;E 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8_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呼应诗歌标题“对雪” ,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 李 白 杜 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 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 天宝四载(745),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
23、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C “愧”字照应了“未就” ,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E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解析:选
24、 AD A 项, “借代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 。D 项,用典意义分析错误,仅仅表现了李白修道的不成功。(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9愧葛洪” ,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李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 “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李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25、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三、语言表达7阅读下面的语段,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和内容仿造三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反映杜甫的人格与创作。杜甫爱花,但不拈花惹草,而是借花木葱茏来抒发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杜甫爱鸟,_,_;杜甫爱酒,_,_;杜甫爱马,_,_。答案:但不提笼架鸟 而是借百鸟飞鸣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礼赞但不花天酒地 而是借酒入热肠来化解心中的千古悲愁但不溜须拍马 而是借骏马奔腾来抒发自己对未来的豪情壮志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身份证“网证” ,已从 2018 年 1 月开始推广
26、。_。所谓“潮流” ,包括两个向度。其一,科技的潮流。新技术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_。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东西,其内在本质都是人心所向,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当今人们愿意并且习惯使用互联网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当然,_。比如信息安全,身份证复印件、公民持身份证拍摄的照片被恶意使用,也可能会“被法人” “被贷款” 。此外,运营机构的信用、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等也并非毫无问题。解析:补写句子题,需要在理解整个文段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推断出横线处所需要填入的内容。第一处,根据横线后面所说的“所谓潮流 ”“科技的潮流” “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可推断出此处应填“网证的诞生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之类的内容。第二处,从横线后面可以提取出“人心” “潮流”这两个关键词,再参照“其一,科技的潮流”的模式,可知此处应填“人心的潮流”之类的内容。第三处,根据横线后“比如”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是一个观点句,应是和“问题”有关的,可知此处应填“网证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之类的内容。答案:(示例)“网证”的诞生符合当今时代潮流 人心的潮流(或:人心所向的潮流、人心向往的潮流等) “网证”也带来一些新的担忧(或:“网证”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网证”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隐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