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18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1396307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18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18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18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18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18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 18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9,分数:18.00)1.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2.00)_2.已知 A 是四阶矩阵,A * 是 A 的伴随矩阵,若 A * 的特征值是 1,一 1,2,4,那么不可逆矩阵是( )(分数:2.00)A.AE。B.2AE。C.A+2E。D.A 一 4E。3.已知 A 是三阶矩阵,r(A)=1,则 =0( )(分数:2.00)A.必是 A 的二重特征值。B.至少是 A 的二重特征值。C.至多是 A 的二重特征值。D.一重、二重、三重

2、特征值都有可能。4.设 1 , 2 是矩阵 A 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1 , 2 ,则 1 ,A( 1 + 2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分数:2.00)A. 1 0。B. 2 0。C. 1 =0。D. 2 =0。5.已知三阶矩阵 A 与三维非零列向量 ,若向量组 ,A,A 2 线性无关,而 A 3 =3A 一 2A 2 ,那么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一 3 的特征向量是( )(分数:2.00)A.。B.A2。C.A 2 一 A。D.A 2 +2A 一 3。6.设 n 阶矩阵 A 与 B 相似,E 为 n 阶单位矩阵,则( )(分数:2.00)A.EA=EB。B.A

3、 与 B 有相同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C.A 和 B 都相似于一个对角矩阵。D.对任意常数 t,tE 一 A 与 tE 一 B 相似。7.下列选项中矩阵 A 和 B 相似的是( ) (分数:2.00)A.B.C.D.8.设 A 是三阶矩阵,其特征值是 1,3,一 2,相应的特征向量依次是 1 , 2 , 3 ,若 P=( 1 ,2 3 ,一 2 ),则 P 1 AP=( ) (分数:2.00)A.B.C.D.9.已知三阶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0,1,2。设 B=A 3 一 2A 2 ,则 r(B)=( )(分数:2.00)A.1。B.2。C.3。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总题数:9,分数:18.

4、00)10.矩阵 (分数:2.00)填空项 1:_11.已知 =12 是 A= (分数:2.00)填空项 1:_12.已知 =(1,3,2) T ,=(1,一 1,一 2) T ,A=E 一 B T ,则 A 的最大的特征值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13.若三维列向量 , 满足 T =2,其中 T 为 的转置,则矩阵 T 的非零特征值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14.设 A 是三阶矩阵,且各行元素的和都是 5,则矩阵 A 一定有特征值 1。(分数:2.00)填空项 1:_15.已知矩阵 A= (分数:2.00)填空项 1:_16.设矩阵 A 与 B= (分数:2.00

5、)填空项 1:_17.设三阶方阵 A 的特征值是 1,2,3,它们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依次为 1 , 2 , 3 ,令 P=(3 1 , 2 ,2 2 ),则 P 1 AP= 1。(分数:2.00)填空项 1:_18.设二阶实对称矩阵 A 的一个特征值为 i =1,属于 1 的特征向量为(1,一 1) T ,若A=一 2,则 A= 1。(分数:2.00)填空项 1:_三、解答题(总题数:10,分数:26.00)19.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_20.设矩阵 A= (分数:2.00)_已知 (分数:4.00)(1).求参数 a,b 及特征向量 p 所对应的特征值;(分数:2.00

6、)_(2).问 A 能不能相似对角化?并说明理由。(分数:2.00)_21.设矩阵 A= (分数:2.00)_22.设矩阵 A= (分数:2.00)_设 A 是三阶方阵, 1 , 2 , 3 是三维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组,且 A 1 = 2 + 3 ,A 2 = 3 + 1 ,A 3 = 1 + 2 。(分数:4.00)(1).求 A 的全部特征值;(分数:2.00)_(2).A 是否可对角化?(分数:2.00)_设三阶矩阵 A 的特征值 1 =1, 2 =2, 3 =3 对应的特征向量依次为 1 =(1,l,1) T , 2 =(1,2,4) T , 3 =(1,3,9) T 。(分数:4.00

7、)(1).将向量 =(1,1,3) T 用 1 , 2 , 3 线性表示;(分数:2.00)_(2).求 A n 。(分数:2.00)_设三阶实对称矩阵 A 的各行元素之和均为 3,向量 1 =(一 1,2,一 1) T , 2 =(0,一 1,1) T 是线性方程组 Ax=0 的两个解。(分数:4.00)(1).求 A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分数:2.00)_(2).求正交矩阵 Q 和对角矩阵 A,使得 Q T AQ=A。(分数:2.00)_23.设三阶实对称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1 =一 1, 2 = 3 =1,对应于 1 的特征向量为 1 =(0,1,1) T ,求 A。(分数:2.00

8、)_24.28已知矩阵 A= (分数:2.00)_考研数学二(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拟试卷 18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9,分数:18.00)1.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2.00)_解析:2.已知 A 是四阶矩阵,A * 是 A 的伴随矩阵,若 A * 的特征值是 1,一 1,2,4,那么不可逆矩阵是( )(分数:2.00)A.AE。B.2AE。C.A+2E。 D.A 一 4E。解析:解析:因为 A * 的特征值是 1,一 1,2,4,所以A * =一 8,又A * =A 41 ,因此A 3 =一 8

9、,于是A=一 2。那么,矩阵 A 的特征值是:一 2,2,一 1,一 。因此,A 一 E的特征值是一 3,1,一 2,一 3.已知 A 是三阶矩阵,r(A)=1,则 =0( )(分数:2.00)A.必是 A 的二重特征值。B.至少是 A 的二重特征值。 C.至多是 A 的二重特征值。D.一重、二重、三重特征值都有可能。解析:解析:A 的对应 的线性无关特征向量的个数小于或等于特征值的重数。r(A)=l,即 r(OEA)=1,(OEA)x=0 必有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故 =0 的重数大于等于 2。至少是二重特征值,也可能是三重。例如 A=4.设 1 , 2 是矩阵 A 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值,对

10、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1 , 2 ,则 1 ,A( 1 + 2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分数:2.00)A. 1 0。B. 2 0。 C. 1 =0。D. 2 =0。解析:解析:令 k 1 1 +k 2 A( 1 + 2 )=0,则(k 1 +k 2 1 ) 1 +k 2 2 2 =0。 因为 1 , 2 线性无关,所以 k 1 +k 2 1 =0,且 k 2 2 =0。 当 2 0 时,显然有 k 1 =0,k 2 =0,此时 1 ,A( 1 + 2 )线性无关;反过来,若 1 ,A( 1 + 2 )线性无关,则必然有 2 0(否则, 1 与 A( 1 + 2 )= 1 1 线性相关

11、),故应选 B。5.已知三阶矩阵 A 与三维非零列向量 ,若向量组 ,A,A 2 线性无关,而 A 3 =3A 一 2A 2 ,那么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一 3 的特征向量是( )(分数:2.00)A.。B.A2。C.A 2 一 A。 D.A 2 +2A 一 3。解析:解析:因为 A 3 +2A 2 一 3A=0。故 (A+3E)(A 2 一 A)=0=0(A 2 一 A)。 因为,A,A 2 线性无关,必有 A 2 一 A0,所以 A 2 一 A 是矩阵 A+3E 属于特征值 =0 的特征向量,即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一 3 的特征向量。所以应选 C。6.设 n 阶矩阵 A 与 B 相似

12、,E 为 n 阶单位矩阵,则( )(分数:2.00)A.EA=EB。B.A 与 B 有相同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C.A 和 B 都相似于一个对角矩阵。D.对任意常数 t,tE 一 A 与 tE 一 B 相似。 解析:解析:因为由 A 与 B 相似不能推得 A=B,所以选项 A 不正确。 相似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从而有相同的特征值,但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特征向量,故选项 B 也不正确。 对于选项 C,因为根据题设不能推知 A,B 是否相似于对角阵,故选项 C 也不正确。 综上可知选项 D 正确。事实上,因 A 与 B 相似,故存在可逆矩阵 P,使 P 1 AP=B。 于是 P 1 (tEA)P=

13、tE 一 P 1 AP=tE 一 B, 可见对任意常数 t,矩阵 tE 一 A 与 tE 一 B 相似。所以应选 D。7.下列选项中矩阵 A 和 B 相似的是( ) (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选项 A 中,r(A)=1,r(B)=2,故 A 和 B 不相似。选项 B 中,tr(A)=9,tr(B)=6,故 A、和 B不相似。选项 D 中,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2,2,一 3,而矩阵 B 的特征值为 1,3,一 3,故 A 和 B 不相似。由排除法可知应选 C。 事实上,在选项 C 中,矩阵 A 和 B 的特征值均为 2,0,0。由于 A 和 B 均可相似对角化,也即 A

14、和 B 均相似于对角矩阵8.设 A 是三阶矩阵,其特征值是 1,3,一 2,相应的特征向量依次是 1 , 2 , 3 ,若 P=( 1 ,2 3 ,一 2 ),则 P 1 AP=( ) (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由 A 2 =3 2 ,有 A(一 2 )=3(一 2 ),即当 2 是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3 的特征向量时,一 2 仍是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3 的特征向量。同理,2 3 仍是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一2 的特征向量。 当 P 1 AP= 时,P 由 A 的特征向量构成, 由 A 的特征值构成,且 P 与 的位置是对应一致的,已知矩阵 A 的特征值是 1,

15、3,一 2,故对角矩阵 应当由 1,3,一 2 构成,因此排除选项 B、C。由于 2 3 是属于 =一 2 的特征向量,所以一 2 在对角矩阵 9.已知三阶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0,1,2。设 B=A 3 一 2A 2 ,则 r(B)=( )(分数:2.00)A.1。 B.2。C.3。D.不能确定。解析:解析:因为矩阵 A 有三个不同的特征值,所以 A 必能相似对角化,即存在可逆矩阵 P,使得 P 1 AP= , 于是 P 1 BP=P 1 (A 3 一 2A 2 )P=P 1 A 3 P 一 2P 1 A 2 P=(P 1 AP) 3 一 2(P 1 AP) 2 二、填空题(总题数:9,分数

16、:18.00)10.矩阵 (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4)解析:解析:矩阵 A 的特征多项式为 E 一 A= 11.已知 =12 是 A= (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4)解析:解析:因为 =12 是 A 的特征值,因此12EA=0,即 12EA=12.已知 =(1,3,2) T ,=(1,一 1,一 2) T ,A=E 一 B T ,则 A 的最大的特征值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7)解析:解析:因为非零列向量 , 的秩均为 1,所以矩阵 T 的秩也为 1,于是 T 的特征值为 0,0,tr( T

17、),其中 tr( T )= T =一 6。所以 A=E 一 T 的特征值为 1,1,7,则 A的最大的特征值为 7。13.若三维列向量 , 满足 T =2,其中 T 为 的转置,则矩阵 T 的非零特征值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2)解析:解析:因为 T =2,所以( T )=( T )=2,故 T 的非零特征值为 2。14.设 A 是三阶矩阵,且各行元素的和都是 5,则矩阵 A 一定有特征值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5)解析:解析:已知各行元素的和都是 5,即 化为矩阵形式,可得 满足15.已知矩阵 A= (分数:2.0

18、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2,2,2)解析:解析:因为矩阵 A 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所以 A 的特征值必定是三重根,否则 A 至少应该有两个不同的特征值,同时也会有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由主对角元素的和等于所有特征值的和可知 1+2+3=3,故 1 = 2 = 3 =2。16.设矩阵 A 与 B= (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3)解析:解析:矩阵 A 与 B 相似,则 A 一 2E 与 B 一 2E 相似,而相似矩阵具有相同的秩,所以 r(A)+r(A 一2E)=r(B)+r(B 一 2E)=2+1=3。17.设三阶方阵 A 的特征值是

19、1,2,3,它们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依次为 1 , 2 , 3 ,令 P=(3 1 , 2 ,2 2 ),则 P 1 AP=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解析:因为 3 3 , 1 ,2 2 分别为 A 的对应特征值 3,1,2 的特征向量,所以 P 1 AP= 18.设二阶实对称矩阵 A 的一个特征值为 i =1,属于 1 的特征向量为(1,一 1) T ,若A=一 2,则 A=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解析:设矩阵 A 的特征值 1 =1 和 2 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1 =(1,一 1) T 和 2 =(

20、x 1 ,x 2 ) T 。 实对称矩阵必可相似对角化,即存在可逆矩阵 Q,使得 Q 1 AQ= 。而相似矩阵的行列式相等,所以一 2=A= = 2 ,即 2 =一 2。 又实对称矩阵 A 的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正交,所以 1 T 2 =0,即 x 1 一 x 2 =0。方程组 x 1 一 x 2 =0 的基础解系为 2 =(1,1) T 。 令 Q=( 1 , 2 )= ,则 三、解答题(总题数:10,分数:26.00)19.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_解析:20.设矩阵 A= (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AA * =AE=一 E。对于 A * = 0

21、,用 A 左乘等式两端,得 0 A=一,即 , 由此可得 (1)一(3)得 0 =1。将 0 =1 代入(2)和(1),得 b=一 3,a=c。 由A=一 1 和 a=c,有 )解析:已知 (分数:4.00)(1).求参数 a,b 及特征向量 p 所对应的特征值;(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设 是特征向量 p 所对应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的定义,有(AE)p=0,即从而有方程组 )解析:(2).问 A 能不能相似对角化?并说明理由。(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A 的特征多项式 AE= =一(+1) 3 , 得 A 的特征值为 =一 1(三重)。 若 A 能相似对角化,

22、则特征值 =一 1 有三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而 A+E= )解析:21.设矩阵 A= (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矩阵 A 的特征多项式为 E 一 A= =( 一 2)( 2 一 8+18+3a)。 如果 =2 是单根,则 2 一 8+18+3a 是完全平方,必有 18+3a=16,即 a= )解析:22.设矩阵 A= (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矩阵 A 的特征多项式为 EA= =(+1) 2 ( 一 1), 则 A 的特征值为 1 = 2 =一 1, 3 =1。 矩阵 A 与对角矩阵相似的充要条件是属于特征值 =一 1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有两个,即线性方程组

23、(一 EA)x=0 有两个线性无关的解向量,则 r(A+E)=1。对矩阵 A+E 作初等行变换得 当 k=0 时,r(A+E)=1。此时,由(一 E 一 A)x=0 解得属于特征值一 1 的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为 1 =(一 1,2,0) T , 2 =(1,0,2) T ;由(EA)x=0 解得属于特征值 1 的特征向量为 3 =(1,0,1) T 。 令可逆矩阵 P=( 1 , 2 , 3 ),则 P 1 AP= )解析:设 A 是三阶方阵, 1 , 2 , 3 是三维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组,且 A 1 = 2 + 3 ,A 2 = 3 + 1 ,A 3 = 1 + 2 。(分数:4.00)

24、(1).求 A 的全部特征值;(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1 , 2 , 3 线性无关,则 1 + 2 + 3 0, 2 一 1 0, 3 一 1 0,且由 A( 1 + 2 + 3 )=2( 1 + 2 + 3 ),A( 2 一 1 )=一( 2 一 1 ),A( 3 一 1 )=一( 3 一 1 )可知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2 和一 1。又由 1 , 2 , 3 线性无关可知 2 一 1 , 3 一 1 也线性无关,所以一 1 是矩阵 A 的二重特征值,即 A 的全部特征值为2,一 1,一 1。)解析:(2).A 是否可对角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因为

25、 1 , 2 , 3 线性无关,而 ( 1 + 2 + 3 , 2 一 1 , 3 一 1 )=( 1 , 2 , 3 ) )解析:设三阶矩阵 A 的特征值 1 =1, 2 =2, 3 =3 对应的特征向量依次为 1 =(1,l,1) T , 2 =(1,2,4) T , 3 =(1,3,9) T 。(分数:4.00)(1).将向量 =(1,1,3) T 用 1 , 2 , 3 线性表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设 x 1 1 +x 2 2 +x 3 3 =,即 )解析:(2).求 A n 。(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A=2A 1 一 2A 2 +A 3 ,则

26、由题设条件及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可得 A n =2A n 1 一 2A n 2 +A n 3 =2 1 一 22 n 2 +3 n 3 = )解析:设三阶实对称矩阵 A 的各行元素之和均为 3,向量 1 =(一 1,2,一 1) T , 2 =(0,一 1,1) T 是线性方程组 Ax=0 的两个解。(分数:4.00)(1).求 A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因为矩阵 A 的各行元素之和均为 3,所以有 )解析:(2).求正交矩阵 Q 和对角矩阵 A,使得 Q T AQ=A。(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因为 A 是实对称矩阵,所以 与 1 ,

27、 2 正交,只需将 1 与 2 正交化。由施密特正交化法,取 1 = 1 , 2 = 2 。 再将 , 1 , 2 单位化,得 令 Q=( 1 , 2 , 3 ),则 Q 1 =Q T ,且 Q T AQ= )解析:23.设三阶实对称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1 =一 1, 2 = 3 =1,对应于 1 的特征向量为 1 =(0,1,1) T ,求 A。(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设矩阵 A 的属于特征值 =1 的特征向量为 x=(x 1 ,x 2 ,x 3 ) T 。 实对称矩阵 A 的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正交,所以 1 T x=0,即 x 2 +x 3 =0。方程组 x 2

28、+x 3 =0 的基础解系为 2 =(1,0,0) T , 3 =(0,一 1,1) T 。 )解析:24.28已知矩阵 A= (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因 =5 是矩阵 A 的特征值,则由 5E 一 A= =3(4 一 a 2 )=0, 可得a=2。 当 a=2 时,矩阵 A 的特征多项式 E 一 A= =( 一 2)( 一 5)( 一 1), 矩阵 A 的特征值是 1,2,5。 由(E 一 A)x=0 得基础解系 1 =(0,1,一 1) T ;由(2E 一 A)x=0 得基础解系 2 =(1,0,0) T ; 由(5EA)x=0 得基础解系 3 =(0,1,1) T 。即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1,2,5 的特征向量分别是 1 , 2 , 3 。 由于实对称矩阵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相互正交,故只需单位化,则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SANS 10120-3 AB-1986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AB Engin.pdf SANS 10120-3 AB-1986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AB Engin.pdf
  • SANS 10120-3 AD-1986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AD Gener.pdf SANS 10120-3 AD-1986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AD Gener.pdf
  • SANS 10120-3 C-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C Site cl.pdf SANS 10120-3 C-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C Site cl.pdf
  • SANS 10120-3 D-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 Earthwo.pdf SANS 10120-3 D-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 Earthwo.pdf
  • SANS 10120-3 DA-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A Earth.pdf SANS 10120-3 DA-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A Earth.pdf
  • SANS 10120-3 DB-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B Earth.pdf SANS 10120-3 DB-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B Earth.pdf
  • SANS 10120-3 DE-1984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E Small.pdf SANS 10120-3 DE-1984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E Small.pdf
  • SANS 10120-3 DK-1996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K Gabio.pdf SANS 10120-3 DK-1996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K Gabio.pdf
  • SANS 10120-3 DN-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N Earth.pdf SANS 10120-3 DN-1982 Code of practice for use with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act documents Part 3 Guidance for design Section DN Earth.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