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 2及答案解析(总分:7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期待视野(分数:2.00)_2.形象期待(分数:2.00)_3.接受动机(分数:2.00)_4.隐含的读者(分数:2.00)_共鸣_净化_7.召唤结构(分数:2.00)_8.诗无达诂(分数:2.00)_戏仿_10.文体期待(分数:2.00)_移情_12.滋味说(分数:2.00)_延留_余味_虚静_16.正误与反误(分数:2.00)_领悟_18.接受心境(分数:2.00)_填空_对话_兴味_二、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2.简述
2、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分数:2.00)_23.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分数:2.00)_24.为什么说文学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分数:2.00)_25.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分数:2.00)_26.简论文学误读。(分数:2.00)_27.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分数:2.00)_28.为什么文学语言中需要填空和对话?(分数:2.00)_29.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分数:2.00)_30.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分数:2.00)_31.如何理解接受美学?(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32.什么是“期待视野”
3、?请解释期待视野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分数:2.00)_33.结合具体事例谈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分数:2.00)_3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分数:2.00)_35.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分数:2.00)_四、综合题(总题数:2,分数:4.00)36.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分数:2.00)_37.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圣叹夹批中说:“百忙中,偏又要夹人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庙水浒传第二回夹批)。
4、明清小说、戏曲中颇多这类“闲笔”,试举数例,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分数:2.00)_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接受过程)模拟试卷 2答案解析(总分:7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期待视野(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期待视野”,最早见之于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德国知识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等人的有关著述,指的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预有的知识储备、期待目标、理论框架等等。之后,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把这一术语运用到其文学作品中,并认为接受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
5、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也就是说,“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
6、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解析:2.形象期待(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7、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
8、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解析:3.接受动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借鉴动机,即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
9、积极投身阅读的动机。)解析:4.隐含的读者(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想的能够按自己的创作动机,理解作品内涵,把文本的可能性予以具体实现的读者。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二,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从作者的期盼心理来看,“隐含的读者”,也就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问世之后,能够遇到的知音。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艺术观念、不同文体的作家作品中,往往会“隐含”着不同类型的“读者”。)解析:
10、共鸣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共鸣,原是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不同物体之间,由声波作用引起的一种共振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则通常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 第一种“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作品中有着精警独到的人生体悟,深刻丰富的社会感知,且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意蕴表达等方面,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二是读者心灵与作
11、者心灵的相通,即在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中,应有与作品中的内涵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与意志愿望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灵震动与情感交流,从而形成共鸣。 第二种“共鸣”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之间,也往往存在着许多相通的政治、道德、审美情感与观念区域。)解析:净化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净化”一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诗学。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按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净化是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重要方式。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对“卡塔西斯”
12、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宗教含义的“净化说”(即“净罪”之意),二是医学意义的“宣泄说”。 我们在前人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同时充分联系各类文学艺术功能的实际,采用了“净化”说。即“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一种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作品,读者能够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与人生的烦恼,而得以维持心灵的平衡;二是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读者的某些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心态可以得到纯化,人格可以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净化”,实际上正是
13、文学艺术最为本质的审美功能的体现。)解析:7.召唤结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句子组成的系列往往无法形成绵延和回溯的顺利关系,句子之间存在着“脱漏”,这就需要文本调节,连续不断地汇集到阅读时刻中,使文本总是能够最终到达读者的心灵。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
14、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解析:8.诗无达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诗无达诂其本意是“寻章”“摘句”,比较广泛的解释是指诗歌乃至其他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解析:戏仿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戏仿是指在诗歌中仿拟另一诗作的风格、语气、格式等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常以夸张的形式出现。戏仿中,用于仿拟的替换成分与被仿的
15、原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反义的关系。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是“滑稽”的一种手法或变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同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解析:10.文体期待(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解析:移情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
16、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解析:12.滋味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17、,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解析:延留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三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18、解析:余味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论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解析:虚静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虚静是老庄理论的核心观念。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庄子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
19、”与“坐忘”,认为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一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的“物化”状态,才能真正地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简言之,虚静指的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解析:16.正误与反误(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悟,但作者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
20、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解析:领悟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解析:18.接受心境(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做接受心境。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这样三种类型。)解析:填空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填空:波兰现
21、象学大师英伽登提出了文学作品中存在“未定点”,是需要读者加以想象补充的。德国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一步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英伽登口中的“未定点”,是一种召唤着读者自己去填充内容的结构,而作者在写作时就已在心中有一个文本阅读的对象,即“隐含的读者”,这个“读者”是会在作者留下的“空白”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与解读的。)解析:对话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对话: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无关,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渴求呼唤读者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
22、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解析:兴味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兴味:孔子说“诗可以兴”,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1
23、0,分数:20.00)22.简述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
24、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和渲染。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按其接受主
25、体的状况划分,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前者是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所拥有的期待视野;后者是指由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在文学的阅读接受过程中,这种社会性期待视野主要是通过那些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体现出来的。)解析:23.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填空是指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迷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因此需要读
26、者对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即填空。对话是指文本是一个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兴味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作品的意蕴。这三个概念虽然表述不同,但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文学接受需要填空、对话和兴味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1)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读者看到的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因此只有经过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2)与其他学科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着明显
27、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科学著作那么准确、严格、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3)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充满了巨大的阐释空间,而且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就更需要读者自己去填空、对话和兴味。)解析:24.为什么说文学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学文本结构的召唤性,指从文本角度来看,文本本身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召唤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
28、.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性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按照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
29、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一切的文学文本的召唤性含义。 (1)文学作品的文本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文学作品文本的摩本结构,这就是伊瑟尔所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 (2)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于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张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阐释了这一概念:“如果说张力是物体内部垂直于两相邻部分的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的话,那么艺术作品的内部结构中,恰恰就存在着这种相互牵引的力”。阅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填补文本中不确定性和空白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者具体化的过程。 (3)关于文本结构空白是如何“唤起意义”的
30、,伊瑟尔这样说明:读者在理解作品意义的过程中,接触到各个片断,空白使片断联结起来。各个空白向一个焦点集中,并相互投射。这样,读者的游离视角就确立了一个视觉参照场,而每一个瞬间视觉所注意的片断就变成了专注点。当某一片断成为专注点后,就转入非专注点位置上,原来的位置就为读者占据,成为背景,自然就形成空缺,读者又从空缺位置出来掌握新的片断;于是,非专注点又复成新的专注片断。就这样,“空缺”就成为构建审美对象的重要引导契机。 (4)关于文本的结构,伊瑟尔还提出一个“否定”的概念。他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解释这一概念。在内容方面,他认为多数文学文本具有向读者所生活的社会现实中的政治、思想、伦理、法律等种种
31、现存规范挑战和攻击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学文本常常打破读者头脑中“轴上的动力空白”。读者在开始阅读时往往有着某种为现存社会旧规范所束缚的视界,在阅读中,这种旧视界常被文本打破即“否定”,这时会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空白,需要通过进一步阅读获得新的视点,改变旧有的视界,来征服“空白”。在形式方面,否定意味着对“前意向”的冲破。“前意向”是胡塞尔的一个现象学概念。伊瑟尔借用来说明文本结构在召唤着读者的某种期待。读者在文本不断展开的句子阅读中,会因某原先的审美经验而激起某种期待,即期待下文会出现符合其审美经验所熟悉的句子。但是,各种期待几乎从不曾在真的文学文本中得到实现。好的文学文本在唤起读者熟悉的期待的同时,更应“否定”它、打破它,而不是去证实它、实现它。空白与否定共同构成了所谓复迭的“否定性”,这是“文学交流中的基本力量”。)解析:25.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不同读者的接受动机是不一样的。主要有五种,它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