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瓜沥片七年级 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3分 ) 中学生喜欢的网络小说大都写个人经历,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而且叙述方式自由,常以丰富幽默的对白和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赢得中学生的亲睐。 这也是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需要的另一种解压。 答案: 把 “了 ”改成 “的 ” “个性鲜明 ”与 “人物形象 ”互换 “解压 ”后加 “的方式 ” 选择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着 陆 zhu猝 然 c玲珑 剔 透 t B万 载 zi匀 称 chn匿 笑 nu C 骸 骨 hi苦心孤
2、诣 zh霎 时 sh D静 谧 n栖 息 q惊 惶 hung 答案: A B载 zi;匿 n C 诣 y D静谧 m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说: “君子不忧不惧。 ”我们把它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 “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 B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 C参加会议的有作家,记者,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整个会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答案: B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_
3、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一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A B C D 答案: C 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你的这种做法给班级造成了 无可挽回 的局面。 B这个模型是该城市的缩影, 具体而微 ,一目了然。 C妈妈对我的照顾就是 无所不至 啊。 D虽然在攀登雪山的过程中 险象迭生 ,但最终他还是登上了山顶。 答案: C 下
4、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 A寒暄喧腾决别抉择 B遐想应接不暇闲情意志专心致志 C弥漫慢不经心可望不可即即然 D元宵云霄宽恕发怒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
5、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
6、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 由他们通过
7、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 2009年第 12期,有删改) 【小题 1】本文围绕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3分) 【小题 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4分) 文中例举做土豆的三种烹饪方法,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用微波炉烹饪最能体现人们的低碳生活,因为使用微波炉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由他们通过 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这句话中的“他们 ”是指在日常生活(生产)直接
8、或间接制造二氧化碳的人。 【小题 3】 文章第 4段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 “更多的 ”?( 3分) 【小题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 “低碳生活 ”,但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谈 “高碳生活 ”?( 4分) 答案: 【小题 1】( 3分)谈了三个方面:( 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 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 (每点 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 【小题 1】( 4分)( 1) “使用微波炉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有错误, “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
9、生的多 ”。说明使用微波炉煮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少,而不是不会产生。 ( 2) “他们 ”指的是 “专门的企业或机构 ”。 【小题 1】两个 “更多的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3分 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1】( 4分) 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 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这一认识的理解。(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1】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
10、力,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分条列出即可。 【小题 2】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逐一分析其错误。 【小题 3】此题的回答要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具体分析。 【小题 4】此题考查学生逆向 思维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做一对比既得答案:。 目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
11、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 着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
12、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 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 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
13、完 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 “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 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
14、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 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 1】 本文描写了 “我 ”六次目送的经历,分别是什么?( 6分) 【小题 2】分析下列句子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
15、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小题 3】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4】题目 “目送 ”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 3分) 答案: 【小题 1】( 1)目送儿子上小学 ( 2)目送儿子到美国做交换生 ( 3)目送儿子上大学 ( 4)目送送我报到的父亲开着小火车离开( 5)目送生病住院的父亲坐着轮椅离开 ( 6)目送父亲的遗体火化。 【小题 1】 这
16、是在送儿子第一天上小学的途中的环境描写,结满果实的树说明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儿子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慢慢长大走向成熟。孩子们从来到新环境有不安,作为家长的我也是一样。第一次的目送,预示着离别的开始。 “闪 ”、 “倏忽 ”描绘出儿子快速离开母亲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淡漠,也体现 了母亲的伤心和无奈。 【小题 1】承上启下上承儿子留给我的背影,下启父亲留给我的背影。描写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 ”进不去儿子的内在世界,就像我离父亲也越来越远。 【小题 1】实指是目送着儿子与父亲的背影离开
17、我,目送的背影即是指告别,虚指两代人之间相处的缘分在不断的目送告别中渐行渐远,但是,这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 “不必追 ”。(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 1】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逐次分析 “目送 ”。根据文意即可得到答 案:。 【小题 2】需要学生认真品读文章,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过渡段作用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然后具体分析承的什么上,启的什么下? 【小题 4】此题是关于主题的考查。需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感知作者什么,与之产生共鸣。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20分 ) 南歧在秦蜀山谷
18、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 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哉人之颈也焦 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 “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 终莫知其为丑。 注释 瘿:( y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 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焦:细瘦。 【小题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及 见外方人至(及至) B焦而不吾 类 (类似) C不求善药 去 尔病(离去) D 终 莫知其为丑 (始终)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19、 )( ) A其水甘 而 不良学 而 不思则罔 B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 之 观 之 ,兴正浓 C吾乡之人皆 然 尘气莽莽 然 D反 以 吾颈为焦耶 以 亿万计 【小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 (4分 )来源 :学 +科 +网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小题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分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A、 B 【小题 1】 (你们)不寻找好药治你们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细吗? 我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干吗要治呢? 【小题 1】在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有勇气坚持真理。(意思符合即可) 诗歌鉴赏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秋月 程颢 青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景象? (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 2)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画中有山有水,月色照到水中,溪水映照着天空,天空倒映入溪水,境界十分开阔。后两句借景 写情,流露出作者向往过那超尘绝俗、清静悠闲生活的遐想。(意思符合即可) 语言表达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 3 分) 假如张华同学借了你一本心爱的书已经很长时间,大概他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了,你想委婉地提醒或暗示他还书。你对张华说: 。(请把要说的话写出来,不超过 50字。) 答案:张华,我借给你的那本书,我想查一些资料,不知你是否看好了。(意思相近 即可)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列三个短语组合成一个复句。(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人生俗世间,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风。 我们既要学会在顺境中生活工作,又要学会在逆境中奋斗拼搏。 放舟平湖,一帆风顺是天下人之心愿。 答案:虽然放舟平湖,一帆风顺是天下人
22、之心愿。 然而(但是) 人生俗世间,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风。 因此(所以) 我们既要学会在顺境中生活工作,又要学会在逆境中奋斗拼搏。 名著导读 文学常识填空 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山市的作者是 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答案:野草 蒲松龄 论语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 3分) 岁寒, 。(论语)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答案: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曲径通幽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 断肠人在天涯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40分)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过或看见过许许多多值得大声叫好的人和事、景与物。那么,你最想喝彩的是什么?请向大家倾诉涌动在你心中的美好的感受 请以 “我要喝彩 ”为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真情实感 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