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1545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只选 3小题) ( 1)丰草绿缛而争茂, 。 _ ,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 2) _ , 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 3) ,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 4)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 (庄子逍遥游) ( 5)渔舟唱晚, ;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 6)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答案:略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

2、,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14.17) (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1分) (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分) 答案:( 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 1分) (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 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 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 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选择

3、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婢女 /偏裨 葱茏 /笼络 撒网 /播撒捷径 /泾渭分明 B披靡 /糜费 眩晕 /血晕颜色 /褪色下载 /千载难逢 C气概慷慨 累赘 /累积 模板 /模样量刑 /量才录用 D拎包 /伶仃 饲料 /饲养 剽悍 / 镖师称道 /称体裁衣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据记者 19日从外交部了解到,日本巡逻船冲撞我国渔民事件已经对中日双边往来造成严重损害。中方已经中止了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了中日煤碳综合会议。 B如果仅靠有关部门对国内互联网站采取的打击措施,以为从此就可以澄清网上的颓废低俗之风

4、,试图毕其攻于一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C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D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回落,其原因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高物价、通货膨胀以及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几年,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风起云涌。换个领导,换套思路;换届班子,换套做法,美其名曰 “创新 ”,实际是穿新鞋走老路,只是拿 “创新 ”唬人罢了。 B再猖狂的犯罪分子也逃不过公安人员的火眼金睛,当贩毒集团的头目得知自己已经被

5、公安人员包围时,如惊弓之鸟,无处可逃。 C 5月 11日,北京警方将娱乐场所 “天上 人间 ”夜总会查封,随即,一场发轫于北京的扫黄行动迅速向其他地区蔓延,迄今,这场风暴已刮向全国多个省市。 D孔子的主题歌幽兰操首唱后,激起千层浪。网友们壁垒分明,一部分人对诗词的改变和韵律大大不满,对天后的唱功也发出 “王菲老矣 ”的感叹;另外一部分人却大赞 “很王菲 ”。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让读者受益匪浅。 B 2010年 11月 10日,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6、0.5个百分点。专家分析称,央行此举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信贷进而控制通胀。 C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民和渔船,并扣押船长。对这一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行径,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 D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回家的花朵 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 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

7、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 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

8、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 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

9、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 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 20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温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

10、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 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

11、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了自己故 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 【小题 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 3分) 【小题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 1)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高 #

12、考 #资 #源 #网 ( 2)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小题 3】第二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语句作简要赏析。( 6分) 【小题 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的含意和作用。( 3分) 【小题 5】蒲公英作为情感的载体,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探究作者为什么把它作为情感的载体?( 4分) 答案: 【小题 1】 花色金黄 花期长 随处绽放 花开得早 可食用,冲茶,败火祛毒 生命力强。 轻盈自由飞得远。 【小题 1】( 1)新鲜的蒲公英被女人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被那些从乡间走进城市的人们买走。( 2)漂泊在外的人对故土和亲情有着永久的眷恋归依。 【小题

13、 1】 灵动的用字,透着生命的色彩。譬如 “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 ”、 “它们黄茸茸地亮着 ”,一个 “染 ”字、一个 “亮 ”字,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在深秋依然还黄灿灿的开着,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生动的句子,赋予形象具体可感。譬如写春天的蒲公英, “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 ”“像一簇簇 微微燃烧的火苗 ”。 “ 瑟瑟 ”写出了蒲公英临寒而开的颤抖情态,把蒲公英比作 “火苗 ” 写出了春天蒲公英花开的形态、色泽和动感,视觉形象十分强烈。 运用修辞,灵活多样。第二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不仅运用了比喻,如 “微微燃烧的火苗 ”写出了蒲公英的灿烂和茂盛。还运用拟人 “醒着 ”“沉睡 ”等

14、,赋予泥土、村庄、鸟、虫以人的神态,生动写出了蒲公英和时令的关系、时令对村庄的影响。 【小题 1】含意:蒲公英无论在哪里都要飞回乡野;漂泊在外的人无论游离多久,灵魂终会回到故乡亲人中间。 作用:点明文章中心,抒发对故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小题 1】 蒲公英对生存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蒲公英不苛求生存条件,具有积极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蒲公英有益于人们的健康生活 蒲公英是作者热爱故土、羁恋家园的情感载体。 【小题 1】答出 3个即可。每一点 1分。 【小题 1】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共 4分。 【小题 1】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1】每点 1分,共 3分。 【小题 1】 4分,每答对一个

15、要点得 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中国文学经典之 “道 ”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 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 “道 ”,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 “道 ”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 “道 ”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天下兴亡,匹

16、夫有责 ”,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 “替天行道 ”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 “无为而无不为 ”、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

17、潭记、王安石的 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 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

18、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 “品 ”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 “情 ”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 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小题 1】下列对 “中国文学经典之 道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经典之 “道 ”是中国人心

19、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B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 “道 ”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C文学经典之 “道 ”,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D文学经典之 “道 ”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小题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

20、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小题 3】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经历 了哪几个步骤?( 4分) 【小题 4】评定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尺度是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1)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 ( 2)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 3)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

21、识。 ( 4)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小题 1】 重 “品 ”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重 “情 ”的追求。即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小题 1】因果倒置。 【小题 1】还有道家思想影响。 【小题 1】每层意思一分,共 4分。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8分) 袁聿修传(节选)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22、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 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 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

23、。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聿修退不受,与邢书云: “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 “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净寡欲,与物无 竞竞:争。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报

24、告。 C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遗:赠送。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间:嫌隙,不满。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为政 清靖,不言而治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 素流之中,最有规检。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D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 州中 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 争

25、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为叙别情,专门拜访旧友邢劭,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 。 D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 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小题 4】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分) 尚 书 邢 劭 与 聿 修 旧 款 每 于 省 中 语 戏 常 呼 聿 修 为 清 郎 大 宁 初 聿 修 以 太 常 少 卿 出 使 巡 省 仍 命 考 校 官 人 得 失 经 历 兖 州 时 邢劭 为 兖 州 刺 史 别 后 遣 关 白 为 信 【小题 5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3分) 译文: 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B 【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 /每于省中语戏 /常呼聿修为清郎 /大宁初 /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 /仍命考校官人得失 /经历兖州 /时邢劭为兖州刺史 /别后 /遣关白为信。 【小题 1】 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被授予信州刺史的官职,信州就是他的家乡,当时人都认为这是一件荣耀的事。 他凭借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有很多名望的人都赏识他,称许他的风

27、采与见识。 【小题 1】这里的 “报 ”应该是 “回复 ”“批复 ”。 【小题 1】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短语。( A 以:因为, 以,把。B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C 之:结构助词,的。 之:主谓之间,可不译。 【小题 1】 “为叙别情,专门拜访旧友邢邵, ”与原文不符,也与袁聿为官谨慎的特点不相符。 【小题 1】略 【小题 1】( 1)通顺 1分; “除 ”、 “荣 ”各 1分。 ( 2)通顺 1分; “器待 ”“相 ”各 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十八岁时,作了本州的中正官。

28、不久,又兼任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 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被授予信州刺史的官职,信州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 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简,不需说话州内就治理好了,从州内的官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年间,朝中御史全都出京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们都检举揭发了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全州包括僧人在内的百姓,赶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给他立碑,收敛绸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

29、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 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只有袁聿修还因为老交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虽然无愧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但他历任要职,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后来袁聿修至吏部尚书,当然还是靠自己的才干声望所致。 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能和他相比的。东魏 、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

30、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劭与袁聿修有旧交,每当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劭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劭派人送去白 作礼物。袁聿修退还白 不受,给邢劭写信说: “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拜访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 ”邢劭也欣然领会,回信说: “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 考虑,老夫不经意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 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作了清正的少卿了。 ” 诗歌鉴赏 阅

31、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6分)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小题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小题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 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小题 1】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小题 1】答出一个特征得 1分, 2分。 【小题 1】每个手法 1分,思

32、想感情 1分。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某电视台准备推出一则主题为 “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的公益广告,意在用人们真实感人的行动细节来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请仿照下面的镜头和画外音的示例,请从另 一个角度为这一主题再设计一个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 主题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示例: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小伙子,将别人扔在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了垃圾桶。 画外音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 10公分的距离。 仿写:镜头 画外音 答案:答案:示例 镜头在路边

33、,一个装卸工人,默默地将挡在盲道上地箱子移开,以方便盲人的通行。 画外音 有时候,文明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 答案:示例 镜头在公园,一个小男孩,为了防止把椅子踩脏,用一张白纸垫在脚下去够挂在树上的风 筝。 画外音 有时候,文明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使用比喻修辞手法。 (4分 ) 示例: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和良知。 一颗沙砾,是一种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圆润与晶莹。 答案:一片嫩绿,是一份自然;成长于自然,你孕育出果实与丰收。 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与恬淡。 某中学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新校区各楼群

34、的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创意命名为 “躬行楼 ”,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如果你 就是这位同学,请你写出把实验楼命名为 “躬行楼 ”的两条理由。( 4分) 答: 答案: 显示了实验楼的功能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语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诗句。 作文 阅读下面小诗秋实,按要求作文。( 60分)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 陋。 感谢风吹雨打, 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800字。 不得抄袭。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