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1677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大到开国君主,小到帮会头目,一般来说都有些赌徒气质,而饱读诗书的士人,大多不敢出头造反,他们最好的选择是 因人成事 ,傍一个有政治前途的主公,主公成功了他则可宣麻拜相。 B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 权宜之计 ,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依靠网民。 C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 如出一辙 ,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2、D有人常在各种媒体上说自己被他人的善举感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对公益之事报以冷漠的态度,这样的 口惠而实不至 真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病。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a ,一连好几天, b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c 。 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美丽如河流,越

3、深越无声 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歌王的这次告别演出将是一场顶级的艺术盛典,老帕已经做好了最后一次在中国观众面前秀出他无与伦比的高音的准备。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高度的共识。 D古城淮安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洪泽湖、铁山寺、明祖陵、周恩来故居等名胜古迹无不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

4、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

5、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 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6、。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 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 ”,艺

7、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 ”者往往 “逾矩 ”, “不逾矩 ”者又往往不能 “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 1】下列关于 “格律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

8、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 腐滥。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 “从心所欲 ”和 “

9、不逾矩 ”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

10、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1】 “都从 ”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小题 2】 “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错误,应是 “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 【小题 3】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爱中行走 一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 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

11、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 ,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 “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 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哈普,

12、她行了一个礼,说: “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 ”哈普说: “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您的工作吗 ”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 “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 ”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 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 哈普喊道: “修女,他会传染我的。 ”姆姆平静地说: “不会的,不要怕。 ”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

13、,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姆姆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 “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 ”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在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 ,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为好朋友,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 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 25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的太少

14、,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 “对不起。 ”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 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 “他在祝福你。 ”哈普很吃惊: “他在祝福我 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 ”姆姆笑了: “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 ”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姆姆说: “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 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 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姆姆说: “如果我不从

15、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 ”姆姆选择为最 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德兰姆姆最可敬地方在于:始终坚信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 姆姆说:

16、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 ”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 (摘编自华姿德兰修女传) 【注】德兰姆姆:德兰修女,又译为特雷莎修女, 1979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在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 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姆姆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的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 助的人。 C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

17、服侍病人放在首位。 D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老人的祝福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 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 E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过程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 【小题 2】德兰修女被誉为 “穷人之母 ”,她对爱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A给 3分,答 C

18、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D、 E不给分 【小题 2】( 1)每个生命都有尊严( 2)穷人是可爱的,有尊严的( 3)爱得从第一个人开始( 4)怀抱大爱做小事(答对一点给 2分,答对两点给 3分,答对三点给 4分,答对四点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1)哈普见证了德兰修女超长的勇气、坚定的信念( 2)德兰修女的行动对人们的震撼和感召,哈普是典型代表( 3)突出只要有 爱,人人能超越自我(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制度化、设施化会使仁爱服务受到限制。( 1)制度化会限制穷人的多次被收留。( 2)设施是有限的,有希望治好的人会成为首选,垂死的人会被排斥在医治之外。

19、( 3)爱是救治穷人的最好方式,现代人过于信赖制度,依赖设施。(观点 2分,分析合理充分 6分) 观点二:制度化、设施化能让仁爱服务更好地开展。( 1)完善的制度能保证服务的有序和普及,先进的设施能让救治更及时有效( 2)制度化、设施化影响会更大,会有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进而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3)制度化、设 施化和仁爱并不对立,关键是从事服务的人是否具有永久的热情和无限的爱心。(观点 2分,分析合理充分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

20、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 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

21、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 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 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

22、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 ,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 “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 ”,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 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 ,喜欢的是一种

23、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 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 永远的方向。 【小题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 【小题 2】结合

24、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 (6分 ) 【小题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6分 ) 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3分) 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 ,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3分 ) 【小题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 “铁质 ”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 “铁质 ”象征意义的理解。 (8分 )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 是我永远的家园。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

25、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 3点就可给分)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小题 3】 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 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小题 4】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 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要像农人们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高昂豪迈。 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

26、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能够挺直脊梁,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小题 1】 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 “细致入微地描写 ”,同时描写地也不是 “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 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 “处处批判 ”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小题 2】第一问考察了概括能力,第二问考查作用。 【小题 3】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小题 4】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

27、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 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

28、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 兄瑰交通, 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 “李常侍国家所

29、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令。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 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复上疏曰: “臣闻师言: 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 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 百姓 不足,君谁与足? 惟陛下度之。 ”丰 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

30、,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 “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 。 ”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 举 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举:推荐 B因保养之勤, 缘 恩放恣缘:缘分 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 交通 交通:勾结 D遂共 谮 震云谮:诋毁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31、)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 之 B至夜怀金十斤 以 遗震 作师说以贻 之 斧斤 以 时入山林 C樊丰等 因 乘舆在外,竞修第宅 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 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此所谓战胜 于 朝廷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

32、作,反被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毒酒令其自尽。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 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5 分) ( 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5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两个 “之 ”都作代词,意为 “他 ” 【小题 3】 C 【小题 4】 ( 1)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

33、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 。 ( 2)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小题 1】缘:依仗。 【小题 2】 B两个 “以 ”前作连词,意为 “用来 ”,后作介词,意为 “按照 ”; C 两个“因 ”都作介词,但前一个 “因 ”意为 “就 ”,后一个 “因 ”意为 “通过 ”; D两个 “于 ”都作介词,前意为 “向 ”,后意为 “在 ” 【小题 3】 “未做好保密工作 ”于文无据, “赐毒酒令其自尽 ”是无中生有。 【小题 4】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

34、的考核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太常引 辛弃疾 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穑罕话追 廴四魏危 br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小题 1】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简要赏析,并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小题 2】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6分) 答案: 【小题 1】虚实结合、情景交 融、借月抒怀(答出一点得 2分,答出两点得

35、5分)抒发了年事渐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或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小题 2】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穑罕话追 廴四魏危 绷骄淙梦颐撬坪躐鎏 揭桓霭 甲尤松 淘葑持灸殉甑难 峥匏摺 分、评 2分)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 1分、评 2分)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

36、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 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 2】本题考查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市某日今天夜里到明天的天气预报概况,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 ( 5分) 日期: 2011年某月某日 天气:小雪转多云,气温 -5 / -3 ,风力 35 级 由材料提供的信息,请你对人们的活动做出得体的提示:(每条不超过 10 个字) 对喜欢

37、晨练的人: 对骑车早行的人: 答案: 对喜欢晨练的人:容易感冒,不宜晨练。 对骑车早行的人:雪后路滑,谨防摔倒。 阅读下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 1980 年后出生)和传统农民工 (1980 年前出生)受教育水平比较表,请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突出特点和二者的共同问题各写出一条结论。( 6分) 受教育水平 比例 新生代农民工 传统农民工 小学及以下 0.4 6.6 初中 32.4 44.4 高中 24.0 25.4 中专(或职高) 17.8 11.2 大专(或高职)及以上 25.3 12.5 结论: (1) (2)_ _ 答案: ( 1)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传统农民工受教育时间普遍较长。(或 “受教育水平普

38、遍较高 ”。) ( 2)无论是新生态农民工还是传统农民工,接受专业教育(或 “职业教育 ”)的比例都相对较低。(意思符合即可。)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分,共 6分) 【小题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小题 2】 _, _。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 3】 _,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小题 4】想当年,金 戈铁马, 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小题 1】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小题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小题 3】老夫聊发少年狂 【小题 4

39、】气吞万里如虎 作文 作文( 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 没了。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