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33527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 “世飨堂 ”的两块牌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B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C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D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宗祠牌匾就形式而言反映了宗法血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内容来说体现了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心理和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所以 A B C三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 D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点评: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具体内容:本题主要考察

2、宗法制的具体内容,解题的关键就是必须牢固掌握教材中有关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对于宗法制内容的考察,高考中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尤其是影响与现当代生活还紧密相关,例如,祭祖,同姓寻根等。 下列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2001年成立,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宣言,形成了 “上海共识 ” B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D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

3、立宣言,与会各国协商一致同意了以 “上海精神 ”以解决各成员国间的边境问题,所以 A项说法不够准确,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A。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点评: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 际组织的创建;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领友好合作关系,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内容需要牢记。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 A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 “九二共识 ” B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两岸实现了 “三通 ” D连战率 “和平之旅 ”访问祖国大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4、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 “九二共识 ”,即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所以答案:选 A, B项出现在 1981年, C项在 2008年得以实现,D项发生在 2005年。 考点:两岸关系的发展 点评: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 “通邮、通航、通商 ”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1992年,在 “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原则上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 “十六大 ”再次强调 “一

5、国两制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 ”。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 “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 ”这里 “很大的成就 ”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 ”是指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尽管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6、,但会议还是取得了一定的重大成果,即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史实特征。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重庆谈判 点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 牍膊 惩 竦痴谥厍旖 辛宋 3天的和平谈判,史 称重庆谈判。整个事件过程从 1945年8月 29日开始,至 10月 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 “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

7、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 ”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 “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 皇军 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 ”。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打破了 皇军 不可战胜的神话 ”描述了平型关战役的重大影响,抗战初期中国八路军取得了首次对日战争的胜利,即平型关大捷,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勇气和信心,所以答案:选 B, A项战役以失败而告终, C项发生在抗战中期, D项是国民党取得抗战之后最大规模的胜利战争。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中中

8、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同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取得了几次比较辉煌的胜利战役,其中中共领导组织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最突出的事例,国民党方面是台儿庄大捷,对此学生必须牢记,尤其是百团大战的战争特点是高考中的常考对象。 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 “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 ”的局面开创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 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土生土

9、长的共产主义 ”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指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这种现象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既已出现,即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产生,所以答案:选B, A项毛泽东思想尚未形成, C D两项毛泽东思想分别处于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高考对毛泽东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几个知识点上,这也是毛 泽东思想中最具闪光性的地方,同时也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应用中国实践的具体表现,对此必须牢记和加以深刻体会。 有人认为 “五四 ”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 “现

10、代与西方 ”、 “传统与中国 ”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都已经提出了。下列观点与该说法一致的是 A “五四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五四 ”彰显了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C “五四 ”是探索的延续 D “五四 ”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五四运动提出的时代问题在在晚清时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都已经涉及,这能反映出五四运动继承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探索精神,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含义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

11、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鲁迅说: “至于 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 以夷制华 。 ”近代中国由 “以夷制夷 ”向 “以夷制华 ”的转变,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 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 D中国外交自主性、独立性完全丧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自强派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试图通过 “以

12、夷制夷 ”的手段实现国家的独立;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 “以夷制华 ”的情形,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所以由 “以夷制夷 ”向 “以夷制华 ”的转变反映了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趋势,故答案:选 B, A C两项与上述史实特征的含义不符, D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丑条约的签订 点评:八国联军侵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清政府被迫与西方 11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产生最重要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其二,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这成为此后中国革命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 费

13、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趋势 ”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14、,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 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点评:从不同的史观角度重新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对常见史观内涵的理解,常见 的六大史观分别是: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其次,从某种史观剖析重大历史现象和运动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建议学生们在平时多做相关的练习实践以增强对该内涵的理解

15、和把握。 对下列三幅图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美国 1787年宪法 法国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这是三部能够体现启蒙思想原则的法律文件 B这三部法律文件的执行效果不同 C这三部法律文件都能体现主权在民思想 D这三部法律文件都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三幅图片分别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美国 1787年宪法,法国大革命的理论纲领 人权宣言和中国辛亥革命的产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这是三部能够体现启蒙思想原则和资产阶级革命理念,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五权宪法而非三权分立,所以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C三

16、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D项。 考点:西方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 点评:高考对西方有关法律知识的考察有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和拿破仑法典,因此应对 此项内容作系统的归纳。当然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献的考查更是重中之重: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以及法国 1875年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文献,他们都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产物。高考对其的考查一方面涉及到这些法律的实质问题,另一方面主要考查该国法律与政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史记记载: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 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

17、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秦因留楚王,要以剖巫、黔中之郡。 ”对以 上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不断 B郡、县多设于诸侯的直属领地或新征服的地方 C秦统一中国以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 D秦统一中国以前,已经出现诸侯国与郡县并存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设置已经出现,但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才普遍推行郡县制,所以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故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 郡县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相关内容 的理解能力。郡县制发端

18、与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代、汉代和隋唐时期,至元代行省制出现,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再次出现重大变化,但县级模式始终未变,所以可以说郡县模式一直发展使用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亮点。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是指社会底层人员也可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进入仕途,科举制的出现有利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社会流动,所以答案:选 D,A B C三

19、项的选拔标准与科举制有明显不同。 考点:科举制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分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一种重要制度,不等同于教育制度,其最主要的职能是为中央集权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科举制的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和作用 科举制的演变。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专制程度的加强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最主要条件 D武力夺取政

20、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说明了梁启超重在论述影响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程度的逐步强化因素,从中不难发现专制程度的加强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国家统一的基础在于经济文化的统一而非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也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考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突出的特点,这一制度与以古希腊民主政治为首的西方政治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其原因在于 两地生产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这一制度在秦代正式确

21、立,此后随着王朝的更迭不断得以强化。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 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 ”材料中伯利克里强调的是 A平民政体 B公民意识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 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说明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意识对维护城邦安全的重要意义,

22、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来。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高考改革中高度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就本题而言主要考察古希腊民主政治发生过程中两次重大改革的比较: 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伯利克里时期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 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对罗马法作了这样的阐述: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 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这种法治观不包括 A法律是公共

23、意志的体现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国家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 ”说明了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能够说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 A B D三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 C项说法材料中并未体现,故答案:选 C。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内容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如下几项特点: 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体系宏大,内容细致; 发展过程复杂但能与

24、时俱进; 影响深远。但究其实质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阶级本质不会改变。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 “光荣革命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是指 A分权制衡 B虚位元首 C议会权力至上 D责任内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是指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传统君主统治权力受到议会的极大约束。英国 君主立宪政体的最为突出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国王是国

25、家传统和统一的象征,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 D项是指 18世纪 30年代才最终形成与材料中“光荣革命 ”发生的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英国立宪政体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光荣革命 ”后英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此后英国责任内阁逐步形成,行政权完全归内阁,至此英国才完全确立君主立宪制。但这一过程却给世界文明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恩格斯指出: “(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 的稳固的轴心 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

26、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 “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 ”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命,宰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对皇帝直接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内阁重要大臣也由皇帝任命,所以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上述事实特征。 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点评: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以及法国 1875年宪法是西方

27、资产阶级国家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文献,他们都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产物。高考对其的考查一方面涉及到这些法律的实质问题,另一方面主要考查该国法律与政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简答 题 ( 10分)外交是一个国家、城市或组织等在国际关系上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 “随机应变 ”时说: “(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

28、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 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 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 中国牌 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 2分),对此观点进行评论( 8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超过 250字。) 答案:观点:中国在冷

29、战中的外 交政策是 “随机应变 ”的或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2分)评价:亨廷顿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 1分)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实行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分) 1953年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分)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1分) 20世纪 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1分)但亨廷顿的 “恢 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

30、国家的历史地位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1分)冷战结束后,我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而不是要恢复东亚霸权。 试题分析:本题属小论文的写作题,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 “随机应变 ”的或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但冷战结束后中国试图恢复在东亚霸权。就高中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大体可以分作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在此基本上明确表 达学生自己的态度,即表明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然后,接着寻找相关的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往往采用正反

31、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考点:新中国建国后的外交方针 点评:就小论文的写作来说,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能按照简答题的模式回答问题,必须是写一篇短小的文章; 文章的观点要与材料紧密相关,可以是从材料中提 炼出的观点也可以是与材料观点相反的论点; 文章的论述中必须要坚持史论结合原则。 综合题 ( 15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各个国家在不

32、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材料二:(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物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 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三:众议院 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 应经总统批准 。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员

33、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世纪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 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特点。( 4分) ( 2)材料二反映雅典政治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此特点?( 3分) ( 3)据材料三

34、并结合所学,指出 1787 年宪法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分) (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的特点。( 4分) (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分) 答案:( 1)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4分) ( 2)特点: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评价:直接民主与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关,但过于泛滥的民主易造成权力的滥用或乱用。( 3分) ( 3)确立民主共和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 ( 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

35、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每点 2分,任答 2点,共 4分) ( 5)民主政治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皇权高度强化的时期,其突出表现是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清代设置了军机处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从材料二文字中可以直接看出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的特征;这一直接民主制度与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关,但过于泛滥的民主易造成权力的滥用或乱用。(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使美国确立了确立民主共和制;同时也推动了美

36、国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结合材料四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取得巨大成就,具有以下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综合上述材料内容不难直接得出有关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即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考点:中西方政体比较 点评:中西方政体比较的试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其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中西方政体是两种不同文明的表现形式,都有其 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存在。不能简单地作出对中西方政体孰优孰劣的比较,而只能看其在

37、不同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 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尼克松在 1972年 1月 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

38、专访中的讲话 材料三 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事实上从 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 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材料四 2008年金融 危机爆发,美国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八国集团的作用逐渐被二十国集团取代,多极化论再受重视。 俞邃当今世界格局仍呈多极化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当时外交政策的

39、核心,分析其根本目的。( 3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5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 “较好的发展势头 ”的表现,并分析 90年代以来 “美国与其他多数 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 ”的原因。( 5分) (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世界格局的认识。( 2分) 答案:( 1)核心:遏制共产主义(苏联);谋求世界霸权。( 3分) ( 2)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2分)相同点:维护美国霸权,维护国家利益。( 1分) 不同点:杜鲁门 遏制;尼克松 制衡(均衡)。( 2分)

40、( 3)表现:欧盟成立;中国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每点 1 分,任答 3 点,共 3 分)原因: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任答 2点,共 2分) ( 4)认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多极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综合国力决定了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的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杜鲁门正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所以其核心是遏制共产主义(苏联);其目的在于谋求世界霸权。( 2)材料二中,尼克松指出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杜鲁门时代美国面临的问题有很大差别,杜鲁门时期美国

41、试图遏制苏联和尼克松时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弱势,希望维持世界均衡态势。(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主要在:欧盟成立;中国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90年代以来 “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 ”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4)结合所学和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多极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潮流不可逆转;同时也可以发现多极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综合国力决定了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考点: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

42、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 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 (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

43、,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 高祖纪上 材料三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 “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群臣多言: “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 ”文明太后曰: “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甲戌,初立党、里、邻 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材料四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 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

44、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的短命怪圈。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4分) ( 2)材料一、 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2分) ( 3)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 4 分) 答案:(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1分)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1分)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45、。( 2分) (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每点 2分,任答一点) ( 3)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 1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 1分)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 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每点 2分,任答一点)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二,中可直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方面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其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在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即: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结合材料内容能够总结出商鞅变法和孝

46、文帝改革的政治举措其共同作用是: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材料四文字内容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双重影响,即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 强兵,并统一全国,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由此可以得出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

47、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历史上重大改革 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 ”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 回顾戊戌 材料二 康有为 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 “乾纲独断 ”,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 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 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材料三 百日维新期间,政令频出。其中政治方面主要有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军事改革措施包括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等。为此,光绪皇帝屡颁严旨,诏令各官署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然而除湖南之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塞责,并不实行。 戊戌变法的再探讨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