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3576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鼓励发展工商业 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创立 “四百人会议 ”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创立五百人议事会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因此排除 后选 A。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

2、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最早提出 “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的思想家是谁( ) A阿奎那 B斯宾诺莎 C洛克 D卢梭 答案: B 试题分析:斯宾诺莎是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并论证信仰与思想自由的思想家。他将自由看作是政治的目的,既是他一生政治实践的总价,也是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经典表达。因此选 B. 考点:近代民主思想 点评: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所以人物类选择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要想做好人物类选择题除了要掌握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外,还

3、要了解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特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他们。人物类选择题一般有这些特点: 1.形式变化多样:有考查某个历史人物的重要历史活动的类型,也有考查比较多个历史人物的类型。 2.有的题型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大,有的时间纵跨古今,有的范围横跨中外。 3.命题灵活,便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宣扬民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D要参与政治民主建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CD都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宣扬民主思想的目的,但是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为资本

4、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为根本目的,答案:选 C. 考点:近代民主思想 点评: “主要目的 ”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根本目的 ”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卢梭 “主权在民 ”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 A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 B当人民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推翻当权者 C国家建立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D契约是为了维护人类的自由,人们建立了国家与法 答案: A

5、试题分析:卢梭 “主权在民 ”理论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因此选 A。 考点:卢梭 点评: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 “人民主权 ”思想。 1792年 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下列人物或派别曾在第一共和国期间掌握政权的有( ) 君主立宪派 吉伦特派 雅各宾派 热月党人 拿破仑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在君主立宪派的统治被推翻,吉伦特派上台的背景下成立的,此后又经历过雅各宾派、热月党人、拿破仑统治,拿破仑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因此选

6、B。 考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可较多地运用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说明( ) 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欧洲封建势力强于资本主义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完全丧失 拿破仑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方向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他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后期战争,侵犯了许多欧洲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上欧洲封建势力强于资本主义力量,导致其最

7、后失败。但资产阶级革命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势头。因此选 B。 考点:拿破仑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 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西方物质文化 D维护清王朝统治 答案:

8、A 试题分析: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因此选 A。 考 点:中体西用 点评:洋务派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康有为维新思想最突出的特色是( ) A理论联系实践 B提倡君主立宪 C理论体系完备 D西学同儒学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最突出的特色是托古改制,借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

9、相结合,其著作有孔子改制考等,因此选 D。 考点:康有为 点评: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因此他提出民生主义,其实质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动员工农群众革命 C稳定资产阶级统治 D反对封建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是为了减少贫富分化,防止革命后社会仍然动荡,稳定资产阶级统治; AB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 D对应的是孙中山的

10、民权主义,因此选 C。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 “思患预防 ”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推动英国议会改革的经济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经济全球化 C工业革命 D经济大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英国进行了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因此选 C。 考点:英国议会改革 点评: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要

11、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工人运动发展,工人阶级提出普选权;妇女运动兴起等。英国于 1832年修改议会选举规定,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议席,增加给新兴工商业城市。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毛泽东说 “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 ”,主要因为什么? A实行了 “三三制 ”原则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实行了 “整风运动 ” D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 潮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 “三三制 ”原则。 “三三制 ”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

12、质的民主政权,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选 A. 考点:抗日根据地 点评:本题可看做是概念型选择题,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由于此类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 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下列属于蒋介石镇压民主运动制造的惨案的是( ) 校场口血案 下关惨案 李闻血案 皖南事变 五月流血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皖南事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反共高潮,破坏抗

13、日民族统一战线; 五月流血周是指巴黎公社失败,因此选 B。 考点:国民党反动统治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列国家的改革明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英国的 “清教徒 ”运动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戊戌变法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

14、分析: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虽然发生在近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但却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不属于资产阶级改革,因此排除后选 C。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埃及的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 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影响下的产物,都促进或开启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虽然性质、方式、目的、措施、结局各不相同,但都有着积极或客观的历史作用。复习中要注意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救亡图存 D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是革命派的目的, D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内容, B是维新变法运动的

15、主要目的; C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因此选 C。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以目的类为例: “目的 ”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望得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 ”。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 “直接目的 ”,将实质性的目的称为 “根本目的 ”。例如汉武帝颁行 “推恩令 ”,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 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根本目的要求学生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对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

16、“相地而衰征 ”,其导致的后果是( )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承认了土地私有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 “相地而衰征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向政府交税,因此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 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的应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如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因此选 B。 考点:初税亩、 “相地而衰征 ”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

17、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 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史记 .商君列传载 ::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宗室内贵戚多怨望 ”,联系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选 D。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是春

18、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主要历史潮流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ACD都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但从时代背景看, B是根本原因。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

19、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根本原因)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 (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整顿吏治 颁布均田令 迁都洛阳 行汉制 ( ) A B C D 答案 : B 试题分析: 整顿吏治使得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与封建化无直接关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主要是指学习汉人文化与制度,因此选 B。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20、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主要是指保甲法的

21、作用,与题干无关;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因此选 D。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 ”“不同点 ”“共同 ”“相似 ”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 “最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 ”“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 A征收 “什一税 ”、兜售 “赎罪券

22、”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 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属于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C 属于教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力;D与教会无关;因此选 A。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天主教会在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宗教 “异端 ”运动的出现。 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主义观念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文化: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桎梏。 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

23、张的是( )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D先定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属于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因此选 C。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 “最早 ”“最主要 ”等;对比 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或成果有 取消

24、包税制 取消宗教地产的免税权 分配国有土地给新兴地主和农民 确立了土地私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土地制度,将许多包税分给贵族,官吏,地方豪绅,因此 表述错误,答案:选 C。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是在保存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近代化色彩,但其性质是封建性的。 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 D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答案: A 试题分析:农奴制的废除,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

25、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C 表述不当 ,农奴制残余仍然大量存在; D应是农奴制改革不彻底的表现,因此选 A。 考点:农奴制改革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1)积极影响: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 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日

26、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或外部条件: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ABC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主观原因或内部条件,因此选 D。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1)内部条件: 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准备过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 内容: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2)外部条件: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明治维新 时,世界处

27、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实业救国 ”思潮推动 C外国资本输入提供了资金 D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答案: C 试题分析: C表述不对, 19世纪末外国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但是是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而非为中国的民族企业提供资金,因此选 C。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点评:否定型(逆向)选择题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

28、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 材料二 北宋中期, “积贫 ”、, 积弱 ”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 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 “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 后人但言其法

29、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 日知录 宋世风俗 材料一中所说的 “三冗 ”具体指什么? (3分) 为了改变 “积贫 ”、 “积弱 ”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分) 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 “能得贤才 ”,采取了哪些 措施 (2分) 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 (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3分) ) 答案:( 1)冗兵、冗官、冗费。( 3分) (2)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答出2条即可得 2分)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答出

30、2条即可得2分) (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2分) (4)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1分)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 3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 ,形成 “积弱 ”和 “积贫 ”局面 ,,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

31、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 3)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 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 4)注意题干信息 “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 ,再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回答。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理解掌握其多个领域的改革内容及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32、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 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 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 的农民 ”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农民抱怨 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

33、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 材料四 : 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 1分)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2分) 材料三中 “农民抱怨 负担的义务过重 ”的原因是什么? (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 1 分)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2分 )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2 分) 答案:( 1)主张废除。( 1分)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

34、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每一要点 1分共 3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2 分 ) (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每一要点 1分,共 2分) (4)政治改革缓慢;( 1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2分) (5) 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2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农民革命的威

35、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 ”“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 ”。 ( 2)注意材料信息 “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 ( 3)农奴制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 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 4)材料反映了改革在政治上的局限性,沙皇专制仍然存在,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 5)农奴制改革实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农奴获得

36、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考点在对 改革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准确把握,注意与同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而此项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通过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 材料二: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 造物主 那儿被赋予了

37、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此项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如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时,人民就有权利来废除它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 ” 材料三: “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并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依法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 献?哪年发表的?有何历史意义?( 4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表的?它有什么局限性?( 4分)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

38、表的?从材料看它确定的是什么政体?有何目的?( 4分) 答案:( 1)出自人权宣言 1789年,体现了反对封建特权的启蒙思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4分) ( 2)出自独立宣言 1776年,其虽然宣称 “人人平等 ”和 “主权在民 ”但真正拥有政治权利的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契约奴工和黑奴被排除在外( 4分) ( 3)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1912年,它确立了责任内阁制,目的是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4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所学知识,这是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体现了反对封建特权的启蒙思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9、,促进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 2)结合所学知识,这是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内容,它没有提出废除黑人奴隶制。 ( 3)结合所学知识,这是 1912 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再回答它确定的政体和目的。 考点:近代中外民主 点评:民主法制建设是高考历史的长效热点之一。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命题往往以政策或文献、制度为切入点,运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2该热点与修宪、依法治国等时政热点联系紧密,值得关注。 3该热点涉及古今中外,体系完整,便于学科内综合。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

40、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劝学篇 材料二: “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 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 公车上书 材料三: “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

41、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同盟会宣言 (1)以上 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各是什么态度?( 6分) (2)材料三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二有何不同,你认为形成材料三观点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6分) 答案:( 1)材料一是洋务派,不主张学西方政治;材料二是维新派,主张学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三是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6 分) ( 2)材料二主张保留皇帝,材料三坚决主张推翻皇帝。原因有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可挽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进一步地发 展。思想上, 20世纪初,

42、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武器,掀起了革命的热潮。( 6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出自洋务派张之洞,材料二出自康有为等人,材料三出自孙中山等人,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 2)本问实际上是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不同,维新派主张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再根据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本单元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 ,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选取的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漫画等,主要考查各派别的思想主张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重点区域是维新变法思想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