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592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六校高一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曰: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 “鼎 ”与材料中的 “鼎 ”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楚王问鼎 D三足鼎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 ”此处的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联系成语中的意思,人声鼎沸没有权力的意思;鼎鼎有名中的鼎没有权力的意思;三足鼎立中的鼎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锅。楚王问鼎中的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

2、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电视剧亮剑成功地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 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剧人物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坚持相同的抗战路线 中日民族矛盾

3、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前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说法正确。 国共两党坚持相同的抗战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前者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后者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新民主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1、主线: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2、制约因素: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等; 3、合作成就: 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4、,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近代百年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对抗损失: 第一次对抗导致第二次内战(土地革命),日本侵略者乘虚而入,发动 “九一八事变 ”侵华 ; 第二次对抗导致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的内战(解放战争)。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人民应该记住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事实有( ) 人类历史罕见的大屠杀:例如南京大屠杀 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之心最急切的南京条约、 “三光政策 ” 奇毒无比的 “以华制华 ”政策:例如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汉奸 汪精卫 独霸中国城市最多:例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南京,从上海到太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

5、系史实可知, 人类历史罕见的大屠杀:例如南京大屠杀 奇毒无比的 “以华制华 ”政策:例如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汉奸 汪精卫 独霸中国城市最多:例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南京,从上海到太原 以上都是日本侵华造成的影响。 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之心最急切的南京条约、 “三光政策 ”,说法错误,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签订。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日本侵华的罪行 点评:日军的侵华罪行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 9月 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2)全面侵华: 1937年 7月 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3)日军的侵华罪行: 制造了许多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 组

6、建七三一部队,研制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 对根据地 “扫荡 ”,实行 “三光 ”政策。 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前为战略防御阶段。下列战役发生于战略相持阶段的是( ) 太原会战 百团大战 徐州会战 枣宜会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而武汉会战发生的时间是 1938年 10月,太原会战发生于 1937年,不是处于相持阶段;百团大战发 生于 1940 年,处于相持阶段;徐州会战发生于 1938 年 1-5 月;枣宜会战发生于 1940年。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日本侵华 点评: 太原会战是抗

7、日战争时期 1937年 9月 11日至 11月 8日间,中国第二战区与日本军队在山西太原附近地区进行的一场战役。 百团大战在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徐州会战,是 1938年 1月至 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枣宜会 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 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 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B苏联对中国的帮助 C英美对国

8、民政府的支持 D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 A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B苏联对中国的帮助 、 C英美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D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从广义上来说都属于原因,但题目中要求的是主要原因,比较起来中国为反法西斯做出的重要贡献才是主要原因。故此题选 D项 考点:抗战的意义 点评:抗战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信;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9、国是打败日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战场配合了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 中国收回了台湾,取消了部分不平等条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败一成,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 B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 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两次战争的结局不一样;其原因很多其中 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说法错

10、误,因为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说法正确,前者列强侵华,后者组成反法西斯联盟; 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说法正确,前者清政府,后者国共两党。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说法正确,但中国都是处于劣势。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是领导力量的不同。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两次中日战争的对比 点评: 1领导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妥协求和,终致失败;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尤其是中共坚持抗战的结果。 2民众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仅没有放手发动 人民群众,反而压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抗日斗争;抗日

11、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毫无准备,战中一味避战坐失主动权,消极被动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分别开展阵地战、游击战,战术因规模、地理位置、双方实力对比等具体因素而灵活多变。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欧美列强因在华利益矛盾重重而纵容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随着二战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以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英等盟国及世界进步人士的有力援助。 5结果、影响: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被迫 签订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引起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战中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12、并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性的一步。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的历史贡献的是 ( ) A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行为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确立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A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说法错误,因为武昌起义在前,参议院开会在后; 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行为,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说法正确; D确立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在 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上确立的。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对于辛亥革命的常考点

13、是辛亥革命的意义。 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能够控制全局的殖民工具,打乱了列强在华的殖民统治秩序; 促进了资本主义: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三权分立原则

14、架构政体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联邦制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三权分立原则架构政体,这一说法是符合题干要求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联邦制,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像袁世凯就没有。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是常考点。 1912年 3月月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人民平等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等,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15、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宪法 ; 我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 甲: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A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说学知识可知,甲: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而非 封建制度。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这一说法正确

16、;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这一说法正确;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这一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 ,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17、:。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在辛亥年间首先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等事,这一地点应该是 ( ) A广东广州 B江苏南京 C日本东京 D湖北武昌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要求,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在辛亥年间首先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等事 ,联系史实可知,辛亥革命最早在湖北的武昌爆发,故又称之为武昌起义,所以最合适的建立纪念馆的地方应该是湖北的武昌,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武昌起义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

18、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007 年 9 月 27 日,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 “第 15人 ” 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 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 ) 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 “以俄为师 ”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 “第 15人 ” 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中共一大宣告

19、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中有共产国际的代表,表明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也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共一大 点评: 1921年 7月 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关于中共一大要熟悉:( 1)纲领: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选举中央局( 2)意义: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出现了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20、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说法正确; B.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一说法正确;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说法正确;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一说法错误,这是在中共二大上提出的目标;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共一大 点评: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922年的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读图所示邮票,该邮票所反映的

21、历史重大事件标志着( ) A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胜利 B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D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此诗句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后攻克南京时的情景;A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胜利,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取得胜利,是三大战役;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其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D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这一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此 题为以文补图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

22、,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四川省松藩县川主寺镇的元宝山顶立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 ”。长征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而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却建在四川。你认为下列哪一理由不可能成为其历史依据( ) A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 B四川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 C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D四川 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地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说法正确; B四川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说法错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 C红

23、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说法正确; D四川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地区,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红军长征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

24、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 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 “扶清灭洋 ”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A.“扶清灭洋 ”仅符合反对帝国主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仅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 起但不是最早的,

25、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关于五四运动要重点注意其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童谣 的最早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26、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1931年 9月 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 “守备队 ”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 “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九一八 ”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东北沦陷。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九一八事变 点评:对于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要牢记两个常考点。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 9月 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2)全面侵华:1937年 7月 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

27、华战争由此开始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上说法都符合史实;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应是在甲午中日

28、战争之后。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在西周初年,

29、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受封可能性较大如微子启; B乙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受封可能性较大因为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封可能性较大如太公吕尚;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受封可能性小。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分封的对象 点评:分封制常考的知

30、识点: 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效果:一是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二是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三是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观察右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连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 (搞清大小宗关系 )为核心。所谓的嫡长子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材料中的几个既是嫡子又是 长子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 、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关于宗法制常考点有以下几个: 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

31、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最大特点) 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辅助工具:礼乐制度; 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保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以地域为纽带,后者以血缘为纽带 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

32、B前者以地域为纽带,后者以血缘为纽带,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把二者的特点弄反了; 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这一说法正确;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这一说法错误,分封制不符合。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分封制与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实施的条件 ( 1)与宗法制相联系 (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1)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 2)按地域划分 官吏的产生及权利 ( 1)诸侯王位世袭 ( 2)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 1)官吏由皇帝任命,官位不世袭 ( 2)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地位及影响 ( 1)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 ( 2)容易发生为割据势力 (

33、 2)( 1)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 A刺史 B郡守 C州牧 D丞相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应是刺史的职责,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始置, “刺 ”,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汉代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

34、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宋: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明清: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 “(它)就是一个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的描述, “(它)就是一个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

35、可以得出信息,宰相府的派出机构。按照这一条件即可排除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因为他们都不是派出机构。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行省制 点评: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中央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反 映的是我国古代下列哪种选官用官制度?(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经科是古代科举科目,内容较浅,所以说三十岁

36、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五十少进士,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已经算年轻了。所以这种选官制度应该是依靠考试来选官的,只有科举制符合。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要注意两点: 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影响: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 ”隶属于

37、( ) A理藩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行中书省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可知其中的“土番 ”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宣政院 点评:对于元朝应该掌握三个常考的知识点:第一个是元朝的中央官制,即一省制;其二是元朝的地方制度,即行省制;第三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地区的专门机构,即宣政院。 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设置参知政事 废丞相、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 创 立三省六部制 A B C D

38、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设置参知政事,发生于宋代; 废丞相、设内阁,发生于明代; 设立军机处,发生于清代; 创立三省六部制,发生于唐代,故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加强专制制度的措施 点评:要理解专制主义的含义,这是一个难点。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 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设立三省六部分化相权 B宋代设立三司使

39、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C元朝通过设置行省削弱相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西汉通过设立三省六部分化相权,说法错误,三省六部设立于唐代; B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这一说法正确;C元朝通过设置行省削弱相权,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行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而非加强皇权的措施;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此时宰相早已被废除。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加强专制制度的措施 点评:注意把握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 ”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据大清律规定: “

40、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 ”。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司法独立被破坏的的历史史实。在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中国人与英国人 “交涉词讼 ”“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 ”,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是说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 -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时攫取的一种司法特权。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南京条约的内容 点评:对于南京条约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他

41、的影响: 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 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陈腐世界的代表 ”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 ”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 ”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2、, A“陈腐世界的代表 ”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这一说法正确的; B“贱买贵卖的特权 ”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英国侵华与鸦片无鸦片贸易密切相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国在战争中失败;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 ”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这一说法错误,因为这是一场侵略战争。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关于鸦片战争要注意其原因与影响(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积极进行对外扩张侵略,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日渐衰落。 直接原因:林则徐在广州

43、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英国借机发动了鸦片战争。 (2)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储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 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给英国,故此题应

44、选 A项。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此题具体来说考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温家宝总理曾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 “历经磨难 ”与 “自强不息 ”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 B第二次鸦片战争 反割台斗争 C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 A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这是符合史实的,故正确; B第二次鸦片战争 反割台斗争,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反割台斗争

45、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才掀起的; C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这是符合史实的; D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也是符合史实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近代列强的侵华 点评:近代列强侵华要注意其阶段性特点。 阶段 国家 目的 手段 列强关系 与清关系 对人民 侵略范围 结果影响 一 次工 革 英法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满足工业革命要求,寻求原料和市场 军事征服;签定不平等条约 以勾结为主,英国主导 从对抗到合好 镇压三元里抗争、太平天国运动 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 次工 革 新增日德等新兴列强 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瓜分世界 军事征服、租借地、势力范围、不平的条约 以争夺为

46、主,以勾结为辅 以华治华,把清朝沦为殖民工具 镇压破坏辛亥革命 深入内陆,瓜分狂潮 列强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 ”封泥 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 158) ,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为车骑将军。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 ,很受景帝器重。不久 ,因不同意废栗太子 ,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 ,受到景帝猜忌 , 中元三年(前 147)被免除丞相职务。 材料三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