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 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 “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 C、 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对
2、秦朝和隋朝的比较应从史实中得出,这两个王朝虽然统治时间短暂,但都非常重要,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历年高考题频繁考查,值得重视。春秋战国之后的秦朝和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朝有很多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1)都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 2) .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创立了不少新的制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等措施,隋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 3)都完成了一项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工程。分别为秦长城和隋大运河。( 4)都
3、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始皇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又南攻越族,统一珠江流域;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关系。( 5)都实行了暴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把人民逼上绝路,导致农民起义。( 6)都是短命王朝。在统一朝代中秦朝是最短的,只存在了 15年。隋朝也不长 ,统一后才 29年就灭亡了。灭亡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暴政引起了全国农民大起义,都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导致崩溃的。( 7)都为继起王朝提供教训。两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教训了新的统治者,他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促进繁荣。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4、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对此某学生提出: “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 ”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 “一家之言 ”,结论不一定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 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该学生对 “农民阶级 ”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答案: C 试题分析:毛泽东虽然出身农民,但他后立思想转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故 C 项正确。 A、 B、 D项的分析没有用发展的观点毛泽东的思想和身份的变化,故 A、 B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关于太平天
5、国运动,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其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因此,近几年高考试题开始辩证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很多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其存在的问题。( 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变化的真实目的。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 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6、学生的理解能力。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辛亥革命的目的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张謇的实业是为了救国。三人共同目标都是挽救民族危亡,只是方式手段不同,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考查基本概念:中体西用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三民主义等;(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3) 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1925年 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 994人, 10月增至 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
7、0人。这一时期中共人数快速增加的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国共合作实现,大革命迅速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注意时间是在 1925年 1月至年底,而这一时期正是国民革命运动期间,掀起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运动,中共人数的快速增加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 A项没有必然的关联; 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年; C项土地革命是在井冈山时期,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 点评: 1924年至 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一场 “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国民革命运动,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
8、的原因、标志和基础;( 2)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高潮(北伐战争)及失败;( 3)比较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异同(从背景、性质、动力、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 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 8年。该观点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研究者的立足点,所以对抗日战争始发时间的看法不同。八年抗战是从 1937年 7月 7日 “卢沟桥事变 ”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 7月 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而十四年抗战从日本侵占东三省开始,
9、即从 1931年 9月 18日 “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故答案:选择 D项。日本全面侵华是在 1937年 “卢沟桥事变 ”后而不是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后,故 A项不正确 ;国民政府抗战开始于 1937年,故 B项不正确;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东北人民开始局部抗战,而不是华北人民,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时间界限。 点评:关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
10、;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1969年 5月 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 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年 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491976 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
11、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 点评:邓小平理论解决了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及意义,如 2012年全国(新课标 )文综卷第 33题:据
12、统计, 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 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 “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2)对比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三次巨变。 近代以来有三种主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以下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国家 学说内容 甲 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乙 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
13、政策。 丙 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 A德国、英国、苏联 B苏联、德国、英国 C英国、德国、苏联 D英国、苏联、德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甲中 “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可知该思想是自由主义,英国率先采用自由主义,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的地位;从材料乙中 “以民族国家 的最高利益为前提 ”可知该思想是民族主义,德国率先采用民族主义,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工业化;从材料三中 “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可知该思想是社会主义
14、(或马克思主义),苏联率先采用社会主义,迅速实现工业化,故答案:选择 C 项。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 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 1)从英国的角度,工业革命是英国崛起的重要表现,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扩张的必然 结果。高考命题往往站在大国崛起的角度,要求考生正确分析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近几年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3)从全球的角度,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步伐。高考试题
15、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 “兴起于 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 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C、 D项只是启蒙运动的特点,不适合作为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只有 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点评:这是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第 15题。本题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
16、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 1)阅读题干,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 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判断 “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之处;( 2)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选项中哪个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之处。 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A光荣革命 B工业革命 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D危机中的帝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反映 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17、展,工业革命成为 “变革世界的引擎 ”。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使英国环境受到破坏, “哭泣的泰晤士河 ”即是证明。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清王朝的大门,即 “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 ”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 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 1)从英国的角度,工业革命是英国崛起的重要表现,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高考命题往往站在大国崛起的角 度,要求考生正确分析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
18、贫富分化的加剧,近几年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3)从全球的角度,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步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 1912年 4月, “泰坦尼克 ”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使用电灯照明 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航线经过地中海 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 络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首先,看准时间 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其次,航程是从英国到美国,这是一个历史地理综合题目,电视是 20世纪 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 ;英国到美国不
19、需要经过地中海,排除 ,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的世界科技成就。 点评:这是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第 23题。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成就及特点;( 2)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同一时期中外科技成就的比较;( 4)科技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 B多极化时代国家利益之争淡化 C谈判协调基本代替了战争对抗 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今世界,随
20、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国家利益之争更加激烈,故 B不正确;谈判协调不可能代替战争对抗,故 C不正确; D与事实相悖。材料反映出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因此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全球各地经济联系也给很多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了挑战和国际经济的不稳定。像中国这样的后来者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同时,也应警惕其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它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全球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南北财富
21、分配不均,贫富悬殊。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 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对下面哪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 “民主主义 ”,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摧毁了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材料中所发生的情形,应该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
22、: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与热点。从不同史观出发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从全球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4)从社 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
23、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 “中学 ”“西学 ”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陈独秀是新文化时期人物,认为 “近代文明之特征 ”是 “人权 ”、 “生物进化论 ”,因此,正确选项是 B。 A项虽是新文化时期的一个特征,但与题意不相符;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C项不正确;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后,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场革命,但是,其对中国传
24、统文化的态度缺乏辩证的认识,有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同时,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 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描述的 “入侵 ”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 “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说明开始了政治变革即戊戌变法,
25、而戊戌变法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甲午 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点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甲午中日战争与当今的社会热点 中日关系联系密切,很多高考试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但是两者结局迥异,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出现这一不同结局的原因,认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的作用包括 增加了财政收入
26、 加强了经济 调控 强化了 “工官 ”制度 打击了商人势力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汉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课以重税,这即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打击商人势力,加强对经济调控。 “工官 ”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皇室,其生产水平最高,题干中的措施属于 “抑商 ”的体现。题干中 “五倍的税率纳税 ”体现 , “政府曾令 ”体现了 , “没收其全部财产 ”体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商的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因此排除 。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点评:关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命题角度主要集中在对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的比较,以
27、及这两项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上。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
28、专制达到顶峰。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评:这是 2012年福建卷第 15题,命题者的意图,首先要求考生读懂材料 “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 ”、 “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的含义,以及题干的意思。“与之相背离的朝代 ”;然后判断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符合的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相权不仅不能与君权互为节制,反而被废除的史实。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
29、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表中信息分析,从材料所反映的从业比例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占据 60%,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人口较多,占据 40%,这充分说明了工商业的发展程度比较高,另外从 “工场主 ”占 30这一信息也可判断出此时该地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体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因此应是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苏杭地。因此这些信息均可判断出正确答案:应为 D 考点: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最早出现在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高考
30、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结合明清时代背景综 合分析导致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统治政策等方面来回答。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材料所含的 “自由 ”“正义 ”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
31、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故 D符合题意。僧人在故事中只是一个意象,两个故事表达的是市民争取自由、伸张正义的愿望,无关乎对僧人的爱憎交加,故 A项不正确; B项未能反映出要表达的本质意图; C项这两个故事都在杭州流行,没有其他地域作对比,不能反映出地域性,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宋词与宋话本。 点评:这是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 26题。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理论;二是抓住关键信息“宋代杭州 ”,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的影响角度思考;三是对历史现象注意对其本质的思考,过于肤浅的
32、理解不会是命题者的意图。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两部 “百科全书 ”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 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 B 试题分析: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故 B正确。现代主义文学出现在 20世纪,故 A不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出现在 19世纪中叶,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故 C不正
33、确;红楼梦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代表,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近代文学代表,不是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故 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点评: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有四种创作风格,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每一种风格都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在复习备考中不仅要掌握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还要掌握其艺术风格。 汉武帝 “独尊儒术 ”、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 “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中 “打倒孔家店 ”、 “文革 ”中的 “批林批孔 ”、当前的 “孔子热 ”,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
3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 解释孔子 “命运 ”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 C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答案: A 试题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孔子的思想、地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态度,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只有 A项能说明孔子的 “命运 ”。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孔子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 2
35、)结合时代特征,考查重点阶段孔子思想被重视或不重视的原因;( 3)注意从产生条件、内容和影响方面分析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 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 “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 ”。该学者认为 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 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 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 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木乃伊 ”、 “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 ”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 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下停滞不前。故答案:选择 A项。传统中国社会不仅外表僵化而且内部也没有活力,故 B
36、项不正确;中国传统社会是独立的社会,而埃及传统社会遭受外族(如奥斯曼帝国)入侵,沦为殖民地,故 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主要分别两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关于中国历史 “停滞论 ”共同点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只有靠西方文明的冲击才能打破平衡状态,向近代转变。( 1)它最早出现在 19世纪欧洲伴随完成工业革命加强对外扩张之时,其时一些人污称中国是
37、 “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 ”。( 2) 20 世纪初叶,西方学者提出精神文化决定论,给中国历史 “停滞论 ”涂上理论色彩。(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秋泽修二等人鼓吹中国历史具有 “停滞 ”、 “倒退 ”与 “循环 ”的特性,只有依靠外力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4)西方学者又 相继提出了 “西方冲击 中国反应 ”论与 “传统 近代 ”论,认为凡是近代的就是西方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变的创始者。( 5)自称 “与共产党决裂 ”的魏特夫为了与共产主义进行 “
38、战斗 ”还抛出了 “东方专制主义 ”论。( 6) 20世纪 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 “高水平平衡陷阱论 ”、 “有增长无发展论 ”、 “过密型商品化论 ”、 “明代倒退论 ”等,从而把 “停滞论 ”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这一内容主要从史论文的角度来进行命题,如 2012年全 国文综(新课标)卷第 41题。 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 “西方的挑战 ”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
39、 “修约 ”,扩大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19世纪中叶 ”、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 ”可知: 19世纪中期,所谓“内部事务 ”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使其无力应对西方的挑战,因此这里的挑战是指西方要求 “修约 ”,扩大市场,在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故答案:选择 D项。 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可以排除;瓜分中国发生在 19世纪末, B错误;资本输出,垄断经济也是在 19世纪末, 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点评: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与工业文明国家的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很大,高考考查主要侧重于:(
40、 1)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最根本的原因,禁烟运动等事件仅仅是导火索。高考试题重视对西方错误史学观点批驳的考查。( 2)两次鸦片战争代表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对外侵略的特点,与代表垄断帝国主义阶段侵华特点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很大的不同,高考试题重视对这两个时期侵华战争的比较,要求考生认识其异同点。( 3)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世界市场的大舞台,高考重视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考查,这些 “影响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
41、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 C项正确;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
42、, A项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排除 B项;从表格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 (维新变法运动 )再由反侵略 (义和团运动 )到求民主 (辛亥革命 )的转变 ,因此 D项表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历史图表题是以图片、表格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 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以下技巧:( 1)读懂图表,要 “三读 ”:读标题、读内容、读标注。充分利用和挖掘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图表蕴涵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 2)结合历史特征,进行知识的迁移,展开合理的想象。( 3)要通过对数据、图片等信息的把握,
43、理解事物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发掘其本质特征或内涵。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 却完全被 忽略了。 ”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 ”主要是指 A涉外机构 B军队建设 C政治制度 D文化教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缺陷。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这场运动学习的是“表面的近代化 ”的改革,而没有学习 “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说明这场运动存在实质上缺陷,即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所以失败,故答案:选择 C项。 考
44、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 点评: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材料,迁移洋务运动的实质目的及快了生进行分析思考。洋务运 动是在不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希望中国富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综合题 史料研读、专题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专题探究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 “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秦汉以后 “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 “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
45、当幼弱。 ” ( 1)请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 ”中 “民本思潮 ”和宋元明清时期 “市民文化 ”在艺术方面的主要表现,( 5分),简析导致清中叶以前 “市民文化 ”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原因。 (3分 ) 史料研读 在 1905年 2月至 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 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1912 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 2)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分)从文明史观和全 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6分) 问题比
46、较 ( 3)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 4分) 综合评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 “沉沦 ”到 “上升 ”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 “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 “沉沦 ”;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 “上升 ”。在 “沉沦 ”与 “上升 ”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 “沉沦 ”的谷底、 “上升 ”的起始时期。 ( 4)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 “沉沦 ”到 “上升 ”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 “沉沦 ”、 “上升 ”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 2分),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 6分) 答案: (
47、1) “民本思潮 ”的主要表现 :孔子 “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 ”、 “民贵君轻 ”,荀子 “君舟民水 ”,墨子 “兼爱非攻 ”等。 (2分,人名不给分,答到 1点给 1分,两点及以上给 2分。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 市民文化的主要表现:书法的个性化、世俗化;风俗画;戏曲方面有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 3分,能任意举出 3个以上具体成就给满分,其它意旨明确的也可。只答书法、绘画、戏曲,不具体给 2分) 幼弱的原因:经济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使商品经 济发展受到压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和传统思想的制约。( 3分,考生从制度、政策方面扼要回答也可)
48、( 2)态度 :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2分) 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政治上,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从人治向法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经济上,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社会风貌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由、平等思想推动社会风俗习惯的巨大变化。( 4分,考生意旨明确,其它表 述也可) 全球史观: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亚洲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2分,考生意旨明确,其它表述也可) ( 3)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