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三 11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从西周的 “田里不鬻 ”到战国时期的 “民得买卖 ”,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西周 “田里不鬻 ”反映的是井田制,因为在井田制之下土地名义上是归周天子所有的,因此是不允许被买卖的;到战国时期 “民得买卖 ”反映的是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后就可以买卖了;故其反映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也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点评
2、: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 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就保护美国图书、音乐以及电影的对华出口问题上, WTO裁定中国败北。最后中国同意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对美进一步开放娱乐产品市场。由此可见,世贸组织 A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B其做法严重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主权
3、 C使美国攫取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通过 “中国同意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对美进一步开放娱乐产品市场 ”可见,世贸组织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规范世界贸易行为,只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经济全球化 点评:注意世贸组织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促进了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繁荣;( 2)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
4、经济贸 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其决策机制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多边贸易规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这些原则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规则。(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为全球经济的交往、合作提供了规范的平台,推动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加快了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 对于 2008年中国 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专家预测未来两年每年将
5、拉动经济增长 1个百分点。 4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这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在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 A推行 “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机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 21世纪中国应对经济危机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同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三农、民生工程、重大 基础设施 ”还有 “扩大内需 ”和所学史实应该是指罗斯福采取兴办公共工程,实行 “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国内市场,拉动消费,促进生产恢复。故此题应选 A项
6、考点: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点评: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中心措施)( 3)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 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缩减耕地,压缩产量,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给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推行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5)社会
7、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工会;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读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 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 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 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 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 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有关知识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项说法正确,第 项说法错误,社会保险法 1935 年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大萧条与罗斯福新
8、政 点评:此题为图像情境型历史选择题。图像情境型历史选择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用直观的图像代替文字的描述反映历史现象。考查的主要是考生读取图像中的信息、理解图像所涉及的基本史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必须认真读图,分析其所描述的史实,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来作答。 有人说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 “转变 ”的含义是 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A并不 能体现题干中要求的 “世界历史 ”即整体世界, 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就开始成为一
9、个整体了,故 B项不正确;C项,工业革命欧美把亚非拉变为自己的原料产地把他们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符合题干的要求; D项,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与整体世界也没有关系。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出现,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蒸汽时代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3)社会关 系的重大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逐渐兴起。(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10、步形成 (5)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工业的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宗教动力指的是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思想骚动指的是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求经济活力指的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技术进步指的是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指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这些都是新
11、航路开辟的背景,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 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图是 1913年章太炎(即章炳麟,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宣传家,著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
12、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 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这则征婚广告的关键句 “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可以推出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这是一则个案征婚不见得成为主要求偶方式,也不见得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故 B、 D 错误;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为图文情境型历史选择题。图文情境型历
13、史选择题以图像和文字为主题情境而设题,融读图、阅读文字、逻辑思维为一体。在该类题型中,图像和文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以文补图,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 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
14、学知识可知,在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农业产量增值反映的是对内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到 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确立,所以 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本部分知识,从考查题型看可能有大的拓展,因为本专题内容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是命题的常见形式。从考查内容看,应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政治中有成功也有失误,这是考查的重点。要注意本部分知识的总结和比
15、较,尤其是党领导进行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这都将是考查的重点。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 “单位 GDP能耗 ”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 /万元)。图中 “单位 GDP能耗 ”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 “二五 ”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以 “大炼钢铁 ”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导致这一时期 “单位 GDP能耗 ”出现最高峰值,故选 D项。 “二五 ”计划实施时间为 1958 1962年,从图中可看出 “二五 ”计划实施期间 “单位 GDP能耗 ”已开始下降,故排除 A项。社会
16、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分别在指导思想和生产关系方面犯了 “左 ”的错误,与题干不符,因此 B、 C两项也不选。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图为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惟诸君实图利之。 ”这则广告所反映的典型社会现象是 : 中国出现了最早的香烟广告
17、 民族资本家以 “劝用国货 ”为生存发展的手段 民族资本家为获取利润 进行欺骗宣传 民族烟草公司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广告意图。题中材料的落脚点是希望国人能够购买国货,这样能为国家挽回很多利权,这是一种实业救国的体现。材料未说明洋烟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也不能因为材料是我国的香烟广告,就主观推断是我国最早的香烟广告,说明 A项和 B项是错误的。至于 D项,材料虽明确说明 “烟有两种 ”, “其一国货 ”,但在中国近代,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压制和束缚,力量弱小,虽偶 尔有所发展,但还是不能彻底改变外货
18、垄断中国那种局面,能够造成一定的冲击就不错了,故 D项也是错误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 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
19、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19 世纪 60 年代的福建, “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需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需购其修葺之料也 ”。这一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是 A有助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 B有助于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C对封建势力妥协 D对外国资本有依赖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当中的引文 “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需购其修葺之料也 ”一句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有一定的依赖性。材料中未提及封建势力,故可以排除 A、 C两项; B项与题意相反。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点评
20、: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产生和发展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内陆和西部地区稀少;、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不是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西方列强冲击的产物。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 A咨询机构 决策机构 B决策机构 咨询机构 C皇帝的内侍机构 行政机构 D首辅有决策权 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的明代加强专制的措施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21、顾问的内侍机构或称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而英国的责任内阁则是行政机构,决策机构是议会。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此题为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综合题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材料一: (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 2分)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
22、,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 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4分)并
23、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分 ) 材料四 ( 3)根据材料四,指出 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4 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4 分) 材料五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 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 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 (到 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 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 4)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
24、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6分)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 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 5)根据材料六,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4分) 材料七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
25、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 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 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 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6分) 答案: ( 1)经商的地点(和时间)受到极大限制(或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2分) ( 2)特点: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市场扩大 ;(2分 )饮食服务
26、娱乐设施比较完备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分 ) 影响:促使市民阶层产生 ,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2分,答出 1点可得满分。 ) ( 3)发展特点: 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 18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发展迅速;20世纪 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平稳 (或从 18世纪初期到 20世纪30年代发展迅速,此后发展较为平稳 )。( 4分,明确说明 18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发展迅速即可得满分) 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4分,答出 2点可得满分,答出 “圈地
27、运动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等具体史实得 1分 ,总分不超过 4分) ( 4)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生产力水平较低(或工业化程度较低,或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6分,每点 2分,答出其中 3点可得满分) ( 5)措施 :对原有城市进行彻底改造 ;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类型 (或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 );采取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4分,每点 2分,答出其中 2点可得满分 ) (6)原因: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分 ) 作用: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推动经济发
28、展。 (2分 ) 问题:但城 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影响可持续发展。 (2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分析所给示意图可知当时长安的市主要是东市和西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市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第( 2)问,根据材料二 “直至四鼓后方静 ”“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可见,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市场扩大;从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鱼虾晓市腥 ”可见,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联系材料 “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可知,宋代商品 经济的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
29、兴起,推动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第( 4)问,观察曲线图可以看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 18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发展迅速; 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平稳。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图中的时间判断可知,主要经济因素有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等等。第( 4)问,联系史实可知, 1840年由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未实现工业化;材料中 “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 广州市政厅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 ”说明中国城市化起步晚以上都是近代中国城市化缓慢的原因。第( 5)问,
30、从材料六中 “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 ”“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 ”可以概括为,对原有城市进行彻底改造 ;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类型和采取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第( 6)问,本小题在作答时要注意从发展趋势,利弊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回答。 考点:城市化 点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中国和世界史上城市化 的进程要从整体进行把握。一、中国城市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2)中国古代城市
31、发展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近代城市 发展:( 1)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自然经济解体,最早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优越 ,便利。( 2)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主要集中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市发展( 3
32、)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趋向 :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 3现代中国城市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实施,促进城市化发展(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期间,促进城市化发展,大跃进后,阻碍城市化发展。( 3)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促进城市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解放生产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 二、西方城市发展 1、西方古代城市 :雅典的工商业的发展 2、西方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城市生活的变化和资本
33、主义经济的发展( 1) 15世纪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2) 18世纪到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展开,特别是蒸汽动力的产生,推动工业革 命的进程,新兴城市产生,城市化进程加快( 3)政府政策和外来移民也推动城市化加快( 4)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城市人口拥挤;疾病和瘟疫流行;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东新语 (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 4
34、分)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 2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 4分)并简要分析当时中国 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 3)材料三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4分)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 2分) 答案: ( 1)情形:实行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外贸由官方垄断;丝织品出口量大( 4分,答出其中 2点可得满分) 危害;扼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会( 2分,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 2)变化:工矿业出口有较大增长;工矿业产品中机械制成品比例大幅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仍以手工制品为主( 4分
35、,答出其中 2点可得满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实业救国 ”思潮的兴起( 4分,答出其中 2点可得满分) (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分 ) 积极意义 :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2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根据材料 “洋船争出是官商 ”可知,贸易有官方垄断;“五丝八丝广缎好 ”可知丝织品出口量大; “十三行 ”可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仅开广州一口,十
36、三行是具体管理机构;联系 史实可知这一政策最终使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扼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会。第( 2)问,分析表格,从总量方面来看,不论是矿产、半成品还是成品,工矿业出口有较大增长;从手工和机制的比例来看,工矿业产品中机械制成品比例大幅提高;但是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仍以手工制品为主。原因可以联系课本中所学的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第( 3)问,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20世纪 70年代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联系史实可知其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外交成 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
37、的(进)出口增多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都能加速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进程。 考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点评:注意分析比较 19世纪中期和 20世纪晚期,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背景: 旧中国的 “开放 ”是被英国打败后,腐朽落后的清朝被迫进行的;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党中央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自主实行的。 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性质:旧中国的 “开放 ”是西方列强侵略 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和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内容: 旧中国的 “开放 ”是列强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进行经济侵略。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 旧中国的 “开放 ”使中国丧失独立主权,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 今天的开放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根因: 前者是处于封建落后和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后者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