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3883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 D科举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横匾中的 “大宗伯第 ”可知反映了宗法制, B项与图片一致;这块匾及其说明文字,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材料, C项与图片吻合;说明文字中, “进士陈经邦 ”即能体现科举制, D项也是本题图片的正确释读;只有 A项不能从题中图片及其说明文字中得出,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下图是 1992年上半年的

2、一张报纸,上面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提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C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 D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题中报纸是 1992年上半年的,且标题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正是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问题,其核心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这也是邓小平理论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A项是邓小平在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 C项对应的应该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D项是江泽民在 2002的中共十六大上较早提出

3、的。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后, “一国两制 ”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的 “一个中国 ”原则是中国政府解决港澳台问题及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1972年美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 1972年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C 1978年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D 1992年海峡两岸就 “一国两制 ”达成共识,史称 “九二共识 ”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

4、会就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史称 “九二共识 ”, D项表述不准确,符合题意,即为答案:。 A项表述符合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内容, B项表述符合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内容, C项表述符合 1978年底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内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重要外交文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

5、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结合以上材料,下列关于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评述正确的是( ) 其思想核心是不承认国民党的旧外交 它反映了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它体现了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它体现了在 “一边倒 ”方针指引下,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指新中国要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在平等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交。 “不承认国民党的旧外交 ”在本题材料中不能体现,

6、不能选 ; “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 ”与题中材料 “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 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不一致,不能选 。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基本方针。 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 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 “女爱日本玩具 ”“子去美国学习 ”“母用法国饰品 ”“父吃美国烟酒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反映了 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后

7、期)某些中国家庭中,父母子女都喜爱用外国商品或去国外学习,这正是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巨大差别之下的媚外现象;ACD三项不仅表述本身错误,也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这些结论。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民国时 期的媚外现象。 朱学勤认为, “(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 政治载体, 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 ”。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 “试错过程 ”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 “ 政治载体 中国的现代化 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 ”是指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8、政治制度的一个尝试过程,题中选项符合这一标准的只有D项; AC两项是农民阶级运动、 B项是地主阶级改革,都没有较系统地学习并实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 下面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先行者 马星驰的漫画官与民之负担,漫画中的百姓背着 “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的大包袱,包袱上还站着手抱 “责任内阁 ”的清朝官吏。下列表述最能体现这幅漫画寓意的是( ) A清政府已完全成为 “洋人的朝廷 ”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人民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答案: D 试题分析:百姓背着 “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的

9、大包袱,是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对中国人民的经济压迫;包袱上还站着手抱 “责任内阁 ”的清朝官吏,是指封建主义的政治压迫;正确答案:为 D项; AB两项从题中材料不能直接反映; C项只是经济负担,不能全面反映题中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 “会馆的发展变迁 ”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会馆是明清时期同一地域或同一行业的客居者在京城、省

10、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暂住。会馆是民间社会组织,不是政府机构, 错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是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丝织业手工工场,并非会馆, 错误; 两项是对会馆的正确表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会馆。 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落后于时代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手 工制作产量低 答案: A 试题分析:通过对古代中国手工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应该了解 “蜀锦 ”是官营手工丝织业的产品;某些制作工艺的在古代就已失传,这是由官营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特点造成

11、的,答案:为 A; B项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CD两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它既与题干缺乏一致吻合性,也不是蜀锦制作工艺失传的最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表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B加强了 专制皇权 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这直接说明了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必须很高,即 C项; A项不符合实际;BD项虽与军机处的设立有关,但不能从题

12、干中得到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 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中 “蜀郡 ”、 “丞相与诸卿 ”,可判断是秦朝;从 中 “中书省 ”、 “门下省 ”、 “

13、尚书省 ”、 “工部、户部 ”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 中 “阁臣 ”、“ 工部、户部 ”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D项。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朝议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 “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 “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 “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 “何必麻烦

14、,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 是( ) A甲 -儒 乙 -法 丙 -墨 丁 -道 B甲 -道 乙 -墨 丙 -法 丁 -儒 C甲 -道 乙 -儒 丙 -墨 丁 -法 D甲 -儒 乙 -墨 丙 -法 丁 -道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同学 “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这是道家顺应自然的体现;乙同学 “穿衣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 ”,是与儒家维护 “礼 ”(奴隶制等级秩序)思想吻合;丙同学“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与墨家 “节用 ”主张相似;丁同学 “按学校规定 ”有一定的 “依法治理 ”精神,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中国传统文

15、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的思想。 综合题 ( 28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 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 “人情味 ”(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 理想人格,它确

16、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 “删定 ”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 ,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 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1)依据材 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10分)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

17、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2分) 材料三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 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 “世界孔庙同祭孔 ”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 人士介绍,举办 “世界孔庙同祭孔 ”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四 图片一

18、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 “世界孔庙同祭孔 ”活动期间 (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6分) 答案: ( 1) 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 2分) 主要内容:仁;礼;( 2分)实用;中庸;( 2分) 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 材,教导学生;( 2分) 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 2分) ( 2)说明: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 “大一统 ”的需要,( 2分)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或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理论)( 2分)而且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并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

19、孔复古的逆流面前,( 2分)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 2分)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 2分) ( 3)评价: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 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 “祭孔 ”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 2分)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1分) 试题分析:( 1)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 ”即总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崩溃时期。阅读材料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可概要答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一中的 “教诲学生, 删定

20、诗书 ”可直接点明传播方式。材料一中的 “汉民族 集体原型现象 种民族性的文化 心理结构 ”,实际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 2)着重 理解 “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 ”、 “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 ”、 “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可答出董仲舒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需要而对儒家学说怎样改造,也可答出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实现民主和科学而对传统儒家思想进批判。 (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我们应深入而系统地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为现实服务,应该避免过度地利用孔子作招牌,一味地发 “孔子 ”财。这是辩证地认识问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扬和利用等方面的适当态度问题。 考点:中

21、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鸣 董仲舒的新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 儒家学说的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课标外)。 ( 24分)为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2013年 11月 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人口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嫁丧娶、道德教育等的认识和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

22、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 孟子 离娄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十三经注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 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 “女儿也是传后人 ”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 社会生活变迁史 (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

23、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三 公元 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 5万, 1600年人口增至 20万, 1700年增至 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 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 毛泽东说: “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 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到 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

24、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 2分)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8分) 材料五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 1830年达到 第一个 10亿人口,只需 I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 10亿人口。 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 (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4分) (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

25、些借鉴?( 4分) 答案: ( 1)变化:由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到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 2分)旧观念的原因: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 4分)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2) 相同点:鼓励生育。( 2分)影响: 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 2分) 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分。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 3)核心观点:工业化和人口的过快增长,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世界性问题。( 4分) ( 4)借鉴: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6、等。( 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重点理解材料一中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即是重视男子传续家族血缘的作用;材料二中的 “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 ”稍作改变即是新 生育观的变化。关于旧生育观、新生育观各自的产生原因,可从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 2)对比材料三、四,很容易概括出英中两国共同的人口政策; “英国人口快速增长 ”、 “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可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人口大量增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1962年 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可知当时中国人口大量增长影响了中国

27、经济正常发展。 ( 3)注意材料五的第一句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 ”和最后一句 “生态困境 已 成为 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可以概括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包含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恶化的程度。 ( 4)本小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建议答案:应涉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正确的生育观念、适当的人口政策等。答案:要具体、准确,切忌空话、套话一大篇,言之无物,不知所云,要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有切实的借鉴、指导意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古代中国社会的生育观念(课标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习俗、生育观念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 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局面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