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4050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届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届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届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届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宋代为制约宰相,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 B的说法错误;宋代为了制约宰相,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而不是枢密院,故排除 C;行省制是

2、形成于元朝的政治制度,所以不是满洲贵族的政治创新,故排除 D; A的说法正确,所以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有学者认为: “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 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东德解体的 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 )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

3、体制的失败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认为是 “当其面临 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 ”,这是把东德的问题放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由于是从 “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 ”所以不单是从经济层面分析,故排除 BC,选择 D; A的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东德解体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 “现代化 ”是一个中性概念

4、 现代化的 执行方式可以姓 “资 ”,也可以姓 “社 ”,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 “现代化复杂属性 ”的有 ( ) 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 “斯大林棋式 ”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的改革开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现代化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市场化,题干中 “现代化复杂属性 ”应该指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市场或者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干预,据此应该选择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与现代化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 就是从 “北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 “荷兰金融 ”,最后到达 “英国金融 ”和 “美国金融 ”

5、。其中,从 “英国金融 ”发展到 “美国金融 ”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二战后英国的削弱 B二战后美国实力的增强 C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北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 “荷兰金融 ”,最后到达 “英国金融 ”和 “美国金融 ”实质上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国家的转移,金融中心的转移背后代表的是一些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据此应该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根源 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20世纪 5060 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 “黄金

6、时期 ” 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政府公共开支逐年增加 股份公司不断增加,股票呈现分散化趋势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的规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战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短暂的经济恢复之后,从 50年代初开始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 70年代初,故 正确;二战之后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但是政府公共开支并不是一直增加的,在解决危机和滞涨问题时,就开始大幅削减,故 错误;人民资本主义反映了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的规律,故 错误;所以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

7、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 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共101个。其中 1979年以前 12个、 1980年 1989 年 20个、 1990年后 69个。从区域分布来看,欧洲 39个,南北美洲 40个,亚洲 6个,非洲 8个,大洋洲 1个,跨地区 7个。由此不能看出世界区域性合作和一体化组织 ( ) A地区分布不平衡 B跨地区现象出现 C 90年代后增速加快 D阻碍经济全球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区域分布来看,欧洲 39个,南北美洲 40个,亚洲 6个,非洲 8个,大洋洲 1个 ”说明 A正确; “跨地区 7个 ”说明

8、B正确; “其中 1979年以前12个、 1980年 1989 年 20个、 1990年后 69个 ”说明 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D,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 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 2011年 1月 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D发展中国家

9、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一转移正在进行中,恰恰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 “他律 ”指的是 A仁者爱人 B君主法治 C礼乐规范 D三纲五常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可 以知道, BD在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出现过,故排除 BD

10、; A属于孔子的一个思想主张,不属于来自外部的约束,故排除 A; C是孔子认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所以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的主张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经过他的精心整理、改造,阴阳五行学说才得以成为 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弊端,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这一观点 ( ) A怀疑董仲舒 是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 B肯定董仲舒 “阴阳五行 ”学说 C否定董仲舒的学说 D肯定董仲舒学说的影响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董仲

11、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说明 A错误; “阴阳五行 ”学说不是董仲舒的主张,故 B不符合史实;材料整体上是在说董仲舒的主张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但不是说其影响都是消极的,故排除 C,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学说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要 “重估一切价值 ”,对中国进行深层次文化结构的根本改造。从文明史的角度,他们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 ) A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B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 “兼容并包 ” C全部文明与文化趋向的现代化 D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因为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

12、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所以 ABD与史实不符,应该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用文明史观解读新文化运动 卢梭说,以绞死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这一观点 ( ) A体现了社会契约的主张 B解释了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源 C体现了权利对等的理念 D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卢梭看来,既然国家本身就是维护不平等的工具, 那么人民因为不堪忍受暴政而反抗, 即使将国家解体也是正当的,所以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 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 “史学

13、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 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 史学便是史料学。 ”他强调的是 ( )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 ”、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 “史学便是史料学 ”等信息可以看出史学研究就是研究史料,故选 C,材料并没有研究史学理论问题,故排除 D。 考点: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的重点 史料(课标外) 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14、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 ( ) A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B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 C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 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 “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 ”是指农产品与市场建立起联系,而不是指所有制方面的问题,与否定农业合作化的成果没有关系,所以排除 BC,这是将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但是还没有做到以市场调节为主,更不是农村所有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应该是指中共十四大之后,在 199

15、2年),仅仅指的是农产品,故排除 D,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 ) 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日本已成为世 界政治大国 C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学者所绘制的基本框架图,表面看美国只是其中的一个力量,但是他所表达的 “基础 ”、 “关键 ”、 “欧洲一翼 ”、 “亚洲一翼 ”中都有美国,

16、这恰恰说明了 C符合这位学者的意图。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 在城邦危机时代, “泛希腊主义 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 “城邦动物 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 ( ) A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矛盾

17、重重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 ”,恰恰能够证明这种认识不是希腊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再结合 “他们作为城邦动物 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 ”,可以看出城邦的属性恰恰导致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 )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

18、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中的 “皇帝 ”、 “三公 ”以及 “郡县 ”等词可以得出秦朝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材料中的 “此制 ” ( ) 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人才由 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C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它方面的杰

19、出人才 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 ”可知 A错误;由 “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可以推知 B错误;由材料所述可以知道其中的制度是指科举制,这是一种选官制度,而不是用人制度,故排除 D;这一制度发掘了在考试之一标准下的优秀人才,但是有可能因为只有考试一个标准而导致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范文正公集 政府奏议称: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

20、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 “无为而治 ”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 ”可知是指的结束了五代十国混战割据状态的北宋,之所以出现 “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这种情况,是由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 “三冗 ”的局面,最终积贫积弱,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21、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 有 ( ) 中国的分封制 古罗马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 ”说明一项制度可以变化,但是不应该脱离其基本原则,分封制发生变化后,就不利于统治了,故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古罗马法的变化没有违背 “自然法 ”精神,英国的君主立

22、宪制的演变一直遵循 “议会至上 ”的原则,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没有违背 “民主协商、参政议政 ”的原则,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影响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

23、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足以证明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 “和平学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 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 “积极的和平 ”与 “消极的和平 ”。 “消极的和平 ”,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 “积极的和平 ”,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 “消极的和平 ”是指 ( ) A美苏核军备竞赛 B冷战 C越南战争 D不结盟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24、冷战是指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也就是没有战争这种形式,所以符合 “消极的和平 ”这种说法,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 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 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 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从材料看毅庵祖 “家业大饶 ”的原因有 ( ) 适时改行易业 丝织品品种多 丝织品质量高 注重扩大再生产 A B C D 答案: D 试

25、题分析: “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 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 ”说明 正确; “织诸色 币(帛) ”说明 正确; “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说明 正确; “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说明 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清末

26、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19世纪末期 ”这一时间可以排除掉 A;材料并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破产的信息,故排除 B;当时中国被列强侵略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国人的消费水平不可能普遍提高,所以 D 不符合史实;由 “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 ”可以看出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清末国人消费结构和内容的 变化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 “市场失灵 ”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 “政策失灵 ”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27、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 “市场失灵 ”的缺陷应该指的是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单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没法缓解和渡过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有着 “政策失灵 ”的不足应该指的是苏俄曾经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行所引发的危机威胁到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说明政策 “失灵 ”;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

28、5 6%和 7 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的因素包括 ( ) 商品和劳务在大战期间被抑制 福利国家 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冷战期间不断增长的军事购买力 军事技术的副产品转向民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所述是指 1945年到 1970年前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与二战期间相比,商品和劳务肯定有了较大增长,因为二战期间被压制了,各国都普遍采取了福利制度,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冷战的进行导致军事购买力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与军事相关的一些技术在向民用方面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和平运用原子能等,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

2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 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

30、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 上许之。 ”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 “性行纯和,自无愈违 ,岑文本 “性质敦厚 戴宵性贞正,死时 “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 (高宗永徽三年)政 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

31、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四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 ,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

32、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 监察制度并指出其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6分) (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3 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廉政措施的特点。( 2分) ( 3)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2分 )并指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4分) 答案:( 1)制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县设监御史代表皇帝检查地方官吏( 2) 背景:

33、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 2) 特点: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 (2) 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2) ( 2)举措:高薪养廉;褒奖清廉官员;严刑峻法。 (3) 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 (2) ( 3)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检察权独立行使 (2) 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 (2) 试题分析:( 1)制度:需要根据材料一回答。从材料一中的 “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

34、御史大夫 ”、 “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 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 ”、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可以概括得出答案:。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主要应该考虑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两个角度回答。特点:从材料一中的 “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得出答案:。目的:直接目的是从监察角度考虑,即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根本目的从巩固统治角度考虑,即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 2)举措: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

35、量加优给 ,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 上许之 ”可以概括为高薪养廉;由 “对当朝重臣 ”“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可以得出褒奖清廉官员;由 “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可以概括为严刑峻法。宋初特点:根据材料三中的 “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可以得出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的特点。 ( 3)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四回答。由材料四中的 “汉代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

36、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 “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可以得出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由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 ”、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 ”、 “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 ”等信息可以看出监察权独立行使。本质问题:应该从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用来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的,所以这 一变化趋势反映的是皇权不断强化的本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本质 阅读下列

37、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1840年起至 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 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 辟 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

38、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 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 亚当 斯密国富论( 1776)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 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

39、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 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 “贸易保护主义 ”,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 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 观点(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 1 分)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4 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 “壮观和光荣的程度 ”,( 4分)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2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40、( 4分) 答案:( 1)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 1分) 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分) 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2分) ( 2)程度: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 2分)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2分) 角色: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2分,任答 2点即可) ( 3)自然因素: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 1分) 人为因素: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 1分) 突

41、破:在自然因素方面: 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 系更加密切;( 1分) 人为因素方面: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 1分)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1)史观:由于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强调的是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所以应该属于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由于全球史观强调的是用整体世界的观点看待历史,更强调世界各地的联系,所以从这一史观出发,去看待通商口岸的影响,应该强调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

42、逐步被纳入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史观:强调的是文明发展和文明之间的交流,而通商口岸的出现使得中国历史发生了转型,所以应该说,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 2)程度: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由材料二中的 “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 ”可以看出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由材料二中的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贸易中心转移,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

43、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角色:由上述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知道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既是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又是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 3)自然因素:应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自然角度考虑的话,只能是考虑生产力水平不高导致的交通不便问题造成巨额的运输成本;人为因素:可从材料三中的 “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 ”得出是指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突破: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自然因素方面:应该考虑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生 产力的进步使得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人为因素方面:应该考虑所学知识,各国就贸易自由方面所做

44、出的努力应该是指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通商口岸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

45、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 学而 注: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 t),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

46、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 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分) (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

47、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 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4分) 答案:( 1)根本:孝悌( 2分)。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分)。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分)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2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2分)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得 4分) 试题分析:( 1)根本:题目要求 “据材料一 ”回答,由材料一中的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可以得出仁的根本是孝悌。政治主张:题目要求 “结合所学 知识列举 ”,时间要求是 “春秋战国时期 ”,所以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中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孟子主张实施仁政。 ( 2)主要内容:题目要求 “据材料二归纳 ”,由材料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