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选择题 图 1为 6月 22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小题 1】该日与北京的白昼相比,甲乙两地的昼长 A都长于北京 B都短于北京 C甲地短于北京,乙地长于北京 D甲地长于北京,乙地短于北京 【小题 2】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B该日甲地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 C乙地气候常年炎热干燥 D流水侵蚀是塑造乙地地表的主要外力作用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1】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根据图示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90,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接近 80
2、,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 10,北京纬度为 40N 附近, 6 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两地白昼时间都比北京短。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小题 2】根据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短,甲地纬度约为 13N。根据两地的正午北京时间确定东西方向,甲位于乙地的东南方;甲地经度约为 60E,位于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旗帜飘向东北;乙地经度位于 0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 燥,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强。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 GDP增长率之比。据我国“1998 2004年的相关数字统计表 ”(表 1),回答 25
3、 26题。 表 1 年份 1998 1999 2002 2003 2004 能源消费增长率 4 1 1 6 9 9 15 4 15 2 GDP增长率 7 8 7 1 8 3 9 3 9 5 【小题 1】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低和最高的年份是 A 1998年 B 1999年 C 2003年 D 2004年 【小题 2】表中所示几年间,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我国单位 GDP能耗逐年下降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C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 D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2】 BD 【小题 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
4、消费的增长率与 GDP增长率之比,图中 199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低; 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所以本题选择 AC选项。 【小题 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 GDP增长率之比,我国能源消耗指数变大,说明 GDP的 增长速度小于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量大增,可能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有关。所以本题选择 BD选项。 图 13为 “美国五大湖地区发展初期和成长阶段示意图 ”,图 14为 “美国五大湖地区发展转型和再生阶段示意图 ”,读图完成 22 24题。 图 13 图 14 【小题 1】推动区域初期和成长阶段发展的因素主有 A交通运输的建设
5、 B煤、铁资源的开发 C第三产业的发展 D高新技术业的兴起 【小题 2】区域的转型和再生阶段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C区域内发展差异缩小 D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小题 3】该区域的发展告诉我们 A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B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有制约作用 C区域衰落是区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 D人地关系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答案: 【小题 1】 AB 【小题 2】 BC 【小题 3】 AB 图 11为 “地壳物质循环简图 ”,图 12为 “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1题。 图 6中的地质作用与甲、乙、丙、丁四处岩石的形成,相对应的是 A 一丁处 B 一丙处 C 一乙处 D
6、一甲处 答案: BC 图 10为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其等值线的数值 cba,读图回答 1 9 20题。 【小题 1】等值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海拔 B太阳辐射 C降水量 D气温 【小题 2】峡谷附近的察隅有 “西藏江南 的美称,原因是 A地势低,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B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终年多雨 C印度洋西南气流带来大量的水汽 D近年来 “温室效应 增强的结果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 AC 川藏铁路 (成都至拉萨 )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建设规划,成都至拉萨运输距离为 1629公里,全线贯通后到拉萨只需 8个多小时。结合下图回答 17 18题。K.s.5.u 【小
7、题 1】川藏铁路起止地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地形、水源 B水源、热量 C光照、热量 D土壤、地形 【小题 2】川藏铁路的战略意义远大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将 A完善进藏通道,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 B开发沿线旅游资源,促进香格里拉、桂林地区旅游发展 C加快沿线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沿线工业走廊 D促进川藏地区对外开放,构建中国 东盟陆路经贸通道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图中的阴影区域示意我国四个地区,读图回答 15 16题;【小题 1】下列四个阴影区域所在省区,正确的是 A桂、黑、甘、川 B粤、辽、青、滇 C粤、黑、新、川 D粤、
8、吉、青、藏 【小题 2】有关四地农业特色的概括,正确的是 A外向型农业、旱地农业、绿洲农业、立体农业 B基塘农业、温带畜牧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 C水田农业、旱地农业、立体农业、高寒牧业 D旱地农业、坝子农业、灌溉农业、立体农业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图 7是我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统计图,完成 12 14题。 【小题 1】 80 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 A食品加工业 B电子制造业 C服装制造业 D黑色金属冶炼业 【小题 2】引起此产业由较为分散到集中的区位因素最主要是 A技术因素 B自然资源因素 C劳动力因素 D市场因素 【小题 3】该种
9、产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直接引起了我国 A北煤南运 B南水北调 C人口迁移 D西气东输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曲线的变化,图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的集中程度明显提高。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小题 2】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引起服装制造业由较为分散到集中的区位因素最主要是市场因素。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小题 3】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服装制造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直接引起了我国人口迁移。所以本题选择 C选
10、项。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 “小山 ”,从 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 “湖泊 ”;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 “小山 ”底端的土壤里(见下图)。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 “小山 ”上洒等量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变化情况。回答 10 11题。 【小题 1】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A高出稍许 B高度较低 C高度相同 D无法确定 【小题 2】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A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C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D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1、2】 D 读 “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 ”图, A 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 Lr 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回答 8 9题。 【小题 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CD 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 ABCD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 C 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 D 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经度地带的分异 【小题 2】图中 H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1】自然地理环
12、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图中 ABCD 自然带的更替以热量为基础,为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的差异,为经度地带性。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小题 2】图中 H干燥度较大,为荒漠带;热量条件属于温带,所以属于温带荒漠带。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右图
13、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 4回答 6 7题。 【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离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小题 2】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 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D三地风力侵蚀。易形成风蚀蘑菇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图 2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 3为该地区近地面与 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 3 5题。 【小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气压低于 地
14、B 地气压高于 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地比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 地比 地更高 【小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风向为东南风 B b为上升气流 C c的风向为西南风 D d为上升气流 【小题 3】若该图表示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陆地,乙是海洋 B甲乙都是陆地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D甲乙都是海洋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C 综合题 图 19是 “我国部分海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 1) A是 海峡,它是我国的 海(水)。 ( 2)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是 。 ( 3)图中沿海地区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地区,红树林的生态意义 ,
15、。 ( 4)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答案: ( 1)琼州 内 ( 2)台湾西海岸地形平坦广阔,沙滩广布;位于台湾山脉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曰照长,气温高;地势缓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海水含盐量高等。 ( 3)保护海岸 保持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 ( 4)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 环境保护意识 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 2009年 7月
16、 9日,川、陕、渝三省市在重庆共同签署 “西三角经济圈 ”工商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打造 “西三角经济圈 ”的序幕已经拉开。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三角经济圈 ”将西部较具潜力和实力的重庆、成都、西安三大城市整合起来,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天、科技资源雄厚,研发能力较强。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心,电子信息、商业和研发有明显优势。重庆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商 业中心,装备、机械业很强大,制造业发达。他们是西部三个具有跨省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材料二 中国部分区域地图(见图 18) ( 1)在图上
17、用直线连接三个城市,并用斜线表示出 “西三角 ”大致范围。 (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比较西安、成都两城市所在地区的区域差异。 ( 3)说出西安和成都两城市共同的产业特点,并分析重庆与西安、成都两城市产业的互补性。 ( 4)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开启,请说出三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 1)画图略 ( 2)评分说明: 秦岭两侧的区域差异,既可以从自然(如:地形、气候、河流 、自然带、农业)方面进行比较,也可从人文方面比较,只要比较项目合理,且符合该区域的特征即可得 4分。例如: ( 3)科技资源雄厚,研发能力较强。重庆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装备、机械业很强大, 制造业发达,能够将
18、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 4)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2009年 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黄河自兰州至河口镇河段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人为原因。以及河口镇至三门峡河段含沙量陡增的自然原因。 ( 2)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少,二是将会增加。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 3)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 4) 结合上图,说明山东省不同地形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类
19、型及原因。 地形区 农业生产类型 原因 平原地区 丘陵山地 沿海大陆架 答案: ( 1)流经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区,生产、生活消耗多。 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 2)观点一:趋于减少。理由: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1分);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观点二:将会增加。理由: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下游不再断流;每年的调水调沙也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 3)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临近广阔市场;有国家政策支持;温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土地、海洋、石油)资源丰富。 ( 4)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新网 4月 19日电据外电报道, 4月 17
20、日冰岛火山喷发,喷发出的火山灰导致整个欧洲北部的航空交通受阻, 全球数百万乘客行程被延误。英国气象部门称,火山灰将在 19日抵达加拿大东部海岸。 材料一:冰岛渔业、水能和地热资源丰富,渔业是经济支柱。 当地可耕地面积 1000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畜牧业占主要地位,大部分农业用地被用做饲料草场。积极发展温室生产,西红柿、黄瓜产量可满足国内的消费。 材料二:冰岛人口只有 32万,但人均 GDP达 5万多美元位列全球第四,然而因盲目参与金融业的全球化经营扩张,冰岛外债高达 1383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让冰岛难以应对,大致相当于每名公民身负 43.2万美元债务。总理哈尔德坦言,本国
21、面临 “国家破产 ”危机,他建议国民自行捕鱼来节省粮食开支。 ( 1)图 16中气候类型 为 气候,火山灰影响欧洲航空并将到达加拿大东海岸是由于常年受 控制。 ( 2)分析冰岛渔业、水能和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 3)分析说明冰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国民经济。 ( 4)为应对金融风暴,冰岛总理提出了 “国民自行捕鱼来节省粮食开支 ” 的建议。请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 答案: ( 1)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 ( 2)渔业资源:北大西洋暖流与沿岸冷水流交汇为鱼类繁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北 海渔场成因类似),海岸线长,领海及专属经济区范围广。 水能资源: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2、河流短急,落差大;河流数量多或水量丰富。 地热资源: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附近,地壳比较活跃。 ( 3)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渔业,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畜牧业占主要地位,种植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夏季日照时间长的自然条件,发展温室生产;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服务业(学生结合材料中的冰川、火山、地热、洁净空气等实例分析旅游业也可)。 ( 4)冰岛位于高纬度地区,夏季气温不高,热量不足;土地面积狭小,火山岩、冰原分布广, 可耕地不足,不利于粮食生产。 2008年 “世界粮食日 ”的主题是 “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 1)要解决 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 2)说明 b、 c、 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答案: ( 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 3)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