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921920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议论文阅读人格修养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低调是一种智慧郭香灼面对自己的成绩,可能每个人都会喜悦乃至骄傲。有的人却将此深藏不露,觉得没有必要示众,而有的人却觉得应该好好表现一下才对,毕竟那是带有光芒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在大家面前发一次光,赚足面子,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一个成语叫“锋芒毕露” 。事实早已证明: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那锋芒伤害的,最终往往都是自己。 孟子中提到,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死了。 ”后来他果然被杀,弟子们问:“老师,您是怎么知道他会被杀?”孟子说:“他这个人小有才气,但是不懂得君子之道,这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了。 ”一言

2、以蔽之,他死于有点本事,不低调,过于炫耀。可见,锋芒毕露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因此,做人还是要大智若愚,摆正自己,自己明明就是一条清浅的小溪,为什么非要不自量地冒充大海?搞不好,一次或几次澎湃就把自己给淹没了,因为自己就那点水量,经不起折腾。众所周知,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昆虫被人们视为最无能,最让人任意宰割的生命体。却不知昆虫自有一套避凶趋吉的妙法,这就是它们的保护色和伪装术。如变色龙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竹节虫爬附在树枝上如同竹节一般,以此来骗过天敌的眼睛;枯叶蝶在遇到天敌时,会装成枯黄的树叶,它的天敌哪里会想到这枯黄的树叶竟然是它苦苦寻找的美味。正因为它们用这种不起眼的自我保护法,

3、使自己得以生存和发展。 动物都能做到自我保护,何况是人呢?人最好的自我保护,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低调。可是,低调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取得一些成就,迫不及待想让他人知道,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急于体现自我价值,想被他人承认的心态容易导致狂妄自负、骄傲自大。人世间,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的水先干涸。人也如此,有些才华横溢的人,因为锋芒太露而遭人暗算。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还是那句千古名训“做人低调”为妙。所以,用低调来处世待人,则是一种智慧之术。 做人低调,不仅是

4、一种自我保全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实现自我目标的智慧。俗话说“虎行似病” ,装成病恹恹的样子,正是老虎吃人的前兆,所以聪明不露,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现实中,不管人们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低调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造成对人家的威胁,会使人放松戒备和设防。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那就是大智而低调。大智低调,并非让人去假装愚笨,它强调的只不过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倘若一个人能够低调做人,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在复杂的环境中,以低调处事方式去生存,那就能够避免很多缠绕,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今日文摘 2017 年 20 期)1

5、.本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举例论证。举出盆成括不低调招来杀身之祸的事例,论证了“锋芒毕露是一种致命的弱点”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低调是一种智慧” ,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请简要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2【答案】首先运用一个普遍的现象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低调是一种智慧” ,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3.作者认为低调做人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自我保全的智慧,实现自我目标的智慧。4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被人看见、被人知道、被人关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

6、这种现象。【答案】示例一:我反对这种做法。高调者张扬炒作自己,放大自己,只是为赚足面子,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好感。示例二:我赞成这种做法。高调者善于炒作自己,推销自己,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表现,也是追求社会认可的一种自我展示。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谦卑之道张梅谦卑, “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也。语出战国尹文子大道上:“齐有黄公者,好谦卑。 ”宋代诗人李觏回廖解元所业云:“众恶吾虽察,谦卑孰敢逾。 ”谦卑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懂得谦卑,学会谦卑,也是为人处世必备的素质。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这是他人生经验

7、的积累和顿悟。在这方面,蔡元培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1917 年 1 月 4 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 此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道路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蔡元培见此,缓缓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向这些校园杂工们鞠躬回礼。 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这在北京大学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呀。那时的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阁员的待遇。过去的校长,从来就不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蔡校长的举动太让人意外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物,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可是,蔡元培变得卑微了吗?没有

8、!恰恰相反,他的这一举动,足以向世人树起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这是正面的例子。反面的教材也有。 三国时期的祢衡,起初被孔融推荐给曹操。 第一次见到曹操时,只因曹操没有请其坐下,祢衡便仰天长叹:“天地虽然这么大,可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行啊!”接着,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把曹操手下的文官武将悉数贬了一遍:“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滿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狗杀猪,夏侯淳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同时自夸曰:

9、“我这个人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怎么能和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对于这样一个狂傲自大的家伙,曹操岂能容他,最终把他赶出了府门。 然而,祢衡不但不加以收敛,还是到处张扬。后来他又去见刘表、黄祖,走一处把别人贬一处,终于被恼怒的黄祖砍掉了脑袋。 祢衡的下场,足以警示今人。 很多人都知道,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它被誉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3这尊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在兵马俑坑出土、清理

10、的上千尊陶俑中,除了跪射俑外,其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却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这是什么原因呢?专家告诉我们,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跪射俑身高只有 1.2 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 1.8 米至 1.97 米之间。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先遭到破坏,而低姿态的跪射俑受损害就会小一些。加之,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 其实,放低姿态,并不是卑躬屈膝,更不是低三下四,而恰恰显示了自己的崇高。 倘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那最终的结局就是:

11、任何人也不会把你放在眼里!(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 年 9 期)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懂得谦卑,学会谦卑,是为人处世必备的素质。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举出了蔡元培向工友行礼、祢衡因狂妄自大而丢掉性命、跪射俑保存最完整的例子,真实可信地论证了“懂得谦卑,学会谦卑,是为人处世必备的素质”的论点。3.下列两句名言,哪个更适合作为第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1)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答案】第(2)句更适合作为道理论据。因为王阳明的话强调的是傲对人生的重大影响,更能证明第段的观点。4.结合本

12、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答案】示例:谦卑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是为人处世必备的素质。在生活实际中,我们应该像蔡元培那样为人谦卑,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生活中融洽的与人交往,得到别人的帮助、认可、赞扬和尊敬。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美好是美好者的通行证叶春雷北岛有句著名的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诗曾产生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篡改著名诗人的诗句,真感觉有点对不住这位大诗人。我这样做,是否也有借助名人效应的动机在呢?也许吧。但似乎更有点故意与名人唱反调的意思吧。无论怎样,我尊重北岛,也热爱他,但我还是想说自己的话,只不过借了他的一个说话的模子,对不起。 我们之所以

13、活得美好,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是美好的。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丑陋我们可以视而不见。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认为生活是丑陋的,那么在我们的眼中,生活无一不丑。我们将看见的一切都印上丑陋的印章,哪怕是那些本来应该是美好的东西。视角一旦扭曲,则所见无一不丑。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人,或者在一个人的人生中的某一个阶段,的确是这样,将看见的一切统统视为丑陋而大加挞伐,似乎生活已经毫无美感可言。说老实话,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人生阶段。那时候,我的确将北岛的那句诗奉为神明,仿佛只有丑恶才能大行其道,善良永远只能把人引向死胡同。但事实证明,这种人生观让我非常不快乐。 经历了好多挫折和屈辱后,我开始明白,其实丑恶永远就

14、在那里,但丑恶不是生活的全部。换个角度,善不是生活的填充物,而是生活的底色和基调。孔子说:“绘事后素。4”其实,善就是那匹素绢,那么清白,那么纯净,铺在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让我们拿起画笔,去描绘。在如此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这匹素绢上面,如果我们描绘出的,全是涂鸦般的丑恶,那只能说,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不会对恶视而不见,但可贵的是,他始终对这个世界怀抱善念。怀抱善念的人,也许打不败恶,但绝对可以让恶绕道而行。这是我这些年形成的基本信念。我觉得,我应该怀抱这种信念去生活。 相信美好是美好者的通行证,就意味着你必须用自己的美好去打开世界的大门,而不是用恶,用蛮横、冲动和暴力。这个世界

15、上,蛮横、冲动、暴力,只能把世界的大门砸碎,不可能把它打开。这个世界的铁律是,只有你展示了你全部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大门才会自动为你开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有钱,有文凭,有人脉资源,有家庭背景,有超越常人的智商或者情商,这个世界就会自动青睐我们,把最美好的机会送给我们,但其实我们想错了。重要的是展示我们全部的美好,把灵魂深处的每一个皱褶中的美好都翻出来,展示给人们,我们才是无冕之王。就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才能说:“仁者无敌。 ”问题是,我们有勇气把我们的灵魂翻出来给人看吗,更别说灵魂深处的那些隐秘的皱褶了。老实说,我自己根本没有这样的勇气。 我虽没有这样的勇气,但我还是要试着去尝试,像卢梭写忏

16、悔录 ,像巴金写随想录 ,打开自己的美好,连带丑恶。让丑恶在打开的过程中,自然净化。丑恶只有打开,才能有向美好转化的可能。我相信美好是通行证,我不相信丑恶是通行证。那些相信丑恶是通行证的人,他们必定是践踏道德和法律的人。他们践踏道德和法律,可以一时得逞,但也可能会永世不得翻身。 就像我们在泥泞的大地上铺上一条碎石小路,大家都会沿着这条小路前行。美好就是这样的一条碎石小路,让我们在上面走,不再惧怕泥泞。用武力夺取的土地,必须用心去坚守善引导善,善开拓善的领地。记住:美好是美好者的通行证。(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 年 9 期)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美好是美好者的通行证。2.本文

17、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答案】比喻论证。把善比作素绢,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善不是生活的填充物,而是生活的底色和基调的观点,使论证更加鲜明生动,浅显易懂。3.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第段中“丑恶只有打开,才能有向美好转化的可能”的含义。【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无完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不为人知的丑恶面,只有把自己的内心打开,晒出内心的丑恶,正视自己,勇于面对灵魂深处的隐秘,这样,才能使丑恶自然净化,转化为美好。4.作者认为相信“丑恶是通行证”的人存在哪些问题?【答案】视角扭曲、心态有问题、践踏道德和法律。教育引导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马祖云1930 年中

18、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 。多写“一撇” ,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 ,方为失利的实质。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神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5追求的执着。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的较真之中,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

19、、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 60 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是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 、当今的“蛟龙” “天河”等科技明星。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马

20、克思潜心研究 40 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 ;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 ;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 1700 万言的国学著述。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其间不会躁动、不曾走神,也永远不忘初心、不言放弃。1977 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

21、外的轨道上。漫漫 40 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惑。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干事创业得认

22、真之“道” ,必能事举功成。(选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08 月 22 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2.下面材料用作第段的论据,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修改了 39 次才最终出版,修改时间几乎与初稿时间持平。【答案】恰当。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修改次数之多,修改时间之长,说明他写作一丝不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正好佐证了“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这一分论点。3.选文第段能否删去?请简要叙述理由。【答案】不能删去。这一段从反面举例有力论证了“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的道理,与上文形成对比,从正反

23、两个方面突出论证了中心论点,说服力强。4.请结合你自己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该给你的启示。【答案】示例: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都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关注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持6之以恒。绝不能在做事时表现出三心二意、缺乏耐性和毅力的糟糕状态,应该始终全力以赴,尽自己所能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出色。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最快的脚步是“坚持”宋 威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 。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

24、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就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 36 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

25、,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 ;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

26、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没有前途。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

27、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 “万事从来贵有恒” 。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9 月 1 日,有删改)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为学立志、干事创业需要坚持。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地论证了“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的观点。7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答案】恰当。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为学立志、

28、干事创业需要坚持” ,而所给材料的中心是司马迁遭遇坎坷却没有放弃理想,体现了他的坚持,论证了作者的观点。4.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怎样的感悟。【答案】示例:我们要在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朝着既定的目标驰而不息,定能打开梦想之门。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坚持,为了进入理想的高中,不怕困难,坚持学习,日积月累,就会抵达梦想的彼岸。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李 昱行走于人生旅途,一个人总要面临诸多选择。有时候,决定经过了充分酝酿;有时候,摇摆常在一念之间。古人云,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 。关键时刻如何管控好自己的念头,可谓人生的重要课题。据载,包拯在离任端

29、州时,老百姓为表达感激送上一方端砚;包拯发现后,将砚抛入江中以示还于端州。 “包公掷砚” ,丢掉的虽是一物,摈弃的何尝不是心中“恶念” 。古人云,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关乎思想修养,又在关键时刻考验“念头”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心有所向,则身有所行;心有所守,则行有所规。如包拯者,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 ,而不为所动所诱。事实正是这样,一念之善,源于长期的守善;一念之恶,源于长时的趋恶。观察一些落马贪官的案例,他们之所以步入歧途,往往根源于心念放松、信念消散,更在于任由平时小错“积”成大祸。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不

30、自律,一路履历造假欺瞒组织;一些干部平日里遇事不顾公义,自觉有损利益,就会计较没完;还有一些同志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淡漠,甚至跟组织讨价还价,何谈能“顶得上”?“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倘若能够在生活里、日常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这“一念”就不会因时光流转而变化,就能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当然,守持善念并非一劳永逸,需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为政者更应该时常扪心自问“为何而从政?”否则,很容易忘记初心、纵容歪念,甚至可能因一念之差,开启向恶的大门。 “第一书记”沈浩曾经被朋友“埋怨” , “怎么会到小岗,去哪儿都比小岗强” ,他则问自己, “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正是

31、这种心念,才让他带领小岗村翻开了干事创业的新篇章,不愧为“人民的好村官” 。党员干部就该反复思量:是否只有“官念” ,而淡忘了为民的宗旨?是否只藏“财念” ,而贪图富贵、安逸享乐?是否存有“权念” ,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如何多些“民念” ,为百姓谋福祉,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身”由“心”定, “行”因“念”起,而事在人为,只有时刻把自己摆进去,真心为民、实心做事,才能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古语云,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古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更应注重身心修为、自我约束。 “吾日三省吾身” ,洗礼心灵、涤荡灵魂,内正其心

32、、外正其行,才能严以修身、廉洁自律,不断塑造自我。 “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 ”由内向外都纯粹、干净的人,才可最终抵达“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境界。“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校准价值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守望心中的绿洲,就不难守住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 8(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9 月 27 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我们要校准价值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守望心中的绿洲,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2.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案】举例论证。举包公掷砚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

33、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3.读完本文,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答案】示例: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读书学习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读书是一种“遇见”赵 畅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 。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如果说, “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 ,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

34、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 ,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

35、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 “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 ,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读书的“遇见” ,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 ,为搞清楚王安

36、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 ,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 ,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 ,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

37、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9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 ,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 ,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

38、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 、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9 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读书是一种“遇见” 。2.“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 ,终于茅塞顿开”中加点的“茅塞顿开”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答案】 “茅塞顿开”一词形象地指出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解开了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 3.

39、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案】举例论证。列举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王竹溪、黄子卿、华罗庚教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的例子,真实可信地论证了读书“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4. 请结合自身实际,就本文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感想。【答案】示例:我感触最深的是读书要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比如我们在书本中接触到很多知识,那都是间接经验,要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生活技能和本领,还要把这书本里的内容与生活对接,学以致用,用中体悟,形成直接经验。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郑伟钦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

40、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中

41、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改革之路漫长而又充满险阻。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更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读书学10习,从中把握精神、汲取知识,增强本领、提高水平。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

42、学有所用。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

43、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摘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44、 02 日,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2.第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知定力不足”这一观点,极富权威性、说服力强。3.第段中画线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 ,后者就是“深度挖掘” 。4.请为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则道理论据。【答案】示例: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史一棋如今,随着全民阅读

45、的呼声日渐高涨,不少告别阅读良久的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落满灰尘的书架,暗暗发誓:“从今天起,我要多看书了!”然而,这种激情又常常是短暂的。拂去尘土,双手捧书,不少人忽然发觉:自己还是没法沉下心来专注阅读,尤其是当自己面对深度阅读的时候。如何面对深度阅读,这是个值得细细思量的问题。泛泛的阅读虽然比干脆不读好很多,但蜻蜓点水地轻描淡写无法达到水滴石穿的深刻效果,更难以深入心灵深处。时间花了很多,精力投入不少,等合上书页,却是一问三不知。这种阅读,毋宁说是消遣。深度阅读,或许首先应当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如果所选书籍内容过于深奥,与自11身理解能力严重脱钩,阅读是不可能走向深入的。如果平时只阅读中国社会、

46、历史方面的书籍,却拿来一本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 ,骤然投身西方现代哲学,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读来必然是云山雾罩,不得要领。假如平时只是阅读浅近平易的网络小说,突然入手一本大部头的资治通鉴 ,也自然会有不得门径而入的感觉。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准备涉足西方哲学,大可不必一头扎进尼采的悖论思辨和虚无主义中去,不妨先翻看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 ,了解西方哲学的门派和流变过程,再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渐进深化。计划研究三国历史,如果对三国志惜墨如金的笔法感到费解,不如先从一些轻松通俗的三国读物入手,宏观掌握这段历史之后,再回过头

47、来攻读,或许更容易读进去。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试举主题阅读一例,如将领域锁定为先秦哲学,那么遍览诸子原著只是一个开始,为诸子著作做注者如郑玄、王弼、郭象、朱熹、王先谦等都应在摄取之后批判继承,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经典的总括性著述也该择精汲

48、取,再如梁漱溟、牟宗三、李泽厚、陈鼓应等知名学者的观点论述也应做到心中有数。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大多数人平时都在进行零散阅读,这未必不好,但正因其零散而容易使阅读泛化,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最后所得无多。当我们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阅读将不再只是睡前床头的鸡汤慰藉,而是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家园。(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09 月 19 日,有删改)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我们应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2.第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举

49、例论证。通过列举主题阅读一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3.第段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当我们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阅读将不再只是睡前床头的鸡汤慰藉,而是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家园。【答案】示例:我们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之后,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增长知识,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4.读完此文,你觉得应该怎样进行深度阅读?【答案】示例:首先应当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要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书要读得彻底潘裕民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