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每周一测12018 年 2 月 16 日为正月初一,正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某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秦朝蜀郡郡守林天祥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对郡守之位展开了争夺,最后二儿子取得胜利,承袭了郡守之位。请你根据所了解的秦朝知识来判断这一描述A有可能,历史上有不少权力之争B不可能,制度规定由嫡长子继承C不可能,这是小说,不是历史著作D不可能,秦朝的郡守是由皇帝任命的3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 54 年间,先后
2、用相 12 人,其中 4 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 人被免职,2 人因罪自杀,3 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4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东汉A监察权力加强B中央集权削弱C君主专制强化D国家统治稳定25下图所示的制度A造成了君主权力旁落B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 “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
3、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 ”材料描述的是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D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7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8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3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材料表明宋代的中央机构设置A在唐朝的基础上有所精简B不再设立宰相这一官职C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9中国古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往往通过采取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
4、变更来削弱相权、加强监察等手段来实现。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西周分封制与元行省制B宋代通判与明监察御史C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D宋中书门下与元中书省10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4(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在管理机构职能的设置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具体管理人员的构
5、成和产生办法又有怎样的明显不同?(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的各自特点。(3)谈谈你对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12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5化作用的?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3)综
6、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1 【答案】D点睛: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制度或习惯,其主要特点是臣属或晚辈在言谈或文章中,不论谈的是古事还是今事,都要避免直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就是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同音的字也要避免使用。如必须用这些字时,要采用改动本字的方式表示。无论古事还是今事,都要改动。避讳之制由来已久,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此后历代有所发展,至清代最为严重。2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郡县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故材料中的现象不可能,故选 D;应根据历史事实来判断,排除 C;秦朝郡县长官实行任官制而非世袭制,故排除B;历史上存在权力之争,但往往是在
7、规则范围内的争夺,排除 A。3 【答案】B【解析】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除了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减三公的权力外,还任命布衣为相,以降低丞相的身份和地位,接着又以各种过错为由对丞相严厉处罚,可谓多管齐下,用心良苦。汉武帝时,大多数丞相没有善终,并非他们有多大的罪过,而是因为他们6位高权重,故 B 正确。“分割丞相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A 错误;C 项说的是“内朝”制度,材料没有体现;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4 【答案】B【解析】从材料“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 “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中可以看出,刺史由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且逐渐掌握地方的行政权和
8、军权,这说明地方权力不断增大,导致中央集权削弱,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东汉时期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故 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故 C 项排除。5 【答案】C6 【答案】C【解析】 “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描述的是北宋收地方的权、钱、兵于中央,这是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故 C 项正确。7 【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反映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互相牵制,这意味着相权的分散,有利于君主集权,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三省六部加强了皇权,但材料体现不出“不断” ,故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9、故 C 项错误。8 【答案】D【解析】从“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相权三分的状况,宰相权力被削弱,皇权得到加强,因此本题选择 D。A 选项错误,应该是在唐朝基础上更加复杂;B 选项错误,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朝;C 选项错误,宰相权力被削弱皇帝权力增强,这并不是一种平衡的关系。9 【答案】D【解析】西周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宋代通判地位较低,与明监察御史不是大体相当的,故 B 项错误;唐中书省只负责草拟诏书,元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 C 项错误;宋中书门下是宰相,有行政职能,与元
10、中书7省大体相当,故 D 项正确。故选 D。10 【答案】B【解析】秦汉时期地方官有较大的权力,宋代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职,体现出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加强,故 B 正确;A 是秦朝时期郡县制推广;C 中改善不符合题意,中央和地方始终是一对矛盾;D 根本解决说法绝对。11 【答案】 (1)相似:都设有最高权力机关或掌权者;都设置不同机构分掌不同权力。不同:中国古代由少数官僚负责管理国家,皇帝世袭,官员由皇帝任命;雅典城邦的管理者主要由普通公民构成,由选举产生。(2)材料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专制集权,皇权至上,家天下;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主政体,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第一,两种政体只是体制不同,
11、没有优劣之别。第二,两种不同的政体,都创造了管理国家(城邦)的政治形式,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元结构,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三,不同政体的产生,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第四,不同的政体,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方向,对人类的政治文明影响深远。12 【答案】 (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8代色彩。影响: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局限性:后期束缚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社会进步。(3)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