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王何必曰利,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释文题,知文明理,“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 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
2、“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明主旨,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愿闻其指 通“_”,_,旨,意旨、意向,(2)一词多义,接,怀利以相接:_ 兵刃既接:_ 忧与愁其相接:_ 汉兴,接秦之弊:_ 出则接遇宾客:_,兄弟去利
3、:_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_ 去门十里以为界:_,去,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古今异义 以罢三军之师 古义:_ 今义:老师。 何以利吾家 古义:_ 今义:家庭。 然而不亡者 古义:_ 今义:转折连词。,军队。,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样而。,(4)虚词归纳,其,弑其君者:_ 距其院东五里:_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 其孰能讥之乎:_,之,先生将何之:_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 师道之不复: _ 句读之不知:_,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动词,到,代词,
4、他,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置,而,鸡鸣而起:_ 舍生而取义者也: _ 登轼而望之: _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_ _,连词,表修饰,不译,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承接,然后,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使动用法,使停止,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意动用法,以为后,名词作动词,侍奉,形容词作名词,善事,3.特殊句式 (1)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_ (2)先生之志则大矣。_ (3)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_ (4)何以利吾国?_ (5)说之将何如?_ (6)孟子遇于石丘。_,判断句
5、,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_ _ (2)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译文:_ _ (3)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译文:_,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拜见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4)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 _,怀着仁义之心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能够成王业的,不曾有过。,名言警句,文本名句 1.万乘之
6、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欲知舜与 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文外名句 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精读研析,要点突破,1.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答案,答案 孟子强调“义在利先”,义、利不能兼顾时,宁取义不取利。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
7、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政治心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个人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或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也是正当行为,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如果完全否定了“利”的需要,就会挫伤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8、。,2.孟子赞扬舜“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从舜的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格?,答案,答案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孜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这种大美和壮美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最强音。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正是孔孟,尤其是孟子所强调和赞美的人格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3.孟子的论
9、辩颇有气势,试以本课第1则选文为例简析。,答案,答案 孟子的文章往往气势浩然,逻辑严密,本则选文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一气呵成。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证明观点的正确性。逻辑之严密,可谓无可辩驳;气势之浩然,可谓水到渠成。孟子论辩的浩然之气来自他坚毅的人格,他有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延伸探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得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答案 (示例)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
10、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任性放纵,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打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多读厚积,提示 开头从现实热点入手,一上来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自然得出“舍小利以谋远”的观点,并由此进行推广,筑实中心论点。,思悟亮点,舍小利以谋远 近日“可持续”一词频现诸多媒体报端,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成员都努力谋求“可持续发展”,(1)也就是长远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寻求改变。我们应“舍小利以谋远”,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来谋求可继续发展。同样,这种“舍小利以谋远”的态度也适用于方方面面,不失为一条良好的人生准则。,(1)文章
11、开头由“可持续发展”引入,有什么好处?,提示,提示 丹麦人捕鱼留大放小,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有力地支撑了论点。,丹麦人钓鱼会拿把尺子量量钓到的鱼,将尺寸不够的鱼放归河中。有人或许会对这一做法生疑,辛苦钓到的鱼为何还要放回去,多可惜。但其实,这却是丹麦人智慧的做法,让小鱼继续生长,日后才钓得到更多的大鱼。(2)我想,这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体现吧。不局限于眼前的“所得”而是思虑日后的保障,这才能得到日后的丰收。就像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味去捕捉小鱼往后就无鱼可求。唯有暂释眼前的小利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2)丹麦人的例子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提示,提示 丹麦
12、人一开始就放眼长远利益,日本人是面对严峻的形式,痛下决心控制捕捞,也进一步说明了“舍小利以谋远”的重要性。,日本的养鱼业有过这么一个事件。过去北海道渔场资源丰饶,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临海居民都肆意捕捞,不光金枪鱼等品种数量锐减,还威胁到鲸和海豚的生存,因此,日本政府下决心整顿渔业,规范捕鱼制度,特别加强对鲸和海豚等品种的捕杀控制,不能为了餐桌,损害了生灵,也隔绝了后代与自然的接触。(3)同样,这也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表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因为太多的无限制的索取,危害到了自然应有的平衡,唯有重拾这份和谐,才能长远。可持续地生存发展下去。,(3)日本人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论点的?,提示,提示 本段
13、从反面论证论点,与上文形成了对比。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可以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舍小利以谋远,关键在一个“舍”字,只有舍得,才能获得。可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依旧屡见不鲜。股市的急转直下,潮起潮落,让一些人顿失方向;楼市的风起云涌,水涨船高,让一些人倾囊赴火。许多人在追逐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能预料到日后长远的行动方向,因此常常“因小失大”。股神巴菲特在谈到自己以“滚雪球”的方式盈利的时候,就谈及过在最初投资阶段的不如意,但他面对不顺心,面对蝇头小利却不动心。舍小利以谋远,终成伟业。(4),(4)第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在全文有何作用?,提示,舍小利以谋远,懂得舍得,谋求长远利益,才是发展之道。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正是提倡人们关注自然更长久的考虑,不因急于发展经济而忘却谋远,不为未来更进一步考虑。丹麦人将小鱼扔回河中,不就是这样一种可持续的理念的体现?舍小利,方能谋远。 时代发展,物欲横流,必然会伴随着功利的心态。但请学会“舍小利以谋远”,守得此时的一份释然与平衡,为今后人生蓝图插上腾飞的双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