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65.ppt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949262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6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6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6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6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6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9课 诗歌与小说,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发展的历程,认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以及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分析时代变迁对文学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素养。 (2)通过欣赏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家国情怀。 (3)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性,既能够从文学作品中看到历史现象,又能够分析文学作品高于现实的虚构性。,课

2、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内容:保存了从 到春秋中期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 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具有现实主义倾向,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西周初期,重章叠句,2.楚辞 (1)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 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离骚。 (3)特点: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 (4)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

3、.汉赋 (1)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专重 、文采华丽,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楚,铺陈排比,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 (1)繁荣原因 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制度的确立使得中下层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科举取士,(2)代表人物,李白,2.宋词 (1)背景 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宋代 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起源: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传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 (3)特点:又称“长短句”,能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

4、,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市井,(4)代表人物及风格,慷慨激昂,苏轼,委婉含蓄,李清照,3.元曲 (1)背景: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2)形成:在 、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3)特点: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三、明清小说 1.背景 (1)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 (2)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3)印刷术不断完善、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大。,宋词,2.代表作,水浒传,神魔小说,金瓶梅,3.评价: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

5、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红楼梦,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 宋词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二 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

6、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 顾忌。”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问题】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解读】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出处可知是宋词;第二小问,据材料“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得出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第(2)问据材料二“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

7、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得出平民化;具有娱乐性、灵活性;据材料二“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得出关心时政;据材料一“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得出表达情感。 【结论】 (1)形式:宋词。 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2)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深化拓展】 唐诗、宋词兴盛的社会背景 (1)唐诗兴盛的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民族交融、中外的文化交流则提供了深厚

8、的文化基础。 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促进了思想的开放、活跃。 科举“以诗取士”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发展。(2)宋词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文人的喜好及许多上层人物的提倡。 两宋之交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究主题2 明清小说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

9、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周先慎明清小说,【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解读】 “原因”据材料中“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及所学得出受前代(唐宋元)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中“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可知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据材料中“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得出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结合

10、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也有利于小说的发展。“作用”据材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说明小说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可;据材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得出有利于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据材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得出小说有一定的教化功能。,【结论】 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文

11、学发展脉络及体现的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表现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 (3)唐朝的繁盛统一、文化政策开明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末至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壮大使传奇小说、词等世俗文学得到发展。,(4)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

12、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 (6)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力作;经济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如皋期中)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充分体现了我国南方地区民歌特色的文学形式是( ) A.汉赋 B.唐诗

13、 C.楚辞 D.宋词 解析:C 汉赋是汉朝涌现出的有韵文的散文,不是地区民歌,故A项错误;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不是南方地区民歌,故B项错误;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一种新体诗歌,故C项正确;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南方地区的民歌,故D项错误。,2.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赋的地位演变( ) A.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B.由皇帝的好恶决定C.受朝代更替的影响 D.因儒学兴衰而变化 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景

14、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等信息可以看出汉赋的发展契合汉武帝以来大一统时代的文化需求,A项正确;赋的地位的变化并非由皇帝的好恶决定,而是时代发展的表现,B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时间都处于西汉,C项错误;此时的儒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项错误。,3.(2018河南焦作期末)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解析:A

15、 从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出诗歌在唐代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群众对诗的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中介绍的是诗在民间的流传,不能反映出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民众对诗歌的喜爱,不能反映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故D项错误。,4.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途,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所需要的词的创

16、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解析:A 结合史实可知词的出现体现了文化的平民化,柳永的经历印证这一变化,故A项正确;B项不能体现题意主旨,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无必然联系,均排除。,5.(2018江苏徐州期末)周先慎在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生活需要

17、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自身的包容适应性 D.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解析:C 据材料“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可知,明清小说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包容适应性,兼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世俗可接纳的图解形式,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九章 涉江 材料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

18、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材料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词)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3)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词的有关内容。第(1)问,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问,结合两人各自作品的特点,依据所学来作答。第(3)问,首先依据三则材料中楚辞唐诗宋词的变化得出体裁的发展,然后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分析。,答案:(1)屈原作品体裁:楚辞;李白作品体裁:诗;辛弃疾作品体裁:词。 (2)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3)认识: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