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陕西省黄陵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一、单选题(30 小题)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1.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固定表土 减少径流 沉积泥沙 降低风速A. B. C. D. 2.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持续放水 C. 洪水期集
2、中放水 D. 枯水期集中放水3.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 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 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 A 2. D 3. C【解析】【1 题详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的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地表径流对地面的冲刷,故 A对。其余选项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2 题详解】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 A、C 项错误;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
3、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2淤效果,故 D 正确,B 项错误。【3 题详解】自然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 对。其余选项可排除。【点睛】水库对环境的影响1、增加灾害发生的频率兴建水库可能会诱发地震,增加库区及附近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山区的水库由于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2、造成库区泥沙淤积由于受水坝的拦截,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3、对下游河道的影响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
4、流向和冲积程度,造成河床被严重冲刷侵蚀,入河(海)口向陆地方向后退。4、对气候的影响库区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人说“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原因主要是( )A. 产品运量大 B. 产品价值低 C. 市场需求大 D. 产品运输不便5. 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 )A. 环保责任大 B. 原料消耗大 C. 产品重量大 D. 大气污染大【答案】4. B 5.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因
5、素。认真阅读材料了解生产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 题详解】一次性餐具轻小,价格便宜,产品的运量小可使其生产远离市场,拉倒外地去反而会增加成本,增加成本,不利销售,故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B 对,AD 排除;市场需求大,是3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 排除。【5 题详解】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重量小,消耗原料少,B、C 错;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主要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D 错;一次性餐具在卫生、可回收、省资源、污染小等方面的环保责任重大,故选 A。6.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 河流的梯级开发 B. 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 旅游业开发 D. 疏通河【答案】A【解析】【详解】田纳西河
6、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A 对,其余选项可排除。7.关于我国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 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B. 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C. 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D. 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考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详解】耕作农业区主要在平原,林业和特产区在山地, AB 正确;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C 正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饲养的牲畜占到全国总数的 80%,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肉类、乳类产品除养鸡外,故应
7、在农耕区,故 D 不正确。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只能选 D。2017 年 5 月 19 日,我国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可燃冰(天然气的水合物)试开采获得成功。据此完成下题。8. 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 )4A. 水资源 B. 气候资源 C. 矿产资源 D. 土地资源9. 下列关于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缓解能源的紧张状况 B. 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C. 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 D. 解决能源的污染问题【答案】8. C 9.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分类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要求学生掌握资源的分类方法,熟悉自然资源开发的意义。【8 题详解】天然气水合物(,简称 G
8、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矿产资源。【9 题详解】可燃冰是一种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ABC对:数量有限,不能解决能源的污染问题,D 错: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只能选择 D。10.下列关于鲁尔区企业改造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增加煤炭企业的数量 B. 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C. 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D. 扩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答案】A【解析】
9、【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鲁尔工业区的整治措施。煤炭地位下降,煤炭面临枯竭,不应该增加煤炭企业的数量,A 不合理;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扩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可以促进鲁尔区复苏。下表为山东威海市近年来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及国内 GDP 总值(亿元)统计表。5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1. 1999 年以来,威海市( )A. 第一产业产值持续下降B. 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C. 第二产业产值先上升后下降D. 第三产业为主导12. 与 1999 年相比,目前威海市( )A. 开放程度更低 B. 外来人口迁入量更少C. 环境承载力更小 D.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答案】11. B 12. D【解
10、析】【11 题详解】从表中看,1999 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不是产值下降;由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B 正确;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而不是产值;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为主导产业。【12 题详解】目前威海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D 正确;开放程度、外来人口迁入量、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从图中读不出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 2018 年 3 月 2 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天科技集团计划在年内启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系统将实现六方面应用,包括智能终端通信、互联网接入、物联网接入、热点信息推送、导航增强与航空航海监视等。据此回答小题。13.
11、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中导航增强应用,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 B. GIS C. GPS D. GPR614. 需要广泛运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的行业有( )航空运输业 移动通信业 水稻种植业 大牧场放牧业A. B. C. D. 15. 特斯拉公司是一家以美国硅谷为基地,在纳斯达克上市专门生产纯电动车的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选址可利用 GIS 系统作综合分析,需调取的参考图层有( )公共停车场分布图 交通线路图 住宅区图电力网络图 充电设备生产商分布图A. B. C. D. 【答案】13. C 14. A 15. A【解析】【13 题详解】导航增强应用主要是提高空间
12、定位能力,所以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 。选 C。RS 是遥感,主要对地面地理事物起监测的作用,GIS 是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GPR 具有多种含义,可以指政府公关,探地雷达、总收视点、政府行政流程等。故 ABD 排除。【14 题详解】根据材料“系统将实现六方面应用”的提示可知,航空运输业和移动通信业将广泛运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运用将较少。选 A。【15 题详解】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位置主要受交通流量、公共停车场位置、电力网络分布、住宅区位置等影响,而与地形、充电设备服务商的位置关系不大。故选 A。“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生态要素合理
13、配置,贵州省政府扶持贫困石山区农民,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下图为贵州省石山区威宁县石坎梯高标准基本农田。7据此回答小题。16. 贵州省威宁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 土地沙漠化 B. 石质荒漠化C. 次生盐碱化 D. 滑坡、泥石流17. 下列关于建设石坎梯田的区域自然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 B. 岩溶地貌,多石灰岩石料C. 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 D. 常绿硬叶林植被稀疏,涵养水源差18. 建设石坎梯田的意义是( )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缓解旱情 就地取材,综合治
14、理“山水林田路”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作物复种指数 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和水土流失A. B. C. D. 【答案】16. B 17. D 18. C【解析】【16 题详解】贵州省威宁县地处云贵高原,是石山区,地表起伏大,地表裸露石头多,土壤面积少,因此该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石质荒漠化严重。土地沙漠化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次生盐碱化多发生地势低洼的华北平原,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不是生态问题。故选B。【17 题详解】贵州省多喀斯特地貌,溶洞较多,多石灰岩石料;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崎岖,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易被山洪摧毁;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地中海气候对
15、应的植被才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选 D。8【18 题详解】威宁县建设石坎梯田的自然背景主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角度考虑,修建梯田可以增加地下径流,缓解因地表水流失导致的旱情;同时,修建梯田,滞缓了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和水士流失;就地取材,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但没有扩大耕地面积,热量条件也没有变化,不会提高作物复种指数。正确。故选 C。1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中的“地”指的是( )A. 北极 B. 南极 C. 赤道 D. 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纬线的长度,地球上赤道的纬线最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千米,即八万里。故
16、 C 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读“某区域经纬网图” 回答下面小题。20. 地的地理坐标是( )A. (40N,20W) B. (40S,20E)C. (40S,20W) D. (40N,20E)21.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位于中纬度 B. 地位于东半球C. 地位于地的东北方 D. 两点距离等于两点距离【答案】20. B 21.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经纬网及时间计算。【20 题详解】图示南半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的;可判断图示各点是在东经度,地的地理坐标是9(40S,20E) 。选 B 正确。【21 题详解】图中赤道到 30S 是低纬度,30S 到 60S 是中纬度,60S
17、 到 90S 是高纬度。(20S,20E)位于低纬度,A 错;地(40S,40E)位于东半球,B 对;(60S,60E)位于(40S,80E)位于西南方,C 错;地球是一球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两点间的 20的纬距大于、两点间的 20经距,D 错。选 B 正确。【点睛】经纬网地图的坐标判读,首先要判断所属南北半球和东西经度;图示是变式经纬网图,即取了其中的一部分;题目已给出南半球,所以可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的,以此判断东西经;要注意:东西经是以 0 度经线为基准划分的,顺着自转方向 0 度经线以东是东经度,以西是西经度。读下面材料 回答下面小题。22. 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 1
18、80经线,(不考虑地球自转)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乙和丙23. 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B. 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C. 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 乙的比例尺最小【答案】22. B 23. D【解析】本题考查纬线的长度和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等内容。【22 题详解】10甲乙丙到 180经线差相同,赤道上 1的距离要比其他纬度长,所以速度相对要快。乙位于赤道附近,故 B 正确。【23 题详解】由于地球仪上,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短,因此图中范围最大的
19、是乙,其次是丙,甲的范围最小;图幅相同的地图,范围大,其比例尺小,因此比例尺最小的是乙,其次是丙,甲图的比例尺最大。故选:D24.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 )A. 地方时相同 B. 日出日落相同 C. 线速度相同 D. 昼夜长短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A 对。25.任意一天,同一纬线上的各地( )A. 日出日落的区时相同 B. 地方时相同C. 昼夜长短不同 D. 地方时不同,昼夜长短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夜长短相同,故 C 错,D 正确。同一纬线上有不同的时区,区时不同,A 错;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B 错;读下面四幅等高线
20、图,回答下列各题。26. 图中坡度最陡的是( )A. B. C. D. 27. 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A. B. C. D. 【答案】26. B 27. A【解析】11试题分析:【26 题详解】在四幅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图上距离相等,而图的比例尺最大,即图中坡体实际的水平距离最小,所以坡度最大。【27 题详解】比例尺越小,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四图中,图的比例尺最小。考点:地图比例尺计算。28.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省力 B. 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省力C. 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D.
21、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远,最省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应用,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图中丁处等高线最稀疏,故从丁处登高最省力,但距离最远,D 正确,BC 错。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A 错。29.如图,图中的山峰海拔高度约为( )12A. 450 米B. 500 米C. 550 米D. 600 米【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的等高距是 100 米,故图中的山峰海拔在 500 米600 米之间,故 C 对。30.下图是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公路规划方案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遵循的原则有( )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在陡坡段
22、呈“之”字形弯曲 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等高线的分布图考查地图应用,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值得借鉴。解题注意读图和局部地形区的判断。【详解】题中的选项体现了修建公路的原则,但图中看不到居民地,也看不到河流,故错;为了减小坡度,公路呈“之”字形大致与等高线一致延伸,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这些体现了山区公路修建的原则,故 D 正确。13二、综合题(3 小题)31.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1)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 (2)简析煤炭资源的开采
23、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3)针对当地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答案】(1)资源状况: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方面: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工业城市,输煤、电距离近。位置适中,外运条件好。(2)生态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等弃置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还会自燃引发火等。(3)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详解】第(1)题,山西省地处我
24、国中部地区,周边工业城市众多,市场距离近;靠近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消费量大,而且以煤炭和火电为主,市场前景广阔;地处中部地区,位置适中,有多条铁路线通往东部地区,外运条件优越。第(2)题,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断裂发育,地质复杂,地表土疏松,采煤易造成地面塌陷或沉陷;采煤挖掘往往会破坏地表土地资源,大量的煤矸石也会占据一定的土地空间,还会引发自14燃火灾等环境问题。第(3)题,回填采空区、保护地表土层、恢复农耕、开展煤矸石的再利用等是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32.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写出 AB 两点的经纬度(地理坐标)_,_(2)A 点位于 B 点的_方向,AB 均位于五带的_
25、带。(3)点 CD 都在赤道上,点 C 位于点 D 的_方向,根据地球自转规律可以判断 C、D先看到太阳的是_(4)由图可知 ABCD 都在(东、西)_半球。【答案】 (1). A 北纬 30 度,0 度 (2). B 北纬 60 度,东经 120 度(均写成标准坐标形式) (3). 西南 (4). 北温带 (5). 正西 (6). D (7). 东【解析】【详解】(1). A 纬度在赤道以北,经度在 0经线上,故其坐标是北纬 30 度,0 度;B 点在赤道以北 60,经度早 0经线以东 120,故 B 坐标是北纬 60 度,东经 120 度。(2)不在同一条经纬线上的两地,定方向是先定南北后
26、定东西;同在北半球纬度越小,越在南方;0经线在东经度的西方;故 A 点位于 B 点的西南方向。赤道与 2326N 之间是热带,2326N 和 6634N 之间是北温带,6634N 到北极点之间是北寒带,AB 均位于五带的北温带。(3)同一条纬线上是正西和正东的方向,点 CD 都在赤道上,点 C 位于点 D 的正西方向。根据地球自转规律同一纬线上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据此可以判断 C、D 先看到太阳的是15D。(4)20W0160E 是东半球,由图可知 ABCD 都在东半球。3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图中河流干流流向是_。 (2)图中河流上游段及四大支流画法错误的是_,理由是_。 (
27、3)该地拟建一水库,请选出大坝坝址,以“/”为图例在图中画出:_,说明其区位选址的理由是_。筑坝前,A、B 两个村庄中_村需搬迁。【答案】 (1). 东南流向西北 (2). 、 (3). 它们为山脊,山脊是分水岭,不能形成河流 (4). (5). 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处 (6).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分析。【详解】 (1)注意指向标,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故由东南向西北。 (2)、处等高线“凸低为高” ,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 (3)水库应建于峡谷地带,水流急,且工程量小。图示 A 处位于大坝上游,为库区蓄水区,会被淹没。B 村位于大坝下游不会被淹没,不需要搬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