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084158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每题 4 分,10 小题,总共 40 分.)1秦始皇亲近法家,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 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 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D 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答案】A2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都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 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 宗法文

2、化受到朝廷重视C 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D 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说明宗法制文化影响类秦朝制度建设,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三公九卿的廷议制度,故 A 项错误;宗法观念不是祖先崇拜,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制度建设寻求理论依据,不是强化等级秩序,故 D 项错误。3“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A 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 B 汉代内朝外朝的体制C 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 D 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答案】A2【解析】材料中涉及到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三位是秦代中央官制的“三

3、公”,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内外朝的内容;C 选项错误,唐代的三省是中书、门下和尚书;D 选项错误,宋代主要表现是相权三分。4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5(山东省潍坊市 2018 年 5 月高二统一考试历史试题)“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

4、,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木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秦朝实行的中央管制的分工明确,奠定了后世管制的基础,D 正确;丞相负责的处理政务,A 错误;B 是郡县制作用;此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形成时期,C 错误。6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3A 宗法制B 皇帝制度C 郡县制D 三公九卿制

5、【答案】C【解析】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古今上下皆安之”说明是秦朝时期推行郡县制,故 C 项正确;宗法制不属于地方制度,故 A 项错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均属于中央管理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和 D 项。7在介绍赢政建立政治制度方面,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说:“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材料主要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 吸收并创新了六国礼仪C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答案】B8有学者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这反映了A

6、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B 皇帝制度确立C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D 科举制度形成【答案】A【解析】秦汉时期世官制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反映出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故选择 A 项;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材料并未涉及皇帝制度,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控制地方的问题,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故 C 错误;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确立,排除 D 项。49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A 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 B 社会阶层的

7、流动性增强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 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变化”,即军功爵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10下列概念中,可以概括秦朝至清朝 2000 多年政治特征的有A 理性时代B 专制社会C 农耕时代D 科举社会【答案】B【解析】秦朝开始中国确立起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一直到清朝中国都属于专制社会,而这时同样中国的农耕经济是主要的经济形式,故一直至清朝都没有实质性变化,所以又属于农耕社会,故 B 项正确,C 项排除;AD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每题 20 分,1 小题,总共 20 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

8、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5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1)根据

9、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第(2)问,“历史作用”,由材料二信息“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概括得出: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5871-1-2005 Specifica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as fires convector heaters fire back boilers and decorative fuel effect gas appliances - Gas fires convector h.pdf BS 5871-1-2005 Specifica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as fires convector heaters fire back boilers and decorative fuel effect gas appliances - Gas fires convector h.pdf
  • BS 5871-2-2005 Specification for the ninstallation and nmaintenance of gas nfires convector nheaters fire back nboilers and decorative nfuel effect gas nappliances — nPart 2 Inset .pdf BS 5871-2-2005 Specification for the ninstallation and nmaintenance of gas nfires convector nheaters fire back nboilers and decorative nfuel effect gas nappliances — nPart 2 Inset .pdf
  • BS 5871-3-2005 Specifica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as fires convector heaters fire back boilers and decorative fuel effect gas appliances - Decorative fuel effec.pdf BS 5871-3-2005 Specifica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as fires convector heaters fire back boilers and decorative fuel effect gas appliances - Decorative fuel effec.pdf
  • BS 5871-4-2007 Specification for the ninstallation and nmaintenance of gas fires nconvector heaters nfire back boilers and ndecorative fuel effect nappliances – nPart 4 Independent.pdf BS 5871-4-2007 Specification for the ninstallation and nmaintenance of gas fires nconvector heaters nfire back boilers and ndecorative fuel effect nappliances – nPart 4 Independent.pdf
  • BS 5873-4-1998 Educational furniture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storage furniture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教育用具 教育机构用储存柜强度及稳定性规范》.pdf BS 5873-4-1998 Educational furniture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storage furniture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教育用具 教育机构用储存柜强度及稳定性规范》.pdf
  • BS 5873-5-1998 Educational furniture Specification for security of fixed secure storage furniture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教育设备 教育机构固定式保护贮藏设备的安全规范》.pdf BS 5873-5-1998 Educational furniture Specification for security of fixed secure storage furniture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教育设备 教育机构固定式保护贮藏设备的安全规范》.pdf
  • BS 5877-1980 Guide for subjective listening tests for sound radio receivers《无线电收音机主观收听试验导则》.pdf BS 5877-1980 Guide for subjective listening tests for sound radio receivers《无线电收音机主观收听试验导则》.pdf
  • BS 5879-1980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dimensional change of paper after immersion in water《纸浸水后尺寸变化的测量方法》.pdf BS 5879-1980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dimensional change of paper after immersion in water《纸浸水后尺寸变化的测量方法》.pdf
  • BS 5880-1990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water absorption of paper and board after immersion in water《纸和纸板浸水后吸水量的测定方法》.pdf BS 5880-1990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water absorption of paper and board after immersion in water《纸和纸板浸水后吸水量的测定方法》.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