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首都师范大学 2013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实验教育学 (分数:5.00)_2.课程标准 (分数:5.00)_3.诊断性评价 (分数:5.00)_4.有意义学习 (分数:5.00)_5.标准参照测验 (分数:5.00)_6.终身教育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分数:10.00)_8.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 (分数:10.00)_9.简述实验研究的特点。 (分数:10.00)_10.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分数:1
2、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论质性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分数:20.00)_12.试论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对其成长的作用。 (分数:20.00)_13.试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分数:20.00)_14.试论教师的专业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首都师范大学 2013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实验教育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实验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
3、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其主要观点有: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实验场所不同;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用实验数据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当然,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2.课程标准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课
4、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说明部分,扼要地说明本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上的建议;第二,正文部分,它是根据教材选编的原则、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认识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教材的主要课程、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要点和教学时数,同时也列出有关练习、实验、实习的内容与时数等。3.诊断性评价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
5、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它一般通过以下手段获取相关信息:查阅被评价者在此之前的有关成绩记录;摸底测验;必要的学习要素调查表等。4.有意义学习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定义,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也便发生了。他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
6、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5.标准参照测验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标准参照测验是一种精心编制的,在一定的行为领域上按照具体的行为标准水平对被试的测验结果作出直接解释的测验,又称准则参照测验。在学校里,凡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都属于标准参照测验。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绝对的,并不表示他在同辈集体中的相对位置。这种测验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产生,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颇受重视。6.终身教育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终身教育是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国
7、际教育思潮,与阶段性教育相对。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终身教育作为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它能够保证人的真正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它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
8、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指导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包括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等均应反映在教学设计中。 (2)统合性 教学设计以系统科学方法为指导,是对教学中诸多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3)操作性 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各类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操作性的目标,教学设计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教
9、学环境的调适、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 (5)突显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6)易控性 教学设计的易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准备;二是教学设计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7)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8
10、.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班级组织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班级组织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班级管理过程以育人为目标,全体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又是班级组织教育的对象。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从培养人、塑造人这一目标,创设优化的微观社会环境,使班级组织成员的智力、能力、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班级组织需要班主任和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3)情感是班级
11、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情感是一种体验,它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班主任和教师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班级组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向往感、荣誉感和友爱感,使学生的良好个性也能在班级组织中得以生成和培养。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班主任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常常是全面的和多层次的,既有知识传递与接受的交往,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分享等。 (5)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正式的基层组织,在建立之初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完成教育目标,必须有
12、规章制度来维持。班级的互动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它不仅需要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来维持,也需要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和手段来维护。9.简述实验研究的特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具有严格的条件控制,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实验研究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所存在的因果关系;研究中自变量得到控制,或者说研究者对自变量做出操纵,从而有可能相应地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因果关系的推论 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观察因为这些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事物的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
13、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自变量的操作 科学实验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复制或模拟研究对象,并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干预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它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状态来研究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因此,要求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把复杂的条件分解(简化)成若干单独的因素,使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不受干扰地以相对纯净的形态,清晰的、可作定量分析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 (3)控制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只有控制外来的无关变量,保证各方面变量平等,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可靠的。如果没有控制,就无法显现假设中提出的因果关系,实验也不可能
14、有效度。10.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重要特征。 (1)主动建构性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的理解的。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15、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灵活,方案多元,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 (2)活动情境性 从学习的情境性来说,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到活动中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3)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需要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总之,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论质性研究对
16、教育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对教育实践既有正面的意义与影响,也有其局限性。 (1)质性研究方法使得研究者更仔细地研究所选择的论题,并且不受先前决定的分析范畴所限制,实地研究更具深度、开放性,详尽周密。 (2)质性研究方法可以产生关于较少数人的丰富又详尽的资料,使得研究不仅局限于普遍性的意义上,增进我们对所研究个案和情境的深入而具体的
17、了解。与此同时,质性研究方法也会降低其结论普遍性的意义。(3)质性研究中研究者要承担研究工具的任务,这也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和难点所在。质性研究方法必须通过资料分析、实地工作、严谨工作来保证测量效度。需要注意的是,质性研究方法的“人类工具”需要具备弹性、洞察能力等优秀品质,以弥补量的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知,质性研究方法有一定优点,也有一些局限性,与量的研究方法具有互补性。质和量的资料,可以在不同研究或者同一研究中得到体现,共同构成了教育研究的丰富而多元的内涵。12.试论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对其成长的作用。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学校生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
18、校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对其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学校生活的纪律性和长期性对学生个体成长、社会成长和精神成长三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当然,学校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既有正面促进作用,也有负面。 (1)学校生活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是专门将人类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斗争经验传递给学生的部门,这一切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为学生创设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这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
19、客观条件。 b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特征,学校生活涵盖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每一个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前提下都可以发展其他有益的特长,学校生活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张扬,同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既得到了全面发展,又发挥了其个性特长,认知范围得到扩展、学习认知能力不断增强。 促进学生的社会成长 学校生活是一种集体性的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集体协作完成,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这种良好的品质在学生走上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学校教育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高
20、尚的品德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是学校生活教育对学生有利影响的最佳体现。在学校生活中,学校通过社会实践、小组劳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同学朋友互帮互助。学校生活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形成初步的社会生存能力。 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教育者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帮助形成他们的美好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品质。学生之间通过团结协作也培养了集体主
21、义的精神,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开始制定目标,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出发,并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追求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校生活对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 学校生活的长期性使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 学校生活伴随学生的青少年的大部分时光,这种生活又具有很强的纪律约束性,加之学生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社会多元文化对其的影响等,易使学生厌烦学校生活。中学生自制力较差,总是不能很好的克制自我。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就更容易在学生的心理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和难以修复的创伤,使他们更加厌恶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的纪律约束性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抑制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是以制度保证实施的教育,这种约
22、束还具有长期性和处罚性,会造成学生叛逆的心理和行为。学校生活的纪律约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个性的张扬,个别学生的心理及爱好的特殊性使他们对集体的、受纪律约束的学校生活学习极为不满,故产生极强的叛逆心理,而且他们的叛逆不分好坏,对于不合他们心理的一切都极端排斥。这样对其发展和成长都很不利。 学校生活的集体性易使学生迷失自我,产生攀比、自卑等心理 学校是一个公众场合,学生因性格不同、家庭背景条件的差异,会有各种形式的生活习惯,再加之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学生之间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比如形成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团体;同学之间攀比穿戴和消费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部分中学生的心理自卑,进而
23、影响其学习和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生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很复杂的,教育者要正视这个问题,发挥学校生活的正面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学校生活负面影响的产生,让学校生活从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3.试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包括认知发展观和认知发展阶段论等,它们对教育的影响如下: (1)认知发展观及其影响 认知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可以用图式同
24、化顺应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就是用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是图式的质变过程;平衡就是同化和顺应的均衡。 认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合理情境。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而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2)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影响 认知发展阶段论 a感知运动阶段(
25、02 岁) 只有动作的智慧,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 b前运算阶段(27 岁) 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儿童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 c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主义等特征。 d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设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也可以进行假设
26、一演绎推理。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任务,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另外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3)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影响 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其中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影响发展的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7、,让学生自己找到平衡点。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和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14.试论教师的专业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教师专业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8、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专业知识量的扩展、专业知识质的深化和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二三个方面。 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
29、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教育等。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其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职能,把学术性、师范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注重师范专业信念体系的形成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建构反映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制度。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有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其目的是向新教师提
30、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在职培训 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 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