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首都师范大学 2015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教育 (分数:5.00)_2.价值性教育目的 (分数:5.00)_3.智育 (分数:5.00)_4.班级组织 (分数:5.00)_5.隐性知识 (分数:5.00)_6.操作定义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实验教育学基本观点。 (分数:10.00)_8.简述学生评价的功能。 (分数:10.00)_9.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分数:10.00)_10.简述质性研究中的情境分析。 (分数:10.00)
2、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论校本课程的开发。 (分数:20.00)_12.论述奥苏贝尔讲授教学的特点和实质。 (分数:20.00)_13.论述问卷形成中测验题目的设计原则。 (分数:20.00)_14.试论述教育的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首都师范大学 2015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教育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等。2.价值性教育目的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的
4、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价值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3.智育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智育是开发智力的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
5、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其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来间接实现。智育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4.班级组织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班级不仅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
6、(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5.隐性知识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知觉和预感都属于这类知识。个体通过社会化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分享别人的经历和经验,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外化把隐性知识用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自然的交谈,是知识外化的有效
7、途径。6.操作定义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它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从本质上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它是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实验教育学基本观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
8、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教育实验分为三阶段,即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证明其正确性; 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8.简述学生评价的功能。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学生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管理功能,具体体现如下: (1)诊断功能 学生评价的诊断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评价能有效地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具
9、体而言: 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了解其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能够协助教师判断教学目的实现的程度,并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表现方式和困难所在,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和采用合理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2)导向功能 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评价,就必然要了解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并倾向于依据标准来调整其发展状态,以期望获得好的效果。同时,教师也会采用此目标并将其有效地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3)发展功能 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指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
10、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实施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发展功能强调学生评价的形成性作用。 (4)管理功能 学生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客观上能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和发展水平给予鉴定并做出一定的区分,有益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学生评价的结果也可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利用学生评价的管理功能作为对学生有效分流的主要依据之一,并以此调整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改善教育教学活动。9.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而成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包括发散思维、集
11、中思维,也包括认知和非认知因素。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其突出特点如下: (1)求异性 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阶段,求异性特别明显。它要求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 (2)联想性 联想是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联想可以使人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创造,也可以利用别人的发明发现进行创造。 (3)发散性 发散性是指思维的开放性、流畅性和灵活性。其特点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 (4)综合性 综合是把事物各个侧面、部分和属性统一为整体的认识,是按它们内在
12、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把整个事物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的思维方法。 (5)逆向性 逆向性是指不沿着前辈或自己长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6)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个体能提出新的见解、得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即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方式,做自己认定的事。10.简述质性研究中的情境分析。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包括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情境分析是将资料置身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 (1)情境分析的主要思路 把握资料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找到可以反映资料内容的故事
13、线,发展出故事的有关情节,对故事进行详细的描述。 (2)情境分析的步骤 通过认真阅读资料,发现资料中的核心叙事、故事的发展线索以及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阅读时要随时写下即兴的想法,将关键的词语列出来作为码号,将资料涌现出的主题列成图表。 按照编号系统为资料设码。设码是寻找资料中的叙事结构,如引子、时间、地点、事件、冲突、高潮、问题的解决、结尾等。 对资料进行归类,将内容浓缩,整合为一个具有情境的整体,以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将自己的声音作为联系资料的纽带,同时注意资料本身的特征。 (3)评价 情境分析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情境分析的优点 a贴近当事人的真实生活; b更加符合当
14、事人的意义构建,尊重他们的说话习惯。 情境分析的缺点 a忽略叙事或情境中存在的一些基于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意义关系,对资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视而不见; b陷入故事情境之中,无法看到其他资料分析方法的可能性。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论校本课程的开发。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成立团队。
15、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期,要多做宣传和动员,目的是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 环境分析。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二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方案拟订。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施之前,要拟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配套做一个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
16、收集各方建议和意见,从而对课程的修订提供参考。 (2)校本课程开发的正面效应 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教师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课程更具有针对性,也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会。校本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挖掘自己的智慧,对课程重新认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增强了教师参与学校其
17、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得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水平。 (3)校本课程开发的负面效应 课程编制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
18、、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其优势,也存在着负面的效应。学校领导应注意教师队伍成员的多样化,包括专业多样化、能力多样化、年龄多样化、学历多样化等。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校本课程的系统性。12.论述奥苏贝尔讲授教学的特点和实质。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奥苏贝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
19、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称为讲授教学。这种学习主要适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或者称为言语信息的学习),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 (1)讲授教学的特点 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虽然以教师先讲为主,在课上始终要求学生作出反应和思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 大量利用例证。虽然强调有意义言语学习,但也使用大量例证,包括图解或图画。 它是演绎的,最一般的蕴涵的概念最初呈现,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 它是有序列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这些步子首先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
20、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讲授教学的实质 讲授教学的实质就是同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巧妙应用,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吸纳原有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观点和观念。 讲授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那些包括性和概括性的知识,再安排概括程度较低的知识,遵循“逐渐分化”的原则,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教师利用讲授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潜在的共同特征和看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区别,使学生抓住本质,牢固掌握新学习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
21、先行组织者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观念架构之间架设起一座“认知桥梁”,也体现出同化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3.论述问卷形成中测验题目的设计原则。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问卷测验题目的设计关系到问卷的科学水平,是问卷编制中的关键一环。因此在设计问卷的测验题目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测验题目的范围 首先应该考虑题目的范围是用于小范围的典型调查还是大范围的统计调查;是主要了解人们思想态度方面的意向性问题,还是主要了解过程方面的事实问题。 (2)测验题目的内容和答案 应明确题目的内容是完全符合、基本符合,还是基本不符合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对研究内容应该具有较好的覆盖
22、面,答案要能较全面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且不交叉、重叠。题目的选择答案应当是可以穷尽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对有些题目,为避免强迫答卷人做不愿做的回答,提供一种中立或中庸答案是必要的,例如“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不确定”等。 (3)测验题目的数量 测验题目的数量应该适度,适度是指通过控制时间以保持被调查者对应答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 3040 分钟为宜。问题太多,作答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其敷衍塞责或不予回答;问题若太少,又不能得到有关研究的基本事实材料以致影响研究结论。可问可不问的问题最好删除,一些较复杂的、超出被试知识和能力范围,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回答的问题要尽量避
23、免。 (4)测验题目的文字表达 题目表述应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不应包合两种以上内容的提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你经常参加社交与科研活动吗”(两种内容并列),“我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和打乒乓球,从没有问断过”(一种内容从属于另一种内容)。此类问题回答者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准确答案。问题的语言,一般不用假设或推测用语,切忌繁杂和意义含混而引起误解或无从回答。用语应明确具体,避免冷僻或专业性太强的术语。对于理解可能有出入的词语,使用时应加以注释说明。 (5)测验题目的排列顺序 测验分类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前后一致连贯且彼此衔接,既便于被试回答,又便于统计处理
24、。调查表的表头,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解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放在问卷的前面部分;能引起兴趣的问题、简单问题放在前,而容易引起紧张的问题、复杂问题可放在后面;要按内容或性质,把同类方式回答的问题编排在一起,使同一内容或内容相近的一组问题相对集中且有内在逻辑联系。另外,问题的长短要适度,并尽可能在答案中分出等级,以便对问题有更深入了解,一般是 37 级,多为五级。 (6)测验题目中隐含的心理因素 社会科学类的调查问卷,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敏感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格外谨慎,需要注意: 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避免诱导性用语或带有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用语在问卷中出现。还要避免与社会规
25、范有关或有情绪压力的问题。 问题不要涉及个人隐私程度较深而填答者不愿直接回答的一些问题,措辞要礼貌。为了使问题的设计规范化,根据问题在问答中的功能,有的学者将问题分为五类,即实质性问题、过滤性问题、验证性问题、补充性问题和调节性问题。了解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更好地排列问题,提高问答的效度。14.试论述教育的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分为个体谋生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谋
26、生创造条件。教育是通过知识经验的传授而促进人的发展的,促进人的发展虽然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但不是教育的惟一目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了谋生的本领。 教育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现代社会还没有达到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对产品各取所需的程度,劳动既是人的需要,更是人谋生的手段。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就是要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个体谋生的需要,要求教
27、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在当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还是整个终身教育的职责。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使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个体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的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教育不仅使个体在受教育的当下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而且还培养人高尚的情趣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为享用终生创造条件。 满足人的本性成长的需要 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因为人有双重生命,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生命只是做人的物质基础,人要成为人,还要经历“第二次生成”,并且必须讲求“为人之道”,在自
28、觉做人中才能生成为人。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受教育对人来说,是生命中的最基本需要。 教育使人通向自由 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现实中个体的活动要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自由的活动不是否定或消除这些因素,而是在遵循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反映人的主观意志。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对外界必然性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 教育使人达成幸福 幸福是完美人性的展示和表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教育可以使人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幸福源于可能的生活,教育通过创造可能的生活,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从而使人获得幸福。 综上所述,人生的享用是个体完满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教育固然教人知识,但获得的知识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价值。知识的外在价值在于转化为一种力量或一种生产力,成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幸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