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28948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 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4) 21日下午 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5)至发电时止,该路 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23日可渡完。( 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

2、、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8) 此种情况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0)战犯汤恩伯 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 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 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

3、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 21日下午至 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小题 1】第( 2)句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能否改为 “东起江阴 ,西至九江(不含) ”? _ 【小题 2】一篇新闻,主要包括 _三部分,其中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 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小题 3】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

4、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 什么? _ 【小题 4】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 【小题 5】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 “至发电时止 ”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_ 【小题 6】文中划线的 “此种情况 ”是指什么情况? _ 【小题 7】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中, “不料 ”应怎样理解? _ 答案: 【小题 1】不能。因为第( 2)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吻合。 【小题 2】标题、导语、主体标题 导语 主体 【小题 3】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已

5、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小题 4】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小题 5】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因 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 【小题 6】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小题 7】 “不料 ”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反动派的南京江阴防线面对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

6、的进攻如此不堪一击。 【小题 1】 试题分析:做题时首先要表态:不能,然后再分析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和 “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 ”?这两句与上下文内容之间哪句更吻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可以从课文的内容和新 闻的语言特点等方面加以揣摩、分析。 【小题 2】 试题分析: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 ”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

7、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考点:本题考查新闻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点评:这类题目可根据新闻的结构及其特点等方面去分析。 【小题 3】 试题分析:作者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 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可以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部署和士兵们战斗精神去分析。 【小题 4】 试

8、题分析:西路和东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斗 ,西路军与中路情况相似 ,故连在一起讲 ,其叙述较为具体 .东路军情况写得最为详细 ,因为东路军的情况与前两处都不同 ,战斗激烈 ,又因为此处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 金汤 防线 ,具体写才更能显示出我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可根据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形势去分析。 【小题 5】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新闻这一特殊体裁的特点去思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以事实讲话, “至发电时止 ”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

9、效性。 【小题 6】 试题 分析: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瞻前顾后联系上下的内容去思考。此种情况指的是: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也就是 “此种情况 ”前面那句) 考点: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点评:新闻的特点体现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所以学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至关重要,学生应培养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新闻类考题。 【小题 7】 试题分析: “不料 ”意思是 “没想到;出乎意料 ”文中的 “不料 ”,用的很好,有点讽刺的意味,表明国民党轻敌,共产党英勇善战,同时也表明革命党自以为 “巩固 ”的布置了三 个月的防线被我军攻破,他们不得民心。

10、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境意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不能紧紧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香港 7月 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 1997年 7月 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 6月 30日午夜至 7月 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 历史的时钟指在 1997年 7月 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

11、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零时 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 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 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小题 1】这 5段文字在新闻的常用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小题 2】 “经历了百

12、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这句中的 “百年 ”是确数还是概数?(在了解香港历史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小题 3】第 3段的 “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 4】第 4段中引用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小题 5】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表明交接仪式引起了全世 界的关注?(学会快速搜索) 答案: 【小题 1】导语 【小题 2】概数 【小题 3】指出这个 “瞬间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小题 4】着重说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小题 5】举世瞩目。 【小题 1】 试题分析: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

13、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 “电头 ”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这 5段文字在新闻的常用结构中属于导语部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体裁结构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道题可以根据新闻的结构和标题、导语、主体、结 语、背景五部分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去分析。 【小题 2】 试题分析: 1898年 6月 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 262个岛屿,租期 99年(至 1997年 6月 30日结束)。 1984年 12月 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

14、97年之后实行 “一国两制 ”。 1997年 7月 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所以 “百年 ”为概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了解香港历史的能力。 点评:本题可以根据 “英国占领香港和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这段历史去分析。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个 “瞬间 ”指令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将永载世界史册的 1997年 7月 1日零点那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标志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个 “瞬间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去分析:这个 “

15、瞬间 ”究竟指什么?然后再去分析其作用。 【小题 4】 试题分析:作为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讲话具有权威性,第 4段中引用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的主要目的着重说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考 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中引用名人名言或引用某一权威人士的讲话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小题 5】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词语表明交接仪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做题时可以抓住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几个字去思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快速搜索词语信息的能力。 点评: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16、。 语言表达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歼 灭( ) 要 塞 ( ) 崭 新( ) 镶 嵌 ( )( ) 肃 穆 ( ) 嘉 宾 ( ) 溃 退( ) 媒 体( ) 沧桑 ( )( ) 举世 瞩 目( ) 答案: 试题分析:做题时注意形似字和多音字。 “歼 ”不能误读成 “千 ”; “镶嵌 ”不能误读成 “壤钦 ”; “溃 ”不能误读成 “贵 ”; “媒 ”不能误读成 “谋 ”; “沧桑 ”不能误读成“沧嗓 ”; “瞩 ”不能误读成 “属 ”。 “塞 ”是个多音字,作为动词 “堵,填满空隙 ”等意思讲时,读 “si”;作为名词 “边界上险要地方 ”讲时,读 “si”;当它与 “闭、阻、搪 ”等词组成

17、词组后就读 “s”。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评:对汉字的认读、书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这要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因为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小题 1】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 【小题 2】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 【小题 3】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小题 4】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小题 5】长时间的不停息,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 ) 答案: 【小题 1】锐不可当 【小题 2】沧海桑田 【小题 3】循序渐进 【小题 4】举世瞩目

18、【小题 5】经久不息 试题分析: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中词语意思的整理和记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的能力。 点评: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成语,包括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词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文中有些语句饱含了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的分析。 【小题 1】不料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小题 2】随着 “米 ”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答案: 【小题 1】充满了讽刺意味,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小题

19、2】表明中国人民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 默写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弄清新闻的结构、特点等) 【小题 1】新闻一般以 _的表达方式为主,也可适当穿插_、 _、 _。 【小题 2】新闻这种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 _等体裁,狭义的专指 _。它具有 _、 _、 _的特点。 【小题 3】一篇消息通常包括 _、 _、 _三个部分。 答案: 【小题 1】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小题 2】消息、通讯、特写、消息、真实、及时、准确 【小题 3】标题 导语 主体 试题分析:新闻,又称消息。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20、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 “电头 ”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 “导语 ”或 “结语 ”之中。括号内 的部分是 “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 “电头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 “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这种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它具有真实、及时、准确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结构、特点了解的情况。 点评:这类题目可以从新闻的定义、语言表达方式、结构等方面去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