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密云县中考一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29314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北京市密云县中考一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年北京市密云县中考一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年北京市密云县中考一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4年北京市密云县中考一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4年北京市密云县中考一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北京市密云县中考一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的绝对值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的定义,在数轴上,点 到原点的距离是 ,所以 的绝对值是 ,故选 D. 考点:绝对值 . 如下图, MN PQ,垂足为点 O,点 A、 C在直线 MN上运动,点 B、 D在直线 PQ上运动 .顺次连结点 A、 B、 C、 D,围成四边形 ABCD当四边形 ABCD的面积为 6时,设 AC长为 x, BD长为 y,则下图能表示 y与 x关系的图象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 S 四边形 ABCD=S ABD+S BCD, 即

2、, . y与 x函数关系为 ,它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部分 . 故选 C 考点: 1.由实际问题列函数关系式;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 如图,在 ABC 中,点 D, E分别在边 AB, AC 上, DE BC,已知 AE=6,,则 EC的长是( ) A 4.5 B 8 C 10.5 D 14 答案: B 试题分析: DE BC, ADE ABC. ,即 解得: EC=8 故选 B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 某中学书法兴趣小组 12名成员的年龄情况如下: 年龄(岁) 12 13 14 15 16 人数 1 4 3 2 2 则这个小组成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15

3、, 16 B 13, 14 C 13, 15 D 14, 14 答案: B 试题分析: 12岁有 1人, 13岁有 4人, 14岁有 3人, 15岁有 2人, 16岁有 2人,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 13, 队员年龄的众数为 13岁; 一共有 12名队员, 因此其中位数应是第 6和第 7名同学的年龄的平均数, 中位数为( 14+14) 2=14, 故中位数为 14 故选 B 考点: 1.众数; 2.中位数 如图,下列水平放置的几何体中,俯视图是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俯视图是从物体正面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因此, A、圆柱的俯视图是圆,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圆锥

4、的俯视图是有圆心的圆,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C、三棱柱的俯视图是三角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D、长方体的俯视图是矩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 故选 C 考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如图,已知 AB CD, BC 平分 ABE, C= ,则 BED 的度数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AB C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性质,得 ABC= C=33; 由 BC平分 ABE得 ABC= CBD=33; 根据三角形的一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得 BED= C+ CBE=66. 故选 D. 考点: 1.平行线的性质; 2.三角形外角定理 . 从 3个苹果和 3个雪梨中,任

5、选 1个,则被选中苹果的概率是(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概率的求法,找准两点: 全部等可能情况的总数; 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 .因此, 3个苹果和 3个雪梨共 6个, 任选 1个,则选中苹果的概率是 . 故选 A 考点:概率 .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总数达到 666000000人 .将 666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定义,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 a10n,其中1|a| 10, 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 a的值以及 n的值在确定 n的值时,看该

6、数是大于或等于 1还是小于 1。当该数大于或等于 1时, n为它的整数位数减 1;当该数小于 1时, -n为它第一个有效数字前 0的个数(含小数点前的 1个 0) .因此, 666000000一共 9位, 666000000=6.66108故选 C. 考点:科学记数法 . 填空题 分解因式: . 答案: . 试题分析:要将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则把它提取出来,之后再观察是否是完全平方公式或平方差公式,若是就考虑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因此, 先提取公因式 a后继 续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 考点:提公因式法和应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 若分式 的值为 0

7、,则 的值为 答案: .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 ,检验,合适 . 考点:分式为 0的条件 . 一个扇形的圆心角为 60,它所对的弧长为 cm,则这个扇形的半径为 . 答案: cm 试题分析: , 考点:弧长的计算 如图,已知 AOB=,在射线 OA、 OB上分别取点 OA1=OB1,连接 A1B1,在 B1A1、 B1B上分别取点 A2、 B2,使 B1B2=B1A2,连接 A2B2 按此规律下去,记 A2B1B2=1, A3B2B3=2, , An+1BnBn+1=n, 则( 1) 1= , ( 2) n= . 答案:( 1) ,( 2) . 试题分析:( 1)设 A1B1O=x,则 +2x

8、=180, x=180- , = . ( 2)设 A2B2B1=y,则 +y=180, +2y=180, = . 同理 = . = . 考点: 1.探索规律题(图形的变化类);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计算题 计算: 答案: . 试题分析:针对二次根式化简,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 4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 原式 = . 考点: 1.二次根式化简;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负整数指数幂; 4.零指数幂 . 解答题 已知:如图,点 A, D, C在同一直线上, AB EC, AC=CE, B= EDC 求证:

9、BC=DE 答案:证明见 . 试题分析:根据由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 ABC CD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 BC=DE AB EC, A= DCE, 在 ABC和 CDE中, B EDC, A DCE, AC CE, ABC CDE( AAS) . BC=DE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如图 1所示,将一个边长为 2的正方形 ABCD和一个长为 2、宽为 1的长方形 CEFD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ABEF现将小长方形 CEFD绕点 C顺时针旋转至 CEFD,旋转角为 ( 1)当点 D恰好落在 EF边上时,求旋转角 的值; ( 2)如图 2, G为 BC

10、中点,且 0 90,求证: GD=ED; ( 3)小长方形 CEFD绕点 C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 DCD与 CBD能否全等?若能,直接写出旋转角 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答案:( 1) 300;( 2)证明见;( 3)能, 1350或 3150. 试题分析:( 1)根据旋转的性质得 CD=CD=2,在 Rt CED中, CD=2,CE=1,则 CDE=300,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 =300. ( 2)由 G为 BC中点可得 CG=CE,根据旋转的性质得 DCE= DCE=900,CE=CECE,则 GCD= DCE=900+,然后根据 “SAS”可判断 GCD DCE, GD=ED.

11、 ( 3)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 CB=CD,而 CD=CD,则 BCD与 DCD为 腰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当两顶角相等时它们全等,当 BCD与 DCD为钝角三角形时,可计算出 =1350,当 BCD与 DCD为锐角三角形时,可计算得到=3150. ( 1) 长方形 CEFD绕点 C顺时针旋转至 CEFD, CD=CD=2. 在 Rt CED中, CD=2, CE=1, sin= CDE=300. CD EF, =300. ( 2) G为 BC中点, BC=2, CG=1 CG=CE. 长方形 CEFD绕点 C顺时针旋转至 CEFD, DCE= DCE=900, CE=CECE GCD= DCE=

12、900+. 在 GCD和 DCE中, , GCD DCE( SAS) GD=ED. ( 3)能理由如下: 四边形 ABCD为正方形, CB=CD. CD=CD, BCD与 DCD为腰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 . 当 BCD= DCD时, BCD DCD. 当 BCD与 DCD为钝角三角形时, ; 当 BCD与 DCD为锐角三角形时, . 旋转角 a的值为 1350或 3150时, BCD与 DCD全等 . 考点: 1.旋转的 性质; 2.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4.平行线的性质; 5.矩形的性质; 6.正方形的性质; 7.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8.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13、9.分类思想的应用 . 已知抛物线 , ( 1)若 求该抛物线与 x轴的交点坐标; ( 2)若 ,证明抛物线与 x轴有两个交点; ( 3)若 且抛物线在 区间上的最小值是 -3,求 b的值 . 答案:( 1)( -1, 0)和( , 0);( 2)证明见;( 3) 3或 试题分析:( 1)将 a、 b、 c的值代入,可得出抛物线式,从而可求解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 . ( 2)把 代入抛物线式,表示出方程的判别式的表达式,利用配方法及完全平方的非负性即可判断出结论 . ( 3) ,则抛物线可化为 ,其对称轴为 x=-b,以 -1x2为区间,讨论 b的取值,根据最小值为 -3,可得出方程,求出

14、b的值即可 ( 1)当 时,抛物线为 , 方程 的两个根为 x1=-1, x2= , 该抛物线与 x轴交点的坐标是( -1, 0)和( , 0) . ( 2)当 时,抛物线 , 设 y=0,则 , , 抛物线与 x轴有两个交点 . ( 3) ,则抛物线可化为 ,其对称轴为 x=-b, 当 -b -2时,即 b 2,则有抛物线 在 x=-2时取最小值为 -3, 此时 -3=( -2) 2+2( -2) b+b+2, 解得: b=3,符合题意 . 当 -b 2时,即 b -2,则有抛物线在 x=2时取最小值为 -3, 此时 -3=22+22b+b+2, 解得: b= ,不合题意,舍去 当 -2-b

15、2时,即 -2b2,则有抛物线在 x=-b时取最小值为 -3, 此时 -3=( -b) 2+2( -b) b+b+2, 化简得: b2-b-5=0, 解得: b1= (不合题意,舍去), b2= . 综上可得: b=3或 b= 考点: 1.抛物线与 x轴的交点; 2.二次函数的最值; 3.分类思想的应用 阅读并操作: 如图 ,这是由十个边长为 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图形,对这个图形进行适当分割 (如图 ),然后拼接成新的图形 (如图 )拼接时不重叠、无空隙,并且拼接后新图形的顶点在所给正方形网格图中的格点上 (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为 1) 请你参照上述操作过程,将由图 所得到的符合要求的

16、新图形画在下边的正方形网格图中 ( 1)新图形为平行四边形; ( 2)新图形为等腰梯形 答案:作图见 . 试题分析:( 1)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分割边长为 1, 2 的矩形,拼凑出即可; ( 2)利用梯 形的性质将正方形分割即可拼凑出符合要求的图形 ( 1)作图如下: ( 2)作图如下: 考点: 1.作图 应用与设计作图;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正方形的性质; 4.等腰梯形的性质 如图,在 Rt ABC中, ACB=90,点 D是 AB边上一点,以 BD为直径的 O与边 AC相切于点 E,连接 DE并延长 DE交 BC的延长线于点 F ( 1)求证: BD=BF; ( 2)若 CF=1,

17、 cosB= ,求 O的半径 答案:( 1)证明见;( 2) . 试题分析:( 1)由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知 OED= F,则易证 得结论 . ( 2)由 cosB ,设 BC=3x, AB=5x,根据 OE BF,得 AOE B,从而因此列出关于半径 r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得 r的值,进而得到 O的半径 . ( 1)如图,连接 OE, AC与 O相切于点 E, OE AC,即 OEC 900. ACB 900, OEC ACB OE BC. OED F. OE=OD, OED ODE F ODE. BD=BF. ( 2) cosB , 设 BC=3x, AB=5x. CF=1

18、, . 由( 1)知, BD=BF, . , . OE BF, AOE B。 ,即 ,解得 ,. O的半径为 . 考点: 1.切线的性质; 2.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4.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 某同学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就下表所列的 5种用牙不良习惯对全班每一个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被调查的同学必须选择而且只能在 5种用牙不良习惯中选择一项),调查结果如下统计图所示根据以上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种类 A B C D E 不良习惯 睡前吃水果喝牛奶 用牙开瓶盖 常喝饮料嚼冰 常吃生冷零食 磨牙 ( 1)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 2)这个班中有 C类用牙不良

19、习惯的学生多少人?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 3)请补全条形统计图; ( 4)根据调查结果,估计这个年级 850名学生中有 B类用牙不良习惯的学生多少人? 答案:( 1) 50;( 2) 15, 30%;( 3)补全条形统计图见;( 4) 85. 试题分析:( 1)用 A组的频数除以其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总人数; ( 2)用单位 1减去其他小组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 C小组所占的百分比; ( 3)小长方形的高等于其频数; ( 4)用总人数乘以 B类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用牙不良习惯的学生人数 ( 1) 2550%=50, 这个班有 50名学生 . ( 2) 1-50%-20%=30%, 503

20、0%=15, 这个班中有 C类用牙不良习惯的学生 15人,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30%. ( 3)补全条形统计图如下: ( 4) 85010%=85, 根据调查结果,估计这个年级 850名学生中有 B类用牙不良习惯的学生 85人 考点: 1.条形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 3.用样本估计总体 如图, ABCD中, ABC=60, E, F分别在 CD和 BC的延长线上,AE BD, EF BC, EF= ,求 AB的长 . 答案: 试题分析:首先证明四边形 ABDE是平行四边形, AB=DE=CD,即 D是 CE的中点,在直角 CEF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得到 CE的长,则求得 CD,进而根据

21、AB=CD求解 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 DC, AB=CD, AE BD, 四边形 ABDE是平行四边形 . AB=DE=CD,即 D为 CE中点 . EF BC, EFC=90. AB CD, DCF= ABC=60. CEF=30. EF= , CE=2. AB=1 考点: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2.含 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勾股定理 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 某酒店有三人间、双人间的客房,三人间每天每间 150元 ,双人间每人每天 140元 ,为了吸引游客 , 实行团体入住五折优惠措施 ,一个 50人的旅游团优惠期间到该酒店入住 ,住了一些三人间和双人

22、间客房 ,若每间客房正好住满且一天共花去住宿费 1510元 ,则该旅行团住了三人间和双人间客房各多少间 答案:, 12. 试题分析: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本题等量关系为:三人间所住人数 +二人间所住人数 =50人;三人间费用 0.5+二人间费用0.5=1510. 设三人间和双人间客房各 x间、 y间, 根据题意得 , 解得 . 答:三人普间和双人间客房各 8间、 13间 .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如图,在方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反比例函数 与直线的交点 A、 B均在格点上,根据所给的直角坐标系( O是坐标原点),解答下列问题: ( 1) 分别写出点 A、

23、 B的坐标; 把直线 AB向右平移 5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5个单位,求出平移后直线 AB的式; ( 2)若点 C在函数 的图象上, ABC是以 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请写出点 C的坐标 答案:( 1) ; ;( 2)( -2, -2)或( 2,2) 试题分析:( 1) 直接根据图象写出点 A、 B的坐标 . 求出点 A, B的坐标,应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 ( 2)看 AB的垂直平分线与抛物线哪两点相交即可 ( 1) . 把直线 AB向右平移 5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5个单位,得到 . 设平移后直线 AB的式为 , 则 ,解得 . 平移后直线 AB的式为 . ( 2) C点的坐标为 C1( -2,

24、 -2)或 C2( 2, 2) 考点: 1.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一 2.次函数图象与平 移变换 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x=6 答案: . 试题分析:先将括号里面的通分后,将除法转换成乘法,约分化简,然后代 x的值求值 . 原式 = . 当 x=6时,原式 = . 考点:分式的化简求值 . 解不等式组 . 答案: 1x 2. 试题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 . , 由 得, x 2, 由 得, x1, 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1x 2.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对于

2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 P1( x1, y1), P2( x2, y2),我们把叫做 P1、 P2两点间的直角距离,记作 d( P1, P2) ( 1)已知 O为坐标原点,动点 P( x, y)满足 d( O, P) =1,请写出 x与 y之间满足的关系式,并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所组成的图形; ( 2)设 P0( x0, y0)是一定点, Q( x, y)是直线 y=ax+b上的动点,我们把 d( P0, Q)的最小值叫做 P0到直线 y=ax+b的直角距离试求点 M( 2, 1)到直线 y=x+2的直角距离 答案:( 1) |x|+|y|=1,画图见;( 2) 3

26、. 试题分析:( 1)根据新定义知 |x|+|y|=1,据此可以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 . ( 2)根据新定义知 d( M, Q) =|x2|+|y1|=|x2|+|x+21|=|x2|+|x+1|,然后由绝对值与数轴的关系可知, |x2|+|x+1|表示数轴上实数 x所对应的点到数 2和1所对应的点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 3. ( 1)由题意,得 |x|+|y|=1. 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组成的图形如图所示: ( 2) d( M, Q) =|x2|+|y1|=|x2|+|x+21|=|x2|+|x+1|, 又 x可取一切实数, |x2|+|x+1|表示数轴上实数 x所对应的点到数 2和 1所对应的点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 3. 点 M( 2, 1)到直线 y=x+2的直角距离为 3. 考点: 1.新定义; 2.一次函数综合题; 3.绝对值与数轴的关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