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1126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 A颜色变化 B气体放出 C沉淀析出 D新物质生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即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A、氧气加压降温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有颜色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有气体放出,但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泥沙沉降,有沉淀析出,但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理变化

2、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用 “分子的观点 ”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干 分子不停地运动 B水结成冰 分子发生变化 C干冰升华 分子间间隔变大 D轮胎充气 分子子间有间隔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A、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最后都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正确; B、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分子发生了变化,错误; C、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正确; D、给轮胎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正确。故选B 考点

3、: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以下四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与其它三种本质不同的是 A电解水 B分解过氧化氢 C分离液态空气 D加热高锰酸钾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 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A、电解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而将混合物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4、加热高锰酸钾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某气体即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又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气体的收集方法包括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排空气法分为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就用向上排空气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就用向下

5、排空气法。由此可知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既可以用排水法又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故选 D。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点评: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有时还要考虑气体是否与水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一氧化碳倒出 B将气体点燃 C将气体通过足 量澄清石灰水中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A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且二氧化碳密度大,一氧化碳密度小,故无法将一氧化碳倒出,错误; B虽然一氧化碳可燃,但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所以根本就不能

6、点燃一氧化碳,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将混合气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后,会将主要物质二氧化碳吸收,错误; D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会与之反应而转化成二氧化 碳,最后就只剩下二氧化碳,正确。故选 D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杂质和主要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保证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物质反应,且除杂时不会生成新的杂质。 右下图是 “尾气催化转换器 ”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

7、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可判断该变化为两种化合物的分子通过原子的重新结合生成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A、生成物分子中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正确; B、变化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即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正确; C、据 A可知反应中有单质生成,不正确; D、观察图示可知,反应前后都有 1个构成相同的化合物的分子,说明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2: 2=1: 1,正确。故选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分子 是由原子

8、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只要能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与粒子个数关系,就能正确解答本题。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会吸收热量,属于物理性质;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C、铜丝可用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D、氮气可用作保护

9、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即化学性质不活泼,属于化学性质。故选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某化合物 R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O2 2CO2+4H2O 则化合物 R的化学式为 A CH4 B C2H4 C CH3OH D C2H-5OH 答案 : C 试题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 2R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原

10、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方程式左边共有 6个氧原子,而化学方程式右边共有 8个氧原子, 2个碳原子、 8个氢原子;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可知,在2R中含有 8个氢原子、 2个碳原子和 2个氧原子 ,则 R中含有 4个氢原子、 1个碳原子和 1个氧原子 ,即 R的化学式为 CH3OH。故选 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把 A、 B、 C、 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

11、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的质量 /g 待测 19.4 0 3.6 A、物质 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 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 A的质量为 19.7 g C、反应中,物质 B和物质 D质量比为 87:36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 C的质量是 21.6g,反应后是 0g,则说明反应掉了 21.6g; B则是由 8.7g变成 19.4g,反应生成了19.4g -8.7g=10.7g, D则是由 0.4g变成 3.6g,反应生成了 3.6g -0.4g=

12、3.2g,因此生成的 B和 C 的质量之和为 10.7g+3.2g=13.9g 21.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也为生成物,且反应生成的 A质量为 21.6g-13.9g=7.7g,则反应后 A的待测值为 19.7g+7.7g=27.4g。故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CA+B+D。 A、由反应的表达式 CA+B+D可知,该反应是 C物质分解生成了 A、 B、 D三种物质,故反应物 C一定是化合物,而生成物 D可能是单质,也可能不是,正确;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 A的质量为 19.7g+7.7g=27.4g,错误; C、反应中,物质 B和物质 D质量比 =10.7g: 3.2g=107:32

13、,错误; D、由反应的表达式 CA+B+D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错误。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 律的质量不变的原理,以及在反应时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固定不变的。 二氧化碳常用来灭火,是因为它具有以下性质 本身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 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够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会附着在空气表面,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作用。故选 C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要区

14、别下表中的各组物质 ,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物质 区别的方法或试剂 A 氧气与氮气 带火星的木条 B 硬水与软水 加肥皂水 C 铁片与铜片 观察颜色 D 二氧化碳与氮气 点燃的木条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要鉴别物质的不同性质分析判断。 A、氮气不支持燃烧,带火星的木条会熄灭;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 B、硬水中因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而影响肥皂水的起泡能力,因此向两种水样中倒入肥皂水,泡沫丰富者为软水,泡沫少者为硬水,正确; C、铁片呈银白色,铜片呈紫红色,可通过观察颜色进行区分,正确; D、氮气和二氧化碳都具有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错误

15、。故选 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对于鉴别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对相关物质的性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鉴别物质时,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气味,或不同颜色,或水溶性不同等物理性质来进行区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物质的不同化学性质来进行鉴别。 不会加剧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是 A使用氟里昂做制冷剂 B燃烧煤 C超音速飞机排放尾气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来分析。 A、使用氟里昂做制冷剂,可导致臭氧层空洞,错误; B、燃烧煤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的问题,错误; C、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会导致

16、酸雨的形成,错误;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光的辐射能量,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等有害气体,正确。故选 D 考点: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用醋 B酒精 C精制碘盐 D “雪碧 ”可乐 答案: B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A、食用醋中含有水、醋酸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酒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 酒精,属于纯净物; C、精制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等多种物质,属于混

17、合物; D、 “雪碧 ”可乐中含有柠檬酸、蔗糖、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 B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过氧化氢 C氯酸钾 D二氧化锰 答案: C 试题分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冰水混合物就是水,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B、过氧化氢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C、氯酸钾是由钾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三种元素,不

18、是氧化物; D、二氧化锰是由氧元素和锰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 C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氧化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氧化物概念的要点进行分析判断,同时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 食品添加剂溴酸钾 (KBrO3)会致癌,已被禁用,其中溴元素 (Br)的化合价为 A +1 B +3 C +5 D +2 答案: C 试题分析: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如钾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再根据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可求KBrO3中溴元素( Br)的化合价。设 KBrO3中溴元素( Br)的化合价为 x,则( +1) +

19、x+( -2) 3=0,解得 x=+5,即 KBrO3中溴元素( Br)的化合价是 +5 价。故选 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A形状不同 B密度不同 C碳元素排列不同 D碳原子排列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同种的碳原子构成,所以原子的大小相同,但由于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这两种物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选 D。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点评:碳元素有金钢石、石墨等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

20、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在空气中燃烧则呈红色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同时生成白色固体,错误 ;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在空气中燃烧只是红热,正确。故选 A 考点

21、: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记忆。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取用液体药品时,标签要朝向手心,试管要紧靠试剂瓶口倾倒,瓶塞要倒放,故 A正确; B、向试管内加入固体粉末状药品时,首先横放试管,然后用钥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最后慢慢竖起试管,故 B正确;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1/3,且试管要与桌面成 45角,故 C错误; D、读取量筒读数时要平视,且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

22、平,故 D正确。故选 C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 , 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测量容器 -量筒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某药品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 150毫克、镁 65毫克。这里的碘、镁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离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 “碘、氟、钙、铁、镁 ”等,它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中的,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故是指元素,而且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它们。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

23、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据广州日报 2011年 5月 17日的报道,广东紫金县违规排污事件造成的铅( Pb)污染已导致 45人血铅超标。符号 Pb不能表示 A铅元素 B金属铅 C一个铅原子 D一个铅分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单质是由同种原子直接构成的来分析。 A、符号 “Pb”可以表示铅元素,故 A正确; B、符号 “Pb”可以表示金属铅;故 B正确; C、符号 “Pb”可以表示一个铅原子;故 C正确; D、符号 “Pb”不能表示一个铅分子,故 D错误。故选 D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

24、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 3 层含义,微观上表示一个原子;宏观上既表示一种物质,又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填空题 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猜想:我认为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能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知道它的反应类型是 。 我想制取该气体,发生装置将选取下图中的 (填序号, 以下同 ),收集装置选取 。 如果用下图中的 F装置收集该气体, 我认为气体应从 端 (填 “a”或 “b”)导入。 我猜想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

25、体,检验所得气体的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装置可选取上图中的 填序号。 (5)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上图中的 装置。实验前还须在试管口 ,目的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 ( 6)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可溶解 700体积的氨气,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已知: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请从图中选择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为 。 答案:( 1) 2H2O2MnO2 2H2O+ O2 分解反应 ( 2) B C或 E ( 3) a ( 4)通入澄清石灰水 Ca(OH)2 + CO2= CaCO3+H2O E ( 5) A 放一团疏松的棉花 防止高锰

26、酸钾颗粒堵塞导气管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 6) A D 试题分析:(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用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应该是: 2H2O2MnO2 2H2O+ O2,此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 ( 2)由于此方法制取氧气是固液反应不用加热,故发生装置应选 B;而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收集装置选取 E向上排空气法或 C排水法。 ( 3)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采用 F 装置收集,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故选 a。 ( 4)利用 B装置制气体,反应物还得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故可制取的气体还有二氧化碳等,二氧

27、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因为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 Ca(OH)2+CO2=CaCO3+H2O,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收集装置只能选取 E向上排空气法。 ( 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 A装置,由于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高锰酸钾颗粒会随着 氧气流跑到导气管中,甚至水槽中,所以要在管口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 6)由于氨气是利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故属于固体加热型,应选 A装置;而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收集装置只能选取

28、 D向下排空气法。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和熟记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及其依据,并能根 据气体的制取原理来组装、选配、判断或者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发生反应等来判断、选用收集装置。 ( 1) SO2和 NO2都能溶于雨水形成酸雨而破坏环境。为减少酸雨的产生,有下列措施: 少用煤作燃料; 把工厂的烟囱建高; 在酸化的土壤中加水; 燃料脱硫; 开发新能源。其中有效的措施是 (填序号)。 (2)已知 SO2能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SO2+ H2O=

29、H2SO3,亚硫酸的性质与碳酸相似。为了探究 S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现有三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我能完成填空。( 8分) 提出假设 实验方案和现象 实验结论 假设水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在一朵紫色小花上滴几滴蒸馏水, 小花不变色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将一朵紫色的小花直接放入盛有 SO2的集气瓶中,小花不变色。 假设成立 答案:( 1) ( 2) 提出假设 实验方案和现象 实验结论 假设水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在一朵紫色小花上滴几滴蒸馏水, 小花不变色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假设 SO2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将一朵紫色的小花直接放入盛有 SO2的集气瓶中,小花不变色。 SO2不能使

30、紫色石蕊变红 假设水和 SO2的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将一朵紫色的小花淋湿后放入盛有 SO2的集气瓶中,小花变红色。 假设成立 试题分析:( 1)煤、石油燃烧时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这些物质溶于水能生成显酸性的物质,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酸雨。 少用煤作燃料,就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正确; 把工厂的烟囱建高,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错误; 在酸化的土壤中加水,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错误; 燃料脱硫,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正确; 开发新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当然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正确。故选 。 ( 2)设计实验:取三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

31、花,向第一朵小花上喷上水,小花不变色,证明使石蕊变红的不是水;把第二朵小花直接放入二氧化硫中,小花不变色,证明使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硫;将第三朵紫色的小花淋湿后放入盛有 SO2的集气瓶中,小花变红色,结合前两个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能使石蕊变红。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酸雨知识及其如何设计实验、正确判断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方面的内容,解答本题时,要学会将课本中学习的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迁移到此,进行类比分析。 如图所示,这是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后摆放在桌子上的无色气体,据此,请你推断出除 “无色 ”、 “气体 ”

32、的另外两条此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 ( 1) ( 2) 答案:密度比空气小 不溶于水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 1)集气瓶中装的是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故该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 2)集气瓶倒置,说明该气体的密度一定比空气小。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和 储存方法 点评:了解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及集气瓶的放置与气体密度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图中的 、 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A、 B、 C、 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 2) X= ; ( 3) A、 B、 C、 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 ); (

33、 4) 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 B、 C、 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 答案:( 1) 19 20 ( 2) 8 ( 3) BC ( 4) B 试题分析:( 1)根据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 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00,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0; ( 2)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可得18=2+8+x,则 x=8; ( 3)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元素,即质子数相同元素的种类相同;因为 B、 C的质子数相同,所以 B、 C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核外电子数目有关,尤其是最外层电子

34、数关系密切,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由于 A、 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7,故 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 B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 1)试在以下的用途中各选填一种对应气体的化学式: 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的化合物是 ; 可供家庭用的气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 ; 加压降温后的固体,可用作致冷剂的是 ; 燃烧产物无污染、未来可作绿色燃料的是 _; 答案: CO CH4 CO2 H

35、2 试题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熟记常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的化合物是 CO; 可供家庭用的气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 CH4; 加压降温后的固体,可用作致冷剂的是 CO2; 燃烧产物无污染、未来可作绿色燃料的是 H2。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的是一些常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要记住: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又能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自来水厂抽取河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可加入 除去水中的异味 ;家庭中常用 这种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答案:活性炭 煮沸 试题分 析: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故自来水厂抽取河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

36、常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昧;加热煮沸可以使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家庭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充分理解净化水的方法和硬水软化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森林着火时通过开辟隔离带来灭火的原理是 。 答案:隔绝氧气 移走可燃物 试题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本题。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所依据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森林着火最常用在前方砍伐

37、树木形成隔离带的方法来阻燃,所依据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并能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选择正确的方法灭火,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元素符号、化学式等是化学用语。以下内容请你用最合适的化学用语填空: (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 ; ( 2) 调味品食盐的阳离子 ; ( 4) 氖气 ( 5) +2价的铁元素 ( 6) 2N ( 7)两个硫酸根离子 答案:( 1) Al ( 2) O2 ( 3) Na+ (4)Ne ( 5) ( 6)两个氮原子 ( 7)2SO42- 试题分析:(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

38、素为铝,其元素符号为 Al; ( 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为氧气分子,其化学式为 O2; ( 3)调味品食盐中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为钠离子,即 Na+; ( 4)氖气是稀有气体,由氖原子直接构成,故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相同,为 Ne; ( 5)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因此 +2价的铁元素表示为 ; ( 6)一个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多个原子,就把数字写在元素符号前面,故 2N 表示两个氮原子; ( 7)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两

39、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2SO4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化学式、离子符号、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学生应熟练应用化学用语并理解其意义来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加 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量取液体时用的仪器是 ,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答案:量筒 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试题分析:量筒是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一种测量仪器,精确度为 0.1ml,其使用注意事项有: 1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稀释溶液; 2量液时,可将量筒倾斜,用倾倒的方法把所量液体倒入,边倒边看液面与刻度线,当液面接近所需刻度线时,

40、应将量筒放平,换用胶头滴管向里滴加,边滴边看,直到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与所需刻度线保持水平为止; 3读数时,量筒必 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 考点:测量容器 -量筒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知道量筒的选取原则、读数方式及其误差和精确度等。 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 答案:验纯 试题分析:点燃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或者氧气)的混合物,都易发生爆炸,只要在它的爆炸极限之内,就能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理解和熟记防范爆炸的措施,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计

41、算题 蔗糖是储藏在甘蔗、甜菜中的糖,其化学式为 C12H22O11。 计算: 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 1分) 蔗糖中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1分) 蔗糖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要求写出计算式)( 2分) 答案: 342 12: 22:11 42.1% 试题分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知,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1212+122+1611=342; ( 2)根据蔗糖的化学式 C12H22O11,可以看出蔗糖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12: 22: 11; ( 3)根据化合 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42、100%=42.1%。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学会根据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实验室用 13克锌与足量硫酸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 5分) 答案: .4g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列出比例式,通过计算得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设可制得氢气 x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2 13g x 65:2=13g: x 解之得 x=0.4g 答:实验室用 13克锌与足量硫酸反应,可制得氢气 0.4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较简单,属于最基本类型的计算题,解题关键是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解题步骤要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