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614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在盟约中提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这反映了 强调嫡庶区别 限制诸侯权力 维护宗法分封 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 A B C D 答案: B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 答案: D 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 “个人崇拜 ”“计划经济崇拜 ”和 “所 有制崇拜 ”。下列内 容明确

2、体现出打破 “所有制崇拜 ”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中共 “十五大 ”明 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 “资 ”还是姓 “社 ”问题 答案: C 学者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是指 A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世界 市场一体化 D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答案: A 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在创作背景和表达意境上与宋末郑思肖画作无根兰相类似的是 A长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永夜恹恹欢意

3、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C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D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答案: B 牛顿说: “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 ”。材料反映了牛顿 A质疑上帝的作用 B思考人生的价值 C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D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答案: C 欧洲人曾有这样认识 “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 恩典。 ”。下列各项与此相一致的是 A 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 B永恒的上帝啊 !我为什么不能再变得年轻呢 C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 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D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

4、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答案: A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 “天下为公 ”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 “民有、民治、民享 ”,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 答案: B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 “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 ”。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A有 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B薄 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

5、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答案: B “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 ”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D 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 答案: B 1939年冬。毛泽东指出: “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 ”材料 中毛泽东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 B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起的策略 C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D强调了中国

6、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作用 答案: C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 “敲门砖 ”,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新殖民主义者 ”的主要工具是 A廉价商品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先进制度 D雄厚资本和高新科枝 答案: D 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 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上述言论主要着眼于 缓和社会矛盾 扩大内需 降低失业率 提供社会保障 A B C D 答案: A 斯大林曾经说: “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

7、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 不, 不能。 ”为此苏联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 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答案: C 2011年播出的穿越剧步步惊心讲了一个现代自领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的故事。当时,她可能了解到 皇宫隆宗门内设置军机处 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自然科学 宫内上演的京剧 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A B C D 答案: D 有人说: “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

8、 答案: C 资政新篇规定: “屋宇之制。坚固高广任其财力自为,不得雕镂刻巧,并类王宫朝殿。 ”这体现了它 A强调等级秩序 B向西方学习 C发展资本主义 D反对奢华 答案: A 四月提纲被称为十月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是因为它 A给予俄国人民 “和平、土地和面包 ” B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确定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方针 D确定和平过渡的方针 答案: B 观察下列两图,表述有误的是 A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都发生在中国革命关键时期 来源 :学*科 *网 C都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图二比图一更具史料价值 答案: A 1945年 5月 9日,莫斯科人们在纵情欢庆胜利。时任美国驻

9、苏参赞乔治 凯南则发出惊人论调: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新的战争则刚刚开始。 ”“新的战争 ”表现在 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外交 对抗和封锁禁运 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发动代理人战争 A B C D 答案: D 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导致自耕农 “经常分化 ”的因素有 赋役负担 自然灾害 地主盘剥 土地兼并 A B C D 答案: B 2011年 10月 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参与符

10、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C “交租之外 ,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 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 ”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封建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 D 1B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B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C中国开放程度不高 D美国棉织品价格高 答案: A 列宁提出 “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 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苏俄采取

11、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 C 综合题 ( 11分 )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 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 1) 据材料一,指出 “新型的共和国 ”创新的表现是什么 ( 2分)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 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

12、管 l9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 (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分)你是否同意 “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 ”这一观点 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4分) (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分) 答案 :( 1)联邦制,共和制。( 2分) ( 2)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3分)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

13、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力。( 4分,只答观点不得分。)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 分,只答观点不得分。) 来源 :学。科。网 ( 3)立足国情;不断创新。( 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13分)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 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 1)材料一中。中西方 “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具体表现是什么 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 6分) 材料二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

14、道: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 (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4分)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3分) 答案:( 1)差别:中国:重农抑商;海禁。西方:鼓励商业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 4分) 影响: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脱离世界。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 ( 2)现象: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15、。原因:列 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分) ( 3)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因素:列强侵略(半殖民地的杜会环境)。( 3分) ( 13分)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 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说: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李贽说: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 (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 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 4分)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 ,其用在与时进化 故曰孔子 圣之时者 也。 ” 伏尔泰曾称颂孔子

16、: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 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 自己的国土一样。 (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其根本目的各是什么 ( 4分) ( 3)有人说 “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 ”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 历史人物 ( 5分) 答案:( 1) 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 ( 2分) 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 2分) ( 2)康有为:肯定了孔子的仁以及改革。根本目的:托古改制。( 2分) 伏尔泰:肯定

17、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 2分) ( 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性。所以,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 2分)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东亚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分) (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皆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 (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3分

18、) 材料二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事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 (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 4分) 材料三 针对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的新问题,有 学者开出了这样的处方: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 3)材料三中 “处方 ”体现了哪种社会学说 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实践这一 “处方 ”的 ( 3分) (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 3分) 答案:( 1)治国之道:实行仁政。社会现实: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 3分) ( 2)理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 本。( 4分)来源 :学 +科 +网 Z+X+X+K ( 3)社会学说: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实践: l956年底,通过对农业、手工救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分) ( 4)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 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 3分) 评分说明:第 卷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能超过该题的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