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4263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 单选题 网络时代从不缺少新鲜的词汇 ,昔日风光无限的 “晕 ”字如今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雷 ”、 “躲猫猫 ”、 “打酱油 ”、 “俯卧撑 ”等通过网络一夜走红。这说的是 A中华文化发展离不开网络的进步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C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D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 海峡两岸同根同种,血脉相通 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 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 A B C D 答案: C 作为中华文

2、化 “源远流长 ”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 文学艺术 汉字 史学典籍 科学技术 A B C D 答案: B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 A开放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区域性 答案: C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 团结统一 B 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爱国主义 答案: D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表明( ) A 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B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C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D 各民族人民

3、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答案: D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 本质是一致的( ) A 维护祖国统一 B 爱社会主义 C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D 建设祖国、繁荣祖国 答案: B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突出表现为( ) 雷锋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大庆精神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A B C D 答案: D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说明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A 源远流长 B 博大精深 C 异彩纷呈 D 民族凝聚力 答案: A 文化产品大批量、

4、规模化、产业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 C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产品制作的人才 D大众传媒的发展 答案: B 2005年 5月 26日搜狐网载文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 ) A 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 B 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D 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的需要 答案: D 培根说: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 否被传播,以及

5、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这句名言强调了 ( )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B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文化具有继承性 答案: C 要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就必须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用欧美文化来同化落后民族的文化 A B C D 答案: D 对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B各民族文化相互独立 C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渐趋相同 D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答案: D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弘扬主

6、旋律、提倡多样化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答案: A 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束缚了文化的发展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 答案: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 B C D 答案: B 报载,当中国

7、年轻人热衷过 “洋节 ”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端午节 ”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 A B C D 答案: A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 “一打就垮 ”和 “不打自垮 ”都说明了 A

8、必须提高国家的安全实力 B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C必须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D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小题 2】 “一打就垮 ”与 “不打自垮 ”相比较,杨院士告诉了我们 A要发展教育事业 B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D要增强民族自尊心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许多已在国外定居几十年的华人,还是喜欢喝乌龙茶,吃饭习惯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讲地道的家乡话。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保守、独立和封闭的特点 B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心理是绝对稳定的 答案: C 答案: A 答案: C 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

9、与人讲话时总会刻意保留一段距离,而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答案: B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一落千丈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也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表明 A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能够促进社会 的发展 C世界的文化将取代各国的民族文化 D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 D 江苏省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

10、这正是华西村保持发展省活力的秘诀所在。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口袋富了不忘富 “脑袋 ”,这是因为 A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 B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优秀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答案: D 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在观园。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上述材料表明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是民族的,其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其文化是有差异的 只有最独特的文化才是正确的文化 A B C D 【小题 2】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就要 A发展先进民族的文

11、化,反对落后民族的文化 B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C尊重文化多样性 D把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清华大学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的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北京师范大学的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B C D 答案: D 中法文化交流应提倡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12、,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 “大同社会 ” 答案: C 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并存共生,能够 促使不同民族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 实现各民族文化走向统一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属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 ) 商业活动 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迁徙 思想运动 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育 A B C D 答案: C 我国城市建设中 “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 ”,这种 “千城一面 ”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

13、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答案: C 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 “以诗言志 ”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答案: B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 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而不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A B C D 答案: B 简答题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有着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

14、和民间文化、现代文化资源,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 2008年 1月 13日,山东召开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我省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把山东建设成为思想基础牢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活力强劲的文化强省。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山东省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省? 答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巨大影响。先进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建设文化强省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5、促进山东经济政治发展。 ( 2)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推动山东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建设文化强省可以提高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30周年,同时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历经了雨雪冰冻灾害、 “3 14藏独打砸抢事件 ”, “汶川大地震 ”,使中国人经受了检验和洗礼。随着抗震救灾的胜利,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尤 其是近日神舟七号顺利发射升空,

16、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彰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 ( 1)材料说明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 2)材料给我们什么启发 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在中华民族经受检验和洗礼、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6分) (2) 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 ”的作用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

1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既要继承传统,又要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福娃是北京 2008年第 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

18、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在福娃的创作和修改中,吉祥物创作组为了寻找到好的方案,他们到各地采风,从我国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元素,查阅了一本本资料,设计了 一个个草图,形成了最后的定稿。在表现手法上,灿烂的中华文化给予了他们充足的创作营养,中国的传统年画和版画的许多色彩、技法,包括龙门石窟等佛教雕刻造型的线条等得到了借用。在内容选择上,也是如此,把具有丰富内涵的熊猫、藏羚羊、京燕、鱼等,和奥运会圣火,交相辉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形成有机统一体。 问题:请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简要谈谈 “福娃 ”的诞生所蕴涵的道理。

19、 答案: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动力和源泉。所以要通过社会实践,从中汲取营养,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材料中创作组到各地采 风体现了这一点。( 3分) (2)进行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材料中创作组从我国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元素,借鉴了中国的传统年画和版画、雕刻、头饰,创作出福娃形象,体现了这一点。( 3分) ()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材料中创作组借鉴了奥林匹克五环、圣火色彩与形象体现了这一点。( 2分) (4)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 “守旧主义 ”和 “封闭主义 ”、 “民族虚无主义 ”和 “历史虚无主义 ”。所以福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形成的有机统一体。 (2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