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83733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教育先行2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3 终身教育4 教师专业性发展5 最近发展区6 先行组织者7 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8 简述在集体中教育原则。9 简述陶行知“ 生活教育”。10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11 试分析论述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12 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13 评述赫尔巴特课程理论。14 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2011 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教育先行就是指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

2、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先行是20 世纪 70 年代教育学者在解释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潮。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兼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教育先行的主要依据是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可以超前于经济发展,教育的周期比较长,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先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是解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的一种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

3、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与“个人本位论” 相对。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尔卜等。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的社会的作用而忽视了教育的个体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 【正确答案】 终身教育是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国际教育思潮,与阶段性教育相对。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

4、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终身教育作为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它能够保证人的真正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它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4 【正确答案】 教师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

5、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性发展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人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等。教师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5 【正确答案】 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或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

6、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带动学生的发展。6 【正确答案】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 。先行组织者的特点是其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先行组织者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7 【正确答案】 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活动课程的

7、主要特征如下:(1)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最初是以对学科课程的否定者面貌出现的。杜威反对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主张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活动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2)经验性活动课程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解决他们当前认为重要的问题,扩大、加深他们的已有兴趣和生活经验。(3)综合性活动课程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

8、活性、形成性、综合性以及因人而异的弹性,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活动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家庭和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也可以对各科知识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学习。8 【正确答案】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培养学生集体

9、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和提高学生,促进他们品德发展的过程。所以,许多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往往从组织和发展学生班集体开始。(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要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把集体当做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再让集体去要求、教育和帮助它的成员。由于教育是通过集体来教育学生个人,所以,集体教育个人,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在教育个人,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这种方式被马卡连柯称为“ 平行教育影响 ”。在集体中教育,也要注意把学生个人当做主体,通过学生个人来影响集体。这样通过教育一个学生也教育了全班其他的学生。(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通过

10、集体教育学生,在于引导学生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家乐于参与的、有创意的和有教育价值的共同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行为方式,形成共同的需要、兴趣、情感、舆论,培养人人热爱集体、对集体负责、为集体争取荣誉的意识。总之,对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说,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要在共同活动中把学生集体和每个个人都摆在教育主体的地位,建立既有个人热情,又有集体规范的,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的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9 【正确答案】 “ 生活教育 ”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

11、。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他提出了“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现实启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即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是指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

12、大促进作用。“生活即教育 ”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a“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他们受到教育。b“社会即学校 ”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

13、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 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社会即学校” ,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 教学做合一 ”包含以下要点: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14、”;b“教学做合一 ”是因为 “行是知之始”;e“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 有学有教”;d“教学做合一 ”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2)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评价意义生活教育论是以“ 生活” 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觉追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局限性陶

15、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10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表现出入文主义的特征。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充分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

16、,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 ,而是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3)世俗性不论是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贵族性重要体现为: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上层

17、人物。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即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人文主义教育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辟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11 【正确答案】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班级授课制产生和发展 300 年来,特别是 100 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充分地明确地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包括以下几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a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b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c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在这个基

18、础上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d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e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f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进行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总之,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的认识,有领导的认识和教育性认识,能在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经济的条件下,较为全面地实现教学任务。班级授课制的缺点a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

19、限制,教学活动大多由教师直接做主。b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c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d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e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的一切都固定化和形式化,灵活性有限。f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g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虽然教师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但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2)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尽管班级授课制仍旧是目前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

20、但是新时期,结合课程改革的相关特点,教学组织形式有新的变化,主要向以下几个改革进行方向:教学组织形式向改革和完善班级授课制方向发展班级授课制作为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其不能比拟的优点。现在新一轮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是完善和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使其扬长避短,发挥作用,例如缩小班级规模,控制人数数量;在班级内分组等等。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改革方向是,突破原有的单一化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形成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目前的中小学,已经形成了分组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的情况。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方向发展班级授课制最大的

21、缺点就是强调全班同学齐步走,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因材施教。所以,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个改革方向为向个别化发展。其中,以道尔顿制最为著名。道尔顿制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帕克赫斯特女士于 20 世纪 20 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12 【正确答案】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贞元十八年(802 年)写成并公开发表。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了转变风气的作用。(1)师说 中的教师观教师的任务韩愈明确提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

22、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构成了教师的任务。其中,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道悟道,就需要进行授业和解惑。传道是目的和是方向,授业和解惑是传道展开的过程和手段。三者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这里不仅包含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思想,而且还深刻地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德育要通过智育进行的思想。教师的标准韩愈认为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 ,其次是 “业”。凡是具备了一定的“ 道”和一定的“业”的,就可以做教

23、师,而不论其门第、出身、相貌如何。教师要在“道”和“业”这两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这两方面的学习和修养。师生关系a韩愈把“道”与“业” 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这就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反映了闻“道” 在先,以 “先觉觉后觉”,攻有专“ 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b韩愈强调了“ 圣人无常师 ”和“不耻相师”的道理。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这里既有“能者为师” 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意。(2)评价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

24、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提出了教师既要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今天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的职责、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等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13 【正确答案】 在西欧近代教育史上,课程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曾对课程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积累了大量的思想财富。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赫尔巴特以其心理学说为依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

25、理论。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包括以下几点:经验、兴趣与课程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他指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经验和同情,这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a与卢梭不同的是,赫尔巴特认为,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种经验往往是分散和杂乱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指出,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则是直观教材,直观教材的运用,将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诸如罗马皇帝、天堂的天使等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b赫尔巴

26、特认为,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本身就存在于经验之中。由于兴趣是一种使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心力量,是一种激起心理活动的手段,因此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他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有兴趣。统觉与课程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

27、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这两项原则的基本目的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赫尔巴特把历史和数学当做所有学科的中心。儿童发展与课程赫尔巴特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依据这个划分,他认为课程的程序应当是:a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b幼儿期教授荷马史诗等内容,以发展儿童的想像力;c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2)对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评价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

28、,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他继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客观地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但他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卓有见地的主张。14 【正确答案】 (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是指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

29、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记忆术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像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常见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它是通过与熟悉的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b首字联词法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c谐音联想法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

30、有帮助。d琴栓一单词法琴栓一单词法类似于位置记忆法,只是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典型的琴栓一单词法是将数字和单词联系起来的一些韵律。e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在外语词汇的教学和学习中非常有用。灵活处理信息a有意识记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去记东西,而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即使所学信息部分遗忘了,也可以利用信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b主动应用学生在学习信息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学生感觉到这些信息的用处,能把这些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并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应用它们。c利用背景知识精细加工策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对于某一事物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他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所以,背景知识比一般学习能力更能帮教师预测学生能学会多少。(3)精细加工策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讲清二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状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作深人分析。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13897-2005 Flexible sheets for waterproofing - Bitumen plastic and rubber sheets for roof waterproofing - Determination of watertightness after stretching at low temperature.pdf DIN EN 13897-2005 Flexible sheets for waterproofing - Bitumen plastic and rubber sheets for roof waterproofing - Determination of watertightness after stretching at low temperature.pdf
  • DIN EN 13898-2009 Machine tools - Safety - Sawing machines for cold metal (includes Amendment A1 2009)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3898 2009-09《机床 安全性 冷金属锯床(包括修改件A1-2009) 英文版本DIN EN.pdf DIN EN 13898-2009 Machine tools - Safety - Sawing machines for cold metal (includes Amendment A1 2009)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3898 2009-09《机床 安全性 冷金属锯床(包括修改件A1-2009) 英文版本DIN EN.pdf
  • DIN EN 13899-2003 Roller sports equipment - Roller skates -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German version EN 13899 2003《滚轴运动设备 旱冰鞋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DIN EN 13899-2003 Roller sports equipment - Roller skates -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German version EN 13899 2003《滚轴运动设备 旱冰鞋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DIN EN 1390-2006 Wood preservatives - Determination of the eradicant action against Hylotrupes bajulus (Linnaeus) larvae - Laboratory method German version EN 1390 2006《木材防腐剂 家天牛幼虫.pdf DIN EN 1390-2006 Wood preservatives - Determination of the eradicant action against Hylotrupes bajulus (Linnaeus) larvae - Laboratory method German version EN 1390 2006《木材防腐剂 家天牛幼虫.pdf
  • DIN EN 13900-4-2004 Pigments and extenders - Methods of dispersion and assessment of dispersibility in plastics - Part 4 Determination of colouristic properties and ease of dispers.pdf DIN EN 13900-4-2004 Pigments and extenders - Methods of dispersion and assessment of dispersibility in plastics - Part 4 Determination of colouristic properties and ease of dispers.pdf
  • DIN EN 13900-5-2005 Pigments and extenders - Methods of dispersion and assessment of dispersibility in plastics - Part 5 Determination by filter pressure value test German version .pdf DIN EN 13900-5-2005 Pigments and extenders - Methods of dispersion and assessment of dispersibility in plastics - Part 5 Determination by filter pressure value test German version .pdf
  • DIN EN 13900-6-2013 Pigments and extenders Methods of dispersion and assessment of dispersability in plastics Part 6 Determination by film test German version EN 13900-6 2012《颜料和填充.pdf DIN EN 13900-6-2013 Pigments and extenders Methods of dispersion and assessment of dispersability in plastics Part 6 Determination by film test German version EN 13900-6 2012《颜料和填充.pdf
  • DIN EN 13906-1-2013 Cylindrical helical springs made from round wire and bar - Calculation and design - Part 1 Compression springs German version EN 13906-1 2013《圆线材和圆棒材制圆柱形螺旋弹簧 计算.pdf DIN EN 13906-1-2013 Cylindrical helical springs made from round wire and bar - Calculation and design - Part 1 Compression springs German version EN 13906-1 2013《圆线材和圆棒材制圆柱形螺旋弹簧 计算.pdf
  • DIN EN 13906-2-2013 Cylindrical helical springs made from round wire and bar - Calculation and design - Part 2 Extension springs German version EN 13906-2 2013《圆线材和圆棒材制圆柱形螺旋弹簧 计算和设.pdf DIN EN 13906-2-2013 Cylindrical helical springs made from round wire and bar - Calculation and design - Part 2 Extension springs German version EN 13906-2 2013《圆线材和圆棒材制圆柱形螺旋弹簧 计算和设.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