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48861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 及答案与解析1 精神生产2 艺术生产3 文学创造的客体4 “社会生活 ”5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6 文学创造的主体7 文学创造的客体“ 主体化 ”8 文学创造的主体“ 客体化 ”9 “艺术生产 ”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0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11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12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有哪些?13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4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15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 言语 ”与科学言语、日常言语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说文

2、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16 试述客体即“ 自然” 说。并谈谈你的看法。17 试述客体即“ 情感” 说并谈谈你的看法。18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9 谈谈你对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模仿者” 与“创造者”的理解与评价。20 谈谈中外文艺理论史上对于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旁观者” 与“移情者”的阐释,并作出你的评价。21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22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23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24 如何理解文学

3、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25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26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27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 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如果有偏颇,请你进行辨析。 (南开大学2000 年)28 审美体验。(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29 举例分析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与生活对象之间的

4、关系。(华中师范大学2000 年)30 中国的“观物取象 ”说与古希腊的 “模仿”说有何异同 ?(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31 作品与意图的冲突。(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精神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的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 【正确答案】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

5、马克思又在 导言中称之为“ 艺术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将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 的概念首见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艺术生产指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的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活动,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着一个循环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文学的价值生成过程。【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0 【正确答案】 所谓“ 物质生产 ”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类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等问题

6、,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的生活本身”。可见,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的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原始社会时期,精神生产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尽管那时已经有了意识的初级形式,逐渐产生了原始形态的宗教、神话、艺术等,但这些精神生产的初级形式都是和物质生产交织为一体,并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随着生产力发展,精神生产作为一个

7、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真正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脱离了物质生产。相反,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 始因 ”,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例如,物质生产在原始社会瓦解之后,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四种历史形态,相应地,精神生产也随之经历了这四种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作用是间接的(必

8、须以思想关系为中介),影响精神生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就精神生产本身而言,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都是在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精神资料的基础上发展的;同时,它又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深受这种条件的影响,这样,精神生产就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 。第二,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例如,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如 17 世纪科学革命的顶峰人物牛顿关于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以及近代科学的奠基性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都极大地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工业生产的

9、发展。美学的研究和艺术样式的发展变化也会促进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在技术和审美方面的完善统一。【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1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总是受着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其次,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第一,

10、文学创造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以文学创造这种精神生产为例,比如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近代资本主义,但希腊人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却是近代所不可企及的;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的俄国,农奴制度的残余仍然渗透于俄国整个经济之中,但文学方面却群星灿烂,成绩斐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在这一时代创造出了非凡的作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科学、哲学、文学的大繁荣就发生于物质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后世的时代,而且那种繁荣局面在此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也很少出现过。第二,文学创造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11、例如五四时期鲁迅批判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战斗檄文,就激发了无数青年的觉醒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另外,优秀文学作品对于人性的深刻挖掘,对社会生活的沉重反思,同样通过影响读者进而影响到社会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2 【正确答案】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作为人类两种基本的生产方式,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规律。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即自由自觉和创造性。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但是,精神生产作为“ 特殊的生产 ”,又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是根源于人

12、的物质需要,它所要获取的是物质价值物,人要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同时,物质生产是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它所要获取的是精神价值物,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一句话,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其功能相当于工具在

13、物质生产中的作用。然而不同的是,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而生产力水平和工具科学化水平较高的阶段,例如大工业时代,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群体化,作为生产主体的个体由于受到生产群体、生产工具、规范化生产程序等的制约和束缚,同样不太自由产品的个体风格往往被淹没,较少出现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而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

14、 ”,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因而马克思称之为“自由的精神生产 ”。特别是马克思称之为“真正自由的劳动”的艺术,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正是由于这个特征,精神生产才显得更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3 【正确答案】 (1)文学创造与科学的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提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更改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各种理论活动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就是偏于科学反映的、以揭示对象的客观规律为己任的精神生产,其成果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

15、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进一步说,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文学当然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经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了,这正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区别于科学生产的特质。(2)文学创造与宗教的区别: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

16、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显然,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

17、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4 【正确答案】 首先,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涵和关系来看,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从根本上说虽然与其他精神生产一样决定于物质生产,但具有更多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文学创造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更加明显。文学创造在面对物质生产时表现出了更大的自由。例如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近代资本主义,但希腊人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却是近代不可企及的。其次,从文学创造本身的特征来看,在精神生产领域中更加自由、富于个性。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作家对生活

18、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而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都更具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情感化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允许的。另外,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与宗教相比,作家拥有相对宽松的自由,同时,好的作家都会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来看,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当然要运用一定的符号,文学以语言为符号。但是,文学创造中所运用的并不是“语言” ,而是“言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例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采用的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

19、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录,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此文学言语比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都更富于艺术性、技艺性、个体风格,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里,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都是千变万化的,富有创新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5 【正确答案】 文学以语言为符号,

20、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的“ 言语” ,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例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采用的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录,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等形

21、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例如,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 中的“竹”,李商隐的“ 寒梅最堪恨”中的 “梅”,都不能理解为实际的竹、梅;闻一多的死水、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大甲壳虫,都蕴含着独特的意象,必须通过联想或者想象才能领悟理解。很明显,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也更富于艺术性、技艺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里,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都是千变万化的,不断创新的。所以,文学创造不止以言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言语系统,通过创

22、造性言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可见,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6 【正确答案】 客体即“自然” 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在西方,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它集中体现在“艺术模仿自然” 的艺术观中。模仿论的基本观点在于: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从古希腊开始,关于模仿论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永恒不变的“理式 ”,它代表着绝对真理,可以用思维来把握,但并不直接呈现在感觉和经验中;第二类是反映第一类的,它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

23、事物;第三类又是模写第二类的,如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柏拉图据此推论艺术同理念世界隔了三层,因而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模仿的模仿”。柏拉图最后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并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赶了出去。与之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经发生了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应当发生的事情。“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必然规律可能发生的事。”这就直接驳斥了柏拉图关于诗不能洞见真理的说法。同样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他的主张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影响深远。德国学者奥

24、尔马赫认为,古希腊的模仿论只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一条线索,与之相对还有另外一个传统的模仿论,即希伯来传统或圣经传统的模仿论,前者强调文学模仿的对象是此岸世界,后者则着力反映超验世界,源头分别为荷马史诗和圣经。中国古代关于艺术反映论的思想自成传统,源远流长。如周易系辞(下)提出的“观物取象 ”说。中国自先秦以来,汉代司马迁、南北朝刘勰、唐朝白居易、近代梁启超,直到现代的现实主义,都对此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可见,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在中西方都形成了悠久的模仿论传统。评价:客体即“ 自然” 说把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作为文学的客体,显然是不够具体,也过于狭隘了,另外,“ 模仿 ”

25、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强调的是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轻视了作家、诗人的个体性,从而忽略了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 ,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 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7 【正确答案】 客体即“情感” 说是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这种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其中有的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思想、理性、意志、抱负、无意识等等,影

26、响最大的是文学客体即“情感”说。文学即“情感”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存在,如柏拉图说艺术模仿 “情欲”,但主要盛行于 18 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 19 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之后。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认为,艺术的职责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文学艺术的对象是情感的观点被进一步强调和系统化。例如,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把情感呈现出来,就是情感的物化形式,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末。如尚书尧典记载的“诗言志” ,乐记所说的“情动于中,故发于声 ”, 毛诗序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西晋陆机

27、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的见解,严羽的 沧浪诗话 也说:“诗者,呤咏情性也”,等等,这些说法实际上就是把情感作为文学客体之一。评价:客体即“ 情感” 说把人的情感列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之一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文学艺术对世界的把握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它在反映作家、艺术家体验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表现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由之形成的特定情感。但是,如果把文学客体归结为情感,以此否定客观世界作为文学的根本对象,或割断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则是唯心主义的。中国古代的“缘情” 说,一般都肯定情产生于对“物”的感受,即“本在人心之感物”,这是辩证的。而西方一些理论家往往把情感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28、作为文学的本源和唯一客体,这无疑是错误的。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的观点,正是源于这种错误认识。【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8 【正确答案】 所谓“ 社会生活 ”,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此外,马克思指导出,社会生活还应包括自然界。总之,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具体生活即具体客体并不相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以下特殊性。首先,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

29、差异在于: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其次,文学创造活动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再者,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可以转化为审美价值的特殊生活,因为没有人对客体的感觉,客体就不能现实地成为人的客体。同样,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

30、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9 【正确答案】 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 ”。不过,持这种观点的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在具体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作为模仿者是缺少“真知识” 的无能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模仿“ 理式” ,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真理 (“理式”)相隔甚远的影像。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 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人对自然的模仿并非依样画葫芦的被动者,而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历史学

31、家与诗人的差别 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8世纪以后,艺术“ 模仿说”受到冲击,特别是在 18 世纪末叶和 19 世纪初中叶浪漫派对“模仿说”的批驳中,人们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如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响亮地宣称,艺术家就是创造者。评价:“主体即模仿者 ”的说法并不妥帖,“模仿”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只强调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而没有揭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把艺术主体看作创造者,肯定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突出特征,是完全正确的,艺术家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创造才能上,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而

32、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正如席勒所说,“要遵守严格的自然的真实性的法则”。因此,以往的 “创造者”说并未能辩证地提示艺术主体作为创造者的全部内涵。【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0 【正确答案】 西方有的理论家从审美的角度,认为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认为,那些能获得审美愉快的人包括艺术家,就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 。后来的康德、叔本华、闵斯特伯格、布洛都把艺术主体看作与现实无利害关系、无需理会对象功利价值、与对象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者,即生活的旁观者。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的“虚静无为” 说、苏轼的“游心物外 ”说等,都间接或直接地

33、说明了艺术主体超然现实功利的特征。评价:“主体即旁观者 ”的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走向极端,把艺术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超现实超历史的世外人,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艺术家作为审美者,有超脱个人功利心理的一面,但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血肉的人,必然以一定的功利眼光去审视世界、投入现实,不可能作为纯粹的“ 旁观者”。西方另有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立普斯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的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通过“移入 ”使对象人情化,达

34、到物我同一, “非我”的对象成为“ 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镜像,从而产生美感。由此他认为,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评价:“主体即移情者 ”的说法,在说明艺术家于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也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作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把主体归结为移情者,就过于简单化了。进一步说,它把艺术作品仅仅看作主体情感的外射,否认了客体的根本意义,也是不可取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1 【正确答案】 首先,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然而,在文学创造活

35、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是“ 自身的丧失 ”,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 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因此,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

36、、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再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文学创造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这里的“个体” 固然首先指在文学创造中的作家、诗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单个人” ,但还包含着深一层的意义,即指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必然都是个体的活动。否定作家、诗人的个体性,也就否定了文学创作的自主

37、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既不能抹煞人的个体存在,又不能把个别的人从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变成超现实、超历史的抽象物,而应该从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人的个体存在。实际上,任何个别的作家、诗人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个体,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技艺、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总之,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任何作家、诗人都是具体社会生命、社会灵魂的“单个人”,或者说,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社会人。【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2 【正确答案】 (1)文学

38、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首先在于: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科学固然要捕捉生活现象,但这不是它的根本目标,它总是力图透过事物干奇百怪的现象,追寻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可见,科学反映的生活既是一方面的生活,又是本质的、一般的生活,而不是整体性的生活。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2)文学创造活动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

39、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文学在反映生活时,一般地说,总是努力去发现和表现那些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而对那些不具有任何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丑的事物总是摒弃的。然而,这决不等于说文学不能反映丑的生活,或者说,丑的生活不是文学的现实客体。现实中的丑本身不具备审美价值,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塑成艺术形象,也就具有审美价值了。然而科学显然不同,科学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并不以对象是否具有或是否可以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为原则,而是以对象是否具有认识价值为原则。科学关心的始终是现象底下的本质规律,而不关心这些现象的美丑。再丑的现象,也可以成

40、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要这种研究对人类有益。(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可以转化为审美价值的特殊生活,但是,这种特殊生活当它还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因为没有人对客体的感觉,客体就不能现实地成为人的客体。同样,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封建社会晚期青年男女不幸命运的熟悉、体验,那些不幸青年男女的生活就不会成为红楼梦的反映对象;钱钟书如果没有对旧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的体验,那群处于“围城” 状态的知识分

41、子又怎么能成为作家创作的现实客体呢? 可见,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3 【正确答案】 (1)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就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 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

42、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 ,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 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文学创造的主体属于精神生产者,一旦作家从属于资本,被他人如书商所雇佣,以赚钱为目的,他就丧失了部分主体性,就不是文学创造的完整主体了。因此,并非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2)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

43、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作为审美判断,文学活动虽然不等于认识,却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否则文学作品就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和提示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真的启示、善的教育,正是由于审美判断中包含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

44、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4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主客体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首先是审美者,是审美价值的评价者和创造者,而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或两者的统一)首先是作为主体的审美评价对象,作为审美的价值客体。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其特征如下:(1)首先,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

45、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对于那些与人的情感不相干的客体,作家是不会去关心它的。一旦客体与主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于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于是“一江春水,寄托着人生几多愁,几竿修竹,看似有情有爱也有乐”。这就是情感体验而非理性思考的结果。(2)其次,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是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并始终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不粉碎客体的个别形

46、式,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所以,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始终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而作为主客体统一产物的艺术作品也必然呈现为一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所以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是以感性真理为联系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5 【正确答案】 (1)首先,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创

47、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要反映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即社会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某个事物,我们称之为“具体客体” 。那么文学创造反映社会生活,主体就必须能动地选择“ 具体客体 ”作为反映对象,例如鲁迅主要选择 “病态社会”的“ 病态人生”为“具体客体”。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 ”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在这个过程中,客体被主体重新塑造,受到主体心灵的“ 洗礼 ”,而转化为表征一定意义的客观形式

48、,转化为一种有意味的生动符号。就是说,通过创作主体的能动创造,按照作家“内在的尺度” 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将生活客体转化为主客体统一的艺术品。(2)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 ,还取决于外部 “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鲁迅选择“ 阿 Q”这样的人物,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

49、和国民心灵普遍麻木的社会生活情景密切相关。再如文化大革命后“伤痕文学” 的出现,也与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一 “历史悲剧”的时代背景有关。由此可见,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 ”的规定的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有时主体甚至因为客体的制约和影响而改变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 客体化 ”了。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 主体化” ,另一方面是主体的 “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6 【正确答案】 首先,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建立的过程就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双向运动的过程,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 ,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ISO 1207-2011 Slotted cheese head screws - Product grade A (ISO 1207 2011)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07 2011《开槽圆柱头螺钉 产品等级A (ISO 1207-2011) 德文版本EN ISO 1207-2011》.pdf DIN EN ISO 1207-2011 Slotted cheese head screws - Product grade A (ISO 1207 2011)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07 2011《开槽圆柱头螺钉 产品等级A (ISO 1207-2011) 德文版本EN ISO 1207-2011》.pdf
  • DIN EN ISO 12085 Berichtigung 1-2009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Surface texture Profile method - Motif parameters (ISO 12085 1996)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085 1997 .pdf DIN EN ISO 12085 Berichtigung 1-2009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Surface texture Profile method - Motif parameters (ISO 12085 1996)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085 1997 .pdf
  • DIN EN ISO 12085-1998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Surface texture Profile method - Motif parameters (ISO 12085 1996)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085 1997《产品几何量规范(GPS) 表面.pdf DIN EN ISO 12085-1998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Surface texture Profile method - Motif parameters (ISO 12085 1996)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085 1997《产品几何量规范(GPS) 表面.pdf
  • DIN EN ISO 12086-1-2006 Plastics - Fluoropolymer dispersions and moulding and extrusion materials - Part 1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ISO 12086-1 2006) Englis.pdf DIN EN ISO 12086-1-2006 Plastics - Fluoropolymer dispersions and moulding and extrusion materials - Part 1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ISO 12086-1 2006) Englis.pdf
  • DIN EN ISO 12086-2-2006 Plastics - Fluoropolymer dispersions and moulding and extrusion materials - Part 2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ISO 12086-.pdf DIN EN ISO 12086-2-2006 Plastics - Fluoropolymer dispersions and moulding and extrusion materials - Part 2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ISO 12086-.pdf
  • DIN EN ISO 12100 Berichtigung 1-2013 Safety of machinery -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reduction (ISO 12100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00 2010 Corr.pdf DIN EN ISO 12100 Berichtigung 1-2013 Safety of machinery -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reduction (ISO 12100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00 2010 Corr.pdf
  • DIN EN ISO 12100-2011 Safety of machinery -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reduction (ISO 12100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00 2010《机械安全性 设计一般原则 风险评估和风.pdf DIN EN ISO 12100-2011 Safety of machinery -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reduction (ISO 12100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00 2010《机械安全性 设计一般原则 风险评估和风.pdf
  • DIN EN ISO 1211-2010 Milk - Determination of fat content - Gravimetric method (Reference method) (ISO 1211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1 2010《牛奶 脂肪含量测定 比重法(参照方法)(ISO 1211-2010) .pdf DIN EN ISO 1211-2010 Milk - Determination of fat content - Gravimetric method (Reference method) (ISO 1211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1 2010《牛奶 脂肪含量测定 比重法(参照方法)(ISO 1211-2010) .pdf
  • DIN EN ISO 12114-1997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 - Thermosetting moulding compounds and prepregs - Determination of cure characteristics (ISO 12114 1997)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14.pdf DIN EN ISO 12114-1997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 - Thermosetting moulding compounds and prepregs - Determination of cure characteristics (ISO 12114 1997) German version EN ISO 12114.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