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4886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 及答案与解析1 审美体验2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3 文学创造的客体“ 主体化 ”4 文学创造5 精神生产6 艺术生产7 文学的主体性8 文学创造的客体9 “社会生活 ”10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11 文学创造的主体“ 客体化 ”12 试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13 中国的“观物取象 ”说与古希腊的 “模仿”说有何异同 ?14 举例分析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与生活对象之间的关系。15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16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有哪些?17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8 为什么说文学创

2、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19 谈谈中外文艺理论史上对于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旁观者” 与“移情者”的阐释,并作出你的评价。20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21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22 如何看待创作主体?23 试述客体即“ 自然” 说,并谈谈你的看法。24 试述客体即“ 情感” 说,并谈谈你的看法。25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与柏拉图的观点相比,你赞同哪一方?为什么

3、?26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 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如果有偏颇,请你进行辨析。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模拟试卷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

4、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3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是指主

5、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 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4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知识模

6、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5 【正确答案】 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6 【正确答案】 “ 艺术生产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查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 ,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 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就

7、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生产突出地表现为“ 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并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7 【正确答案】 文学的主体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对文学把握社会生活会形成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主体性特征。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并

8、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一种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或精神生产。【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8 【正确答案】 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史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客体即“ 自然 ”说和客体即“情感”说。两者都未能完满而科学地阐释这一问题。科学的解释为: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其次,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三个特殊性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

9、活。【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9 【正确答案】 所谓文学创造的客体“社会生活” ,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此外,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还应包括自然界,总之,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0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1 【正确

10、答案】 文学创造中客体虽然处于非主导、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中,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2 【正确答案】 在文学创造的过程中,作品常常与意图发生冲突。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符合作品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一个个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当人物成熟起来时,他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卧轨、渥沦斯基自杀都可以说是情非得已的结局,司汤达的小说提纲,常常没写几页就被人物的行动打

11、破。这体现了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 ,也取决于外部“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有时主体甚至因为客体的制约和影响而改变原先的构思,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

12、卡列尼娜原先将安娜写成一个轻浮浪荡的女性形象,但越写越被安娜的悲剧命运所感动,终于改变了原先的构思,把安娜塑造为一位美丽、追求自由的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 了。【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3 【正确答案】 这两种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发须依赖于社会生活,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周易.系辞(下)提出了“观物取象” 的说法,虽然直接谈的是中国早期文字的起源问题,不过,象形文字作为抽象化、规范化的图画,是根据实物描摹出来的形状,因此也可以引申为是对文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所作出的一种评论。古希腊的“ 模仿” 说较为直接地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

13、即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从这个角度说,两者都是艺术反映论思想,都试图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观物取象”说原指象形文字的起源和形成,因此不像“模仿”说那样直接而突出地强调文艺的反映活动,而是经过后来学者的发展引申,才得以在文论上体现出“模仿”的深层涵义。其次,两者对于潜在主体的态度有所差别。古希腊的“模仿” 说,显然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强调的是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容易把艺术家引向靠技术临摹自然的道路上去,从而把艺术家降低为复制物品的工匠。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则不同于此,观察客体,从客体中选取形象,这都

14、传达出主体具有一定的选择和创造能力。【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4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活动中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表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首先,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作家不可能任意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家的生活、经验、情感、见解、心理结构和审美智能结构,归根到底都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不可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 ,还取决于外部 “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

15、素的规定和制约。鲁迅选择“ 阿 Q”这样的人物,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心灵普遍麻木的社会生活情景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有时主体甚至因为客体的制约和影响而改变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 ”了。因此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材料,以供在创作中能够惟妙惟肖、真实生动。假如高尔基青少年时期没有在伏尔加河边流浪,没有

16、在船上当过厨子,没有在码头当过搬运工,没有当过面包师,是不可能写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作品的。不仅创作叙事性的作品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创作以抒发情感为主的作品同样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因为情感、思想只能来自生活积累,没有亲身体验,就很难作出准确真实的评价,也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寥寥几句却引千古感慨,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抱负是分不开的。其次,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作家的能动选择接受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可以主动地去选择、接受生活对象,任何生

17、活对象,也只有在进入作家主体意识后才有文学意义,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同是写月亮,就有成百上千的意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等等。综上所述,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作家既要受到一定生活对象的限制,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在作品中创造出全新的形象。【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5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

18、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总是受着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文学创造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以文学创造这种精神生产为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近代资本主义,但希腊人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却是近代所人不可企及的;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的俄国,农奴制度的残余仍然渗透于俄国整个经济之中,但文学方面却成绩斐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在这一时代创造出了非凡的作品;

19、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科学、哲学、文学的大繁荣就发生于物质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后世的时代,然而那种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在此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很少出现过。文学创造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例如五四时期鲁迅批判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战斗檄文,激发了无数青年的觉醒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另外,优秀文学作品对于人性的深刻挖掘,对社会生活的沉重反思,同样通过影响读者进而影响到社会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6 【正确答案】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作为人类两种基本的生产方式,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规律。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

20、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即自由自觉和创造性。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但是,精神生产作为“ 特殊的生产 ”,又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是根源于人的物质需要,它所要获取的是物质价值物,人要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同时,物质生产是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它所要获取的是精神价值物,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一句话,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

21、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其功能相当于工具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然而不同的是,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而生产力水平和工具科学化水平较高的阶段,

22、例如大工业时代,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群体化,作为生产主体的个体由于受到生产群体、生产工具、规范化生产程序等的制约和束缚,同样不太自由,产品的个体风格往往被淹没,较少出现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而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 ,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因而马克思称之为“自由的精神生产” 。特别是马克思称之为“真正自由的劳动 ”的艺术,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正是由于这个特征,精神生产才显得更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7 【正确答案】 (1)文学创造与科学的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提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更改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

23、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各种理论活动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就是偏于科学反映的、以揭示对象的客观规律为己任的精神生产,其成果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进一步说,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文学当然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经被情感化、诗意化,

24、即审美化了,这正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区别于科学生产的特质。(2)文学创造与宗教的区别: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

25、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显然,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8 【正确答案】 (1)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涵和关系来看,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从根本上说虽然与其他精神生产一样决定于物质生产,但具有更多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文学创造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更加明显。文学创造在面对物质生产时表现出了更大的自由。例如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物质生产

26、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近代资本主义,但希腊人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却是近代不可企及的。(2)从文学创造本身的特征来看,在精神生产领域中更加自由、富于个性。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而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都更具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情感化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允许的。另外,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与宗教相比,作家拥有相对宽松的自由,同时,好的作家都会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3)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来看,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当然要运用一定的符号,文学以语言为符号。但是,文学创造中所运用的

27、并不是“语言” ,而是“言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采用的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

28、此文学言语比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都更富于艺术性、技艺性、个体风格,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里,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都是千变万化的,富有创新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9 【正确答案】 (1)西方有的理论家从审美的角度认为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认为,那些能获得审美愉快的人包括艺术家,就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 。后来的康德、叔本华、闵斯特伯格、布洛都把艺术主体看作与现实无利害关系、无需理会对象功利价值、与对象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者,即生活的旁观者。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的“虚静无为” 说、苏轼的“游心物外 ”说等,都间接或直

29、接地说明了艺术主体超然现实功利的特征。评价:“主体即旁观者 ”的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走向了极端,把艺术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超现实超历史的世外人,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艺术家作为审美者,有超脱个人功利心理的一面,但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血肉的人,必然以一定的功利眼光去审视世界、投入现实,不可能作为纯粹的“ 旁观者 ”。(2)西方另有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里普斯、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里普斯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的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人;通过“ 移人”

30、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 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镜像,从而产生美感。由此他认为,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评价:“主体即移情者 ”的说法,在说明艺术家于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也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作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把主体归结为移情者,就过于简单化了。进一步说,它把艺术作品仅仅看作主体情感的外射,否认了客体的根本意义,也是不可取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0 【正确答案】 (1)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就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

31、主体” 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 ,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 ,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 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文学创造的主体属于精神生产者,一旦作家从属于资本,被他人如书商所雇佣,

32、以赚钱为目的,他就丧失了部分主体性,就不是文学创造的完整主体了。因此,并非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2)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作为审美判断,文学活动虽然不等于认识,却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否则文学作品就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和提示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文学作品之

33、所以能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真的启示、善的教育,正是由于审美判断中包含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1 【正确答案】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即文学的

34、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现象的表现。某种艺术生产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范本。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如 18 世纪的德国和 19 世纪的俄国。(2)不平衡现象反映了物质是决定艺术生产的要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的状况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

35、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和经济的发展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看,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会发现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摇摆,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中“最终的支配作用” 的东西。(3)不平衡现象说明了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对艺术生产也具有深刻影响。最终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在最终

36、意义上应该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但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而考查文学的具体变化更要从这一方面来认识。总之,艺术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但是其也有自身的独立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的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成比例的,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2 【正确答案】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要是作家和诗人。正确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理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

37、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三种角色。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

38、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 自我” ,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格调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

39、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闲适趣味。【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3 【正确答案】 客体即“自然” 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在西方,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它集中体现在“艺术模仿自然” 的艺术观中。模仿论的基本观点在于: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从古希腊开始,关于模仿论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永恒不变的“理式” ,它代表着绝对真理,可以用思维来把握,但并不直接呈现在感觉和经验中;第二类

40、是反映第一类的,它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第三类又是模写第二类的,如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柏拉图据此推论艺术同理念世界隔了三层,因而艺术是“ 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柏拉图最后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并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赶了出去。与之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经发生了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应当发生的事情。他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必然规律可能发生的事。” 这就直接驳斥了柏拉图关于诗不能洞见真理的说法。同样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他的主张

41、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准则,影响深远。德国学者奥尔马赫认为,古希腊的模仿论只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一条线索,与之相对还有另外一个传统的模仿论,即希伯来传统或圣经传统的模仿论,前者强调文学模仿的对象是此岸世界,后者则着力反映超验世界,源头分别为荷马史诗和圣经。中国古代关于艺术反映论的思想自成传统,源远流长,如周易.系辞(下)提出的“观物取象 ”说。中国自先秦以来,汉代司马迁、南北朝刘勰、唐朝白居易、近代梁启超,直到现代的现实主义,都对此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可见,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在中西方都形成了悠久的“模仿论” 传统。评价:客体即“ 自然” 说把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作为文学的

42、客体,显然是不够具体的,也过于狭隘,另外,“模仿” 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强调的是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轻视了作家、诗人的个体性,从而忽略了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 ,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 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4 【正确答案】 客体即“情感” 说是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这种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其中有的认为

43、文学客体是人的思想、理性、意志、抱负、无意识等等,影响最大的是文学客体即“情感”说。文学即“情感”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存在,如柏拉图说艺术模仿 “情欲”,但主要盛行于 18 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 19 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之后。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认为,艺术的职责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文学艺术的对象是情感的观点被进一步强调和系统化。例如,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把情感呈现出来,就是情感的物化形式,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像一条线索贯穿始末,如尚书.尧典记载的“ 诗言志 ”,乐记所说的“情动于中,故发

44、于声”,毛诗序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西晋陆机的文赋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见解,严羽的沧浪诗话说:“诗者,呤咏情性也” ,等等,这些说法实际上就是把情感作为文学客体之一。评价:客体即“ 情感” 说把人的情感列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之一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文学艺术对世界的把握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它在反映作家、艺术家体验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表现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由之形成的特定情感。但是,如果把文学客体归结为情感,以此否定客观世界作为文学的根本对象,或割断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中国古代的“缘情” 说,一般都肯定情产生于对“ 物” 的感受,即 “本在人心之感物”,这

45、是辩证的。而西方一些理论家往往把情感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作为文学的本源和唯一客体,这无疑是错误的。把文学归结为“ 自我表现” 的观点,正是源于这种错误认识。【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5 【正确答案】 (1)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柏拉图的 “模仿说”。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 文艺是自然的模仿 ”,这个“自然”是以“ 理式”为蓝本的“ 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 只是“ 理式”的“摹本” 和“影子”。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 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 “本质”。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

46、是不真实的。由于文艺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柏拉图贬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对于模仿的主体,他认为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的 “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了“模仿说”,与柏拉图“模仿说”相比有很大进步。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47、,“模仿说 ”已趋于全面和完整,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2)赞同亚里士多德的原因: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 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虚幻的“理式” 概念,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除第一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他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

48、造。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他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由此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同时,他也抛弃了“模仿自然”的“自然”意义含混的一面,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 “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而且,他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给予 “模仿 ”很高的评价,它可以使人们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知识,产生快感,这是艺术的效用之一,比如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模仿现实所产生的净化作用。此外,他还认为现实世界本质规律的概括就是艺术创造,这种创造

49、不仅会使现实中美的东西更美,而且会使丑的东西变美。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诗要表现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言行,这是人物、情节典型化的萌芽。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很重视艺术主体的作用,指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艺术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生活,这突破了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观点。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主体的能动作用,艺术创造取决于创造者。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是他推崇的方法,但艺术主体的作用不在于忠实地临摹对象,而在于创造艺术形象,通过特殊的具体事物表现本质,艺术形象比现实生活更具普遍性。【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6 【正确答案】 这是别林斯基关于文学艺术活动与科学认识活动在反映具体生活上有何差异的一段论述,即后来所说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分野问题,对分析文学活动的方式,文学创造的思维特征产生过指导意义。虽然艺术与科学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的确不同,但在这里,别林斯基把艺术的“内容” 与艺术的“对象”混为一谈。按照他的说法,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的客体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异只在反映的方法与形式上。事实上,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具体生活即具体客体并不相同,文学创造的客体有它的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