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84887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 及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 )。2 ( )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3 “酒神精神 ”是( ) 在( )中提出的关于希腊悲剧思维方法与艺术特点的重要概念。4 文学5 审美意识形态6 话语蕴藉7 含蓄与含混8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9 艺术形式10 文学性11 文学的审美含义12 文学的无功利性13 文学活动的功利性14 形象15 理性16 情感性17 认识性18 语言与言语19 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以及中国古代“文学” 概念的演变。20 如何辨别义学和非文

2、学的区别?你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文学“ 界限”的争论怎样认识?21 为什么说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22 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23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什么?24 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25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哪几个要素?26 谈谈你对文学话语的理解。27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28 怎样理解“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29 怎样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30 谈文学语言的文学性,并举例说明。31 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32 文学是人学,通过举具体

3、的文学现象分析这个观点。33 试就下面的论述谈谈你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阿多诺曾就艺术生产的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论述道:“艺术之所以是社会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其生产过程中各种力量和关系的辩证法,也不仅仅因为它的素材内容取自社会;确切地说,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通过凝结成一个自为的实体,而不是服从现存的社会规范并由此显示其社会效用 ,艺术凭借其存在本身对社会展开批判。”34 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谈谈对以下两段文字的理解。高行健说:“ 我想要说明扫一扫,看视频的是,文学也只能是个

4、人的声音而且,从来如此。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势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称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力和利益的代用品。”莫言说:“ 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段、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模拟试卷1 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 【正确答案】 意识

5、形态【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 【正确答案】 语言【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正确答案】 尼采 悲剧的诞生【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 【正确答案】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一般认为,话语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

6、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以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以及语境。【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5 【正确答案】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

7、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6 【正确答案】 “ 蕴藉” ,来自中国古典诗学。在文学领域,它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

8、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淀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人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 小 ”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 “

9、一”中生“ 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7 【正确答案】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 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 “一”中生“ 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

10、特定形态表现出来,必须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8 【正确答案】 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承担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结果,其活动领域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适应

11、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9 【正确答案】 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0 【正确答案】 “ 文学性 ”是俄国形

12、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 .雅各布森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各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于雅各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雅各布森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

13、识形态属性11 【正确答案】 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从文学的文化含义中独立出来的狭义文学观念。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2 【正确答案】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14、,而只是获得审美体验,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3 【正确答案】 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实际上,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由于文学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这一功利意图。【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4 【正确答案】 形象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

15、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5 【正确答案】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从审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文学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

16、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这些重要的环节,总是掺杂在作者的理性过程中的,是可以凭理性去把握的。文学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6 【正确答案】 文学的情感性,在这里指的是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而是形式化的审美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互

17、相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7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感情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艺术形象世界中,却又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往往在深层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8 【正确答案】 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

18、社会普遍的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9 【正确答案】 文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 18 世纪之前,把文学当做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二是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18 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现在,我们经常用到的是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19、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完全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一切文章,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现代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所谓“诗以言志” ,并没有着意寻求诗的特殊审美属性,而是主要关注其一般文化内涵:由诗歌发现民俗文化状况。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在春秋时期,孔子讲“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就是明确强调诗经具有使“君子”成人的文化建构功能。显然,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一切文章等广义的

20、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一般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已开始被认识到了:诗具有特殊的语言与形象魅力,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人们也逐渐以“ 文”或“文章”指称文学的这种狭义内涵。但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魏晋时期,“文学” 与“文章”和“文”逐渐成为同义词。宋文帝建立 “四学”,“文学”从而与“ 儒学”“ 玄学”“史学”正式分家。由此,文学的审美含义算是从包罗广泛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发展。文学的审美含义的分离与独立,与这时期对文学的特殊审美属性的高度重视密切相连。后来,由于陆机(“诗缘情” 说)、钟嵘 (“滋味”说)、刘勰(“情往似赠,

21、兴来如答”)、萧统、萧绎、沈约等的其同努力,文学的审美属性终于获得了普遍和明确的认可。【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0 【正确答案】 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是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虽然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确定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

22、属性及形式,而主要在于:(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例如“那么甜” 与“那么凉”别含深意;(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便条建构了一个想象的人际关系状况;(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文学界定的广义、狭义和折中义及相应的三大途径文化、审美和惯例彼此不同,给把握文学概念带来困难。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虽然有助于阐明文学的文化含义,但在今天已很少通行。因为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把狭义文学即诗、小说、散文等称为文学,以使它同哲学、历史、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区别开来。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又易于

23、因过分强调“纯文学” 或文学的 “文学性”而忽视文学的文化含义。而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诚然在处理一些边缘的、模糊的或先锋的文学现象时有其优势,但又容易出现相对主义弊端。但是,上述三条途径毕竟已昭示出某种解决办法来,这就是:以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综合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以及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明确的文学观念。【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1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1)说文学是无功利的,是因为:文学是审美的,而审美是无功利性的,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这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

24、中,作家需舍弃功利心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读者需保持无功利心,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2)虽然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潜伏着某种功利性。首先,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其次,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尤指文学活动的“本文 ”方面),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总之,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所以说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2 【正确答案】 话语蕴藉是指文

25、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转换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人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

26、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 “一”中生“多” 。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3 【正确答案】 文学的含义经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

27、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第三,文学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其实,这一点正突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既从文化中汲取资源又对其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作家,往往突破现有的陈规陋习,从纷纭的文化世界中寻求新文学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文学的含义出现新的变数。某些先锋文学群体也可能以新的文学观去向权威挑战,形成与现成规范不同的新文学新“惯例”。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解读为文学、非

28、经典阐释为经典。所以要历史地、具体地对待文学的含义。【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4 【正确答案】 关于文学的含义,一般认为有古义和今义之分。古义文学泛指文化学术。今义又分广义和狭义。狭义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言美形态;广义文学指带有文学色彩,即带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非文学。关于文学本质属性的观点有许多:(1)模仿论:古希腊学者认为,文学是对自然的模仿。(2)言志论:一些中国古代文论认为,文学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诗言志 ”“诗缘情”)。(3)表现论:18 世纪西方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克罗齐等)认为,文学是自我表现。至于表现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托尔斯泰认为表现情感,弗罗伊德等

29、认为主要表现无意识,日本人厨川白村认为表现苦闷,文学是苦闷的象征。(4)再现论:19 世纪俄国民主主义文论家别林斯基等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再现。(5)形式主义论: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意义只在于形式,与生活、与作家的心灵、与读者等毫无关系。(6)反映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材从苏联移植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的反映论,后来逐步达到如下共识: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7)感受论:感受论文艺学认为,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以形象的方式表达生活感受,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8)蕴藉论:把文学视作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学是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是话语;与其他话语相比,文学是具有蕴藉性的话语,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5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话语共有五个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3)文本( 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 是说话人

31、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绝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绝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6 【正确答案】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为文学正是由语言构成的;但严格说来,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却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2)文学作为 “话语”,应当被理解为

32、一种以“审美意识形态”方式运行的社会实践。当诗人或小说家精心组织自己的文学作品,希望在特定的读者群体中造成强烈的感染效果,以便实现自己在想象中调整社会权力关系的意图时,他实际上就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 ”。而相应的,读者阅读文学文本,也是为了在想象中调整自己的存在状况、自己所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权力关系,这同样也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 。(3)文学话语的要素: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两主体之一;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沟通,是

33、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的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7 【正确答案】 文学话语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文学家提炼加工后、借以集中传达审美意识的语言。文学话语既具有语言的基本特征,又具备高度的艺术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社会职能已从单纯的传递信息转变为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的区别表现为:(1)文学话语符合艺术逻辑,日常、科学话语符合事理逻辑。英伽登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表及

34、里的多层次组织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文学话语是文学作品的最外层,也是读者最直观地接触到的一个层面。艺术世界是诗人、作家虚构的模拟世界,尽管它来自客观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因为它已经融人了诗人、作家的主观情感,所以往往超出现实世界。因此,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它符合艺术氛围中的情感逻辑。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和科学规律的检验,并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规则。(2)文学话语侧重表现功能,日常、科学话语侧重指称功能。文学话语侧重于表现功能,意义复杂多向,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才能把握。文学话语常常因其注进了文学

35、家的心理内涵,往往托物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呈现出一种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侧重话语的指称功能。指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用来指称客观事物的功能,意义往往单一,它主要由语言符号的字面意义所确定和传达。表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表现说话者心理状态、情绪倾向的功能。(3)文学话语侧重陌生化,日常、科学话语侧重常规化。文学话语的陌生化是指在很多情况下文学话语并不是马上就能看明白,因为这些话语常常打破常规,或者使用一些不为人熟悉的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在经历一番思索后,深感其妙。这是文学话语的文学性、艺术性所在。而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相

36、对文学话语而言,则是自动性的、常规化的,一听就能理解,因而缺少艺术性。总之,文学话语在逻辑、功能以及形态方面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之间产生了差异。文学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和特征,才具艺术价值,充满无穷魅力。【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8 【正确答案】 “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这句话出自高尔基。高尔基说: “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也就是说, “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由于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

37、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所以这个系统中的“言语” ,总的说来已与一般言语有了明显的不同。语言之所以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因为文学言语具有普通言语不具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例如,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和“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客观现实,但它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因此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就行了,不必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

38、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与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冬天”“春天” 都已被诗人那种希望、神往、憧憬的情绪浸泡过,与普通言语中的意义大不相同,更富于心理蕴含性。(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观点,是指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达到的效果。它针对的是“自动化” 语言,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

39、起人注意的言语。例如,用“弹指间” 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但在被大量重复使用后,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言语的“自动化” 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了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文学言语成了审美性的言语。由这种言语组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文学以语言为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言

40、语,即作家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9 【正确答案】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意识形态而言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产生支配性的作用。(2)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活动。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

41、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清楚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不同,就在于“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文学的特殊属性: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

42、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0 【正确答案】 (1)文学的含义经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文学的语言寓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拟和情感等特性;文

43、学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这些都是文学语言的文学性,而非文学语言则不具备。(2)文学语言的文学性的重要性: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各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于雅各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

44、层面。文学性是对日常语言的“ 变形”。鲍里斯.艾亨鲍姆认为,把“诗的语言” 和“实际语言”区分开来, “是形式主义者处理基本诗学问题的活的原则”。雅各布森则进一步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 。一旦语言本身具备了某种具体可感的质地或特别的审美效果,它就具有了文学性。总之,文学语言使得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使其具有文学性。文学性的研究侧重文学的内部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文论流派都是持有这种主张,并努力践行的代表。【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1 【正确答案】 不矛盾。原因是:(1)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

45、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它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特殊享受。(2)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3)丑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丑成为审美的对象。充分展示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都可能达到极高的审美价值;即使作品表现了丑暂时压倒美的情况,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与

46、向往而取得审美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2 【正确答案】 勃兰克斯曾经说过:“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整个人类的文学历史,都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1)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人是文学的主要对象。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所以,当文学从审美关系上来

47、把握社会生活时,人也就必然成了文学的主要对象。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对人的关注,看到文学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这说明,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无论是叙事性作品还是抒情性作品,从这些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世界里,最终获得的还是对人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还是有关人和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启迪。文学作品结构显现的是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双层的结构体,透过语言媒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两个密切相关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作品的现象层次,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但是,从审美

48、关系上把握生活,又要求文学必须超越这个由故事、情景所构成的现象世界,把社会生活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于是又有了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次,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中,文学表现着人的感受、体验与思想情感,追寻和思考着人生的意蕴,从而体现了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而且,也只有当文学作品进入了这个审美的层次,人们才不会把阿 Q 正传当做一场闹剧而无视阿Q 的“精神胜利法 ”,才有可能对其病态心理何以形成进行严肃思考,才会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复杂感受中反思社会、历史与人生。(2)“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说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具有生命体验的特点。文学不仅仅把

49、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根本对象,而且文学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了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从而为人们展现了唯有文学方能展现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只有借助于文学才能进入的人的世界。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心理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的、直观的方式把握着人生的现实。在现实人生里,苦恼与欢乐共在,偶然与必然混杂;欲望里有善也有恶,人性中有美也有丑;诗情画意往往隐藏甚至消融在无数的平庸和琐碎里总之,生活里的一切,都不具有单色调。当人们以知性的标准和逻辑去审视艺术形象的时候,产生的那种难以判断的困惑;以及当人们从切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审美的方式感受、体认这些艺术形象的处境与心情时,所泛起的那种理解与同情,都似乎告诉我们确有另一种尺度的存在,它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正是文学或者审美所要把握的对象,也是文学之所以成为“人学” 的根据。【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3 【正确答案】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300356-15-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5 Diversion .pdf DIN EN 300356-15-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5 Diversion .pdf
  • DIN EN 300356-1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6 Call Hold .pdf DIN EN 300356-1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6 Call Hold .pdf
  • DIN EN 300356-17-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7 Call Waiti.pdf DIN EN 300356-17-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7 Call Waiti.pdf
  • DIN EN 300356-18-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8 Completion.pdf DIN EN 300356-18-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8 Completion.pdf
  • DIN EN 300356-19-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9 Three-Part.pdf DIN EN 300356-19-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19 Three-Part.pdf
  • DIN EN 300356-2-2003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 ISDN supplemen.pdf DIN EN 300356-2-2003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 ISDN supplemen.pdf
  • DIN EN 300356-20-2002 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0 Completion .pdf DIN EN 300356-20-2002 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0 Completion .pdf
  • DIN EN 300356-21-2002 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1 Anonymous C.pdf DIN EN 300356-21-2002 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1 Anonymous C.pdf
  • DIN EN 300356-22-2004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2 Internat.pdf DIN EN 300356-22-2004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 ISDN User Part (ISUP) version 4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face - Part 22 Internat.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