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84982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95 年单选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2 1997 年单选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罔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典哲学、英国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窄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3 1998 年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

2、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埘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4 1992 年单选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小同同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5 1997 年单选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刖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6 2008 年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

3、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7 2003 年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 m 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 1998 年单选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9 1994 年单选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

4、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0 2001 年单选“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1 2009 年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2 1999 年单选“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5、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是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D)意识是人腑特有的物质13 2001 年单选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14 2000 年单选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15 2000 年单选 巾国古代哲学家苟子说:“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6、)(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16 2005 年单选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7 2012 年单选 恩格斯说:“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

7、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18 2008 年多选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19 1996 年单选 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

8、0 2006 年单选 世界上唯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1 2007 年单选“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2 1999 年单选 主张“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

9、物质” 的机械唯物主义23 2003 年单选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4 1995 年单选 实践高于理论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25 2008 年单选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

10、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26 2005 年单选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27 2002 年单选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8 2002 年单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纤维、聚苯乙烯、合

11、成橡胶等自然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 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9 2013 年单选 有一剐对联,上联是“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最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30 2011

12、年多选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礼会主义由窄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A)阶级斗争学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理论31 2013 年多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人类解放包括( )(A)从自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B)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C)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D)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锎下解放出来32 2000 年多选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

13、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33 1996 年多选 传习录记载:“ 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34 2002 年多选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

14、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35 2002 年多选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 画饼不能充饥” ,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36 2010 年多选 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阋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 年版对

15、“ 科举 ”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 年版删去“ 反动”二字,1998 版又删去“ 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 ”。再如,1971 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 野鸡”之后,紧跟着说“ 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 。 1992、1998 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 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37 1991 年多选“观念的东西

16、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乍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两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一的38 2007 年多选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39 1998 年多选 鲁迅说过:“ 描神画

17、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 m 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巾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 m 来的40 1999 年多选IBM 公司制造的“深蓝” 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电脑

18、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了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了自己(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41 1992 年多选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42 1997 年多选 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部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

19、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43 2008 年多选 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44 1999 年多选 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 ,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 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

20、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第一 FI 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门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5 2005 年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巾,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

21、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巾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 地球能够满是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是人类的贪婪”。46 2002 年以下是关于我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 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界的 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为 2400 立方米,仪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 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点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20。1999 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 亿立方米,其 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

22、灌方法,浪费现象十分严重。1998 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 年 5 月 21 日 材料 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同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3、 材料 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口益凸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 20 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 2700 万立方米,并以10一 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巾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 38 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 1 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 40 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 10 年之久。19

24、58 年起步,1965 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 年建设日产 3000 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 年建战舟山日产5000 吨海水反渗透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困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 年 3 月 10 日 材料 4甘肃省张掖历史上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壤,曾经浇筑了河两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两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 。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 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

25、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牛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卜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 年 5 月 22 日请回答:(1)结合材料 1 和 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 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 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巾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26、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实现伟大变革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变革的关键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学说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强调对世界的改造,而不应仅限于对世界的解释。ABC 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

27、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B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AD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而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某些观点和理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彻底性都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很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但并不表明其就是正确科学的,也有可能是对事物的错误反映,故不选 A。马克思主义只是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而不可能提供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具体真理,故 C 不对。选项 D 只是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并不是其科学性的依据。4 【

28、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区别的唯一标准,是对世界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C 是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B 是对世界存在状况的不同回答,是区分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BD 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是哲学研究的部分特殊问题。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变革的关键在于:在科学

29、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A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主观唯心主义都坚持的观点。B 是黑格尔唯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坚持的观点。C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AB 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区别开来,故不选。C 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区别开来,故不选。D 强调实践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区别开来。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产生的时间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哲学领域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

30、学的斗争,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但是所有的哲学家在分析社会历史发展时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这就使哲学理论中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故选 D,不选 ABC。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各自对应的观点。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显然是中国古代先哲的观点,同时,这里的“常”是指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故属朴素唯

31、物论的观点。宿命论观点(A)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由“天意”决定的。唯意志论观点(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C)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列宁的物质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概念的。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认为意识是第一的,是具有决定性

32、的作用。该题的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 D。A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观点。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与统一。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绝对的、,除此之外,两者的区分就是相对的了,因为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由此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本质。题干是马克思的原话,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故选 A。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意识的源泉是

33、实践,故 B 错误。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主观映象,物质则是指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客观存在,两者有本质区别,故 C 错误。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故不选 I)。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起源。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的产生,使人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从而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不管是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都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

34、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具有能动性,故选 C 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 A 错误。意识本身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故不选 BD。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荀子的观点说明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具有明显的错误,即否认认识主体的能动性。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在理论指导下,可以客观地改变世界,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

35、力量,选 B。ACD 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人类意识与动物感觉的区别。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由此,动物只有感觉和心理;而人的意识,除了感觉和心理外,还有思维,这是动物所不具有的,故选 A。D 是动物的感觉和人类的意识所共有的BC 是人的思维的构成要素,故不能作为二者的区别。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时空的相对性,即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的

36、观点。题目中的关键词是“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说明随着物体运动特性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时间和空间也会发生变化,即时空是可变的,这叫时空的相对性。时空的客观性是时空的绝对性,故不选 A;时空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故不选 B;一维性,即不可逆性是时间的特点,三维性是空间的特点,故不选 D。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运动的主体是人的精神,而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精神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精神,故选 D。ABC 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辩证

37、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普遍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局部的。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选 C。世界的本原不是运动,而是物质,故 A 是错误的。B 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将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故 D 错误。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选 B。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故A 是错误的。运动和静止都是必然的,故 C 是错误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结果,其原因是物

38、质的存在,故 D 错误。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导师之一,故选 B。19 世纪德国的一些自然科学家,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纳为物质或理解成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被恩格斯称之为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列宁则把他们称之为不自觉的、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故不选 D。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人与自然分化统一

39、的基础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故选 C。“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是自发的,它不能造成人与世界同时改变,故 A 错误。人的意识不能直接改变自然界,自然界改变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故 B 错误。“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要素之一,实践是由主体、客体、中介(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三大要素构成,故 D 错误。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实践最根本特点:直接现实性。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

40、中,实践最基本的特征是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将不具直接现实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实践高于理论认识”,这是结果,题目是问其原因,所以选 D。选项 A 是实践的一般特点,故排除;选项 C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合题意,故不选。25 【正确答案】 D2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实践最根本特点:直接现实性。实践最基本的特征是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将不具直接现实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

41、造出来”,其意思是把理论变成现实。用哲学语言表述“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就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故选 C。A 的错误在于:认识可以超前于实践,也可能会落后于实践。B 的错误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即理论指导实践取得预期效果。D 选项“实践和认识合一”,即“知行舍一”。是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其实质是将实践降低为认识的水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而不是“合二为一”。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内涵及其关系。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包括两部分: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

42、基础。故选 A。人类的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故不选 B。自有人类后,原先的自在自然就划分为两部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故不选 C。“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指人的本质,故不选D。2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整个社会自然界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在自然,是人类社会还没有涉及的自然;另一类是人类社会已经涉及的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也就是人化自然。因此正确选项是 B。物质世界是自在的,不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故不

43、选 A。C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运动

44、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运动的普遍状态是联系运动的内在原因是矛盾,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故 ABD 表述错误。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30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马克恩主义将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一生中有两项最伟大的独创性贡献,这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大理论贡献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了科学。劳动

45、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都是马克思对已有理论的发展。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3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解放所包含的内容。人的解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从自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人不能超越(或违背)客观规律,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故 B,“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是错误的。32 【正确答案】 B,C,D,E【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方以智(16111671 年)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中国近代是从鸦片战争

46、开始的,故方以智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BCDE 都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不同表现。“皆气也”,表明将“气”作为世界的本原,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不是多元论。所谓多元论(A) ,又称为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物质和精神。笛卡尔、杜林持多元论观点。最终滑向唯心主义一元论。3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人的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A 是指人对花的感觉决定花的存在,也就是意识决定物质。B 是指人对花的意识可以脱离花自身而独立存在。AB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CD 都是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正确观点,故不选

47、。唯心主义的错误不在于它肯定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而是夸大了这种反作用,变成了意识决定物质,所以不选 E。34 【正确答案】 A,B,E【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选 A。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意识的本质),选 B。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可知论 ),选 E。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是时空,故不选 CD。35 【正确答案】 D,E【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客观 )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由

48、此,意识和物质不能相互代替,选DE。“画饼不能充饥”说明精神对物质具有依赖性,然而,精神对物质的绝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却是精神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其表现是“画饼能充饥”,故不能选B。“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属于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故不选 AC3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A),借助语言固定 (D),词义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C),并非取决于词语含义自身的改变。 B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7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本质。题干是

49、马克思的原话,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故选 C。思维和存在(即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的正确观点,选 D。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如果将人脑看做意识的源泉,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故不选 A。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故不选 B。反映者是人及其人脑,被反映者是外在的物质世界,两者有本质区别,故 E 错误。38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核意识的本质。A 是马克思的原话的形式变换,马克思的原话是,“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有的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由此,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故选 AD。虚幻的观念也是对物质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1870-9-2013 Safety of woodworking machines Circular sawing machines Part 9 Double blade circular sawing machines for cross-cutting with integrated feed and with manual loadi.pdf DIN EN 1870-9-2013 Safety of woodworking machines Circular sawing machines Part 9 Double blade circular sawing machines for cross-cutting with integrated feed and with manual loadi.pdf
  • DIN EN 1871-2000 Road marking materials - Physical properties German version EN 1871 2000《公路标记材料 物理性能 德文版本EN1871 2000》.pdf DIN EN 1871-2000 Road marking materials - Physical properties German version EN 1871 2000《公路标记材料 物理性能 德文版本EN1871 2000》.pdf
  • DIN EN 1873-2016 Prefabricated accessories for roofing - Individual rooflights of plastics -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 German version EN 1873 2014+A1 2016《屋顶层用预制附件 塑料单.pdf DIN EN 1873-2016 Prefabricated accessories for roofing - Individual rooflights of plastics -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 German version EN 1873 2014+A1 2016《屋顶层用预制附件 塑料单.pdf
  • DIN EN 1875-3-1998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 Determination of tear strength - Part 3 Trapezoidal method German version EN 1875-3 1997《橡胶或塑料涂层的织物 撕裂强度的测定 第3部分 梯形试样法》.pdf DIN EN 1875-3-1998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 Determination of tear strength - Part 3 Trapezoidal method German version EN 1875-3 1997《橡胶或塑料涂层的织物 撕裂强度的测定 第3部分 梯形试样法》.pdf
  • DIN EN 1876-1-1998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 Low temperatures tests - Part 1 Bending test German version EN 1876-1 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低温试验 第1部分 弯曲试验》.pdf DIN EN 1876-1-1998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 Low temperatures tests - Part 1 Bending test German version EN 1876-1 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低温试验 第1部分 弯曲试验》.pdf
  • DIN EN 1876-2-1998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 Low temperatures tests - Part 2 Impact test on loop German version EN 1876-2 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低温试验 第2部分 毛圈冲击试验》.pdf DIN EN 1876-2-1998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 Low temperatures tests - Part 2 Impact test on loop German version EN 1876-2 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低温试验 第2部分 毛圈冲击试验》.pdf
  • DIN EN 1877-1-2000 Products and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Test methods Reactive functions related to epoxy resins -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epo.pdf DIN EN 1877-1-2000 Products and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Test methods Reactive functions related to epoxy resins -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epo.pdf
  • DIN EN 1877-2-2000 en 5109 Products and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Test methods Reactive functions related to epoxy resins - Part 2 Determinatio.pdf DIN EN 1877-2-2000 en 5109 Products and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Test methods Reactive functions related to epoxy resins - Part 2 Determinatio.pdf
  • DIN EN 1881-2007 Products and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Test methods - Testing of anchoring products by the pull-out method English version of .pdf DIN EN 1881-2007 Products and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Test methods - Testing of anchoring products by the pull-out method English version of .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