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4724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有无相生作者简介老子(约前 571约前 471),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 ,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

2、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 ,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

3、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

4、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2有无相生释文题“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意思是说,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明主旨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

5、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 “弱” “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 “弱” “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 “知足” ,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

6、而不会被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 “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 “宁受胯下之辱”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1词语理解(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 同“_” ,_ 死而不亡者寿 通“_” ,_ 3其脆易泮 通“_” ,_ 起于累土 通“_” ,_ 答案 现 表现 妄 荒谬。一说通“忘” ,遗忘 判 分离 蔂 盛土的工具(2)一

7、词多义形Error!共Error!明Error!易Error!知Error!为Error!答案 身体,形骸/形势/比较,对照/形象,形体/形状,样子 共同,一道/聚集/总共/通“拱” ,拱手/环绕 明亮/明白,清楚,明确/说明,阐明/圣明/视力/次,下一个/明白地,公开地 容易/轻慢/平和/交换/改变,更换 知道/了解/通“智” ,智慧/主持,管理/知觉 是/制作/以作为/解决(3)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古义: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民之从事古义:_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_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人之生也柔弱古义:_今义:软弱。其死也坚强古义:

8、_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埏埴以为器古义:_今义:认为。自见者不明4古义:_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答案 走不远。做事。几乎(差不多)成功。柔软。僵硬。来做。不能明理。(4)虚词归纳斯Error!其Error!几Error!当Error!答案 就/这 这些/它 矮而小的桌子/几乎,差不多/适当的时机/多少 有、只有/抵御、阻挡/在/主持/判罪2词类活用(1)斯恶已:_(2)为无为:_(3)事无事:_(4)味无味:_(5)图难于其易:_(6)为大于其细:_(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_(8)是以圣人犹难之:_答案 (1)形容词作动词,知道丑 (2)动词的意动

9、用法,以作为 (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 (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 (5)形容词作名词,容易的地方 (6)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地方 (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3特殊句式(1)死而不亡者寿。(2)前后相随,恒也。(3)柔弱者生之徒。(4)报怨以德。(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自胜者强。(11)自知者明。5(1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答:_答案 (1)(3)判断句,(4)(9)介宾短语后置句,(10)(11)宾语前置句,(12)被动句。4语句翻译

10、(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_(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_(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译文:_(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_(6)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_答案 (1)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2)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3)(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

11、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4)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5)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6)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文本名句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65图难于其易,为大

12、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外名句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将欲夺之,必固与之。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天 下 都 知 道 什 么 是 美 , 就 知 道 什 么 是 丑 了 ; 都 知 道 什 么 是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善 , 就 知 道 什 么 是 不 善 了 。 有 和 无 是 互 相 生 成 的 , 难 和 易 是 互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相 促

13、 成 的 , 长 和 短 是 互 相 比 较 的 , 高 和 下 是 互 相 补 足 的 , 乐 器 的(老子第二章)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音 响 和 人 的 声 音 是 互 相 应 和 的 , 前 和 后 是 互 相 跟 随 的 , 这 道 理 恒 也 。是 永 恒 的 。2.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三 十 根 辐 条 , 聚 集 到 车 毂 上 , 只 有 车 毂 中 间 是 空 的 , 才 成 就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了 车 子 的 作 用 。 和 陶 土 来 做 陶 器 , 只 有 器 皿 中 间 是 空 的

14、 , 才 具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备 器 皿 的 作 用 。 开 凿 门 窗 来 建 造 房 屋 , 只 有 门 窗 四 壁 中 间 是 空 的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才 具 备 房 屋 的 作 用 。 因 此 有 车 子 、 器 皿 、 房 屋 等 是 一 种 便 利 ,(老子第十一章)无 之 以 为 用 。但 恰 恰 是 “无 ”使 它 们 发 挥 了 作 用 。3.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踮 着 脚 跟 的 人 站 不 牢 , 跨 步 行 的 人 走 不 远 , (就 好 像 )自 逞见 者 不 明 , 自

15、是 者 不 彰 , 自己 见 的 人 反 而 不 能 明 理 , 自 以 为 是 的 人 反 而 得 不 到 彰 显 , 自 我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炫 耀 功 劳 的 人 反 而 不 能 成 就 大 功 , 自 尊 自 大 的 人 反 而 得 不 到 敬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重 。 (“自 见 ”“自 是 ”“自 伐 ”“自 矜 ”等 行 为 )用 道 的 观 点 来 看 , 是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吃 剩 下 的 食 物 或 身 体 上 的 肉 瘤 , 有 的 畜 生 都 厌 恶 这 些 东 西 。 所(老子第二十四章)有 道 者 不 处 。以 有

16、道 的 人 不 居 于 “自 见 ”“自 是 ”“自 伐 ”“自 矜 ”的 境 地 。4.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了 解 别 人 的 人 聪 明 , 了 解 自 己 的 人 圣 明 。 战 胜 别 人 的 人 有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劲 儿 , 战 胜 自 己 的 人 刚 强 。 知 道 满 足 的 人 就 是 富 人 。 确 定 不 移 、7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竭 力 实 行 的 人 有 意 志 。 不 丧 失 合 适 位 置 的 人 能 够 长 久 。 死 得(老子第三十三章)不 亡 者 寿 。不

17、荒 唐 即 正 常 死 亡 的 人 就 是 长 寿 。5.为 无 为 , 事 无 事 , 味 无以 “无 为 ”的 态 度 作 为 , 以 不 生 事 的 态 度 做 事 , 以 恬 淡 无 味味 。 大 小 多 少 , 报 怨 以 德 , 图 难 于为 滋 味 。 大 生 于 小 , 多 起 于 少 , 用 恩 德 来 报 答 怨 恨 , 从 难 事 的 容其 易 , 为 大 于 其 细 。 天 下易 处 入 手 来 解 决 它 , 从 大 事 的 细 小 处 入 手 来 完 成 它 。 天 底 下 的难 事 必 作 于 易 , 天 下 大 事 必 作 于难 事 一 定 产 生 于 一 件

18、件 容 易 的 事 , 天 底 下 的 大 事 一 定 产 生 于 一细 。 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 故件 件 细 小 的 事 。 所 以 达 到 最 高 境 界 的 人 始 终 不 做 大 事 , 因 此 成 能 成 其 大 。就 了 自 己 的 伟 大 。夫 轻 诺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轻 易 向 人 许 诺 一 定 缺 少 诚 信 , 把 很 多 事 情 看 得 容 易 一 定 会(多 难 。 是 以 圣 人 犹 难遭 遇 很 多 困 难 。 因 此 达 到 最 高 境 界 的 人 遇 事 尚 且 把 它 看 得 困 之 , 故 终 无 难 矣 。难 , 因 此 他 始

19、 终 没 有 困 难 。老子第六十三章)6.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事 物 安 稳 的 时 候 容 易 持 守 , 问 题 还 没 有 显 露 迹 象 的 时 候 容谋 ,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易 解 决 , 事 物 脆 弱 的 时 候 容 易 分 离 , 事 物 细 小 的 时 候 容 易 散 失 。为 之 于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要 在 还 没 有 出 现 问 题 的 时 候 解 决 问 题 , 要 在 还 没 有 陷 入 混 乱 的 乱 。时 候 治 理 混 乱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张 开 两 臂 才 能 抱 得 过 来 的 大 树 , 是

20、从 极 细 小 的 萌 芽 生 长 起末 。 九 层 之 台 , 起 于 累 土 。 千 里 之来 的 。 很 高 很 高 的 台 子 , 是 从 一 筐 土 开 始 建 起 来 的 。 很 遥 远 的行 , 始 于 足 下 。行 程 , 是 从 脚 下 那 一 小 步 走 出 来 的 。民 之 从 事 , 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 慎人 们 做 事 , 常 常 是 在 将 要 成 功 的 时 候 让 它 失 败 了 。 将 要 完(老子第六十四章)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成 的 时 候 像 开 始 的 时 候 一 样 谨 慎 , 就 不 会 败 坏 事 情 了 。7.人 之

21、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坚 强 。 草 木人 活 着 的 时 候 身 体 是 柔 软 的 , 他 死 后 身 体 是 僵 硬 的 。 草 木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活 着 的 时 候 是 柔 软 易 断 的 , 它 死 后 是 干 枯 的 (硬 挺 挺 的 )。 因 此坚 强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强坚 强 跟 死 亡 是 同 类 的 , 柔 弱 跟 生 命 是 同 类 的 。 因 此 军 队 逞 强 就则 灭 , 木 强 则 折 。 强 大 处 下 ,会 被 消 灭 , 树 木 刚 强 就 容 易 被 折 断 。 逞 强

22、 逞 大 的 人 落 入 下 风 , 柔 弱 处 上 。持 守 柔 弱 的 人 占 据 上 风 。(老子第七十六章)81 “美丑相对” “有无相生”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答:_答案 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意思是指,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 ,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

23、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谨慎、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2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_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 ,而不是“有” 。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这些选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

24、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答:_答案 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是格言。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 2 则以“车” “器” “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 6 则以“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选文第 7 则以“人” “草木”设喻,形象阐明了守弱则强的道理。9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答:_答案 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 “弱” “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

25、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 “弱” “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 “贵柔” “知足” ,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 “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

26、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2)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

27、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 ,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 ,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怕与不怕的区别。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3)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

28、于直面问题。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10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4)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坚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生出翅膀,飞翔于蔚蓝色的苍穹。思悟亮点(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用

29、意何在?提示 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 ,既巧妙地切入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2)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有何作用?提示 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3)引用林徽因的话展开第二层面的论述,和上一层面的论述有何不同?提示 引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 。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4)引用徐志摩的文句有什么好处?提示 鼓励大家要想飞、敢

30、飞,战胜畏惧,展翅翱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 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C慎终如始 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答案 D解析 A 项应为“对照” “比较” 。B 项应为“自我夸耀” 。C 项应为动词,慎重对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11C.Error!D.Error!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的人” 。A 项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介词,在/介词,从。D 项转折连词/修饰连词。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见者不明B起于累土C

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死而不亡者寿答案 C解析 A 项“见”同“现” 。B 项“累”通“蔂” 。D 项“亡”通“妄”(一说通“忘”)。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民之从事C强行者有志D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答案 D解析 D 项古今义均为“软弱” 。A 项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 项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 项古义:确定不移,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为无为,事无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B味无味名词作动词,品尝滋味C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

32、用法,以为难D死而不亡者寿名词作动词,长寿答案 B解析 应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12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

33、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

34、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 适:恰好B走者可以为罔 罔:通“网”C强为我著书 强:勉力D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抛弃答案 A解析 适:到。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B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C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

35、13正答案 D解析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意思是“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 ,与“儒学亦绌老子”对应,所以不能再断开,故排除 A、C 两项。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个固定的句子,故排除 B 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讲了一番道理后,孔子觉得非常高深。B老子的著作是应关令尹喜的要求写下来的,共五千多字,阐述了道德的本意。C关于老子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结论。曾经担任“周守藏室之史”的李耳就是老子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作者对这种现

36、象进行了批评。答案 D解析 作者并没有对此表明观点。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译文:_(2)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译文:_(3)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译文:_答案 (1)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2)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3)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

37、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因为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14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38、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 ”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39、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 “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 ,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 ;清静不挠,百姓自然归于“正” 。三、语言表达10将下面几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要求不遗漏信息,可以适当增减个别词语。函谷关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函谷关是当年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点。3 月 30 日,1 万名中学生齐声

40、吟诵道德经 。这次活动旨在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 2 581 年。这一活动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进行。答:_答案 (示例)3 月 30 日,1 万名中学生为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 2 581 年,在河南省灵宝市当年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点及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齐声吟诵道德经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堂中、房宇外,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笼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所15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答案 (示例)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