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1115793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历史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第卷本卷共 32 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B.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D.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制

2、度初步建立于战国时期,秦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古罗马是西欧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以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故选 A;B 中的世袭制被废除明显不符合秦汉时期的史实,应排除;C中罗马开始颁布成文法明显不符合罗马共和国时期已有十二铜表法等成文法的史实,也应排除;D 的叙述与两者的史实都不符,更应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2.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 ”这项措施是A. 废除债务奴

3、隶制B. 设立陪审法庭C.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D. 成立“四百人会议”【答案】C【解析】2【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打破了按照血缘关系的氏族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废除债务奴隶与题意无关,排除;BD 项主要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出 143 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A. 选举制度完善B. 责任内阁制形成C. 普选权得以实现D. 工业城市崛起【答案】D【解析】根据时间“1832 年”和材料中的“留出 143 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可知与工业

4、革命有关;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是适应工业城市崛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需要,D 项正确。选举权的范围当时还很窄,故 A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责任内阁制在 18 世纪前期形成的,B 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普选权尚未得以实现,排除。4.1787 年美国宪法的“革命性”在于给共和政府的运作构置了“更完美的天平” ,使天平始终不偏不倚。材料中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 最大程度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C. 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D.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任何两个权力机构之间都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与“更完

5、美的天平” ,使天平始终不偏不倚”相符,C 项正确;A 项是 C 项一个表现;B 项只是体现了中央和地方关系,没有体现政府的权力运行;题干强调的是政府的运作不是人民的权力,D 项不选。5.有人说,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口口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这里的“口口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3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这场战争应当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6、会转变。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C、D 项。6.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种“尝试” ( )A. 指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B. 指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 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D. 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开始创建中国人民军队”指的是南昌起义,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秋收起义后,时间上不合,故 A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年月日月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大

7、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 B 项错误;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世行日战争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中阐释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的革命胜利之路,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故 D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共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名师点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

8、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4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7.18721893 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 7

9、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A. 19 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 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C.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D. 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撰写 7 篇共产党宣言序言,主要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是否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排除 A;材料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

10、党宣言 ,而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排除 B;C 项说法错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利于指导工人运动,排除。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应。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B. 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C. 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D. 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答案】C【解析】5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发展到要求,故 C 项正确;A 项属于十

11、月革命意义,排除;“国家富强”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D 项是二月革命要求,排除。点睛: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是解题的关键。9.1957 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 ”这一讲话A.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 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 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 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答案】A

12、【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 “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等信息可判断周恩来是针对新中国的政党制度的讲话,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再结合题干中时间,可联系所学得出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 A 项正确;初步发展是在1956 年,时间上不合题意,故 B 项排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因为1954 年人大的召开,故 C 项排除;题干阐释的政党制度,而不是基层民主,故 D 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

13、商制度10.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居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 “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 ,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的残余势力D.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6【答案】D【解析】郑成功是效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斗争,A 错误。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B 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势力,但台湾被清朝收复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问题,C 错误。两次收复

14、,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部分,都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 正确。11.1972-1973 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A.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B. 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C.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双方在亚洲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背景,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故A 项正确。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5、是 1979 年 1 月中美建交,C 错误。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B 错误。中美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 ,国家利益不一样,故 D 错误。 12.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下列各项中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体现出继承关系的是“民族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权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节制资本”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耕者有其田”解放区土地改革A. B. C. 7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

16、平等;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与设问相符,正确。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新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国家,故错误。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是指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而新中国实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与设问相符,正确。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是指在土地私有制度下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满足了人民获得土地的愿望,与设问相符,正确。综上所述,排除 ABC,所以选 D。1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

17、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C.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C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停滞性,没有体现出其脆弱性,故 A 项排除;B 项包含C 项之中,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与欧洲经济的对比,故 D 项排除。【点睛】 “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

18、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是解题的关键。14.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 “用力少,见功多” 。这项发明A. 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8B. 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 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 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答案】C【解析】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 A 项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 B 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 C 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 D 项错误。点

19、睛:从题干中“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与冶铁工艺有关, “给高炉加氧”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冶铁效率的提高。15.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诗歌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宋代的汴梁则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的界限,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故 B 项正确

20、;君主专制和经济中心南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A、C 两项错误;诗歌体现的是城市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弱化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 D 项排除。16.18 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结构的变化B. 农业生产的衰退C. 对外贸易的发展D. 税收政策的调整9【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即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这导致土地税比重不断下降,故 A 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税比重的下降不代表农业衰退,故 B 项错误

21、;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增加关税收入,但不是农业税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税收政策的调整,故 D 项错误。17.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 ”这里的污点、罪恶主要是指拿破仑A. 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B. 亲自公开加冕称帝无视罗马教皇C. 对外战争中的侵略与争霸D. 发布大陆封锁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污点” “罪恶”是指拿破仑的不足之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外战争中侵略与争霸,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反抗拿破仑帝

22、国的民族战争,故 C 项正确;雾月政变、加冕称帝、大陆封锁令都不是主要的罪恶和污点,故 ABD 排除。【点睛】明确“污点” “罪恶”是解题的关键。18.马克思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 1859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又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下列对这一著作的重大价值论述正确的是,它A. 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B. 阐明了唯物主义史观C. 揭示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D.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答案】C【解析】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本著作是马克思的毕生精华所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资本论 。A 选项说

23、法不是资本论的主要特点;B 选项不是资本论的主要内容;D 选项与史实不符。19.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 18401956 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下列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A. 曲线反映的经济形态在我国近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B. 曲线反映的经济形态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C. 曲线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D. 曲线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是自然经济,是洋务经济,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官僚资

24、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在近代虽然逐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故 A 项正确;洋务经济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种,前者产品不投放市场,故不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故 B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体现了世界工业化的方向,故 C 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三座大山的挤压,其中就包括官僚资本主义,故 D 项正确。20.1937 年 12 月和次年 1 月,负责民营厂矿内迁的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两次召集武汉各纱厂负责人开会,宣布武汉民营纱厂必须迁出纱锭 5 万枚。其目的是A. 打击地方军阔势力B. 逐步侵蚀民营工C. 扩大后方工业基础D. 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答案】C11【解析】据材

25、料“1937 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宣布武汉民营纱厂必须迁出纱锭 5 万枚。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抗日战争需要扩大后方工业基础的目的,故C 正确;打击地方军阀势力并不是抗战时期的主要任务,故 A 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国民政府逐步侵蚀民营工业,故 B 错误;“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也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历史特征,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37 年” ,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主题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正确认识到抗日战争需要扩大后方工业基础,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1.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A.

26、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 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题中材料描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时期表现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标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故 B 项正确;其它选项概括不全面。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改革表现22.1981 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 在广东等省

27、市设立经济特区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D.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答案】D【解析】“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题干所述的这些问题,是外贸企业在 1981 年面临的,要想改变实际上需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扩大其经营自主权,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故选 D;股份制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都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事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 AC;B 在当时已经实现,所以也不符合题意。23.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28、”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A. 无为而治B. 礼法并用C. 礼乐仁政D. 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材料主张“有为” ,故 A 项错误;儒家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只强调“法”的作用,故 B 项错误;儒家孟子主张礼乐仁政,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同,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所以本题答案选 D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的严刑峻法。24.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

29、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判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 “父子至亲” ,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答案】A13【解析】“孝心”属于儒家伦理道德,因为“孝心”而无罪免刑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了司法,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法审判标准不可避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不能说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法只是受儒学的影响而己,不能说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30、D 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注意“孝心”等关键字眼。25.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 AC;B 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

31、正确。26.16 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井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箴言。这说明A. 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力B. 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D.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答案】C【解析】AD 与材料无关,排除;B 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根据“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 “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 ,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说教禁欲观(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 ,故 C 正确。27.伏尔泰指出:“自然法面前人人生而

32、平等,这最自然不过;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14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 ”这表明伏尔泰A. 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B. 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C. 不反对封建特权等级D. 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答案】D【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平等的问题,可以看出伏尔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 ,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的就是理性的思想;B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前提就是理性主义;C 选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的是自由平等。点睛:解答本题的时候要对伏尔泰的论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要知道伏尔泰论述的

33、大前提是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之后论证的内容是现实发展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 ,这个思路明确之后就很容易解答问题。28.1834 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 “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答案】D【解析】“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

34、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表明通过与英国的交涉,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D 正确;A 不符合材料,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卢坤并非夸大了形势的严重性,材料也无法体现卢坤的妥协性,C 错误。【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大意是: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1529.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或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地研制出A. 原子弹和导弹B. 喷气式战斗机C. 人造地球卫星D. 神舟载人飞船【答案】A【解析】本

35、题考查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材料反映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面临着美国遏制、中苏关系恶化的国际环境,为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等大国的核垄断;在此前后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试验成功,故选 A。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就在东北成功制造了喷气式飞机,故 B 项错误;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分别在 1970 年和 2003 年,故 C、D 两项错误。30.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 ,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 ;详刑公案-书中“事系无辜不究” ,编者对“辜”的读

36、音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有利于一般的市民进行理解和阅读,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的扫除阅读障碍,体现了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故 B 项正确;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与学术思想无关,故 A 项错误;书籍出版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与科举改革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故 D 项错误。31.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

37、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16【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一份出版物” 、 “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 ,结合所学可知,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和陈独秀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份刊物能激发新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是一份激进的刊物,B 项符合题意;A 项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C 项同盟会的报刊;D 项是中国近代的第

38、一份商业报纸。由此分析 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32.某同学在读了一篇文章后做了下图所示的读书笔记,对此理解最为全面的是A.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理性的奠基人B. 伽利略实现了对数学和实验理性的综合运用C. 古希腊哲学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奠定了基础D. 希腊哲学传统和近代工艺传统的结合催生了近代科学【答案】D【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代表,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性相结合产生了近代科学,故项正确;亚里士多德并不是逻辑理性的奠基人,故错误;是牛顿的方法;材料中论述古希腊思维方法为近代科学提供思考方法,并不是奠定基础,故错误。第卷(本卷共 3 题,共 52 分)33.近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呈现出明

39、显的阶段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俄北京条约共 15 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 “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17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孙世海中俄到底割占了中国多少土地材料二 1937 年 8 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

40、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材料三 1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 “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 ”2政治方面, “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

41、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 世纪 50、60 年代的中苏关系材料四 2001 年 7 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为期 20 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规定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破坏了我国哪些权益?(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中国愿与苏联结盟的背景。(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 (1)利益:大片领土

42、被割占;司法主权受到破坏;关税主权进一步被破坏。(2)原因:世界法西斯主义的猖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苏联避免陷入与德国、日本两线作战,利用中国拖住日本。(3)国际环境:美苏“冷战”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18经济发展:建国初借助苏联帮助恢复和发展经济;外交政策:贯彻“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社会制度: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4)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的影响等(以上各问,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

43、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 司法主权受到破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 ,破坏了我国的 关税主权。(2) “1937 年 8 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联系所学知识,世界法西斯主义的日益猖獗,日本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威胁到苏联,苏联联合中国拖住日本,避免陷入两线作战,有利于全力对德作战。(3)1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联系所学知识,具体联系这个时期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分析。国际环境:此时二战结束,两极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需要外援;外交政策:一边倒外交政策;社会制度: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44、(4)综合材料可以看出,中苏两国关系有好有坏,受国际形势影响很大,两国外交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社会制度、综合国力也是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名师点睛】34.在世界近代历史的舞台上,欧洲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长达六年的战争结束时,德、意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 ,实力大为削弱。(

45、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 ,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19材料三 60 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 。经过10 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 1973 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整理自 2004 年 4 月人教网材料四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 1974 年时的欧洲共同

46、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请回答:(1)进入近代以后,欧洲文明强势崛起,猛烈扩张,发展为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试说明17 至 19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能够强势崛起的条件。(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90 年代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答案】 (1)条件:思想上,通过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上,进行了工业革命;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或资产阶级统治) ;科学

47、上,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或得到迅速发展)(2)原因:欧洲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美苏冷战,欧洲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或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 。举措:成立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或欧盟) 。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或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3)材料三反映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在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说明:1989 年东欧剧变,1990 年两德统一,1991 年苏联解体,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 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1999 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等。20【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

48、欧洲的联合。从欧洲联合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17 至 19 世纪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 17 至 19 世纪初欧洲思想、经济、政治和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出 17 至 19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能够强势崛起的条件。(2)从材料“长达六年的战争实力大为削弱” “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从材料“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90 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洲各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90 年代欧洲联盟。

49、这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3)第一小问,注意材料四和材料三之间的因果关系,材料四经济差距的缩小是导致材料三各国试图摆脱美国控制的经济根源,从经济对政治外交的决定作用来回答。第二小问,审题注意时间界定,世纪之交即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以及题目要求的和平和动荡两个角度要求,回顾所学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