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云南省昆明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云南省昆明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云南省昆明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云南省昆明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全部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煤气燃烧水变蒸气 B瓷碗破碎剩饭变馊 C菜刀生锈水果腐烂 D灯泡发光冰块熔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煤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变水蒸气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剩饭变馊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错误; C、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果腐烂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
2、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正确; D、灯泡发光的过程中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冰块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 点评:物质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的边缘 B液面要始终不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答案: B 试题分析:过滤时,要注意: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
3、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B、如果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就会导致滤液浑浊,所以错误,符合题意;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 过滤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点评 :过滤一定要遵循 “一贴二低三靠 ”原则,否则就会使实验失败。 “含氟牙膏 ”中的 “氟 ”指的是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含氟牙膏中的 “氟 ”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 “氟 ”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 B
4、。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Al2O3 B SiO2 C Fe3O4 D CO2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非金属元素是 O,依据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以写出这两种元素所组成的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故选 A。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含量。 点评:地壳中元
5、素含量前三位可记忆为 “养(氧)闺(硅)女(铝) ”。 在讨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H4的意义时,下列四位同学中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烷的 化学式可以表示的含义有:表示甲烷这种物质;表示 1个甲烷分子;表示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表示 1个甲烷分子由 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表示甲烷气体由 1个碳原子和 4个氢原子组成;故选D 考点: 化学式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宏观方面一般用组成表示,微观方面一般用构成表示。 一瓶气体经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A可能是一种化合物 B一定
6、是一种单质 C一定是一种混合物 D可能是一种单质 ,也可能是一种混合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化合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但该气体只有一种元素,因此不可能是化合物,故 A错误; B、一瓶气体经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可能是单质,例如氧气;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由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故 B错误; C、一瓶气体经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可能是纯净物,例如氧气;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由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故 C错误; D、气体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是一种单质,例如氧气;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例如由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
7、物攻混合 物的判别。 点评:在利用元素分析单质和化合物时,首先要分析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不要简单根据元素作出判断。 我国研制的大型激光武器 “神光二号 ”用了磷酸二氢钾( KH2PO4)大晶体。下列关于磷酸二氢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磷酸二氢钾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 B一个磷酸二氢钾分子中含有六个原子 C磷酸二氢钾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5价 D磷酸二氢钾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 32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由磷酸二氢钾化学式 KH2PO4可看出,它是由钾、氢、磷、氧等四种元素组成的,故 A说法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磷酸二氢钾分子中含有 8个原子,故 B说法错误; C、磷酸
8、二氢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是 +1,氢元素的化合价是 +1,氧元素的化合价是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求出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5价故 C说法正确; D、磷酸二氢钾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416=1: 32,故 D说法正确; 故选 B。 考点: 化学式的意义及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宏观方面一般用组成表示,微观方面一般用构成表示。 火箭常用联氨 (N2H4)作燃 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H4+2NO 2X +2H2O。则 X的化学式是 A N2 B NO2 C NH3 D N2O 答案: A 试题分
9、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 在 N2H4+2NO 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 4个、氢原子 4个、氧原子 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 4个、氧原子 2个,则 2X中含有氮原子 4个,故 X的化学式为 N2,故选 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凤凰 ”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上显示,火星上确有液态水存在。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 2个 H原子和 1个 O原子构成,因此 B图所表示的分子为水分子;故选 B
10、考点: 微观粒子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根据所提供的图片及文字信息,分析信息中与答题相关的信息,完成答题体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若要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A吸附 B沉降 C过滤 D蒸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吸附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一些异味和有色物质; B、沉降是依靠杂质本身的重力作用,将固体自然沉降到水底,初步分离; C、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所得水仍含有可溶性杂质等; D、蒸馏,把水通过蒸发、冷凝处理,处理后的水中只含水一种物质,所得水称为纯净物;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 故选 D。 考点:水的净化 点评:分析各种操作的净水效果
11、,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最佳方法是 A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 B品尝是否有异味进行区分 C加肥皂水,搅拌,观察有无泡沫进行区分 D加热,观察有无固体析出进行区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硬水和软水都是透明澄清的,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故 A错误; B、化学中的一些药品不能品尝,再者来说硬水、软水都没有异味,不能用品尝的方法区分,故 B错误; C、在实验室最常用的区别软水和硬水的方法就是加入肥皂水,搅拌后泡末多的是软水,浮渣多的是硬水,故 C正确; D、加热的方法使硬水转化为软水,不能很好区分硬水和软水,故 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硬水与软
12、水的鉴别和转化。 点评: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 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体在气态时间隔最大,分子可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体积也最大,丙图符合;在液态时间隔较大,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运动,体积也较大,乙图符合;在固态时间隔较小,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体积也较小,甲图符合;故选 A。 考点:利用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13、点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气态时间隔最大,在液态时间隔较大,在固态时间隔较小。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 A、由于酒精是易燃物,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种酒精灯,否则可能会造成火灾,故 A操作错误; B、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紧握试管,利用体温给试管内气体加热,若看到导管口有气泡从水中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 B操作正确; C、向试管内倾倒液体药品,要注意试管倾斜,瓶口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对着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 C操作正确; D、加热液体时,要注意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试管容器的 1/3,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 D操作
14、正确; 故选 A。 考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阿伏加德罗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道尔顿被称为现代原子之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着特殊的贡献,故 A错误; B、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 B正确; 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故 C错误; D、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故 D错误; 故选 B。 考点
15、: 化学的发展史。 点评: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历史,对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 点燃酒精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药品,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把导气管撤离水面, 熄灭酒精灯, 连接仪器, 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其中操 作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试管,因为氧气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为防止倒吸先取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故正确的操作步骤为 ,选 B。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点评:注意制取氧气的步骤: “查、装、定
16、、点、收、离(移)、熄 ”谐音 “茶庄定点收利息 ”,步骤不能颠倒。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A过氧化氢( H2O2) B二氧化锰( MnO2) C二氧化碳( CO2) D空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过氧化氢( 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故 A错误; B、二氧化锰( MnO2)是由二氧化锰分子构成,每个二氧化锰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故 B错误; C、二氧化碳( CO2)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每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故 C错误; D、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
17、 物质的构成。 点评:正确理解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性质不变 C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D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A、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是改变了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 A说法正确;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是改变了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并不只指加快反应速率,故 B说法错误; C、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为生成物
18、,不是催化剂,故 C 说法错误; D、碳在氧气中燃烧,没有催化剂也能发生,故 D说法错误; 故选 A。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点评: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变二不变 ”。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 A说法
19、正确;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B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C说法正确;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考点: 炭、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点评:注意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 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100mL酒精和 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0、D 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将气体充入篮球中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 A中描述的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一致; B、 100mL酒精和 10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 B中描述的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 C、在花园中远远闻到花香,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具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故 C中描述的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一致;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原因是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和
21、氧气,所以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能够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 D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一致; 故选 B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的性质和特征解释生活中宏观的 现象,使化学紧密联系生活,能让学生确实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并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 A说法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故 B说法正确; C、氢分子的质量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云南省 昆明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