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487669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产生式系统 2 精致或精加工 3 组织 4 图式 5 命题网络 6 学习层级 7 问题空间 8 任务分析 二、简答题 9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在专家 新手的比较研究中所得出的若干发现,分析; (1)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类知识,以及 (2)各类知识的相互作用。 10 当今在我国的教育界对创新和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呼声极高,有些人也希望通过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达到这一目标。根据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在 (1)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以及 (2)传授一般的推理策略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指出达到上述目标的最有希望的途径。 11 描述态度的形成

2、及改变的心理机制,并就学习与认知领域中的学习的区别及困难程度提出您的见解。 12 描述动作技能获得的三个阶段,并就这类学习的内外条件提出您的见解。 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正确答案】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经过练习,简单的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 的产生式系统。 2 【正确答案】 精加工 (elaboration)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忆术是典型的利用精加工的技术。 3 【正确答案】 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

3、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 4 【正确答案】 图式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某种事物或事件,是因为通过学习和长期的经验积累,人脑中贮存了该事物或事件的图式。图式是人脑对事物或事件一般特征的概括, 贮存于人脑的长时记忆中。 5 【正确答案】 任何两个命题,如果它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这种共同成分而使之彼此联系起来,许多彼此联系的命题组成了命题网络。 6 【正确答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理论,即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前提,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 7 【正确答案】 问题

4、解决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通常由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认知操作三种成分构成。 8 【正确答案】 任务分析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设计技术。它是随着心理学研究发 展而发展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般认为,任务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如下几项工作:第一,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单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二,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的条件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及其顺序关系;第四,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教学目标与分析教学任务 (或学习任务 )这两件事是难以分开的。因为一节课的目标达到以后,该目标

5、便成了下一节课的起点,下一节课的目标则是更长远一些目标的子目标。因此,也有人 把任务分析称为目标分析。 二、简答题 9 【正确答案】 (1)专家所体现的优势可以用他们头脑中的三类知识来进行解释,这三类知识是: 观念性理解 (陈述性知识 ),是个体理解问题和对其进行深层表征的基础,又为策略性知识的运行提供帮助性信息。 自动化的基本技能 (程序性知识 ),主要指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具体负责填充问题空间,缩小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 认知策略,负责对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对执行解决计划进行监督。 (2)正是这三类知识及其互动使专家在解决问题时高人一等,三者的互动表现为;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6、的互动。前者是后者习得的基础,后者的获得又能提高前者的掌握程度。 陈述性知识和认知策略的互动。前者为后者的运用提供条件,后者提高前者的掌握效率。 程序性知识和认知策略的互动。前者是后者的工具,能够不占用短时记忆空间从而为后者提供平台,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10 【正确答案】 (1)一般问题解决策略也称为 “弱方法 ”,是一般领域中受控制的程序性知识,具体有手段 目的分析、逆推法和类比法等;一般的推理策略主要指形式逻辑的演绎和归纳推理。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企图通过传授这两类知 识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验的结果令人失望,关键是学生不能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以后类似的途径中去。 (2)要提高学生的问

7、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水平,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牢固把握特定领域的知识。 首先,扩展学生在此领域的陈述性知识方面拥有一个更大的命题网络,拥有一组更精致的图式,将有利于问题的深层表征和恰当解决; 其次,对特定领域的基本操作达到自动化程度,不仅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还能为认知策略的运行提供认知资源; 最后,认知策略和反省认知能够进行通盘设计,并对结果进行监督 检查,策略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习得的。 11 【正确答案】 (1)引起态度学习的主要途径 经典条件反射作用。通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作用,能够使人对某些刺激产生某些习得性的情绪性反应。有些态度会持续多年且很难抹去。 知晓行动的成

8、功。通过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即通过操纵使强化随人的行为而出现 (称之为强化相倚性 ),不仅可以使人建立起某种刺激 反应式的学习,而且可用来作为态度学习的方式。态度来自于成功的体验,而成功体验是因得到强化而产生的。 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重视人的榜样作用。在态度学习中,最为可靠的情境是对榜样的模仿。班杜拉的 “替代强化 ”理论表明,尽管某些强化直接发生在榜样人物的身上,但它起到的作用则是鼓励了观察者 (学生 )今后也可以如此行为。学习者将会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引起他的态度改变,由此而得到的态度有时会扩展到其他行为或情境中去。模仿学习可以在多种情况下发生。 言语沟通,是通过对他人讲事实、摆道理使对方产

9、生态度转变,其间传递信息的人和信息源的特征对态度的改变也有重要影响。 (2)态度的学习与认知的学习的主要区别 两者的性质不同:态度属于非智力因素,而认知属于智力范畴。 两者的功能不同:态度有调节功能、自我防卫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和对象评价功能,而认知用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两者的形成过程不同: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而认知学习是在人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记忆、练习和反馈等。 两者的学习条件不同:态度学习的前提条件包括智慧技能、言语信息和其他态度,而认知学习主要依赖更为基础的智慧技能。 学习结果不同;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是一种 内部准备状态

10、,而不是实际反应,可用 “选择 ”来描述,而认知学习的结果可以用 “辨别、鉴定、归类、证明、陈述 ”等能力动词来描述。 (3)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顺从。顺从是表现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态度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以得到奖励,不顺从则受到惩罚。这种态度是由外在压力形成的。如果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 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比顺从深入一层。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模仿的榜样是具体的,认同的榜样可以是抽象

11、的。 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愉快。这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便形成了。 (4)德育面临的田难与挑战 办学层次增加,教师结构、学生层次发生变 化;传统式的班级教学不复存在;市场经济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新的影响;网络技术的普及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个别企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部分学生成为贫困生等。 品德的

12、培养:针对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变化,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逐步提高要求。不仅要以理服人,而耳要以情动人。 要为学习者树立良好的榜样。要选择有感染力和可信性的榜样,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榜样行为的示范可以有多种方式,要依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利用团队的约定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经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如果某成员出现违反行为,就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通过讨论,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如 “道德两难问题 ”的讨论等,

13、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教师予以分析引导,使其发展到更高阶段。 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的行为的关系,使其心服口服,同时还要指 明改正的方向,提供正确的、可替代性的行为;外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最终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以上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观念。 12 【正确答案】 (1)动作技能学习的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或认知阶段:个体尝试理解动作技能的任务及要求,学生最终习得了执行程序或执行常规。这一过程具有认知的性质,需要通过智慧技能来指导各部分运动在总体上的合成。

14、中间阶段或联结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两类变化,首先 ,部分技能获得了高度流畅性和有节奏等品质,随后,一些个别子技能整合为相互间无冲突的总技能。 最后阶段或自动化阶段:随着继续联系,动作的流畅性与准确性可继续得以改进,但幅度更小。 (2)动作技能学习的内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部分技能的回忆、执行常规的回忆。学习那些先前尚未掌握的技能;对于容易发生竞争的联结应给予更多的练习。 外部条件,包括言语指导、图像、演示、联系及反馈。一是让学生把执行程序内化为某种形象或言语顺序;二是让学生注意用外部线索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反应。 动作技能不 仅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同时受到内部刺激的控制即来自肌肉动觉提示的控制。获得和利用这种内部控制的唯一途径是亲自实践从事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