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84887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文学(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2 文学惯例(2007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3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2009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2009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题)4 话语蕴藉(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8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题)5 含混(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6 含蓄与含混(2006 年苏州大学考题)7 文学语言(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8 文学性(2011 年四川大学考题、2011 年中国人民大学考题、2010 年武汉大学考题)9 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

2、以及中国古代“文学” 概念的演变。 (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10 如何辨别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你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文学“ 界限”的争论怎样认识?(2009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题)11 为什么说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2009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题、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2 简论文学的审美属性。(2007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13 试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2006 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14 怎样理解话语蕴藉?(2011 年武汉大学考题)15 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1999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6 从理论和时间(文学例证)两个角度谈一

3、谈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问题。(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17 试论述文学与经济基础的“中介” 。(1996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8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9 为什么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2001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0 谈一谈文学的功利性问题。(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1 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阿多诺曾就艺术生产的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论述道:“艺术之所以是社会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其生产过程中各种力量和关系的辩证法,也不仅仅因为它的素材内容取自社会;确切地说,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

4、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通过凝结成一个自为的实体,而不是服从现存的社会规范并由此显示其社会效用 ,艺术凭借其存在本身对社会展开批判。”试就阿多诺的这一论述谈谈你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解。(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22 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3 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99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4 联系作品,谈谈你对文学言语特征的认识。(2008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25 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199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26 举例说明为什么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2002 年华中师

5、范大学考题)27 文学概念的演变及各时期的基本内涵。(2012 年复旦大学考题)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我们一般认为,话语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等要素。这就是说,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

6、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以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以及语境。【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2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惯例指的是这种情形:当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确立并具有普遍有效性以后,某些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现象,如某种新文体、边缘文体或实验文学,往往难以按确切标准归类,而只能按某种惯例去加以模糊的或相对的界说,这样就有了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惯例,在这里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

7、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可来自过去的文学传统,也可来自新创造。惯例应包含如下规范:文学的语言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3 【正确答案】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

8、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这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

9、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特殊手段。可以说,在文学中,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第二,从方式看,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但形象被置人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必须依赖于概念的力量。作家创作时难免会通过概念方式去分析时代、素材、主题,预测读者和批评界的反应等。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是直接的和内在的,概念是间接的和外在的。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知识

10、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4 【正确答案】 “ 蕴藉”( 又写作 “酝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在文学领域,它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

11、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5 【正确答案】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

12、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它与含蓄不同。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 小” 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 “一”中生“ 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6 【正确答案】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

13、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 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 “一”中生“ 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7 【正确答案】 文学语言突破了语言系统的浯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

14、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语言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在更具体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 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15、: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8 【正确答案】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柯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柯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

16、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于雅柯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雅柯布森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9 【正确答案】 文学有两种含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 18 世纪之前,把文学当做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

17、国魏晋时期(3至 6 世纪)和西方 16 至 18 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现在,我们经常用到的是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一切文章,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现代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所谓“诗以言志” ,并没有着意寻求诗的特殊审美属性,而是主要关注其一般文化内涵:由诗歌发现民俗文化状况。随着文学活动的逐

18、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在春秋时期,孔子讲“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就是明确强调诗经具有使“君子”成人的文化建构功能。显然,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一切文章等广义的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一般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已开始被认识到了:诗具有特殊的语言与形象魅力,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人们也逐渐以“ 文”或“文章”指称文学的这种狭义内涵。但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魏晋时期,“文学” 与“文章”和“文“逐渐成为同义词。5 世纪时,宋文帝建立“四学” , “文学“从而与“儒学” 、“玄学”、“史学”正式分了家。由此,文学

19、的审美含义算是从包罗广泛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发展。文学的审美含义的分离与独立,与这时期对文学的特殊审美属性的高度重视密切相连。后来,由于陆机(如“诗缘情”) 、钟嵘(如“滋味”)、刘勰(如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萧统、萧绎、沈约等的共同努力,文学的审美属性终于获得了普遍的和明确的认可。【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0 【正确答案】 现在,我们经常用到的是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

20、糊性和不确定性。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例如“那么甜” 与 “那么凉”别含深意;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便条建构了一个想象的人际关系状况;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文学界定的广义、狭义和折中义及相应的三大途径文化、审美和惯例彼此不同,给我们把握文学概

21、念带来困难。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虽然有助于阐明文学的文化含义,但在今天已很少通行。因为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把狭义文学即诗、小说、散文等称为文学,以使它同哲学、历史、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区别开来;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又易于因过分强调“纯文学” 或文学的“文学性“而忽视文学的文化含义;而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诚然在处理一些边缘的、模糊的或先锋的文学现象时有其优势,但又容易出现相对主义弊端。但是,上述三条途径毕竟已给我们昭示出某种步出迷津的解决办法来,这就是:以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综合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及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明确的文学观念。【知识模块

22、】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1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说文学是无功利的,是因为:(1)文学是审美的,而审美是无功利性的,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2)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作家需舍弃功利心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读者需保持无功利心,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虽然文学直接地是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潜伏着某种功利性。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其次,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尤指文学活动的“本文”方面),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

23、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1)间接地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深层目的。(2)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总之,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所以说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2 【正确答案】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

24、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般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

25、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3 【正确答案】 从本质上来说,文学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

26、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文学作为一般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

27、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活

28、动中。文学的无功利背后总是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功利考虑。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首先,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其次,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尤指文学活动的“ 文本” 方面),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方式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形象的,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位直觉方式。直觉是主体对于形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感悟,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

29、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时常掺杂作者的理性过程。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总是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性认识。【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4 【正确答案】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

30、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

31、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 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在更具体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本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

32、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 “一”中生“多” ,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5 【正确答案】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首先,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因此,人们最初就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上

33、来理解语言的审美性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性的一种体现。其次,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所谓审美,实际上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文学是人学” ,文学以人为主要对象,展现人的生活,表现的人感情,同时又在表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时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的世界。在对人生的表现上,文学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展现人性

34、的复杂,让人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把握的另一层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生活中的人生意蕴,从而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第三,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生成方式上。文学不仅是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而对人的愿望和期盼的表现及对现实的超越必须借助于想象与虚构来实现。因此,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第四,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衡量标准上。文学的审美性根源于文学的真实性,“

35、真实”是文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了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文学表现了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能够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那么文学就有了真实性,就有了审美性。【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6 【正确答案】 现在,我们经常用到的是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

36、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例如“那么甜” 与 “那么凉”别含深意;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便条建构了一个想象的人际关系状况;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7 【正确答案】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

37、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这说明,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

38、,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

39、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多样种类之一。文学正是这样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8 【正确答案】 文学艺术最终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同时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具体地说,这种影响因政治表现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作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政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带有强制性,它使政治可以干预社会的文学活动,对文学产生直接的作用。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都表明,凡是政治比较开明,统治阶级确实把文学艺术活动视为调

40、节社会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实行有利于文化繁荣的政策时,文学的发展就比较顺利,甚至出现文学繁荣的局面;相反,凡是政治黑暗,思想禁锢,当权者实施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时,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生活都会冷落凋零,文学创作也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落倒退的现象。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唐代文学的繁荣,以及意大利 16 世纪费罗伦萨的文艺复兴,都体现了政治对文学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其次,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与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一般来讲不带有强制性,它是以人们接受某种政治思想,认同某种意识形态的方式作用于文学活动。因此,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

41、就有了更为内在更为掩蔽的特点。它可能以旗帜鲜明的政治观点出现,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透在文学活动之中,表现在作家、作品的思想倾向或情感态度上。对于作家来说,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审美理想的建构,会成为他观照、理解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尺度或标准,进而制约着他对生活材料的取舍和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优势的儒家政治思想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些优秀作家的身上,也不难发现这种“怨而不怒“ 的儒家美学的规范和儒家政治思想的束缚压抑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削弱了其作品的批判力度。政治思想对于文学接受活动的影响就更为常见也更为明显了,其主要体现在读者以

42、政治的观点和方式来理解、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掘了文本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容。在今天,受政治观念支配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 ,有人称之为“后殖民主义 ”,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改造着他国的本土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学。文化的后殖民现象说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也日益复杂。【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9 【正确答案】 因为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

43、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合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例如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既无形体又难说清的愁思形象化了,写出国破家亡之愁的沉甸甸的分量和无穷无尽的延绵。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生活几乎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专利”,除此之外能够涉足这个领域的似乎只有音乐。不过,由于音乐语言更为抽象和概括,它对情感情绪的表现往往比较模糊、宽泛,更难像文学那样,给情感注入一定的理性内涵。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传

44、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似乎占有两种传达信息的媒介或手段,它既能够使思想感情的表现保持着感性的生动和细腻,又可以直接发挥语言作为概念的功能,表现理性化的思想。后一种方式虽说只能作为形象表现的补充极为有限地使用,不过即使如此,它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感情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他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所造成的局限。所以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20 【正确答案】 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它由

45、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 。文学的功利性是深深隐伏于无功利内部的,它作为一种掌握的方式,让我们能深刻地理解世界人生的意义。韩愈曾指出“ 文学离开伦理便没有价值,离开教化便没有功用” ,主张“为道而学文,为道而作文” ,说明了文学要有价值、功用,且通过伦理、教化、道来实现。康德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一个人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任何及少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事实上,一个人一旦对一件事物有了判断,不就有了区别,又怎么没有利害关系呢?文学不也这样吗!郭

46、沫若指出:“ 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 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文学的这种大用在于,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即唤醒和鼓舞人民参与变革世界的实践。比如:五四时期,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介绍到中国,曾经使许多青年女子激动不已,她们因看到娜拉摆脱资产阶级的市侩丈夫的束缚,追求自由独立的意志,而激起了要求冲破封建压迫,向往个性解放的情感与愿望。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后,一些青年达到陶醉忘形、神魂颠倒的地步,他们因自己的婚姻不自由而纷纷效仿维特,对旧道德旧制度表示抗议,一时形成所谓的“ 维特热” 。鲁迅先生说文学是 “给

47、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修养,是劳动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还说文学是 “无用之用”,也就是说文学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看到了文学比医治病人的伤痛具有更大的意义,它能改造及塑造国民的灵魂和素质。文学的功利性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作品问世后的效果与作者主观愿望相符合的现象,便使文学功利形态呈现出了主观性。反之创作目的与作品效果相反的,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先例。作品的这一客观效果,就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使文学功利形态呈现出了客观性。我们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复活以后,一般都认为,真正“ 复活”的是女主人公喀秋莎,虽然她早年被迫陷入泥淖,但进了监狱后,在革

48、命者影响下,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开始走向了新生活。然而读者的这种认识却是作家始料未及的。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宣扬并赞美的,其实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 复活” ,用他来说明这样一个真理:要想从罪孽的深渊中拯救自己,继而拯救整个社会,必须皈依到基督教的门下,以“爱” 作为旗帜来改变黑暗的社会,用基督的“勿以暴力抗恶 ”来达到真正的灵魂“复活”。然而作品所揭露的现实,其社会意义却已远远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因而便产生了作者主观愿望与作品客观效果之间的矛盾,使作品呈现出客观的功利形态。再从深层次说,文学“ 无功利 ”的背后其实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的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49、但这里的“功利” 并非上述的“利益”,而是社会功利性。高尔基的母亲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之所以被列宁称作“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就因为它不但客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有意识地歌颂了社会的先进阶级工人阶级的崇高理想以及他们的斗争,指出了工人阶级的觉悟以及工农联盟对于革命的胜利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坚定了广大人民“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的信念,因而主客观上都起到了反映和歌颂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至此我们可以说,文学的社会的功利形态,实际上就是指作品面向社会,反映社会,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生活的社会性。实际上,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朱熹要求诗人“虚静” ,目的正是“虚静而明 ”,及无功利性的超然态度有助于真正明了事物之理。文学是一种作家和读者的话语活动,已经被人们认同。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构成了整个文学活动。如果一方带有功利性,那么整个过程就是有功利的。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是诗人追求功名失意后抒发的情感,且看这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可见仍是不失其雄心壮志。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人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 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 一语,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ISO TS 22476-11-2005 e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testing - Field testing - Part 11 Flat dilatometer test《岩土工程调查和测试 实地测试 第11部分 扁铲侧胀试验》.pdf EN ISO TS 22476-11-2005 e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testing - Field testing - Part 11 Flat dilatometer test《岩土工程调查和测试 实地测试 第11部分 扁铲侧胀试验》.pdf
  • EN ISO TS 24530-1-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1 Introduction common data .pdf EN ISO TS 24530-1-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1 Introduction common data .pdf
  • EN ISO TS 24530-2-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2 tpeg-locML《交通和旅游信息(TTI) T.pdf EN ISO TS 24530-2-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2 tpeg-locML《交通和旅游信息(TTI) T.pdf
  • EN ISO TS 24530-3-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3 tpeg-rtmML《交通和旅游信息(TTI) T.pdf EN ISO TS 24530-3-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3 tpeg-rtmML《交通和旅游信息(TTI) T.pdf
  • EN ISO TS 24530-4-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4 tpeg-ptiML《交通和旅游信息(TTI) T.pdf EN ISO TS 24530-4-2006 en Traffic and Travel Information (TTI) - TTI via Transport Protocol Experts Group (TPE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Part 4 tpeg-ptiML《交通和旅游信息(TTI) T.pdf
  • EN ISO TS 24817-2011 en Petroleum petrochemica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 Composite repairs for pipework - Qualification and design installation testing and inspection《石油 石化和天然气.pdf EN ISO TS 24817-2011 en Petroleum petrochemica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 Composite repairs for pipework - Qualification and design installation testing and inspection《石油 石化和天然气.pdf
  • EN ISO TS 25110-2013 en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Interface definition for on-board account using integrated circuit card《电子收费 车载帐户使用集成电路卡 (ICC) 的接口定义》.pdf EN ISO TS 25110-2013 en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Interface definition for on-board account using integrated circuit card《电子收费 车载帐户使用集成电路卡 (ICC) 的接口定义》.pdf
  • EN ISO TS 25377-2007 en Respiratory protective devices - Human factors - Part 1 Metabolic rates and respiratory flow rates《呼吸保护装置 人的因素 第1部分 代谢率和呼吸流速》.pdf EN ISO TS 25377-2007 en Respiratory protective devices - Human factors - Part 1 Metabolic rates and respiratory flow rates《呼吸保护装置 人的因素 第1部分 代谢率和呼吸流速》.pdf
  • EN ISO TS 27469-2011 en Petroleum petrochemica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 Method of test for fire dampers《石油 石化和天然气工业 测试防火阀之方法》.pdf EN ISO TS 27469-2011 en Petroleum petrochemica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 Method of test for fire dampers《石油 石化和天然气工业 测试防火阀之方法》.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