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安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晚清民国文章学的转型,基于传统,并以西学推动革新,体现了典型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特征。 西学东渐为传统中国打开了世界之门,促进了文章学分支如修辞学、阅读学、鉴赏学的产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修辞学家,他们都有修辞学著作传世。阅读鉴赏也成为专门学问,一方面是对古文的读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是专门探讨文章的阅读和鉴赏,总结阅读的一般规律。 西学东渐也促进了文章分类法等领域的转型。叙事文、议论文、抒情文、说明文的四分法,取代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传统分类法。姚鼐古文辞类纂将文章分为十三类,曾国
2、藩经史百家杂钞则简化为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等十一类。而现代文章学受西学影响,构建了新的分类,如高语罕国文作法的文体分类是叙述文、描写文、解说文、论辩文等四类;章衣萍作文讲话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说文、议论文等四类。传统文章学家还运用现代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文章学,以姚永朴、林纾、王葆心等最为突出。王葆心的综合在于“承学应循之途辙” ,姚永朴和林纾则重视体悟,尤其是林纾的意境论,更属创造。除了以上三位,还有陈子达国文法详说对于文章条贯和笔法的总结,姜证禅国文法纲要对字法、句法、章法、篇法的总结等。 西学东渐带来的全新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在传统文章学家与现
3、代文章学家之中都引起了深刻的震动,进而大大推进了中国文章学的发展。从文章学研究的社会风气上看,西学东渐推动了文章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与趣味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陈独秀、胡适等人已经确立了通俗写作、大众写作的规范。随着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现代文章学承继了这一理论。为了应对通俗化、大众化的重大影响,传统文章学家提出了应对措施。姚永朴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倡把文章学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种,普通学要求明白晓畅,应付社会,专门学则是“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传统文章学更多讨论的是专门学,现代文章学偏重于讨论普通学。姚永朴的提法很明显是一种折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通俗化、大众化对于文章学的巨大影响。 西学东渐在晚清民
4、国文章学的现代转型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进并未彻2底动摇中国传统文章学的基础,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革新和改变,符合当时阅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顺应了当时文化革新的基本需求,是知识、文化层面上革新与创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成功范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学东渐促进了修辞学成为专门学问,这一时期的修辞学家大都有修辞学著作传世。B. 现代综合分析的方法使传统文章学家找到了全新的研究方法,重新焕发了学术的生机。C. 陈独秀、胡适等人的通俗化、大众化写作规范催生了传统文章学家对文章学的重新分类。D. 传统文章学家对西学东渐带来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运用并
5、不都是被动和无奈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分析了西学东渐对晚清民国文章学转型的一些方面的影响。B. 文章举例丰富,特别是转述、引用时出处、作者等交代清楚,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C. 文章开头高度评价了晚清民国文章学的转型,但结尾客观地指出转型不彻底的不足。D. 文章论述内容专业性强,但论述语言平实易懂,条理清晰,体现出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文章学不研究阅读、鉴赏,阅读学、鉴赏学等学科门类的诞生是西学东渐的结果。B. 受西学东渐影响的文章分类法,要比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传统的文章
6、分类法更简单。C. 普通人不易看懂传统文章学,西学东渐使得传统文章学家也开始关注普通人。D. 晚清民国文章学的转型,基于传统,借力西学,可以作为当时文化革新的成功范例。【答案】1. D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 “大都”错,原文为“都” ;B 项, “重新焕发”错,原文并没有传统文章学家在这之前已经学术沉寂的意思;C
7、项,由第四段“西学东渐带来的全新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在传统文章学家与现代文章学家之中都引起了深刻的震动”可知,陈独3秀、胡适等人的通俗化、大众化写作规范与传统文章学家姚永朴对文章学的重新分类都是西学东渐带来的,而不是陈独秀、胡适等人影响了姚永朴。故本题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 “转
8、型不彻底”只是这次转型的特点,不是“不足” 。故本题选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阅读学、鉴赏学的确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产生的,但不能由此推断传统文章学不研究阅读、鉴赏,只是那时阅读、鉴赏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文章学分支。故本题选 A 项。【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
9、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普通人李娟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 。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
10、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在那里又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4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
11、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一页上停留了好几年。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 “加蛮” (不好)的人。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而且“加
12、蛮” ,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选自读者2014 年第 5 期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牧民居无定所,放债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
13、敢给人赊账,主要是因为牧民都老实巴交,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5B. 第五自然段写牧民一定要亲眼看见我们用笔划去名字,才放心离去,这主要是为了突出牧民生活艰苦,非常谨慎。C.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主要为了引出下文。其中用“好几年”写时间长,又为下文写“这个人”彻底忘了赊账的事埋下伏笔。D. 本文语言质朴,没什么陈词滥调,也没有装腔作势,一切都这么自然而然,却能打动读者,引人深思。5.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 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普通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 B 5. (1)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2)照应了前文第 4 段的有关内容以及妈妈骂人
14、家的话。 (3)用这个牧民的贫困反衬这个牧民的诚信。 6. (1)家境贫穷、长相普通。文中说他长得极寻常,以致他欠了我们的钱我们也想不起他的模样;八十元钱的欠款,还要多次才能还清。 (2)坦诚、直率: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 “这个人”却一下子承认了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的名字,丝毫没有要掩饰的意思。 (3)自觉承担责任:“这个人”想不起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可见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4)信守承诺:“这个人”非常穷,但却坚持一点一点还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比金子还宝贵。【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15、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 项“牧民一定要亲眼看见我们用笔划去自己那个名字,才放心离去” ,主要是因为他们非常诚实,信守承诺,极其看重信誉。故本题选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重要语段的作用。考试设题时,经常会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题目,作用题的回答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着手。这道题考的是最后一节的作用,内容上一般有: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刻画人物、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作用通常有:总节全文、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的最后一节说“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
16、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 这在内容上起到交代故事结局的作用。用这个牧民的贫困反衬这个牧民的诚信。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第四段的有关内容以及妈妈骂人家的话。本题就此分析,分点6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普通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
17、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长相普通” 、 “坦诚直率” 、 “有责任感” 、 “信守承诺”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 “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
18、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综上所述,文中说他长得极寻常,以致他欠了我们的钱我们也想不起他的模样;八十元钱的欠款,还要多次才能还清。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 “这个人”却一下子承认了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的名字,丝毫没有要掩饰的意思。 “这个人”想不起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这个人”非常穷,但却坚持一点一点还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比金子还宝贵。回答本题时,要分点。每一要点先指出他的性格特征,再结合他的具体事情走简要说明即可。【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
19、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
20、人7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郭伋字细候,扶风茂陵人也。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民
21、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十年,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帝纳之。伋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 。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22、” 。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 ,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勾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明年卒,时年八十六。(节自(后汉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有删改)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哀平间辟大司空府 辟:征召B. 三辅连被兵寇 被:加上C. 渔阳既离王莽之乱 离:遭遇;遭受。D. 时匈奴数抄郡界 抄:掠夺;劫掠。8. 下列加点词
23、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转为渔阳太守/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8B. 帝美其策,不以咎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 儿曹何自远来/大王来何操D. 芳乃亡入勾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B. 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C. 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D. 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10
2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汉武帝时由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官员共同治理京畿地区,三辅即其所辖地区。B. 世祖,庙号名。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常有“祖”或“宗”字。C. 匈奴,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很长的历史,首领称“可汗” ,首领的妻子称“阏氏” 。D. 并州,相传禹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其一,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和河北的一部分。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伋很早就有名声。他年轻时志行高洁,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三辅地区混乱时,更始帝因为很早就听说过他,所以任命他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
25、姓。B. 郭伋善于治理地方。他在担任太守时,总是想方设法平定贼寇。在并州时,他询问百姓的疾苦,聘请那些年高德劭有能力的人,施以礼遇,向他们请教政事。C. 郭伋深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颍川太守时,未经请命便采取了一些便宜之策,未得皇帝怪罪。有人推荐他做大司空,皇帝认为并州离了他不行,未召他回京。D. 郭伋善于御敌卫边。他在渔阳整顿兵马,设攻守之策,吓得匈奴远远避开,不敢入塞。他在并州采取攻心术,暗中指使卢芳的将领隋昱赶走了卢芳而投降。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1)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2)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答案
26、】7. B 8. A 9. B 10. C 11. D 12. (1)郭伋趁机上言,认为选人补任各种职务,应当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不应该专一任用南阳的人。(2)郭伋巡视部属地区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因为不愿对众童子失信,就停驻在野外的亭子里,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入西河美稷。【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 项, “被”解释为“加上” ,主语是“三辅” ,显然不对,三辅怎么能“加上”敌兵侵扰呢?“被”在这里应该是“遭受,遭遇
27、”之意。故本题选 B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两个“为”都是动词, “做,担任”的意思;B 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他” ,指郭伋;第二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第一个“何”是疑问副词,“为什么” ;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 “什么” 。D 项,第一个“乃”是副词, “于是、就” ;第二个“乃”是副词, “却、竟然” 。故本题选 A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8、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如果在“后”字后面断开,则“户口增倍”与“颖川盗贼群起”就有了密切的联系,但一方面, “户口增倍”是郭伋的政绩,不可能引来盗贼群起;另一方面,“户口增倍”的是渔阳,盗贼群起的是颍川,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排除 A、C 两项。从前文的“征拜颍川太守”来看,
29、后文应该先讲郭伋上任,再说他上任后做的事,因此在“伋到10郡”后断开更合理一些,而且,如果断作“伋到郡招怀” ,则省略了前面的“颍川盗贼” ,读起来不通顺,因为这句与前文“颍川盗贼群起”已有距离,由此排除 D 项。故本题选 B项。【10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 “首领称可汗”错,应是“首领称单于” 。故本题选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
30、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 项, “暗中指使”错。故本题选 D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
31、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因”:“趁机” ;“选补”:“选人补任” ;“简”:“挑选” ;“宜”:“应该” 。第二句关键点:“行部”:“巡视部属地区” ;“先期”:“比预计日期提前” ;“为”:“因为” ;“须期”:“等到约定日期”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
32、,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11参考译文:郭伋字细候,是扶风郡茂陵人。郭伋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在汉哀帝和汉平帝时期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更始皇帝刚称帝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扰乱,百姓感到震惊和害怕,豪门大族各自拥有兵马保护自己,没有谁肯先归附。更始帝平时就听说过郭仮的名声,征召并任命他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世祖刘秀即
33、位后,任命他为雍州牧,又转任为尚书令,多次进献忠言、正直进谏。郭伋转任为渔阳太守。渔阳遭受王莽的叛乱以后,百姓中多有狡猾奸恶的人,贼寇到处都是。郭伋上任后,向百姓宣示有功必赏,抓住强盗的首领并杀死,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劫掠渔阳郡界,边境的百姓为此十分痛苦。郭伋整顿兵马,设计攻和守的战略措施,勾奴畏惧他而远远离去,不敢再进入边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郭伋在任五年,户口人数增加了一倍。后来颍川郡盗贼群起作乱,九年,朝廷征召郭伋,任命他为颍川太守。郭伋到颍川之后,招抚那些山贼,山贼都停止作乱,到郭伋处投降,郭伋把他们都返回乡务农。郭伋于是向皇帝弹劾自己,说自己未奉上命而专断行事,皇帝欣赏他的策略
34、,没有拿这件事责怪他。十年,皇帝因为声芳占据北方,便调郭伋担任并州牧。郭伋路过京师时上朝谢恩,皇帝马上召见他。郭伋趁机上言,认为选人补任各种职务,应当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不应该专一任用南阳的人。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郭伋所到的县邑,百姓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所到之处,他都询问百姓的疾苦,聘请年高德劭和才干出众的人,设施几杖相随之礼,让他们早晚参与处理政务。郭伋最初巡视部属地区时,到达西河美稷,有童子在道旁迎接并行拜礼。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处到这里来?”回答说:“听说您到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 ”郭伋向他们道谢。等到把事情办完,那些孩子又将他送出城,问:“您什么时侯会回来?”郭伋算好
35、了日子,告诉他们。郭伋巡視部属地区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因为不愿对众童子失信,就停駐在野外的亭子里,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入西河美稷。这时朝廷有很多人推荐郭伋认为他能够担任大司空,皇帝因为并州地区还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并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多在并州任职一段时间,所以不召他回京。郭伋知道卢芳是作恶多年的盗贼,很难在短时间内凭力量擒制,所以常常严守烽火台,公开悬赏捉拿,以收贼心。卢芳的将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向郭伋投降,卢芳于是逃往匈奴。二十二年,征召郭伋入朝担任太中大夫,赐给他一处宅院,以及帷帐钱粮,郭伋就都散发给宗亲九族,一点儿也12没有剩下。第二年郭伋去世,时年八十六岁。阅读下面
36、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莎 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 ,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直饶:犹纵使,即使。绶:系印纽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 “蓝”写色彩鲜明,“轻” “柔”点明质地轻柔。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
37、美景图。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14. 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3. D 14. “伊 ”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
38、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13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 项, “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 “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故选 D 项。【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9、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考生应先明确诗句中“伊”所指的对象,再分析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本诗的标题是“莎衣” ,即“蓑衣” ,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
40、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本诗中, “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诗歌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 ,由此可知诗句中的“伊”指的是“莎衣” ,但此处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 ,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41、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赏析:14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42、。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 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在本诗中, “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 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
43、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溅珠玉,一叶扁舟,渔人蓑衣,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莎衣,驾扁舟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颈联写醉后
44、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 ,一写“脱” 。“披时风景如画, “脱”时神情活现。写“披” ,景是动,人是静;写“脱” ,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 ,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 “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 “富贵非吾愿” ,衣锦而招摇过市
45、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 , “渔歌入浦深” ;“白云依静渚” , “万事不关心” 。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 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 ,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15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 ,从而构成“换”的关系, 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
46、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 。(3)氓中表现女子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诗句是“_,_” 。(4)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 。(5)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求之情的诗句是“_,_” 。(6)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 。(7)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发尽上指冠” 。【答案】 (1). (1)黑云压城城欲摧 (2). (2)民生各有所乐兮 (
47、3). 余独好修以为常 (4). (3)反是不思 (5). 亦已焉哉 (6). (4)羁鸟恋旧林 (7). 池鱼思故渊 (8). (5)青青子衿 (9). 悠悠我心 (10). (6)哀吾生之须臾 (11). 羡长江之无穷 (12). (7)士皆瞋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摧” “生” “余” “修”反“已” “羁” “
48、恋” “渊” “悠” “衿” “哀” “须臾” “羡” “瞋”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16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语言文字运用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使自己真正有价值,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_的利害交易,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对于人际关系,我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_的。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