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17217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照着讲” ,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

2、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 “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3、。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

4、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2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 “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

5、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 “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 文章论证“照着讲” “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6、, “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1. D 2. A 3. B【解析】这篇文章属于文化类论述文,考点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考查考生的理解词句、筛选整合、理解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1 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

7、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D 项混淆是非。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3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 “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2 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新

8、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3 题详解】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A 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 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C 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

9、讲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D 项“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可推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一笛刘强盛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 。那年,他十九岁。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4一日,李一笛因故

10、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 ,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 。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

11、带怒色。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 ”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 ,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 ,如何?”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

12、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 。 ”孤独丈缓缓说道。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 ”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5用。 ”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 ,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

13、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 。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

14、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 ”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B.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C. 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D. 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

15、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5. 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 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D 5. 洒脱,不拘小节。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伛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技艺高超。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惜才,教导有方。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6送他玉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教育了李一笛。(若答“其貌不扬” “深藏不露” “有城府”等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6. 运用通感手法,通过视觉形象描摹听觉形象

16、。如李一笛吹水调歌头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 ,让读者在画面中感知笛子的声音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通过听众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如诉衷情吹罢, “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 ,侧面写出音乐的魅力。化用前人名句摹写音乐。如“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 ,就是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答对任意三点即可)【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

17、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D 项,小说中李一笛不是在恼怒之下劈开牌匾的。【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 ,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 , “褐衣

18、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 ”“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 ”“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 ”“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 ”作答时将这些筛选好的内容概括,分点作答即可。点睛:概括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分四步走:(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19、(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7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 ,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小说运用的艺术技巧。文学作品中描写音乐,一般会采用拟声、叠词、比喻、通感、联想想象等手法,好会用环境进行烘托,通过听众感受进行表现等。本文李一笛吹奏临江仙 , “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 ,又吹水调歌头, “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这运用的是通过手法,以及环境的渲染,来突出李一笛技艺的高超。又如李一笛吹奏诉衷情 , “笛声呜咽,如

20、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 ”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而“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 ,则是通过听众停音乐的反映来表现音乐的魅力。还有写孤独丈吹奏凉州词时“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运用了比喻修辞,突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作答时考生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 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1、,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 ,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2015 年, “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2014 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素质出版平台,纷纷成立素质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

22、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材料二:8材料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

23、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9A. 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 344 亿元,网店渠道达 280 亿元。B. 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

24、洋规模 2014 年实现了 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 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 0.29%。C. 20102015 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D. 实体书店在经历了 20102015 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 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

25、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C. 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的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D.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9.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7. D 8. A 9. (1)内容传播方面: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并扩大了出版的影响范围。(2)信息获取方式:通过网络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成为出版业新的功能。(3)

26、营销模式改变:出版权转让获利外,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领域。【解析】【分析】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一篇非连续性文本中涉及的图表常常为一到两幅,有的阅读文本中图表自成一则材料,有的阅读文本中图表与文字共同构成一则材料。因此读懂图表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一个要点。【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四个选项,对图表的内容或图表所揭示的问题加以表述,要求选出其中的错误项。10由于是单选题,且图表虽是两幅条形统计图,但清楚易识,易于读懂,所以难度不大。对于 A 项,只需比较两幅图中 2015

27、年对应的数字即可判断出表述正确。对于 B 项,只需根据第一张图就可判断出该项表述的正确。对于 C 项,则需根据第二幅图进行推断,该项也是正确的。对于 D 项,则需根据两幅图进行整体判断,不难知道该项“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概括是错误的。【8 题详解】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该先把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找准,再仔细考查选项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A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中,根据其中“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等句子不难知道该项表述是正确的。B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二

28、中,根据材料可知,实体书店的业态并非成为主流。由此可知其错误。C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的最后部分,由其中“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一语可知,该项“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纷纷建立” 。D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三中,根据其中的“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可知,图书并非传播平台,互联网才是传播平台。因此此项表述是错误的。所以选 A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二是必须限制在“图书出版业发生的变化” 。这也

29、就给答题者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从而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应从“互联网+”的优势方面考虑,并且分为几个方面总结归纳,答题区域主:“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 ”“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 ”作答形式可以是概括+分析,也可以是简述。【点睛】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

30、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11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

31、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 ,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帝方锐意太平,数问

32、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

33、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12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 20 岁时取字。B.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C.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

34、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B.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D. 范仲淹深受

35、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

36、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13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定川” “潘原” “关中” “山谷间” ,地点名词;“仲淹” ,人名;“之” ,代词。【11 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37、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B 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轮流更换穿一件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况” ,况且;“进退” ,提拔和黜降;“格” ,标准;“委” ,委托;“之” ,代词,代前面超过标准的提拔的情况。第二句得分点:“其” ,代词,他(范仲淹) ;“以” ,率领;“哭” ,为(他)哭泣;“哭之如父” ,状语

38、后置句;“而” ,连词,表顺承;“去” ,离开。【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

39、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14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 (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

40、,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

41、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

42、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5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

43、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释】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励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15. “长吟掩

44、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14. A 15.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主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的把握。A 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诗歌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并没表达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 项考查考生对诗句“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一句的理解,该句中的“秉耒”指的是手持农具, “劝”为鼓励的意思。总的来这两句诗说就是诗人手持农具,开心地参

45、与田间劳作,面带笑容地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作。C 项也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 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使用,诗歌中“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说理,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抒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写景,16“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叙事,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有叙事有抒情。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探究一首诗的情感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注释、题干,当然最主要

46、的还是诗歌本身。诗歌前面说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故而诗人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表现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聊”为姑且之意,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 ,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这表现了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

47、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诗歌翻译: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诗歌赏析:诗歌以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开头,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 ,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

48、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表达了相近的意思。(2)韩愈师说中的:“_,_”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17旧人的观点。(3)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叙述的至人是庄子最高理想的神人,即能达到“逍遥游”的人,是因为他能“_,_,_ 。 ”(4)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_,_”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能施展抱负,到达理想的彼岸。(

49、5)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6) 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乘天地之正 (6). 而御六气之辩 (7). 以游无穷 (8). 长风破浪会有时 (9). 直挂云帆济沧海 (10). 忳郁邑余侘傺兮 (11).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2). 水不在深 (13). 有龙则灵【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须臾” “羡” “贤” “乘” “御” “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