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2943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一定条件下, RO3n-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F2+2OH-=RO4-+2F-+H2O,从而可知在 RO3n-中,元素 R的化合价是( ) A +4 B +5 C +6 D +7 答案: B Cl2和 SO2都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将等物质的量的 Cl2、SO2混合再通入品红与 BaCl2的混合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溶液很快褪色 溶液不褪色 出现沉淀 不出现沉淀 A B C D 答案: C 某化学教师为 “氯气与金属钠反应 ”设计了如图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教材上的实验。

2、实验操作:先给钠预热,当钠熔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B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C管中部塞一团浸有 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D管右端棉球外颜色变化可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 答案: A 有一种锂电池,用金属锂和石墨作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是由四氯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 ( )中而形成的,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 8Li 3SOCl2=6LiCl Li2SO3 2S,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解质溶液中混入水,对电池反应无影响 B金属锂作电池的正极,石墨

3、作电池的负极 C电池工作过程中,亚硫酰氯 (SOCl2)被还原为 Li2SO3 D电池工作过程中,金属锂提供的电子与正极区析出硫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1 答案: D 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 B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 C甲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乙不能 D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正极 答案: C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锌片作负极,铁片作正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 PH增大 C把铜片插入三氯

4、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差,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海轮腐蚀 答案: CD 将 2 mol A和 1 mol B充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2A( g)+B( g) xC(g)达到平衡,测得 C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c%;若开始充入容器中的是 0.6 mol A, 0.3 mol B和 1.4 mol C,达平衡时 C的物质的量分数仍为 c%,则 x的值可能为 A 2 B 3 C 4 D 5 答案: AB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有等物质的量的 SO2和 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 2SO2 O2 2SO3并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甲容器

5、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 SO2的转化率为 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 ) A等于 p% B大于 p% C小于 p% D无法判断 答案: B 2008年 10月 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少年时代,他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岁时,他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荣获具有 “少年诺贝尔奖 ”之称的著名奖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腐蚀就是金属失去电子被还原的过程 B将水库中的水闸 (钢板 )连接一块锌块,可防止水闸被腐蚀 C由原电池原理知所有的合金都比纯金属更易被腐蚀 D铜板上的铁铆钉处在潮湿的空气中发

6、生: Fe-3e-=Fe3 ,从而形成铁锈,但此过程铜不被腐蚀 答案: B 体积相同、 C(H+)相同的某一元强酸溶液 和某一元弱酸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锌粉发生反应,下列关于氢气体积( V)随时间( t)变化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答案: C 下列实验现象所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答案: D 恒温、恒压下,将 1mol O2和 2mol SO2气体充入一体积可变的容器中(状态 ),发生反应 2SO2+O2 2SO3,状态 时达平衡,则 O2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60 C 80 D 90 答案: B 如图所示,隔板 I固定不动,活塞 II可自由移动。 M、 N 两个容器中均发生

7、如下反应: A(g)+3B(g) 2C(g); H”、 “I2) (填字母)。 a. A3+不与 I-发生反应 b. A3+与 F-结合生成不与 I-反应的物质 c. F-使 I-的氧化性减弱 d. A3+被 F-还原为 A2+,使溶液中不再存在 A3+ 答案:( 1) 2Al+2OH-+2H2O=2AlO2-+3H2( 2分) ( 2) 3Fe(s)+4H2O(g) Fe3O4(s)+4H2(g) H=-akJ/mol( 2分) 2Fe3+SO2-+2H2O=2Fe2+SO42-+4H+( 2分) ( 3) b ( 1分) ( 11分) ( )有可逆反应 A(g) + 3B(g) 2C(g)

8、 H 0 ( 1)已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K=C2/AB3 ;升高温度,平衡常数 K将 _(填 “增大 ”, “减小 ”, “不变 ” )。( X表示相应物质的浓度) ( 2)一定条件下,该反应达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 C气体, 20 min 后又达新平衡。试推测,与原平衡状态相比,第 15 min时, V正 _(填 “增大 ”, “减小 ”, “不变 ” ), V 逆 _(填 “增大 ”, “减小 ”, “不变 ” )。 ( 3)该反应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可见在 t1、 t3、 t5、 t7时反应都达到平衡,如果 t2、 t4、 t6、 t8时都只改变了一个反应条

9、件,请指出改变了什么条件(例如: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t2时 _ _; t4时 _ _; t6时 _ _; t8时 _ _。 ( )、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 5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若某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能判断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填选项编号 )。 A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B 正 (H2O) 逆 (H2)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总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E. 消耗 n mol H2的同时消耗 n mol CO 答案:( 1) 减小( 1分) ( 2)增大 增大 ( 2分)

10、 ( 3)升高温度 减小压强 增大反应物浓度 使用了催化剂 ( 4分) ( )( 1)( 2) ( 9分)有 A、 B、 C、 D、 E、 F、 G、 H、 I等九种常见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未注明)如下图所示。已知: B、 C、 F为单质,常温常压下,B 为固态, C、 F 为气态;化合物中仅 A、 E 为气态;常温下, D 为淡黄色粉末,H的焰色反应为黄色。 G为无色液体。 ( 1)写出 G与 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 ( 2)写出 B与 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 3)在 、 、 、 、 五个反应中, H 0的反应是 _(填代号)。 ( 4) E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已知 4.0g

11、E在氧气 中完全燃烧放出 71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_ ( 5)请写出化合物 A的电子式 _ 答案:( 1) 2Na2O2 2H2O 4Na 4OH- O2 (2分) ( 2) C H2O CO H2 (2分)( 3) 、 (2分) (4) CO(g) 1 2O2(g) CO2(g) ; H=-497kJ/mol (2分) ( 5) ( 10分) X、 Y、 Z为不同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气态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 Y+X甲( g), Y+Z乙( g)。甲、乙可化合生成离子化合物,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乙。 ( 1) X的结构式是 。 ( 2)磷在 Z气体中燃烧可

12、生成液态丙分子,也可生成固态丁分子。已知丙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是 8电子结构,丙的电子式是 。磷单质和 Z单质反应生成1mol丙时,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如图 I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 3)某同学拟用图 II所示证明氧化性 ZI2,已知高锰酸钾与乙的浓溶液反应生成 Z,则 a是 的水溶液。若仅将 a换为甲的浓溶液,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白烟并有气体单质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向一定浓度的 BaC12溶液中通入 SO2气体,未见沉淀生成,若在通入 SO2气体的同时加入由甲和乙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某纯净物,即可生成白色沉淀,该纯净物可能是 、 。 答案:( 1) NN( 2) P( s) +3/2C12( g) =PC13( 1);H= 306kJ/mol ( 3)淀粉 KI或 KI 8NH3+3C12=6NH4C1+N2 ( 4) C12、 NH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