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4905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 ) 气候 岩石 三峡工程 森林公园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热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2)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城

2、市化水平、科技等。 右图是一张反映 “滴水叶尖 ”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题。 【小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小题 2】该现象较普遍出现于 ( ) A中国东北大兴安岭 B亚马孙平原 C江西高安丘陵地区 D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滴水叶尖 ”这种现象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该地区常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 【小题 2】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 10之间,主要位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地区等。 考点:本题考查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 点评:本

3、题难度较小,借助 “滴水叶尖 ”现象的照片来考查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点等知识点。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 2007年 6月 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 世界自然遗产之列。回答题。 【小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小题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

4、关系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流水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在我国四大高原中,云贵高原石灰岩面积广大,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它们的形成都是可溶性的石灰岩 (CaCO3)遇到含有二氧化碳 (CO2)的水后,溶蚀作用形成的。 【小题 2】喀斯特地貌发育取决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流水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的透水性越好,水流动性越强,水与可溶性岩石间的化学反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5、程度。 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 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 貌的发育 。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 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考点: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试题需明确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回答题。 【小题 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 A B C D 【小题 2】一般情况下 ,下列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

6、花岗岩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代表变质作用,从图中可推断出 符合题意。 【小题 2】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由于沉积岩是有碎屑物质一层一层的沉积而成,所以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 。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点评:本题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考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各数字代表的作用

7、力。三大类岩石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而岩浆岩只能收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代表变质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代表外力作用。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读 “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 ”,回答题。 【小题 1】终年受 风带 与 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小题 2】在 风带与 风带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 A风海流 暖流 自西北向东南 B补偿流 寒流 自西南向东北 C补偿流 寒流 自西向东 D风海流 寒流 自西向东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8、1】由图可知 :东北信风带 :南半球盛行西风带 :东南信风带。处于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之间的是赤道低气压带。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 【小题 2】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在南半球中高纬度在西风带的影响下形成全球性的环流:西风漂流;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流动;性质为寒流。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的大气环流分布及其对洋流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 风带、 风带、 风带的正确判断。 【规律方法】洋流的形成因素与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此外,洋流前进时,受 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

9、方向会发生改变。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性,以及地转偏力和海陆轮廓的影响,全球形成了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两大洋流系统,如下图。 下图中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暖气团主动爬升冷气团势力弱逐渐退却,降水多发生在锋前。由图可知: A为冷锋, B为暖锋, C、 D天气系统均表示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判断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判断能力。 【方法技巧】冷锋、暖锋的判别方法 ( 1)根据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势力强,冷空气就主动前进,这种锋属于冷锋,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进方向相同。若暖气团势力强,则

10、暖空气主动前进,冷气团被迫后退,这种锋属暖锋。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 ( 2)根据冷锋、暖锋符号判断:冷锋、暖锋符号不同。为 冷锋符号,其中三角所对方向为冷锋移动方向; 为暖锋符号,其中半 圆圆 弧所对方向为暖锋移动方向。 ( 3)根据锋面坡度判断:锋面坡度即锋面与地面的夹角。锋面与地面夹角大,表示锋面坡度大,一般为冷锋。锋面与地面夹角小,表示锋面坡度小,一般为暖锋。而锋面坡 度大小又与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和锋面的移动速度有关。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运动,其上面的暖气团被强烈抬升,冷锋的锋面坡度就大。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移动,速度较慢,故锋面坡度较小。 ( 4)

11、根据天气变化判断: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雨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后,暖气团代替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 5)根据冷锋、暖锋的雨区范围判断: 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锋线附近,雨区范围狭窄。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冷锋前进方向暖气团一侧为锋前,冷气团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气团一侧为锋前,暖气团一侧为锋后。 ( 6)根据过境时降水特点判断: 冷锋、暖锋过境时,产生了

12、不同的降水特点。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因暖锋移动速度慢,降水强度小而历时较长,多连续性降水。 ( 7)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不同。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因而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而暖锋影响较小。 ( 8)根据气温判定:暖锋过境后气温会升高,冷锋过境后气温会降低。 ( 9)根据降水判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强降水现象是快行冷锋的表现(当然也可能是对流雨);连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最显著特征。 ( 10)根据风向的变化判断: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若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则多为暖锋过境;反之,则多为冷锋过境;风向摇摆

13、不定,多为准静止锋。 读下面四幅 “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回答题。 【小题 1】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 a、 b、 c、 d四地风向都正确的是( )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小题 2】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 a、 b、 c、 d四地风向如下图所示:(蓝色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红色实线表示风向): 因此, a、 b、 c、 d四地风向分别为东北风、西北风、西南

14、风、西南风。 【小题 2】由图可知 a图、 b 图等压线稀疏状况、比例尺、图幅相同,压力差越大( a图气压差为 4百帕、 b 图为 2百帕、 c图 3百帕、 d图 2百帕),风力越大。所以 a点风力大于 b点风力; c点风力大于 d点。若等压线疏密程度基本一致则比例尺越大( a图、 b 图比例尺大于 c图、 d图),风力越大。 A点、 b 点的风力大于 c点、 d点。通过以上推出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a点。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要领。 点评:若压力差相等,疏密程度基本一致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 若比例尺、图幅相同,压力差越大,风力越大。 【知识拓展】风力大小及等压线图的判

15、读 (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的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其次判断风的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 (决定风力大小 )。 等压线密集 气压梯度力大 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 气压梯度力小 风力小。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天气形势。 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温暖湿润。 c气 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天气晴朗。 理论联系实践 ,学习有用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例如,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16、。结合 “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 ”(甲图)和 “气温变化特 征图 ”(乙图),回答题。 【小题 1】图甲中 、 、 、 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 A 处 B 处 C 处 D 处 【小题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来完成拍摄( ) A 16时至次日 8时 B 8时至 16时 C 18时至次日 6时 D 6时至 18时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点。由甲图可知近地面风海洋吹向陆地应是白天。陆地比海洋比热容小,所以白天陆地近地面气温高于海洋;同时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拨升高而降低。图甲中

17、、 、 、 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处。 【小题 2】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这时可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 考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乙的判读,明确陆地比海洋比热容小,海洋升温降温的幅度均低于陆地。白 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如下图所示: 右图为 “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 ”, 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其中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 A a、 b、 c、 d B a、 b、 d、 c C b、 a、 d、 c D c、 b、 a、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形成风

18、的三种力, 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决定风向、风速。 b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影响风向(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不影响风速。 d为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不影响风向,减小风速。 C为风向。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水平运动 风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本题还可考查高空中的风与近地面风的判断。 【规律方法】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 ) 受力分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 运动 规律 高空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

19、偏。在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偏转 90度,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 风向偏转角度小于 90度,最终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图示 读右下图 ,回答题。 【小题 1】若图示为北半球一气压中心, P点气压为 1005百帕, M点气压为1000百帕,则 M点的风向为( ) A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小题 2】若图示为南极投影图且大圆为 0纬线,则 M处的洋流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顺时针、暖流 B顺时针、寒流 C逆时针、暖流 D逆时针、寒流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形成。

20、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如下图中蓝色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红色实线表示风向。结合上述状况推知: M点的风向为西南风。 【小题 2】若图示为南极投影图且大圆为 0纬线,则 M处的洋流为南半球环南极大陆的的西风漂流,方向为顺时针和性质寒流。 考点:本题考查风向的判断,与洋流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本题的难点在于题目给的图过于简单,图中信息太少,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及时把题文中的信息画在图上,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2013年 1月 11日,北京被大雾笼罩 ,造成首都机场多次航班延误。据此完成题。 【小题 1】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21、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 ,水汽不易凝结 ,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 ,水汽不易凝结 ,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小题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北京地区 1月份温度低降水少,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温度较高、夜晚降温快温度低,故昼夜温差大,深秋初冬时节水汽易凝结,城区扬尘、颗粒多有成雾

22、的必要凝结核。 【小题 2】大雾增加了大气的厚度而且大雾中固体颗粒物较多,增加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吸收作用,降低了空气能见度。 考点:本题考查雾霾的成因与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结合雾的形成原因分析即可。在这里要注意时间深秋初冬时节,有利于水汽凝结;城区扬尘、颗粒为成雾的必要凝结核。另外本题也可考查针对雾霾天气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或雾霾天气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20世纪 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 “黑风暴 ”刮走了 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题。 【小题 1】 “黑风暴 ”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23、【小题 2】 “黑风暴 ”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黑风暴 ”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粒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 【小题 2】 “黑风暴 ”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本题考查 “黑风暴 ”的形成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美国的 “黑风暴 ”对我们的启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伐、滥

24、垦、滥耕现象 ,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 读右图,回答题。 【小题 1】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规律是 ( ) A气候因素使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小题 2】下列叙述中,属于 P环节的是 ( ) 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规律是气候因素使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组成地理环

25、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小题 2】图中 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只有选项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符合 P环节含义。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明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就不会错答。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 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

26、、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综合题 读 “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 ”图,完成下题: (1)类型: A为 循环, B为 循环, C为 循环。 (2)主要环节 D为 , E为 , F为 , G为 , H为 , I为 , J为 。 答案:( 10分) ( 1)陆地内 海陆间 海上内( 3分) ( 2)蒸发 降水 大气水分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7分) 试题分析: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如下表所示: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水循环环节 作用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

27、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之间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等 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海洋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之间 蒸发、凝结降水等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第 (1)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可以判断: A为陆地内循环, B为海陆间循环, C为海上内循环。 第 (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所示: D为蒸发, E为降水,F为大气水分输送, G为地表径流, H为下渗, I为地下径流, J为植物蒸腾。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还可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掌握三种水循环的

28、发生领域、环节,本题即可作答。图解水循环的环节: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 _,属于向斜的是 _,属于断层的是 _。 (2)比较完成下表 地貌 成因 C处 D处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 _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 _处。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_处。 答案:( 20分) (1)D C B ( 6分) (2) ( 8分) 地貌 成因 C处 山岭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紧实不易被侵蚀 D处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层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3)D C D ( 6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图中 D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C处岩层向

29、下弯曲,为向斜构造。 B处两侧岩层发生了断裂位移,为断层构造。 第 (2)题,考查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层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第 (3)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应用。找油气应在背斜部位,找地下水应在向斜处。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处,安全、干燥。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与技巧就不难作答。 【知识拓展】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 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30、,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的密度大,分布由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雨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下图中 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

31、, 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 C和 D在同一纬线上, A、 D、 C三点所差经度数相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北京时间为 。 ( 2)这一天, C点的昼长为 小时,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 ( 3)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 (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 5)此时,赤道上既是白昼又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什么 答案:( 20分) ( 1) 70E, 20S ( 4分) 15: 20( 2分) ( 2) 6 ( 2分) 70S 及其以南 ( 2分) ( 3) 昼短夜长( 2分) 30( 2分) ( 4

32、) 从 20S向南北递减( 2分) ( 5)从 20W往东到 160E( 4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表示此时为近日点即 1月初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 AB为晨线。 20W地方时为 6时,计算出地方时为 12时的经线是70E。 根据晨线与赤道夹角为 70即晨线与经线的夹角为 20,推断太阳直射在20S上。由此写出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根据 20W地方时为 6时,可计算出北京时间。 第 (2)题, 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可以推断出 A点纬度为 70N,经度为70E。 A、 C、 D三点所差经度数相同,可知 D点位于 25E,地方时为 9时,而 D点此时位于晨线上,求出当日昼长为 6小时, C和 D在同一纬线上,所以C点昼长也是 6小时。 第 (3)题,北京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影子在西北方。 第 (4)题,该日太阳直射在 20S,正午太阳高度从该纬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 第 (5)题,在赤道上,从 20W向东到 160E的范围是白昼,与东半球的范围正好吻合。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2)明确昼长 =(12-日出) *2。(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4)明确东半球的范围 20W向东到 160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