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4886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怎样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辩证关系。(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2012 年南京大学考题、2011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3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的活动?(2005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4 试简析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5 你对西方学者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模仿者” 理论是如何认识的 ?(2006 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6 你如何评价“ 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的说法?

2、(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7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007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8 亚里士多德:“ 就做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阐述的文学观点。(2007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9 举例论述物质方式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影响。(2003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0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和其他精神生产如科学、宗教、音乐、绘画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2009 年上海师范大学考题 )11 谈谈你对“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这句话的看法。 (2005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12 举例分

3、析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与生活对象之间的关系。(2000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3 高尔基: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这体现了什么文学观?谈谈你的看法。 (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4 人民性(2002 年南开大学考题)15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00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6 文学创造(2006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17 精神生产(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18 艺术生产(2008 年兰州大学考题)19 文学的主体性(2004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006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0 艺术构思(199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007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1 艺术思

4、维(200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2 灵感(200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3 艺术直觉(2008 年兰州大学考题、2006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24 无意识(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25 灵感(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6 简化(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7 陌生化(2009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2007 年扬州大学考题)28 变形(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9 艺术传达(2007 年扬州大学考题)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民

5、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早在 18 世纪,伏尔泰就明确意识到,同样的体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里,因其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理论上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的则是德国诗人、美学家歌德。他在 1827年 1 月 31 日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的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见 德爱克曼辑录: 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见朱光潜全集第十七卷,安徽教育出

6、版社 1989 年版,第 364 页)歌德强调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应当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促使世界文学的时代到来。歌德的这一见解,反映了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总的趋向。世界文学是与民族文学相对而言的,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过深刻的论述,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

7、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可见,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同时,各民族文学又保留有自己的特色。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了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从而使世界文学这个百花园显得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2 【正确答案】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

8、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它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的地区,如 19 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俄国是欧洲的经济落后地区。【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3 【正确答案】 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

9、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4 【正确答案】 人的意识活动包括文学艺术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性。(1)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2)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总体来说,社会生活中有一类

10、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另一类是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要创造美,要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努力去发现、反映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而对那些不具有审美价值甚至与美对立的事物,则必须进行审美提炼和转化,使之在进入艺术作品之后具有审美价值。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一般地说,总是努力去发现和表现那些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而对那些不具有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丑的事物总是摒弃的。(3)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里现实。在

11、文学创造中,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而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虽然它也包含认识、思考,但这种认识、思考已不可分割地融化于情感之中,因此说,文学对象是经过作家的体验而成为情感化了的客体。【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5 【正确答案】 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不过他们对“模仿者” 的具体理解并不相同。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作为模仿者是缺少“真知识” 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也不过如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 的复制者

12、、机械的临摹者。后来也有一些理论家持有类似柏拉图的观点,把艺术家称作“仿造者”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并非由于无能,而是天性使然。他认为,使人对自然的模仿并非依样画葫芦的被动者,而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启蒙运动的先驱狄德罗等,都把艺术家、诗人称作模仿者,他们对模仿者的理解基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调艺术家、诗人的创造性,强调通过想象、虚构,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18 世纪以后,艺术“ 模仿说 ”受到冲击,特别是在 18 世纪末叶和 19 世纪初中叶浪漫派对“模仿说 ”的批驳中,人们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

13、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黑格尔说,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一种想象是真正的创造。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都响亮地宣称,艺术家就是创造者。这种观点不断为后人所重申。我们认为,“ 主体即模仿者 ”的说法并不妥帖。“模仿”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他强调的是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容易把艺术家降低为复制物品的工匠。艺术家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创造才能上。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客体对象的限制。因此,艺术创造“在保留自由的处理历史事件的权力下,依然需要遵守严格的自然的真实性的法则”。“ 主体即模仿者”的说法并未辩证地揭示艺术主体作为创造者的全部内涵。【知识模块】

14、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6 【正确答案】 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因为“主体”的特定含义,即必须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写作的作家 ”不一定具有主体性,如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屈从于金钱而写作的作家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不同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主要是作为审美主

15、体出现,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但文学创造包含着对世界的认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去完成,因而兼有思想者和实干家的身份。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在文学创造中,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对于那些与人的情感不相干的客体,作家是不会关心的,一旦客体与主体发生某种诗意的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这种情感体验是非理性思考的结果。其次,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的直观为思维特征,不同于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概念式、逻辑思维的把握。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

16、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是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并始终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不粉碎客体的个别形式。总之,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7 【正确答案】 人作为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三种角色。文学创造活动主要不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而是价值判断活动,作家属于价值判断主体,具体说属于审美判断主体,作家在创造活动中主要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即审美评价。因此,可以把作家理解为美的体验者和评论家。进一步说,作家不仅仅体验和评价美,他还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美的观念世界,给人们提供一个对象,

17、即艺术作品,因而可以称作家为美的创造者。【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8 【正确答案】 这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但他所说的摹仿是就文艺与生活的基本关系来说的。他所说的摹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他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9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经济基础对文学本身的影响则往往是间接发生的,但带有根本制约性的特点。根本制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变更,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中隐含着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据。其

18、二经济基础对文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宏观趋势、整体面貌和基本属性。对于文学的根本性制约主要表现:第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面貌。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性质与特点的形成,最终都要受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物质生产方式也会对文学形式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改变丰富和扩充了文学的内容,而新内容的表现必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的产生,于是出现了文学体裁、结构方式和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创新。第二,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文化的普及、提高与繁荣。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经济基础的变更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不是亦步亦趋

19、、如影随形,而是或早或迟、参差不齐。因为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除了要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外,同时还要受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某些时候,文学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具体说主要有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在某个时代产生了一种艺术方式,而后虽然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艺术样式反而衰微了甚至消亡了,而对于后人而言,这种艺术样式也因此成为不可企及、划时代的典范。这是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在纵向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第二种不平衡是从横向比较而言,指处于同一时代的各国之间,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取得了比物质生产水平高的国家更高的艺术

20、成就。【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0 【正确答案】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科学生产实际上就是某种知识的意识形态生产。文学创造则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文学创造是

21、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文学当然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了,这正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区别于科学生产的特质。(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晃,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

22、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1 【正确答案】 一般说来,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它的文化含义: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的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

23、的通行含义是指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话语蕴藉属性。由此,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创造所凭借的符号是语言,但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语言,即“言语“。“言语” ,就是实际交往中的讲话,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语言行为。构成“言语” 的基本句子称为“话语”。文学创造所凭借的言语或话语不同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言语

24、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它更富于艺术性、形象性、技巧性和个体风格,所以,文学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

25、言语表现,是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并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一种特殊活动。也可以通俗的认为:一是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大家庭的一员,一定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文化现象,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都以感性形式、主观态度和想象方式来反映世界等等;二是文学是人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它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明显不同的自身特征,如它以人类的语言作为基本媒介,以语言的方式存在;与它所使用的媒介及其存在方式相关,文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总而言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别和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组织,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语言特性。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

26、上,我们才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2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活动中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表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因此,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材料,以供在创作中能够惟妙惟肖、真实生动。假如高尔基青少年时期没有在伏尔加河流浪,没有在船上当过厨子,没有在码头当过搬运工,没有当过面包师,是不可能写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作品的。不仅创作类似童年等这样叙事性的作品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创作以抒发情感为主的作品同样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因为情感、思想只能来自生活积累,没有亲身体验,就很难作出准确真实的评价,也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陈子昂

27、的登幽州台歌,寥寥几句却引千古感慨,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抱负是分不开的。其次,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作家的能动选择接受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可以主动地去选择、接受生活对象,任何生活对象,也只有在进入作家主体意识后才有文学意义,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同是写月亮,就有成百上千的意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综上所述,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作家既要受到一定生活对象的限制,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

28、情感体验,在作品中改造出全新的形象。【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3 【正确答案】 高尔基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即文学是主体对象化的审美物化形态。文学活动所以区别于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精神生产活动,就在于它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对象化,肇始于社会生活与作家主体心灵相互契合的过程,通过个体(主体)对社会(客体)的审美体验( 感悟与发现) ,沟通了客观生活与作家主观心灵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既包含作家“ 自我表现 ”的个性化情感,又超越个体化情感而升华为富有深广人性蕴含的社会审美价值。因此,主体的个人化与客体的社会性始终统一于对象化的审美价值创造之中。也就是说,作家个体的感受与发现,

29、只能以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创造为对象;作家所追求的审美价值生成,必然是主动地把外界对象同化于自己的心理结构及审美理想之中。文学活动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是人生的审美化的世界,也是旨在唤起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意义与价值的世界。文学的审美本质或人文精神,就体现在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个体化与社会性的深度融合上,忽视或割裂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必然损害文学的意义与价值的生成和实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4 【正确答案】 人民性是文学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中外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程度不同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在文学理

30、论史上,最早使用人民性这个概念的是 19 世纪俄国诗人、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他在 1819 年给屠格涅夫的信和 1824 年写的古典作家和出版者的谈话中,率先以人民性的标准评价古典作家作品。以后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广泛运用和发挥了人民性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马克思说:“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大家知道,画家也不是用水彩来画巨大的历史画的),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毛泽东也说:“ 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

31、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人民性的涵义与人民的涵义密不可分。人民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人民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事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个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人民总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永远是人民的主体。在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曾是革命的、进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在这个时期,他们也属于人民的范围。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应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结合当时的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审美趋向,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知识

32、模块】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15 【正确答案】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1942 年 5 月 23 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也是完全必要的。”这种主张已含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思想的萌芽。1951 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3 年,毛泽东提出,历史研究工

33、作的方针是“百家争鸣” 。1956 年 4 月 28 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作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957 年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从理论上进一步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此后,

3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成为我们国家发展和繁荣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我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或失败。【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16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

35、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文学当然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了。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同时,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也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千变万

36、化,它是不断创新的。所以,文学创造不止以言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言语系统,通过创造性言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文学活动是一种“ 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7 【正确答案】 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就是说,精神生产是

37、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的两种生产活动。在其中,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它的特点:(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

38、,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8 【正确答案】 “ 艺术生产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 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

39、“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和保持着 “精神的自律“ ,因而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9 【正确答案】 文学的主体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对文学把握社会生活会形成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主体性特征。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一种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或精神生产。【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20 【正确答案】 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

40、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1 【正确答案】 艺术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指创作过程中物理的对象和心理的对象始终以审美的具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头脑中,作家在对其进行选择、加工、虚拟、假设、延伸、发展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渗透其中,构思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2 【正确答案】 灵感是指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知

41、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3 【正确答案】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所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它虽然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实际上它却内隐着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严谨的推理训练。它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是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得到的推测性洞察。它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通过直觉得来的。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由此可见,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

42、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突破性顿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4 【正确答案】 在文学创作中,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无意识作为一种心理能力,是在作家没有明显地察觉到的情况下,暗中对意念的整合、形象的构思、情节的发展、主题的开掘、意境的渲染、情调的烘托等,一句话,对各种心理材料的排列、组合中发生作用的。无意识作为艺术构思的一个辽阔而又深沉、活跃而又内隐的心理领域,对整体的文学创作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无意识是一种潜伏于心灵深处的力量,作家可能意识不到它,但当创作进行中

43、,它却神龙见首不见尾,忽隐忽现,暗示写出作家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东西来。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所谓“主从之分 ”,是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所谓“相互补充”,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5 【正确答案】 灵感是艺术构思(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 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

44、难以再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6 【正确答案】 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以便传神地把握一个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突出与简化的区别是:前者以浓墨重彩、淡化背景吸引读者注意力,后者则将意象或意念上的遮蔽物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7 【正确答案】 陌生化是作家或人物不用习见的称谓,而是以作者和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描写它,以消解“套板反应” ,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陌生化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陌生化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 感觉,而用事物给人

45、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陌生化” 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的 “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 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其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

46、陌生的”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8 【正确答案】 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违反常规事理,来塑造形象的一种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获得独创性的形象。变形的方法很多,如:扩大法和缩小法。即把意象变大或缩小,使之成为畸形,他虽然还有常人的思维和欲望,但可以做常人做不到的事。粘合法。把意象变成半人半怪,使他既有人的属性,又有怪的特点。漫画法。有意改变形象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振振有词或荒唐可笑的诡辩中,道出世事的昏暗或常人不敢言说的真理。夸张法。赋予形象一种突出特点,这特点不仅影响他的性格,而且影响他的为人处世方式,既真又幻,既幻又真。幻事法。不改变人物而将世事变形,使常人在奇世旅行,给人以奇异感受和深刻启发。【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9 【正确答案】 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作者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及形态构成,来实现构思成熟的形象体系,将其从内心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化为可供人欣赏的外在审美对象。是作者实践性的艺术能力的表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